閱讀屋>藝術> 詳細解讀隸書的藝術

詳細解讀隸書的藝術

詳細解讀隸書的藝術

  隸書是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轉化的中介字,這個轉化過程本身就是中國古文字發展的成果。隸書作為中國書法五大書體之一,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中,曾經起著重要的文字藝術推動作用,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可以這樣說,方塊漢字的確立,是從隸書才真正開始的。直到今天,隸書仍然有著令人歎服的生命力,它不僅是華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以她不可替代的藝術審美價值,仍在廣泛地風行著,影響著現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審美情趣,充分發揮著她那蘊涵古文化魅力的作用。

  實用性完全被藝術性取代。在中國書法中,隸書較篆書、草書,易學、易寫、易認,而且端莊古樸、典雅厚重,既有古老的藝術性又有現代的實用性,發展到今天,而她的實用性偶爾出現在報刊雜誌的印刷體中,人們更看重的是隸書的藝術性表現。現書法創作中,沒有誰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刻意強調藝術必須政治化了。然而隸書創作的舒張個性、突出個人特點、強調變化等等,都使它的受眾範圍逐漸縮小、實用性逐漸減弱。書法家更加註重的是專家的認同,創作時更多地考慮專業的審美需求和展廳效果。於是,求新、求異、復古、誇張、變形,以突出藝術性為唯一目的,太多人認同或者太多人都在學習的風格,一律被目為“俗書”。這就促使大家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創新,從而使當今隸書的研究不斷深入,創作風格千變萬化。

  還有的書家把漢碑與漢簡融合,突出用筆的舒張自如,強調造型上的誇張和變化。線條粗細相間,轉角方折,長短不一,點畫飛動、跳躍,變化萬端。在章法上,當代隸書對漢簡的吸收,打破了漢隸多方正平整、用筆單調和章法的棋局、運算元式與平均分佈的形式,採用了活潑多樣、不受束縛的章法形式。有的縱有行、橫有列,有的縱有列、橫無行;有的縱橫不刻意去安排,有的字距較大而行距較小,採用大小錯落、上下錯落的形式,極大地豐富了隸書的整體表現美感,與當今書界盛行的展廳效應、視覺美感等妙合契同。

  隨著隸書原有特徵的剝蝕,其技法傳承與發展日益被人們所首肯,而更彰顯書法中的情、性、意、韻的因素日益被重視。

  筆法更加多變。傳統隸書筆法上,要求中鋒行筆,講究“藏頭護尾,力在其中”,用筆貴遲澀,注重積點成線的厚重深入感。而今天隸書則大量使用偏鋒、側鋒,並突出枯潤、疾徐、輕重的對比。點畫的形態,線條的質感和整體感覺,都與傳統隸書形成了較大的反差,從而大大豐富了筆畫的表現形式,也增強了隸書的靈動與抒情。由中央電視臺、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書法大賽,共從全國各地及日本、新加坡等國徵集稿件55000餘份,經過千挑萬選,隸書類作者共有9人進入電視直播的決賽。9個人中不僅沒有一個人寫純傳統的漢隸,而且他們的風格與近代諸家如伊秉綬、趙之謙、鄧石如等也截然不同。他們的作品中,既有篆書的筆畫、偏旁,也有行書的連帶、飛白,他們在用筆上無一不是八面出鋒。這種用筆突出了線條的蒼莽與老辣,不再刻意追求“無往而不收,無垂而不縮”,使隸書與行書得以完美的結合,使字更加灑脫而富有生命感,更加充滿現代氣息。

  >

  我們現在看到許多清人的隸書墨跡,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臨漢碑結果的作品(如何紹基、沈寐叟、金農等)。在全國大型書法展覽的隸書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作者學清人和當代書家的隸書,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良傾向。啟功先生曾說:“學書所以宜學古人而不宜但學時人者,以古人距我遠。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於此,遂成另一面目。大家之書,皆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啟功先生還說“結字要看碑誌,運筆要看墨跡”。因此,我們學隸書時,應提倡以漢碑為骨體,參照古人的運筆用墨方法,假以時日,一定會取得成績的。

  創作出好的隸書作品必須要下苦工夫。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就是這個道理,這和追求其它技藝一樣,學習、掌握任何一門技能都要堅持勤練。時下在書法愛好者中有一種成名熱,“書法家”的帽子漫天飛,甚至某些連筆都拿不穩的書法愛好者也被輿論界捧為“書法家”。鄭簠畢生致力於隸書的研究,並大量收購天下漢碑。金農喜歡收藏,有《冬心先生集》中的詩為證:“收藏三百十種帖,一一舊拓浮古香。乞君題遍極考訂,爛紙敗煤重開光”。由此可知他不僅收藏豐富,而且重視考訂,其中有的`成為他臨摹、借鑑的範本。他的可貴之處還在不斷地探索、完善對隸書的感悟。鄧石如學書法“每日昧爽起,研磨盈盤,至夜時分盡墨乃就寢,寒者不輟”。何紹基在外出旅途中都將碑木揣在懷中,閒餘時拿出來研習,單就其在長沙居住期間臨《張遷碑》百餘通,《衡方》《禮器》《史晨》又數十通……。以上足以說明清代的隸書之所以成就顯著,與書家窮畢生精力去研習是分不開的。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為了鍾愛的書法藝術,我們必須堅持沉下心來,在吃透傳統精神的基礎上,推動隸書的創作與發展。

  創作好隸書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萬物發展貴在創新,作為書法,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創新,只有甲骨鐘鼎文就沒有大小篆;如果沒有創新,只有大小篆就沒有隸書。但是,創新要有法則和基準。今天的書法界,曾經彰顯一片創新聲,有些書法愛好者沒有握過幾天筆,胡塗亂抹一通,就名曰“創新”;也有些書家的字全無法則和傳統,不被廣大群眾所欣賞,也名曰“創新”。但這種“創新”,卻難免遭到真正做學問人的批評、指正。清人鄭簠在《曹全碑》中參以草法,創作出了草隸的雛形;伊秉綬把楷書的筆意吸入隸書,創作出了楷隸;陳鴻壽從《開通褒斜道碑》中吸取營養,創作出了靈動、氣勢開張的個性隸書……。他們的創新,不是憑空假想、隨意創新,而是在認真學習、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再結合自己的學養、自己的審美觀,逐漸探索出來的。因而,他們的創新是經過歷史考驗的,是被後人認可的,是站得住腳的。中國書法隸書是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轉化的中介字,這個轉化過程本身就是中國古文字發展的成果。隸書作為中國書法五大書體之一,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中,曾經起著重要的文字藝術推動作用,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可以這樣說,方塊漢字的確立,是從隸書才真正開始的。直到今天,隸書仍然有著令人歎服的生命力,它不僅是華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以她不可替代的藝術審美價值,仍在廣泛地風行著,影響著現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審美情趣,充分發揮著她那蘊涵古文化魅力的作用。

【詳細解讀隸書的藝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