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古詩詞鑑賞的練習題及答案

古詩詞鑑賞的練習題及答案

古詩詞鑑賞的練習題及答案

  一、朝中措

  辛棄疾①

  夜深殘月過山房。睡覺北窗涼。起繞中庭獨步,一天星斗文章②。

  朝來客話,山林鍾鼎,那處難忘。君向沙頭細問,白鷗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寫作本詞時正閒居代湖。②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煥發異彩。

  ⑴從時間和表達的角度看,這首詞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請對此作簡要說明。(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淺層次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鑑賞評價)。

  【答案解析】答案:①從時間的角度看,上片寫“夜深”所見;下片寫“朝來”(白天)接待訪客。②從表達的角度看,上片描繪幽靜的山居生活場景;下片則圍繞山居生活與客人對話。

  解析:第一問,從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寫“夜深所見”,下片寫“白天待客”。第二問,由上片的“殘月”“涼”“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寫景,由“難忘”可以推知下片寫情。 每點2分,結合詞意說明,意思對即可。

  【思路點撥】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解讀關鍵句,包括詩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結合詩句中的詞語,尤其是要注意詩句在精當的動詞、形容詞以及疊詞、修飾語的運用,另外還要注意詩句的語法現象以及修辭方法等。解題步驟是:解讀詩句內涵—結合詩詞內容分析—指出詩句在創設意境、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蘊涵著怎樣的理趣。

  ⑵結合全詞,簡要分析“君向沙頭細問,白鷗知我行藏”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鑑賞評價)。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問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瞭自己的人生態度;你要想知道我對“山林”和“鐘鼎”的選擇,只要問問白鷗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說,而是讓客人去問白鷗,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淡看富貴功名、樂於過退隱山林的閒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來客話,山林鍾鼎,那處難忘”提出問題,“山林”“鍾鼎”要選擇哪一個,作者沒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達了作者人生態度。結合詞意說明,意思對即可,4分。

  【思路點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作者寫作本詞時正閒居代湖。詞的上片寫“夜深”所見,夜已深,一覺醒來,感覺有點涼,起來到屋外繞著中庭散步,看到天上的星斗煥發異彩,描繪了一幅幽靜的山居生活畫面;下片寫“朝來”(白天)接待訪客,作者借主客問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瞭自己的人生態度;你要想知道我對“山林”和“鐘鼎”的選擇,只要問問白鷗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說,而是讓客人去問白鷗,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淡看富貴功名、樂於過退隱山林的閒居生活的感情。

  二、.古代詩歌閱讀(8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問題。

  暮過山村

  賈島(唐)

  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

  (1)作者在首聯怎樣描繪了山村景象?(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

  【答案解析】答案:起句從聽覺形象寫起,詩人路過一個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在“數里”的範圍內能清晰地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區的寂靜淒冷。次句為視覺描寫,映在眼簾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鄰”,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

  解析:“數里”就可以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村的“寂靜”,而“水”又是“寒”的,可見環境的“冷落”。映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可見山村的“荒涼”。詩的首聯從視覺與聽覺點出了詩題“暮過山村”。

  【思路點撥】考生解答本題時要從寫景的角度來考慮,在此題中主要有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

  (2)結合全文看,作者內心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並分析詩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層級D。

  【答案解析】答案:詩的開局以“寒水”“少四鄰”寫起渲染荒涼景象,給人以寂靜清冷之感;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給人以恐懼不安之感;五六句寫初月高懸,烽火不過秦地,描繪了山區的寂靜平安,給人以平靜心安之感;七八句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嫋嫋輕煙,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情。(第三點可不答)

  解析:起句從聽覺形象寫起。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頷聯,重點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詩人從數里外的曠野走向山村,一路行來,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夜幕悄悄地拉開。頸聯轉寫夜景,然後詩人逐漸走近山莊。尾聯即寫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

  【思路點撥】詩人在暮過山村時歷經了驚恐到歡欣喜悅的情緒變化。前三聯寫了夜幕漸黑,作者途徑寂靜清冷的荒涼山村時感到陰森驚恐,“怪禽”在荒漠悽寂的曠野鳴叫,令人驚惶不安,“落日恐行人”,天色漸暗,孤單的行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慄。尾聯寫詩人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隱隱約約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拓樹和茅舍上升起的嫋嫋輕煙,不禁感到溫暖與親切,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受。

  【賞析】

  賈島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著稱,這一首羈旅詩充分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

  起句從聽覺形象寫起。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數里聞寒水”。在“數里”的範圍內能清晰地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區的寂靜淒冷。而映在眼簾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鄰”。這一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相互襯托,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首聯點題,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

  頷聯,重點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鴟鴞一類的鳥。這種怪禽在荒漠悽寂的曠野上鳴叫,本來就令人聞而驚惶不安;剛好又碰上夕陽下山,山區漸漸暗黑下來,孤單的行人此時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慄。這兩句詩寫聲寫色,聲色均駭人聽聞。詩的境界幽深險僻,自是賈島本色。

  詩人從數里外的曠野走向山村,一路行來,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夜幕悄悄地拉開。頸聯轉寫夜景:“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邊烽,指邊境的烽火。唐代邊烽有兩種:一種是報邊境有事的緊急烽火,一種是報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陝西南部一帶。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初升的月亮高懸天空,烽火點燃起來,沒有越過秦地,表明這一地區平安無事,山區更顯得闃靜,安謐。這時候詩人逐漸走近山莊。

  尾聯即寫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詩人經過蕭疏荒涼的山區曠野,終於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嫋嫋輕煙,內心不禁感到無比的溫暖與親切,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情。結句“煙火漸相親”,寫得極富生活情趣與韻味。詩人對生活的感受相當敏銳,體驗深刻,又著意煉句,因此,詩裡的心理刻畫也顯得細緻入微而耐人尋味。

  這樣,詩的格局便顯得有波瀾,有開闔,寓變化多樣於章法井然之中。

  詩的形象寫得險怪寒瘦,境界幽深奇異,在中唐詩歌中確實別具一格。明胡應麟推崇“浪仙之幽奇”為“五言獨造”(《詩藪·內編》卷四)。從風格這一角度上看,這一評語也說得中肯。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和李上舍冬日書事①

  [宋]

  韓駒

  北風吹日晝多陰,日暮擁階黃葉深。倦鵲繞枝翻凍影,飛鴻摩月墮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覓,與老無期稍見侵。顧藉②微官少年事,病來那復一分心?

  【注】①這首詩是詩人因獲罪被貶分寧縣令時所作。②顧藉:顧念。

  ⑴請對首聯中的“擁”字進行賞析。(3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鑑賞詩歌語言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鑑賞評價)。

  【答案解析】“擁”字在句中是“擁抱”的意思,(1分)運用擬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葉紛紜緊貼臺階的畫面,營造了冬日裡陰冷淒寒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愁苦悲涼的心情。(1分)(或:“擁”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積”之意,(1分)與“深”字緊密配合,化靜態為動態,(1分)描繪出落葉滿階、緊貼階前的情景,營造了陰冷淒寒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愁苦悲涼的心情。(1分))

  解析:3分。字義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確定“擁”的意思,“擁”有“擁有”“擁抱”的意思,這裡“擁有”講不通,所以應是“擁抱”的意思。確定是“擁抱”的意思,顯然這是擬人的修辭方法,再說說擬人的效果即可。

  【思路點撥】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⑵請結合全詩,分析“倦鵲”“飛鴻”兩個意象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知識點】本題賞析詩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層次為D級(鑑賞評價)。

  【答案解析】烏鵲在冬夜裡繞枝翻飛,欲求棲息卻無枝可依,呈現出疲倦、疲憊的情態;(1分)鴻雁掠過清冷的月亮,投下一聲孤獨悲切的哀鳴,(1分)詩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鵲”、“飛鴻”表現了詩人在貶謫中孤苦無依的處境和困頓失意的心情。(1分)

  解析:4分。兩個意象解說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詩理解這兩個意象的具體含義,物象很簡單是“烏鴉”“鴻雁”,關鍵是它們身上所寄託的詩人的情感。抓住“繞”“凍”“墮”“孤”等字,顯然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悲涼的,寂寞的,悽苦的。

  【思路點撥】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常常藉助於景物形象,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感,這時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顯現的載體,分析時,逐句抓住景物形象進行概括,後結合意象整體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從借景抒情、襯托等方面思考。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和作。首聯寫冬日的氣候物色。北風勁吹,日色黃昏,白晝多陰。日暮時分,北風颳落的黃葉擁滿了階前。這是一幅黯淡淒寒的冬暮圖景,處處顯得蕭瑟殘敗。頷聯續寫冬夜倦鵲、飛鴻的活動。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寫出覓枝的烏鵲困憊的情態,而且表現出其長時間求棲息卻無枝可依、翻飛繞枝的孤悽處境。下句寫飛鴻高翔,掠過清冷的月亮,發出一聲哀鳴。“摩”“墮”分別從視覺和聽覺角度著力刻畫,不但描繪出聲音的自高而下,而且傳達出聽者心驚神悽的感受。倦鵲與飛鴻象徵著貶謫中的詩人孤苦無依的身世。頸聯寫詩人想要排遣愁緒但愁卻像故意來尋找自己一樣,無法擺脫,而“老”也漸漸地來臨了。尾聯寫了老來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時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無此心。這裡的老、病、愁都與寒冬暮景有內在的聯絡。這首詩抒寫了一個困頓失意計程車人在陰冷淒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與心情。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8分)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①,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②,流落在豐城。

  [注]①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②龍泉劍:傳說在豫章豐城地下四餘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1).請從情與景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鑑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頷聯寓情於景。(1分)詩人臥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別的情景: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友人遠去,江邊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不能相送的遺憾和依依惜別之情。(3分)

  解析:抓住詩中意象,“橋”“柳”,分析作者情感,

  【思路點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2)有版本將首聯的“嗟”字作“聞”字,你認為好不好?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的語言,淺層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賞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好。一個“嗟”字,直抒胸臆,直貫篇末,飽含了複雜而強烈的感情。(1分)一寫與知己離別的悵惘惜別之情。二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傷之情。用孫楚、屈原的典故,寫友人仕途之坎坷,寄託了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寫對友人的撫慰與希冀,以龍泉劍終被發現喻友人也終將再得起用,於憤懣不平中寄託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聞”字則沒有這樣的效果。(每點1分,共3分)。

  解析:解答這類題:①解釋“嗟”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詩詞賞析】

  杜審言和宋之問均是初唐詩人,又都致力於律詩的創作。他們在文學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審言坐事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宋之問寫此詩以贈。

  這首詩情真意切,樸實自然,較之宋之問的某些應制詩,算是別具一格的了。詩的前四句通俗曉暢,選詞用字,不事雕飾,抒發感慨,委婉深沉。首聯直起直落,抒寫自如。當時,作者臥病在家,社會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這時又傳來了友人因貶謫而遠行的訊息,那更是惆悵倍增。“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正如實地反映了詩人作此詩時的處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蘊藉:一是惜別,因同知己離別而悵惘;二是傷懷,為故人被貶而感傷;三是慨嘆,由友人被貶而感慨宦海沉浮,寵辱無常。這一“嗟”字,直貫篇末,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有的本子誤作“聞”字,則膚淺刻露,索然無味了。

  別離固已難堪,如能舉杯餞行,面訴衷曲,亦可稍慰離懷;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河橋不相送”一語平平道來,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曲折起伏,波瀾疊出。第四句別開生面,寫出了想象中的送別情景:友人去遠了,送行者亦已紛紛離開,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歷時既久而難以逝去。這一筆表明作者身雖未去河橋,而其心已飛往江濱,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使“送別”二字有了著落,與第三句對照起來看,又是一層波瀾。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的第二聯對偶雖不甚工緻,但流走勻稱,宛轉如意,說明作者於此重在達意抒情,而不拘泥於形式上的`刻意求工,這也體現了初期律詩創作中比較舒展自由的特色。

  後四句接連用典。此詩用典,熨貼工穩,不傷晦澀,仍保持了全詩自然樸素的風格。第三聯用的是孫楚和屈平的典故。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屈平才華卓絕,遭讒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羅而死。賈誼貶長沙王太傅時,途經湘水,感懷身世,曾作《吊屈原賦》。杜審言也是個“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臨的卻是一種逆境,此番由洛陽流貶吉州,正好取道兩湖,浪跡瀟湘,沿途恰是前賢足跡所到之處,撫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既暗點友人的貶謫,交代其行蹤,更是以孫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學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託了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結尾仍用典。《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曰:‘寶劍之氣,上徹於天。’華問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鬥牛間氣不復見焉。”豐城(今江西豐城縣)與杜審言的貶謫地吉州同屬江西。作者在此用龍泉劍被埋沒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懷才不遇,進一步豐富了上聯的寓意;但同時也發展了上聯的思想:龍泉劍終於被有識之士發現,重見光明,那末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起用,於憤懣不平中寄託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

  宋之問在律詩的定型上有過重要貢獻,但其創作並未完全擺脫六朝綺靡詩風的影響。這首詩音韻和諧,對仗勻稱,而又樸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說是宋之問律詩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這一詩體上所取得的成就。

  五、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8分)

  酬李穆見寄

  劉長卿

  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雲山路更賒。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1)和三、四兩句比,一、二兩句的寫作角度有何不同?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知識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答案和解析】答案:一二兩句站在訪客(遠客)的角度寫,三四兩句從主人(作者)的角度寫;(2分)想象訪客旅途的艱辛,(1分)暗含對遠客的體貼以及對客人來訪的感激。(1分,“體貼”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解析:此類題目要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來進行分析思考。如關鍵詞“訪”“天涯”可以推斷出寫作角度是站在遠客的角度來寫的。“孤舟”“天涯”“萬轉雲山”可以讓人產生想象訪客的中途艱辛,從而產生體貼和感激之情。組織答案時,可以圍繞著“體貼”“感激”來組織語言。

  【思路點撥】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學作品刻畫的藝術形象的內涵。藝術形象不僅指人物形象,還包括詩歌中的意象。鑑賞這些藝術形象的內涵,就是要分析、判斷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

  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包括:分析作品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指出語言所表達的具體意義;分析作品運用的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誇張、互文、雙關等)及其作用與效果;分析作品語言的風格及其藝術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鬱頓挫等)。

  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分析作品在選擇材料、安排情節、刻畫人物等方面的特色;鑑賞作者運用表達技巧的靈活性、創造性。高考常考查的表達技巧主要有:情景交融、反襯、烘托、運用典故、虛實結合、動靜結合、象徵等。

  (2)三、四兩句蘊含了怎樣的感情?請作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鑑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打掃柴門迎接遠方的來客,既有對訪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來訪的欣喜,還體現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兩方面得2分,結合內容簡析2分)“青苔黃葉滿貧家”,表明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簡析1分)

  解析:此類題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卻富有深意的關鍵詞來推斷,想象作者的情感。透過關鍵詞“掃柴門”,“黃葉滿貧家”去理解,然後透過想象可以體會出作者對訪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思路點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

  詩題“酬李穆”的“酬”,表明這是一首唱和詩。李穆是劉長卿的女婿,《全唐詩》載其《寄妻父劉長卿》,全詩是:

  處處雲山無盡時,桐廬南望轉參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遲。

  這就是劉長卿這首和詩的原唱。詩中李穆向劉長卿表示了要前來探訪老丈人的資訊。劉長卿當時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縣),李穆當時從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這一帶山環水繞,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勢高低相差很大,多險灘,上水難行。所以李詩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遲”之句。

  酬和詩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詩和律詩,以絕句和絕句,而且對聲律亦有嚴格的講究。洪邁《容齋隨筆》雲:“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說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體唱和,重在內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韻律所侷限。劉長卿這首和詩,正是“答其來意”而不“為次韻所局”的,僅在詩體上以絕句酬和絕句,於聲律上並不講究相同,我們甚至可以將其作為回覆李穆的詩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訪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帶有一絲悽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遠,旅途之艱。不說“自天涯”而說“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說的。體貼愛婿的心情,期盼與愉悅的情緒,盡在不言中。

  次句“萬轉雲山”,形容千折萬轉,白雲繞著青山,每一轉折,都會使人產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聽,前面的路程總是出乎意料的遠。“路更賒”,“賒”即遠,這三字是富於旅途生活實際感受的妙語。這兩句既是實寫路程之遙,也含岳父對愛婿的憐惜之心。不過詩人並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赤裸裸的表露,而是在詩句之中巧妙地隱括了李穆原唱的詩意,毫不著跡,運用入化。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兩句則筆鋒一轉,進而寫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這裡仍未明言期盼、愉悅之意,而是展現門前青苔鋪路、黃葉滿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結情,更見精彩,其含意極為豐富。“青苔黃葉滿貧家”,既表明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同時又相當於“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的自謙,稱“貧”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隱士風度。三四句用了倒裝句法,按理是“青苔黃葉滿貧家”,才“欲掃柴門迎遠客”。親自打掃門前“青苔黃葉”,迎客之舉,透出翁婿情深。“欲掃柴門”句使人聯想到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名句。可見此詩的“景”是“平常景”,“情”卻非同一般,令人感到親切、自然、溫馨。讀者從詩句的含咀中自能意會。

【古詩詞鑑賞的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