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國學>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精選21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

  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如同給心臟病患者做搭橋手術,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國,其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有目共睹,但中國的近代文明卻落在了西方的後面,現代性賴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國沒有發生。原因何在?這道據說是“李約瑟難題”,本書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國學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紀頭一二十年,東西方文化衝突劇烈,傳統和現代的整合漫無頭緒,當時第一流的知識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啟超如胡適之,遂倡國學以激發種性的文化自覺。

  回觀整個20世紀,如果有國學大師的話,章太炎先生獨當之無愧。

  王國維以51歲的盛年自殺於頤和園魚藻軒,80年後的今天仍是中國現代學術的未解之謎:作者縷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試圖為其結局追尋種子熏習的宿因。

  國學精髓,留給後人的是無限的精神食糧。從中我們能看到一定的歷史背景,更好的瞭解我們的先輩有怎樣堅強的心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與唯美。

  就《像聊齋志異》,它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們不能拿它當成無聊煩悶時解憂的料資。它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認真研讀,國學給我們的會是洞天的澈明!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9月,重慶市中小學教師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學習分為四個教學影片。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瞭解一些比較膚淺的知識,經過此次的學習,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曹廷華教授在“國學經典與師德修養”中說到:國學是從明初到晚清這一段時期所提出的虛擬性概念。是相對於“西學”而提出來的。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從古到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大師翟鴻曾經說過:“相由心生,改變內在,才能改變面容。一顆陰暗的心拖不起一張燦爛的臉,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這話對我們教師來說,說得太對了。我們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有信仰,要有追求。對學生付出了愛心,你就會感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就會感受到學生對你的愛。魯迅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人生的真諦。學習了《國學經典與教育》,我心中不斷提醒自己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就像曹教授說的,對學生就要像對待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對他們百般呵護,關心有佳。真正做到“大愛無疆”。

  看完熊篤老師所講的國學經典與教育藝術,使我懂得了“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在教學過程中,不搞題海戰術,學習要和豐富的課間活動相結合。勞逸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之中,就能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的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人們總是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

  現在年輕人,漠視禮儀,不尊重長輩老師前輩的都有,直到踏上了社會、工作崗位、吃到了苦頭才意識到了“禮”的重要性。校園中有些出口成“髒”的同學是否也該引起重視,把逞一時口快的壞習慣給改改,養成基本的道德素質。國學中有許多的標準就算是在現代看來也還是絕不失色的。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功利。現代化提高了國人的生活節奏,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帶給人們快樂,反而帶給人們更大的壓力。當人們的心靈面對這煩躁的社會,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寧靜與自在。當大家只是以物質為基礎,而精神上卻一片荒蕪時,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是我們該靜下心來,研讀下我們聖賢的教誨時候了。讀讀這些經典的語句就知道,“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關於學習,事業,人生的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我們祖先早就歸納在國學中了,而且到現代業一樣的適用,不僅現在而且在以後綿長的歲月裡也一樣適用。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讓這些指導我們人生的哲理從我們身邊白白溜走,然後還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別人。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還是很有見地的,對於學習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規律方面的闡釋還是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3

  透過學習經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穫頗多。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兩點體會:

  一、學習經典提高了自身素養

  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認真負責,無怨無悔,踏實務實;凡是能夠幹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敗的原因,不是行動前沒有計劃,而是缺少計劃前的行動。要善於從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實可行的計劃,立足實際,向著眼前的目標奮進。

  二、學習經典豐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學習經典,讓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透過學習經典,讓我明白對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真實的感受父母養育之恩,有效的培養孩子關愛家庭、孝敬父母。

  對待有困難的人,應該以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待犯了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教育孩子方面,從小要教育孩子講禮貌,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有孝心,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經典是中國人的國粹,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繼續學習經典,讓經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輕鬆而灑脫。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學習經典開始,接續經典薪火,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4

  9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參加了在青口小學舉行的全縣國學經典教育研討課活動。青口小學的三位語文老師執教了一三節節精彩的觀摩課。隨後,縣教科室的硃紅甫主任主持了張麗老師的關於三字經教學的課題開題報告。

  在這次活動中,聽了張海俠等三位老師執教的一節《論語·學而不厭》,讓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學生進行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所在。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反覆朗誦,體會古詩文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師相機點撥下,學生自己就會總結出學習古詩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學會“變通”。其次能夠運用課文中的註釋理解古詩文的含義。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誦讀經典,知道了學習經典誦讀的最佳年齡。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在心靈純淨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之後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運用出來。因此,學習經典誦讀的最佳年齡是48歲的孩子。這個時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強,記憶力也強,若以唱歌和遊戲及說故事的方法教孩子們學古詩,他們不僅很快就可以熟記成誦,而且會產生很大興趣。若老師善加引導,他們還可以在學古詩文的同時,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可以使他們終身受益無窮。

  總之,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進行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展的有效載體。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5

  很久沒有如此激動的感覺了——看著孩子們讀國學後的點滴進步,我深深地感到:山高方知路遠,水激才感源深。

  國學,這是孩子們人生中收集的第一滴露珠,心靈沐浴的第一縷陽光!在這些欣欣然張開眼睛看世界的孩子身上,人類無盡的潛力充分顯示了出來。一花一世界,每一個可愛的孩子,都向我們展現了國學對他們的潛移默化。這潛在的內化過程,對於孩子們即將展開的花樣人生,彌足珍貴。

  我們知道,展開的書本,相伴的經典,並不能將這些孩子與社會絕緣,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去面對人生與社會。但是,在每一日的誦讀聲裡,孩子們用天然的純淨和聖賢進行交流,獲得“學與思”的力量,這力量將為他們構築永恆的精神家園,使他們前行時免於流俗的平庸和卑微。在孩子們日常踐行對經典最純樸的理解裡,我們分明能感到一種久遠的歷史和文化積澱的力量,在激盪著他們純淨的心靈。

  今天的每一個小小改變,都會影響孩子們漫長的人生之旅。為了明日的遠行,孩子們需要這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我們慶幸:人生之初的關鍵幾步,有國學的精華,滋養他們的心靈。有多少人在感慨傳統的喪失,在眾聲喧譁的時代,相信我們這些讀著“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念著“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長大的孩子,終將釋放巨大的人格與精神的魅力。

  所以,我們為之欣喜,為之驚奇,為之激動……

  他們的成長,記錄在文字裡。成長的背後,是知遠國學與我們共同的堅持與努力。

  感謝知遠國學的奉獻與支援!感謝李老師的一路陪伴與引領!深深感謝!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6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構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禮貌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禮貌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久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構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7

  今天我看了女兒的國學經典讀書,感覺現在教育的綜合化及對學生從小的培養高尚情操的注重,讓我感覺這是中國教育各方面的提升。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一)世界發展形式讓中國人看清更好傳承國學的重要性

  當中華文化開始擺脫弱勢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時候,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與自信;當國人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的時候,對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選擇和期待;當國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赫然發現它竟是一個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這就是——國學經典!

  學習國學可調動學生德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培養人、造就人、成就人。保證學生在全球化大潮中關於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判斷能力、領悟能力等等是極有幫助的。讓國學經典與學生朝夕相處,透過耳濡目染,達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鍛造其文明素質之效果。

  (二)讀國學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中國五千年文化,學習中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中國是一個有著光輝歷史的國家,五千年曆史長河,出現了許多聖人及對後輩有著極有影響的教育故事。讀國學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學習古人的高尚情操,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和根,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已漸成風氣,“以德治國”應從孩子開始。國學啟蒙與讓學生領會。讀國學讓孩子學會遇到困難應該自立自強,人要有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愛老師,有一顆博愛之心等等。這些會對孩子將是永遠的一份財富。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8

  這次有幸參加了在xx市xx小學舉辦的第x屆“小學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培訓,在培訓中聽了xxx、xxx教授的講座和xx老師的公開課,使我受益匪淺。特別對xxx研究學院推出的這套教材感悟頗深。

  讀一本好書,能改造一個人的一生。更何況是一本內容如此豐富的書,一本寫有古人智慧的書,一本道有古人精神的書,我讀完之後,感受頗深。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讀的好書!更有值得讓人學習的古人的精神的書!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廣為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xxx研究學院推出的這套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原文經典、神奇漢字、日積月累、經典故事、古詩擷英,我覺得這套教材特別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因為每篇經典原文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所以它不僅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更能讓我們深刻的讀懂文章的內涵,這不正是我們所喜歡的愉快閱讀嗎?在這本書中,有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給我學習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這本書蘊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詩向我描繪出一幅幅古老的圖畫,這本書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閱讀時,我還積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語,這些對我們拓寬知識,提高寫作都有很大幫助。

  茫茫書海,好書難求!在古文經典中,古聖先賢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傳承給我們,我們頌讀經典,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是莫大的幸事。學貴力行,聖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會堅持不斷地閱讀經典,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9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絡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一句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記,眼要看,口中讀,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讀書時要有規範,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這段還未讀完,就跳到另一段。學習某一科目知識,就不能羨慕別的科目知識,這一科目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完,還沒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學習其它科目。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這一句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計劃,一定要刻苦用功,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難通的地方,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面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所用的筆、硯、臺要擺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這個人讀書的目的心術不正,亂寫字的學生,就表示這個學生的學習心態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環境維護得井井有序,才有益於我們的學習。懂得從人的微小動作去觀察每個人是否有用,有才,這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存放經典著作,要有固定的書架或書櫃,每一次讀書之後,要將書放回原處存放。書本有殘缺或損壞時,應補好,你愛書,書就愛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穫。這一句是告訴我們愛惜經典著作是一件頭頂大事,沒有一件事情能夠比愛惜經典著作更重要。我們要像敬愛尊長一樣敬愛經典著作,要養成有條不紊、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敬愛和尊重,“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為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立志讀聖賢之書、學聖賢之教、行聖賢之道,不是聖賢之書,則千萬不能看,若在學習聖賢之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時,絕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以聖賢為老師,為楷模,長期熏習聖賢之崇高品德,做“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榜樣。這一句教導我們一定要接受聖賢之教,學以致用,做人決不能自暴自棄,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改變命運靠自己的力量。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0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透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讓我們一起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為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於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穫可真不少。後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為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說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麼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為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後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說,其次說話要謹慎,為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小學生來說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後需要多加註意。為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說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範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儘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為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1

  以學生髮展為目標,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提倡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多背誦多積累國學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心靈最純粹、吸納力最強的年齡段,把語言文字的精華融入到自己的精神生命裡,從而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人文的薰陶,厚實自己的文化底蘊。

  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們決定本學期背誦《弟子規》,其淺顯易懂,能交給孩子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讀起來琅琅上口。

  一、原則:

  1、數量少。每週朗讀、背誦《弟子規》。

  2、時間巧。每天早午讀和放學路隊中。

  3、必檢查。組長查、老師查、領導督促。

  4、長堅持。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二、加強背誦指導:

  班主任老師要做到領讀、正音以及簡單的釋義。使學生在讀準的基礎上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深厚內涵,受到國學經典文化的感染的薰陶。

  三、化整為零,落實時間:

  (1)午讀(2:30-2:40)由班主任老師負責,使學生大體知其意,有感情地誦讀,每天背誦一部分

  (2)放學背誦晨午讀時背誦的內容

  四、背誦內容的時間段劃分:

  《弟子規》分段進行背誦:

  2月28日-x月11日“總則”和“入則孝”

  x月14日-x月25日“出則悌”

  x月28日-x月8日“謹”

  x月11日-x月22日“信”

  x月25日-x月13日“泛愛眾”

  x月16日-x月27日“親仁”和“餘力學文”

  五、檢查:

  1、每天午讀時,值周老師巡視檢查,每週五利用間操時間,全校統一背誦。

  2、每天放學過程中背誦檢查。

  3、學期末,學校組織抽查每班3—5名同學背誦,根據背誦情況評出“誦讀金獎班”2名和學生個人10名“誦讀狀元”。

  希望我們的班主任老師能夠真正負起責任,提升學生素質。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2

  今年我有幸前往深圳參加《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聆聽了幾位教師為我們上的精彩講課,而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錢教師與龔教師的兩節課。

  來自深圳田心小學的錢愛萍教師為我們上了一堂《昔仲尼》,她的課例設計新穎,整堂課以課前談話、課件領讀、學生誦讀貫穿始終,讓學生藉助教材註釋,自主感悟。讓學生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入情入境地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整堂課以“讀”貫穿,真正體現了只求誦讀,不求甚解的原則。錢教師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的氛圍,讓學生領悟懸樑刺骨和Z螢映雪兩個典故的真諦,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了祖國的精粹文化。

  而同樣來自田心小學的龔白羽教師的示範課很精彩,她為我們上了一堂《弟子規》,龔教師的課堂是讓學生在簡便、愉悅的氛圍中素讀;讓學生在歡樂的誦讀中學習了古詩詞,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讀書進取性,讓學生輕簡便松地學習了祖國的精粹文化。龔教師經過不一樣的朗讀方式的設計,讓孩子們在琅琅的書聲中體味到國學經典,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龔教師的課例,讓我又一次親身感受到了國學經典的魅力。

  國學課到底怎樣教錢教師和龔教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其實,我們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並熱愛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藉助教材,自主感悟。我們只需要求學生讀通了讀順了讀出美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而不求甚解,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祖國的精粹文化。

  這次培訓會,讓我明白了國學的教學,是我們教師要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誦讀活動中培養情趣,促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口、耳、腦並用,以習得知識,訓練本事,開發潛能,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深讀課文過程中能熟讀成誦。國學經典的教學就是要“以讀為本”,並讀悟結合。僅有經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3

  光陰似箭,轉眼間,跟著x老師學習國學,我已經學習了近三年了。在學習國語的過程中,我領悟到了許多道理。

  剛剛接觸國學時,只是一時起興,那個時候總是覺得說得一口文言文,背得幾首好詩,顯得文縐縐的,並能引來同齡人的青睞與仰慕,那是多麼高興的事情喲。但是經過學習我逐漸認識到自己當初的膚淺與虛榮。其實國學博大精深,真的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我更喜歡國學了。

  三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認識到了思考動腦與學習的重要性;從“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中體會到了古人做學問先學會做人;從“風煙望五津”“明月幾時有”中領略了唐詩宋詞的美妙。自從學習國學,我的語文成績從來沒有落下來過。

  但是,光讀書也是不夠的。每堂課上,x老師都會根據書中內容給我們延伸出許多古代的奇聞軼事。小到家事,大到政治朝綱,無一不引人入勝,每次課程我都聽得如痴如醉,兩三個小時的課程,常常總是感覺到不到半個小時,一點點都不感覺到疲勞,這是我在其他課堂不能得到的.享受。

  不久,我們又增加了另一個新的元素——對對子。每節課,老師會出幾個對子留作家庭作業。這些對子更讓我見識到了古人超凡的智慧和與眾不同的見解與思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蒼山原不老,為雪白頭”,x老師總是引導我們對出很多優秀的對子。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著許多人們未嘗發覺的真理。但現如今,有些人認為傳統文化就是糟粕。我要告訴您,就是因為您膚淺,才這樣講。

  人們不願讀古文,也不願在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情感。人們手中捧的不再是書本而是手機、iPad。而我們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弘揚下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

  國學,永遠是我的最好!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4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以為把握知識應當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所以他在教學實踐中異常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題目。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僅有當學生進進進取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憤"、"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啟發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啟發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啟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躍如也。"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以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瞭解學生的熟悉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展思維本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正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本事。

  學思結合

  孔子一向誇大學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貼合人的熟悉規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誇大學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這說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往思考,其結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饜飫終日,無所專心"(《論語陽貨》)。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合,思與社會生活結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合的真諦。

  學以致用

  孔子很誇大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儘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往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據《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練習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歡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麼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貼合教學規律的。孔子以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往偽存真。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能夠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讓我們一起為弘揚國學而努力吧!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5

  透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我學習《論語》的收穫是很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教學中,我們更要鼓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但學生樹立志向後,又為這個志向做出了什麼呢?我們是否只是鼓勵學生憑空說出的一種空想呢?這個恐怕有人很少考慮。遠大的志向誰都能說出很多,也能說得很大、很遠,但關鍵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諸實際行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對“遠大”的理想大加讚揚,對現實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認為這是學生胸無大志的表現,沒有出息的表現。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沒有什麼捨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內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現實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著邊際的。比如:我們教育學生愛國,怎樣做才是愛國?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愛國?學生心目中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專家提出:學生能主動撿起一片紙,這就是愛國!所以我們教育學生勵志,不妨把眼光收回來,放在眼下能付諸行動的,哪怕為了理想只邁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已經過去,勵志要切合我們的實際,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學習《國學》有以下感悟: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透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

  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6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能夠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能夠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當海納百川,應當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當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國學經典裡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並且也僅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此刻,在工作的環境中才明白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十分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並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十分豐富,應對問題學生都能簡便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可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裡說:“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研究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夢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提議。最終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說。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提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當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能夠窮,可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此刻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做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可是我卻很感激少年時的貧窮,它就是一筆財富。它讓我明白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明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可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可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當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7

  中華古國,悠悠五千載;中華禮貌,綿綿無千年;中華經典,浩浩五千卷。中華經典的星空裡,群星閃耀。詩情融花意一體,智慧與活力齊飛。閱讀經典就猶如與先哲同行,聆聽他們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就會被那蓉智的思想靈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經》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的廣闊胸襟;《道德經》中的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的宇宙萬物的奧妙……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偉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夢想;其中不僅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澱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毋庸置疑,國學經典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輔助教學書,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濟,更是當代學生學習的模範用書。

  是這本書教會了我何為真誠,讓我領略了真誠的無限魅力!以言語溫暖他人也是泛愛眾。人生有限,可祝福別人的機會屈指可數,利用好自會喜悅。當教師以真誠心幫忙學生,昔日視若無睹的機會驟然間變得清晰可見、觸手可摸。方知沒有哪種職業會比國學經典更有功勞、最愉快,漸漸在享受經典。原先我的生活習慣不節儉,此刻的習慣令人讚歎,這一切佳績源於《弟子規》潛移默化間教會學生逐漸構成高尚的品德、強烈的職責感,嚴謹細緻、團結守信、處處為人著想的待人處世方法,鍥而不捨、善思好學的態度。德育和教學並駕齊驅,相得益彰。

  我喜歡眼見為實。一本《弟子規》讓我明白立身處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慶幸聖賢與己如影隨形。懂得經典是拿來做的,不知何時起贏得了家長從未有過的尊敬,只因我請了古聖先賢來幫我。

  樹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是我們成長的根。我們必須要從小做起,把根扎牢,讓世世代代的人都明白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敬教師,把孝永遠傳下去。我向善啟孝心的國學經典致敬,是你為我們紮下了正確做人的深根。雞蛋原理中,因為雞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們必須會心靈傷痛。我們要喚醒和保護他們那一顆生命同體的仁愛之心。那是一種很清晰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同時,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沒有去關注的東西給喚醒了。

  我相信,我們班的每個同學,自小就讀過很多中國儒家的名句和文章,並且很多都是在課堂上經過教師講解的,深諳其中的道理,印象都應當很深刻。可是這些寶貴的東西,在重複的考試和自己的奮鬥中,離我們越來越遠,已經和那些染塵很久的器皿一樣,被埋沒了。

  此刻,系又把國學經典強調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現實的行為點上。修身,對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終極追求。但對於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呢處在全球化的時代裡,我們更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所交匯的國家裡。日復一日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變得急功近利,忘了去關注自己本質的東西。可是拋掉根本,我們會變得一無所有。

  古人的話語值得我們好好去聆聽。因為這些話語歷經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奪目。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一向被當做人生的基礎課程而備受重視。在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講究禮儀已上升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提高、開化與興旺的標誌。而我們要做社會的禮貌人,更需要學習和講究禮儀。以平等心對待別人,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有很強的優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可是也令我們感覺有些悲哀,我們趨之若鶩地去搜尋、閱讀那些外國人士寫的成功之道,卻忽視了自己祖宗留下的東西,甚而將它拱手給了別人。看看此刻國外越來越熱鬧的中國文化研究潮,我們真該反省了。

  人生幸福的根源確實是愛和被愛。看著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獲得了成功,自己同樣地興奮和雀躍。默默地把自己的愛給予別人,自己的心同樣是溫暖的。而作為被愛的人,我們更能感受到這一點。最真切的便是撫育我們的父母。僅有他們從你一出生,即開始擔當兩個守護天使的主角。縱使你到了那遙遠的天邊,他們還是始終不離地關注著你。你忘乎所以地忘掉了他們,他們卻將你時時掛在心頭。每次說到父母,正在嬉笑的我都會心有濡溼,對他們充滿了愛敬。

  此刻重新審視我們家幾代人對自己長輩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發現孝道在我們家隨處可見、無處不在。因為我們從小就在孝道的氛圍中長大,認為對長輩本來就應當這麼做。能夠說孝道在我們頭腦裡已經構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在行動上已經構成了一種習慣。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平常。此刻看來,所不一樣的就是家突出了一個孝字和身教。由於孝,兒女們聽話,母親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輸;由於孝,兒女們懂得尊敬師長,人人喜歡;由於孝,兒女們懂得仁愛,同學團結;由於孝,兒女們奮發學習,成績優異;由於孝,他們好好做人,不讓媽媽操心等等。就是因為做到了一個孝字而一順百順。

  我才開始明白,別人沒有錯,所有的錯誤都在自己德未修呀。此生最大的幸運就是聆聽到聖賢教育,然而當自己的修養沒有到達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時,很有可能出發的目的是好的,做著做著就偏離方向了。在這個假期的國學經典學習中,我深深感到像我這樣從小好逸惡勞的人,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要改習氣,立身行道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自己必須要堅持改過向善,做到久自芬芳。

  從小到大,我都在取,到了該予的年紀時,還是一事無成。我期望能為別人做點事,學習儘自己的本分做人。國學經典使我明白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大愛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使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了很大的轉變。國學經典,聖賢滌盪了我們心靈的汙垢,淨化了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有一種脫胎換骨、再世為人的感覺。如果把這幾天的學習用兩個字概括,我想會用這樣兩個字:感動。國學經典教我們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怎樣為人師、為人父、為人母,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甚至每一件物品,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懷著感恩之心。系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係努力的將中華文化承傳,成全我們的家庭,成全我們的幸福,誰能說,國學經典不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呢你們用自己的善行義舉實踐著聖賢的教誨,用自己的一片愛心去成就他人,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相信你們今日種下了福田,種下了善的種子,他日定能開出世間最美麗的花朵,結出累累的善果。

  學習經典,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我們要時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與人為善,也與己為善。回校以後,我要進取地向全校師生、推廣力行經典的理念,讓全校師生都來理解經典教育,並經過青年路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使全校師生受益一生,來影響和帶動蘭州市經典教育的開展,讓更多的學子理解聖賢智慧的教誨,能夠擁有更加健康完美的人生!一個人對父母不敬,對你的性德是最大的損傷,我不騙你,一個人只要對父母不孝,整個業障絕對快速現前。國學經典的道義、情義那厚重的力量生養了我們,我們懂得了自立、自強,奮鬥不息,這是我才感到自己以往把父母傷得那麼深,可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卻永遠不會改變,那是一種最最真摯永恆的愛。我是在幸福中長大的孩子,比起父母來說,我簡直就像金枝玉葉一樣,而父母只是卑微的小草。可是父母這株草,活得有尊嚴,有志節,不低頭,也不奢求,十分歡樂,從小就明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社會的汙染,從來都沒有誘惑、動搖過父母。

  人的一生,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而父親母親,永遠是我源源不絕的支援力量,伴隨我,也引領我。《弟子規》正是在時時處處、引導我們如何仁愛待人,正確處事,分寸有度接物的好教材。在現實生活中真是隨時能夠用到的啊!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8

  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方法是每個教師尤其是一個山區教師的渴望。帶著對新學校、新的教育環境的嚮往,我參觀了新學校的校容、校貌,聽了我有生以來的幾節國學課,下面就國學課做一個膚淺的評價。

  10月16日上午我們在xx實驗學校聽了三位老師的語文課,黃茜老師所教的識課,首先老師教學生學習漢金、木、水、火,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它們變成部首後漢筆畫的變化,然後引導學生學習幾個形聲,這樣教有利於學生了解漢音形義的聯絡,對訓練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有很大的好處。在漢的書寫時該老師也為我們作除了榜樣她先讓學生觀察漢每一筆在田格的位置,然後引導學生描紅,再到書寫,老師指導到位學生練習到位。17日上午第三節課我們又學習了徐素蓉老師所教的《房子》課。該老師首先複習朗讀了《四季》,然後引導學生學習新課,感受深的是該老師很注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能有效地分配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注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生如合共同學習,如何握筆及時糾正學生寫時不正確的姿勢。在回答問題時及時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該老師甚至示範和別人交談時彬彬有禮的姿勢。在朗讀課文中學生注意了節奏、重音和語調,這些讓我開闊了眼界,思想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我們學校是一所山區學校,我們使用的是全國統一編印的義教版教材,我們從事的是大眾化的教育,我看了xx實驗學校的學習目標及教材,感覺教學內容針對我們農村來說太難,坡度太大,學生是否會不容易掌握。

  黃老師佈置作業可以讓學生從街道、商店的標識上或其他書籍、資料中找一些同偏旁的積累下來,在教室的一角建一個展示臺。展示他們的成果,讓他們體會學習的快樂,語文在生活中的作用。還有徐老師的課女性化太重(不知是否與教學的內容有關我的錯誤想法),我們生活中需要沉靜、溫溫柔爾的護士、心平氣和的心理學教授,但更需要果毅勇敢的警察、解放軍戰士,教風‘“硬朗”的老師風格在徐老師身上體現有點太少。

  時間太短,我對xx只是高山仰望,儘管我們是農村,可用xx先進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我會不斷學習。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9

  自20xx年x月第一次上課以來,至今已有x個月了,自己感到收穫不少。實際上,在進xxx國學社之前,我就一向對中華傳統文化異常愛好,可只是零散的學習其中的隻言片語。這種情景自從參加國學社以後有了改變,有了外力的促使,倒也使我開始去學著堅持。回想x個月來,收穫很大。

  大概有三方面的收穫:

  一、在國學領域似乎有了一種要入門的感覺。

  從文字關到義理關以及研討,上課所帶來的是古今的一種貫通感,似乎有了一種豁然開朗、不斷更新自己的感覺。有什麼疑惑,請教教師和同學,大家都是那麼無私、友愛的答疑釋惑。學的很過癮、很暢快,原有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強。也許國學就像月光寶盒,裡面看似樸素,實則蘊含著大道。而開啟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開啟裡面的大道,是需要鑰匙來解開其中的密碼和玄機的。原先自學國學容易陷入文字層面,義理層面和人生層面很少引發,有了明師啟發引導、同學共修就是最好了。而這使我開始發酵,這也會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遠。

  二、心態和情緒方面好了。

  原先的我是個急性子的人,有著很多的迷惑,心態不定。而此刻心靜了,情緒平了。很享用此刻這種心靜如水的感覺,似乎冥冥之中到達了一種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覺。還記得《大學》中的那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對這句話有了一種感性的領悟。學《大學》使得我對自己的“止於至善”、“至於何方”有了更長遠的思考,這樣在應對外界的各種紛紛攘攘時,能夠做到心靜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夠有所靜,源自每次不一樣課程中的收穫,有些來的直接,有些潛移默化。

  比方說,當我聽到“退一退海闊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闊天空”時,心頭一震。實際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講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而“停一停”講述的更多傾向於人應對自己的一種心態和方法。因為僅有“停一停”,才會有時間選擇自己的情緒。也似乎懂得了歷史上許多大家能夠應對小人時,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條那就是到達了運用情緒的高境界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情緒。

  比方說,當我得知“所謂卦象無所謂好壞,它只是告訴人們此刻所處的位置,並且應當注意什麼”、“唯有一謙而四益”時,似乎豁然開朗。

  每每回憶起課上的妙語連珠,心中十分愉悅。

  “學問忘了就是會了”、“解決化解內心的所有對話”、“找到內心多個自己中的那個主我”、“完成內心紛雜世界的統一大業”、“不給錢還是願意幹的事就是最想幹的事”、“遇境煉心”、“國學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燈”、“應對世路更要學會走心路”等等,總之要在關注世事的同時,別忘了反觀自己,挖掘自己,認識我是誰,明白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走世路的同時也要走心路。

  類似情景,舉不勝舉。

  三、促進了專業領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聞影視工作,包含兩方面功能:一個是記者功能,一個是編導功能。鐵肩擔道義,妙手駐文章。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職責感使得我選擇了這樣一種生產精神文化產品行業,從事了紀錄片的編導工作。越做越發現,自己所做的意義也許是一種歷史的記載、時代的引領。司馬遷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寫《史記》。當代電視電視劇電影工作者也應當給自己定位是文藝工作者,這樣至少能夠保證文以載道、藝術為人民服務對歷史負責,引導人們的高階趣味、承上啟下、傳承傳統和歷史、引領時代。而這正是我樂於學習國學的重要原因,我學的影視更多的是一種表現手段和方法,我學國學更重要的是學到中華文化的“核”,這也是所要表達的,從而活在當下、引領當下。經過學國學使得自己對紀錄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這樣也許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當然,如果抽離出自我,或者跳出以上這個所謂立場,也許這種所謂的“精英”意識“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識“平民”文化是有著矛盾的,這也是自己一向在研究在矛盾的一個問題。這次就在這個平臺上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我也真誠的期望能聽到更多的聲音,期望大家能幫我解疑釋惑,共同來思考這樣問題。

  總之,明德天下國學社,對於我的成長意義非凡,也註定了成為我成長成熟成業中的重要豐碑。

  在那裡發自內心的說說心中的感激,感激王鵬教師的引見和指導,感激明德天下國學社的氛圍和平臺,感激三位高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對中華禮貌承下啟下的使命感職責感以及生命的活力,感激各位同學的良師益友式的各種貢獻和一心向善,感激所有學社工作人員以及所有發起人默默奉獻勤勤懇懇和多方奔走,感激xx社長倡起組建和全心付出,感激xxx公司供給的這樣一份天空和氛圍,感激歷代先賢聖者、志士仁人為我們書寫和踐行的偉大的中華禮貌!

  也許真的是,人生本沒有什麼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生本沒有什麼意義,賦予了什麼意義,也就有了意義……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20

  中華五千年禮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為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

  經典誦讀大賽在啟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團體誦讀《弟子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名師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螢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說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終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說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裡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並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景,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名師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終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定不一樣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經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

  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線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經過誦讀經典詩文,能夠讓我們走進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十分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著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經過觀看《xx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讓我覺得經典誦讀對我們的重要性。誦讀、熟背詩文,讓我們在一生記憶力的時候,以便捷的方式獲得經典文化的薰陶。

  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忙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完美,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21

  這學期,學校佈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就是在課餘的時間裡學習國學,要求每天看《論語》、《詩經》、《大學》、《中庸》,並且參加杭州網上的中小學生國學網路知識大賽。一開始,我摸不著頭腦,這國學是什麼呀!

  於是,我懷著好奇心,回家查看了國學。查到後,我恍然大悟,原來這類書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經典書籍。已經流傳了五千多年。開始,我還有些讀不懂,但到後來,我也可以慢慢地理解了,其中有些內容也包含著教我們怎樣做人。做事。等等的知識。《孝經》教我們要做到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論語》教我們要愛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溫故而知新。

  我開始對這類書有了濃厚的興趣。在三月八日時,我們學校讓我們五年級每班都選出十人來參加這次比賽。而我呢,正好選中。在中午12點整,比賽開始了,我懷著一顆緊張而又期待的心,進入了電腦教室。開啟電腦後,我迫不及待地登入杭州網,開始第一次比賽,看到這些題目,我頓時傻了:這些題目怎麼這麼難,只有一小部分是我看過的,懂的。

  其他都是要理解文章意思的,唉,都怪我看得太少了。沒辦法,不會做的題目只好翻書,因為時間緊張20分鐘要做100題,結果題目都沒做完,考試時間便結束了,第一次只考了34.5分。有了這次的教訓,我又開始重新學習國學四本書,不光是看內容,還增加了對字詞意思的註解和文章內容的理解,準備迎接第二次考試。

  透過這次比賽,讓我懂得了有付出才會有回報的道理,不光是比賽成績,更重要的是讓我學習了國學,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將使我受益匪淺。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