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國小美術教師讀書心得

國小美術教師讀書心得

小學美術教師讀書心得5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美術教師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美術教師讀書心得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我們人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們知道的東西顯然太少了。有人說,“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應該有一桶水。”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教師自己的一桶水如果不經常新增的話,也有用盡之時。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往自己的桶裡添水。前一段時間我讀了《義務教育小學美術新課標》這本書,透過閱讀,使我深刻感受到:“義務教育小學美術新課標”裡有非常多好的觀點和建議,使我獲益匪淺,又從新認識到有關教學和評價的建議。

  一、教學建議:

  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為了更好地實施本《標準》,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1、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律,

  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教師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而應當透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鑑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美術教學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於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透過思考、討論、對話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3、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學生透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

小學美術教師讀書心得2

  本書作者楊景芝是我國著名的兒童藝術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學實踐經歷,以經過近二十年對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的教學實驗研究,她總結的教學理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倡導意義、作用。老師在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一直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每前進一步,心中都裝著國際藝術教育變幻的風雲,同時也沒有忘記與中國特殊的國情和人情相結合。正如老師表示的:“我試圖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美術教育途徑,我不贊成脫離兒童實際的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學科中心論,反對用模仿的教學方法壓抑兒童創造力。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學內容完全從兒童興趣出發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致使教育產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後果……我主張美術教育依靠發展兒童知覺、美感和創造性,促進兒童成長。”老師不管對她的理論還是實踐,都浸透著一種愛心,誠如她在書中指出的“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點。”這裡不僅有對其從事的藝術教育事業的愛,還有對她的教學物件的愛,對兒童作品的愛、對兒童在繪畫中表達的天真爛漫的個性和情感的愛。另外,老師的藝術教育和實踐還具有嚴肅性和認真性。本書洋洋20餘萬字,涉及了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著老師多年心血的結晶。

  《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一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從走進基礎教育天地談起,到具體闡述美術教育與人的素質發展。從兒童接受美術教育的心理特徵分析,到構建開放性教學實踐體系的具體做法。下篇是兒童美術教學方法研究。具體論述了老師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以及多年來總結的“教的藝術”。老師透過上下篇理論與例項的論述,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瞭解藝術教育特點,及兒童藝術教育的一些科學教育方法。

  在書中,我特別欣賞的是老師提出的“從愛心出發進行教育”的主張,她在書中指出“在兒童稚嫩的心裡最看重教師對他的態度,教師的愛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兒童的學習動力常產生在對教師的眷戀。”確實,愛就是力量,它能給人勇氣,它能催人奮進。相信,我們的美術教育一定能芝麻開花節節高,也會培養出更多藝術的花朵。

  這是一本好書,一本可以成為美術老師辦公桌上的專用書。楊老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理論成果,為藝術教育開闢了一片淨土。

小學美術教師讀書心得3

  小孩子學習繪畫最初就是從畫第一筆線條開始的。線條可以畫出一切,表現一切,而且小孩子的線條最具表現力,最有創造力,他們的線條不受美術學習原則的束縛,沒有經過規範的學習,這樣的才是最真的,但並不是說他們的線條就是最美的。孩子的線條從手中來,從心中來,從他們純真的思維中來。

  學生腦中固有的形其實是很難改變的,他們在幼兒時期學過的畫法,大多是教師、家長所教授,或是從書中看來的,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實地的去看過和觀察過,比如一些動物,他們只是在書中或電視上見過,甚至他們都沒見過真正的雞鴨鵝等家禽,因為動物園裡沒有。他們畫的只是他們看到的、學到的“形”。讓孩子們多看大師的作品,可以讓他們認識到藝術也可以是“無形”的,可以突破外輪廓的侷限。多安排寫生課,讓孩子們去畫那些自己親眼所見的物象,真正的體驗“形”的概念

  不知其他教師有沒有同樣的想法:在剛開始當老師,或者是每個學期剛開學的一陣子,都會制定計劃,認真備課,想方設法地進行精彩的教學設計,讓課堂內容生動有趣,讓自己的狀態達到最佳,目的是吸引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聽話。當然,效果是明顯的,前幾課師生配合默契、課堂紀律良好,但過一段時間,由於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習慣,學習疲倦,教師的各類業務逐漸增多,比如教科研工作、各類論文比賽、各級繪畫活動和比賽的展開、學校活動的增加,都讓教師把更多的時間轉移到此,對上課也就不那麼上心,再加上學生的不配合,美術課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玩樂課”。所以,學生是很容易厭倦教師的同一種上課模式的,教師要多花時間在教學設計上,儘量每一節課都展示不同的自己,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保持下去。

  我發現了自己課堂上的一些語言的問題:講話太多,不能讓學生主動思考。由於我一直從事低年級美術教學,我深深的感覺到:一二年級的學生自我約束力差,課堂紀律和學習意識較薄弱,最容易在音、體、美等“副課”上講話,不遵守紀律,於是我不時的提醒他們,或整頓課堂紀律,便養成了一種“嘮叨”、“多嘴”的毛病,平時發現不了,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才覺得這樣是不對的,美術課應該給學生相對輕鬆自由的學習環境,教師的語言應該為這種課堂服務也。

  回顧自己的美術課堂,總是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孩子們不配合、不聽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沒有真正投入到課堂中去,沒有進行積極充分的準備。實物進課堂、課堂進場館,課外、校外課堂都是很能豐富課堂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並不能真正應用到普通的課堂上,也只能在一些優質課、研討課、公開課上使用。我們平時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體和網路,正如書中所說,這也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一些東西是需要學生親自體驗,親眼見到才能有所感受,有所啟發的。讀書之後,我深有體會,我也要在以後的課堂中,做到儘可能的讓實物進課堂、課堂進場館。多麼美好的想法,但首要問題是學生的安全,比如,我想帶學生到部隊駐地,到消防局,到醫院,到敬老院,到田間地頭去直觀感受、蒐集素材,可這就需要事先進行多方面的聯絡,教師、學生、家長、出訪單位等,這些又豈能是我們一名普通的美術教師所能容易做到的?想想那麼多困難,我又想打退堂鼓了。不禁感慨:小學美術課,真的只能侷限在教室裡無聊的看圖片嗎?何時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呢?

小學美術教師讀書心得4

  美術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和術的教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美術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識,能認識和欣賞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夠表現美和創造美。其中,審美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養更為重要。

  然而,目前的美術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輕視美育,片面地理解術育,為畫而畫,忽略兒童參與美術活動的基本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缺乏表現的願望,機械的地畫,這就勢必造成美術教育上的偏差。

  學生在參加美術活動中,基本素質是:1感知,2願望,3動作活動,4再現能力。這四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整體,不可缺一,但是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應以激發興趣、培養願望為抓手,同時全面照顧,使各個因素都向著積極方向和諧發展。

  這幾年,我根據上述思想,以提高慾望、提高自信心為主要目標,把願望與感知、動作活動、再現能力有機結合,經過實踐,取得了較好效果。絕大多數兒童都喜歡上美術課,有的說:我長大以後也要像老師一樣當畫畫老師。有的升到高年級的學生遇見了總問:老師,你什麼時候再教我們美術課?同時,他們作品上的創造能力與繪畫技能有明顯提高,構思比較新、奇,色彩較鮮豔,形態表現較富童趣。

  下面,我就具體做法作一簡要介紹:

  一、教材內容選擇和安排上注意娛樂性。

  教材內容是學生創造願望的最基本源泉。在選擇教材上,我採取了三種做法。

  1、拓寬原教材主要形式臨摹的內涵,使臨摹教材內容由刻板機械模仿而轉化為有變化、有生氣的創作。

  在美術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臨摹。臨摹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學畫方法,一種踩在巨人肩上上樓的好方法,確能幫助兒童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能,登堂入室,但也帶來不少弊端:思維受束縛,畫面效果呆板,千篇一律。我認為應拓寬臨摹概念,以原作為主,但可取捨。形式、內容、構圖、表現物件基本相似即可,色彩亦可加以變化,這樣能給學生一個創造天地,加強創造意識,使他們求異思維、想象力、情感的表現有舒展的可能,並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2、補充生動有趣的情境添畫,找錯改畫。

  單純的課本內容,並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透過補充,達到內容的完善。在內容的選擇上也要符合兒童特點:如《狐狸和雞》《小鴨子學游泳》《後悔也來不及》《摘草莓的小姑娘》等,這些內容都有一定的情節,都是一則有趣的小故事,透過生動的講述,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得到感染,並激發了作畫的願望。每個小朋友的想法各異,透過互相描述,可進一步豐富想象,然後提供片段的描繪(指導),給學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補畫的形式要求學生創造一幅情境畫(可採用故事畫,也可採用連環畫的形式空缺一張,要求補上),我在啟發學生作想象畫的時候,啟發學生做到:(1)範圍往廣處想;(2)題材往新處想;(3)構思往妙處想;(4)構圖往巧處想。兒童畫就本意來說,是為了用自己的畫表現自己的意願。因此,兒童畫,也可稱為兒童意願畫,這種意願畫有很大的創造性,充分展示了兒童擴散性思維的發展程度。

  在找錯改畫中,我故意畫錯,讓小朋友找出錯處,在學生哈哈大笑中改正。例:《小鴨子學游泳》一課,我把小鴨子的嘴畫成小雞的嘴,學生一下發現錯了,說小雞的嘴才是尖尖的,而小鴨的嘴是扁扁的,透過形象的描述,學生很容易掌握基本特徵,並充分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

  3、設計生動有味的畫題,以吸引注意,激發意願,突出教育主題。

  例如,《熊貓的故事》和《後悔也來不及了》,雖然講述的都是說熊貓因不注意保護眼睛變成近視這樣一個故事,要求學生畫熊貓在太陽底下看書影響視力這樣一個畫面,前者似開門見山,卻不適合低年級,而後者似一個懸念,使學生產生疑問:誰後悔呀,後悔什麼呀?無形中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題上來,激發了興趣和作畫的願望,使兒童追求完美的表現形式。

  二、講解、示範注意形象性,趣味性。

  美術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講解、示範,運用這些方法時,必須注意趣味性、形象性。

  1、我在講解示範時,語言注意兒童化、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接納。

  對低年級學生而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講解時,不僅要了解兒童的心理,還要熟悉兒童語言,掌握兒童的語言特點。對兒童難以理解的概念,教師要加以解釋:例:小學生對書中的橫線豎線不大理解,我就說:站著的線叫豎線,躺著的線叫橫線。這樣,學生就明白了,同時,根據兒童比較喜歡用重疊字,我在講解各種動物特徵時,多用諸如長長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圓圓的腦袋、尖尖的嘴、胖胖的身體等,這樣有助於小學生的理解,更適於他們依靠表象作畫的特點。

  低年級兒童喜愛猜謎,我就順其童心,常編一些和內容有關的謎語兒歌,加深所畫物體的印象,如:一年級課本中的《快樂的小鳥》,我把小鳥的特徵歸結為一首兒歌:小鳥小鳥,圓頭圓腦,嘴巴尖尖,身體半圓,翅膀尾巴像三角;小鳥小鳥,圓頭圓腦,快快樂樂,自由飛翔。這樣,小朋友就畫出了小鳥的形態了。

  2、各種示範形式交替運用。

  美術課中的示範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示範得法,往往事半功倍,在教學中,我作了以下嘗試:

  表演示範。對所畫物體作仔細描繪並加以說明,例:在教《花瓶設計》一課時,我先對花瓶作了介紹(形、色、花紋),然後在板上進行表演,使學生對畫法及過程一目瞭然。

  領畫示範。根據低年級特點,我畫一部分,學生跟我畫,我畫完,學生也畫完。這方法主要在教較難的內容,和新生時採用,一般不多用。

  學生參與示範。師生合作,共同作畫,學生較能掌握操作過程與技能。

  三、為學生作畫創設氣氛。

  課堂上作畫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和諧優美的創作氣氛,能使學生進入創造佳境。具體做法是:

  1、教師以情景角色,朋友身份,真誠信任的態度進行巡迴指導,為學生創作服務。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作畫的能力有多種層次。我分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好的鼓勵獨立,創新更上一層樓;對中等水平的鼓勵進一步提高,給與適當指導;基礎差的採取迎合的態度,以鼓勵為主。

  2、恰當運用音樂藝術,使兒童創作過程中視覺、聽覺和諧活動,更好的提高作畫水平。

  選擇一些適合學生的輕鬆愉快的音樂,學生得以感染,在音樂聲中想象,在無形中受以啟發,畫起來更有勁,有利於技能表現和創造性發揮。

  四、知情結合,情意交替,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1、知情結合。即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作畫知識技能與激發其繪畫願望相結合。

  如每節課5分鐘的簡單畫練習,引導學生在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變化各種小動物的頭像,變化種種表情等。從動物擴充套件到人物的表情變化。

  2、所謂情意交替。指把憑藉興趣作畫和意志努力作畫過程相交替。在教學形式上,讓學生參與,當小老師,或者改變一下一成不變的師生關係。如《服務公司招生考試》《服裝設計一課》,我一改老師身份,以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學生作為招聘物件,學生在新穎的課堂教學形式中積極性得以提高,併產生競爭意識。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繪畫,努力畫好。到一定程度,再調節興趣,使小朋友始終保持濃厚的作畫興趣。

小學美術教師讀書心得5

  最近看了一本是一個美國教育學家科漢蓋納著的《美術,另一種學習的語言》一書。雖然這本書我只讀了一半,但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經讓我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了新的認識。邊讀邊想,觸發了許多感想,並記錄了下來,限於我本人學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發,對於嚴密的邏輯關係也就不講究深入細緻的推敲

  一、讓你的指尖對你說,你並非總是需要語言—本書主要觀點摘要。綜觀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裡德與羅恩非德的工具論與納艾斯與克里的本質論成為了兩種主要派別。持本質論觀點者,強調科目中心,注重透過嚴謹的美術學科內容的設定來實現美術教育價值,工具論觀點者則更強調美術的教育功能,如創造力的培養,他們重視教育過程,但忽視創作效果。通覽全書,我個人以為《美術,另一種學習語言》這一本書的觀點從屬於工具論,即主張透過美術實現教育價值。這種觀點我們很清楚地可以從書中探討的主要內容上看出。本人當然認同這種觀點,引用“讓你的指尖對你說,你並非總是需要語言”這句話也是再次強調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該書分三章,主要內容主要有:第一章美術與兒童,涉及課堂中的美術活動與兒童美術的本質兩個課題,主要探討美術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術為什麼是學生在發展、個性、情緒、交流上的一種有效途徑。第二章美術與學習,主要探討美術能否有助於以及如何有助於學生了解自我,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觀察以及瞭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第三章美術與學校,主要探討美術與其他課程結合的可能性,有利於美術學習的學校環境如何佈置,美術教學評價的方法,與家長交流的方法以及美術在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兒童、非語言兒童、富裕兒童、天才兒童、障礙兒童發

  展上的作用。如果再作具體一些的闡述話,又可細化為以下內容。

  (一)透過美術教育能更好了解兒童,也能促使學生理解自己,發展自信“藝術提供了理解兒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種方法。它能使兒童自身與他們的思想更緊密地聯絡起來,而使兒童更好地理解自己。”“當兒童開始懂得他們有力量改變和重構他們創造的形狀時,他們就發展了自信和對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賞力。以上是來自書中的兩段話,足以印證作者的:“透過美術教育能更好了解兒童,也能促使學生理解自己,發展自信”的觀點

  (二)兒童美術的特點是表達自己的內心思想,獲得自我肯定。“兒童的美術表達思想,探索美術媒體,並使自我得以肯定。”“他們更多地沉入創作過程中,而不顧他們的作品將被如何評價”分析兒童美術時,最基本的方法應是對兒童及其自發性的探尋。能夠說明的是,作者認為兒童美術具有自發性與原生態性(這一點我國兒童美術研究者楊景芝持同等態度)

  (三)美術教育不僅關心兒童的自我表現,也要透過技術指導和擴充套件參照礦框架來發展兒童這種觀點在證明了我們美術教學的必要性的同時也提出了教學的指向。以下是作者的原文片斷,大家可以品讀出一二。“美術教育關心早期兒童美術作品和他們更年長時的美術作品,前者透過提供合適的材料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來推進,後者則透過技術指導和擴充套件參照框架,即瞭解人類經驗的範圍和個人擁有的可能性來發展”

  美術能發展兒童形象思維、閱讀能力等一系列思維品質與能力對於美術能發展兒童形象思維能力這一點我們早已認同,在〈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有詳細的闡述,現實中,兒童為一張畫取名就是最好的表徵。提高閱讀能力則是一種我們以前較忽視的觀點,不過隨著“視覺文化時代

  (指文化脫離以語言為主導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的形態—王大根.20xx)”的到來,閱讀影象能力的培養成為大家越來越關注的課題,美術能提高閱讀能力也就成了鐵板丁丁的事了。

  (四)美術是一種交流,情緒宣洩的手段,是兒童個性品質的表徵,是兒童瞭解自我的手段,這一點我們不難理解,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兒童一邊畫畫一邊自言自語的樣子,多數繪畫時(除非強迫)他們都是在一種自發性的情感表達中,透過繪畫(美術)兒童也能進一步展示自我瞭解自我。

  (五)美術教育幫助兒童瞭解自我的活動建議, 作者認為美術教育應幫助兒童瞭解自我非常重要,並建議設計以下一些活動,玩一種關於我的遊戲,裝扮望遠鏡,做畫夾子寫出興趣愛好,畫自己,全班相集,用粘泥表示對自我的想法,化妝戲劇遊戲。

  美術提高學生的認識技巧的活動建議 ,美術能促進知識的積累和個人的解釋能力,訓練認識技巧的活動有:製作拼貼壁畫、根據模特畫畫、畫詩意、創造想象的動物和地方、作平面和立體圖、感覺訓練、印圖案、分類拼貼、動態雕塑、運動畫、班級滑稽專欄、比較。

  美術促進觀察能力的活動建議。作者認為每個人的觀察具有差異,學習觀察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色彩意識、形狀和形式、質地。促進觀察的活動有:在色彩方面,設計一個頂板投射器、玩彩色膠片、在形式方面,閉眼泥塑、塑造扭動動物、在家裡欣賞自然形式,在質地方面,做質地簿、碎布拼貼。

  美術促進情感發展的活動建議。美術有效釋放兒童個人煩惱,能發展他們對自己的情感和周圍人的情感的理解力。有關活動:薄紙拼貼、情感泥塑、做面具、做木偶。

  在閱讀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是作者的一種課程綜合的思想。作者認為美術完全可以綜合社會學習、科學學習、語言藝術學習、數學學習一起進行教學。並提出了以下活動建議:從訊號、符號到設計,做塊故事布,動物行為的視覺記錄。

  另外,作者還花了一些篇幅闡述了自己對智力、創造性和智商測驗看法,分析了美術與少數民族兒童(強調了民族自身文化教學)、貧困兒童(依靠美術彌補與社會分離的裂痕)、非語言兒童(美術是非常好的交流方法)、富裕兒童(發展健康的自我表現)、天才兒童(建立課後興趣小組)、障礙兒童(發展障礙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敏感性)等各類特殊兒童的關係。誰正被造就,陶工還是陶壺?——本書對當前美術新課程改革的啟迪。誰正被造就,陶工還是陶壺?這句話來源於這本書的“目的說明”裡。原意是陶工在製作陶壺的時候不僅造就了陶壺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運用在這裡,說明我閱讀了本書不僅瞭解了作者的觀點也對新課程美術教學實踐有了一些粗淺想法。以下擇要闡述一二。

  (一)教學要注重審美

  美術教育的核心是審美,審美作為美術教學的重要理念是我們美術教師一直推崇的,在該書中也倡導這樣一種觀念。

  (二)教師教學的責任在於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我個人一直贊同在美術學科(其它學科)開展探究學習,但是堅決反對將探究學習視為唯一的教學方法。事實上,不論是從知識的快速有效傳承角度還是能力的培養角度,兩者的相互有機結合才是最佳的選擇。從這一點看,作者的觀點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

  (三)確定有意義的目標,技術只是手段

  作者認為“在美術中,兒童必須在有意義的目標確定後,技術才能被決定.”關於這一點,作者在導言中一再強調“技術不應是一堂課的唯一目的,技術掌握應為個人表現服務。”的確,美術是個人的、是生活的,作為技能應該為美化生活、轉達情感服務。

  (四)評價要在集體與個人兩方面進行。從某種角度審視,集體評價注重群體意識的培養,個體評價注重自我意識的培養。在評價時我們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兒童自己的年齡、生活、思想和情感為背景”。具體操作方法很多,比如:將學生代表作品保留在資料夾內。

  五)注重差異教學

  (六)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重,教學途徑的多樣性,教學評價的差異性。這裡可以借用作者論述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規律所用的一句話“謹防使用公式給每位學生鐵上標籤和進行分類”(原意是,教師不要強行將學生按照羅恩菲德與皮亞傑的美術認知發展年齡分段進行分類,在這裡是指不要搞一刀切的評價方法。)我師範時的老師曾對我說,閱讀其實是一種休息。我現在尚不能達到這種境界。只是覺得閱讀能增長見識,俗語云“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自覺一日不讀書邊有落伍的感覺,因此,大多數時候也逼著自己學習。以上的讀書筆記思考的不能算很深入,只是一時興趣而已,如果同道中人閱讀後有所收益並引發探討,那便是我求之不得的了。

  心得三:

  《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一書,由瑪琳.嘉伯.林德曼(美國)著。那到手的時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論的教育叢書,而更像一本實用的教學手冊。此書一共分為四大部分:

  一、美術課程的基礎。

  其中闡述了美術在我們世界中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詳細記敘了各學段學生學習目標,美術特長學生教學計劃等等。

  二、美術的構成:美術元素,構圖原則以及藝術創作。這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部分,因為其中涉及到線、形狀、明暗、陰影、空間、設計原理、構圖、構思等等幾乎所有美術教學中的關鍵點,最有意思的是,每個關鍵點中,都有“學習動力小創意”這一部分,如“線”章節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在使用鉛筆,試著用一下別的工具,鋼筆或者炭筆等等,如果用力壓著這些工具來畫,會發生什麼?如果輕輕地畫又會怎樣?一邊畫一邊扭動畫筆呢?你能不能發明一種新的握筆方法,比如握著一邊或者頂端?”又如“肖像畫”章節中,作者為孩子們練習畫不同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各種方法:“當你悲傷、快樂、生氣的時候,耳朵、鼻子、眼睛、嘴巴會做出什麼樣的表情?

  吃飯、睡覺、大笑、哭泣、大叫、打哈欠、吹口哨、打噴嚏時、表情又會有什麼變化?情緒對面部表情有何影響?當你感冒的時候看上去是怎樣的?” “從三個角

  度觀察模特頭像,畫三幅輪廓線畫或動態素描,然後將三幅畫疊加,讓畫面相互交叉”……

  這讓我想到了,一年級中《畫自己》這一課,我著重對抓住自己五官特點這一方面,透過觀察幾個不同小朋友的臉,或者照照鏡子仔細觀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來感受每個人五官的不同特點,但是,就算是同一個人,當他的表情不同時,五官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書中的內容深深啟發了我,為何不來一個喜怒哀樂的表情對比呢?在課前可以收集一個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課堂中,假如有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在課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學,並發現原來人的表情是這樣有趣,畫自畫像的時候,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表情畫出來,這是多麼生動有趣啊!

  從作者的這些小創意看,美術作業彷彿如同遊戲一般有趣、隨性,結合書中插圖來看,教學活動更在意著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習動力、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單純地對作品加以成人的審美觀來看待。

  三、美術欣賞:觀賞美術作品並作出回應——歷史、分析、審美。這裡也包含了各時期,各派別美術作品的簡介。其中從古代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當代美術直到現代美術作了簡要的記敘,包括各個時期藝術家的簡介和作品介紹。這一章節中,作者還為老師們提供欣賞作品的方法,一幅畫,怎樣去欣賞?欣賞些什麼?評判是否有標準?怎樣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包括作品主題、視覺結構、歷史意義、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駕馭各種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的?注意觀察作品的線條、圖形、色彩、明暗、空間、圖案和質感,以及它們與平衡、比例、主次、節奏、和諧、統一和對比的構圖關係。這些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我想,這些問題的思考在我們的美術課堂上,也會有借鑑作用。很多學生在到了高年級美術課堂上就彷彿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會去思考而只是等著老師為他灌輸知識,而我感到,我們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思考能力,他們應該要能說、敢說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級,學生應該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師透過提出具體的問題,學生從線條、圖形、色彩、空間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談出自己的想法,欣賞才有意義。

  四、小學美術課程的建設:計劃、評價組織、提問。

  在全書中,作者還很貼心地設計了各種實用附錄,供教學時使用,如:著名藝術家、博物館及其他資源、靜物畫參考素材,肖像畫比例等等。雖然是關於美國小學、美國式教學的書籍,但是對於我們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參考、學習價值。

【國小美術教師讀書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