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日本籠罩在黑暗下,原本明亮的天空頓時變成灰白,人們的臉上滿是恐懼的神情,生命之聲--《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恍然之間,似乎世界失去了色彩。此時此景,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書中一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話時常在我的腦海裡回味很久很久,意味深長!

  人一直感嘆生命的偉大,甚至有時候渺小得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直子和木月都生活在"無人島"上,雖然都試圖融入外邊的世界,但最終都因過程的艱辛,葬身在半途。直子以自殺結束了自己花樣的年華,使這17歲黃金般的歲月戛然而止;木月也只能生活在看似平靜的療養院,最後也成了謎一樣的死去。渡邊看著身邊至親至愛的人的離去,自己卻能在死亡的氣息中堅強的活下來。他,一個有著頑強生命力的機體,才是最偉大的生命體。

  年輕的生命總是充滿著挑戰、迷茫、曲折的探索。只是生存方式因人而異,態度也不盡相同。有時面對死亡,我們充滿著恐懼,怕自己死後一無所有,對於已逝世的亡者,我們感傷、我們悲痛,倒也是體現對亡者的懷念,若只是一味的哀傷而忘卻自己生存的目的,那種哀痛唯有變成精神的腐蝕,讓生者失去希望,甚至斷送前程。這不就違背了我們一直推崇的"逝者安息,生者奮進"的激進態度嗎?或許傷痛會讓人不能自已。當新的希望出現,我們就不該為過去感傷,更該帶著緬懷去直麵人生。從另外的角度看,死的價值提醒我們,要衝破思想的囚籠、要逃脫對死亡的恐懼、要有重新邁向幸福的動力。畢竟就像渡邊說的,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到某種哲理。

  小說不僅反映現實生活,還是我們播撒希望的一塊淨土。這篇小說將人生態度、青春的迷霧與追求未來貫穿於全書,雖悲情但又不失它的甜蜜。生命如此短暫,彷彿也能從這些短暫中悟出道理。準備打發和消磨生命的人,認為生命是漫長,並且以種種的方式去迴避生活。無視生命的人,失去後才知道它的珍貴。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細細品味生命的美好,感悟青春的魅力,珍惜每一件事物,都是對自己負責、對生命負責的體現。

  渡邊君的青春經歷,是一曲緩緩煽情的樂曲、是一部傷感悲情的戀愛小說、更是一部讚揚生命的青春勵志小說。他教會我們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故事的結局積極向上,給了我們的年輕生命一個希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挪威的森林》讀後感。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其實故事很簡單,書的內容是講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日本少年的大學生活。具體一點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邊。他考進了東京的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歲自殺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們很奇怪的在東京街頭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後面跟著。後來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蹤了一段時間——後來才知道她去了一個靜養院。他之後在學校上戲劇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同學——綠子。這也是個很奇怪的人,能在鄰居失火的時候在陽臺上彈吉他,不過她真的很好。書中還寫到他認識了宿舍院裡另一個有點放蕩同學——永澤。劇情很簡潔,就是這個人一直困擾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並且一直努力讓直子走出陰影中,讀後感《《挪威的森林》讀後感》。在直子療養的時間裡,他一直給直子寫信,鼓勵她,支援她。同時,他和綠子也談上了,關係也很好,但是他總是有點不太在意綠子。同時,他還不是和永澤出去“鬼混”。好了,隨著劇情的慢慢發展,他認識了很多朋友身邊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澤的女朋友。他和綠子綠子的交往也越來越深,同時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發展,不料,直子卻在即將病癒出院的時候自殺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個月。略去細節,最後他去追尋一直對他一往情深的綠子了。故事真的很簡單,讀起來也很流暢,也很感人,特別是直子死後,咱們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頭垢面,寫得太有誠意了。還有之後,主角一直在嘰嘰咕咕:“人不該這麼死的,葬禮太荒涼了。”這讓我想起了《碧奴》裡最後那點,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經死在長城下的時候,就哭啊,從山上哭到山下,從古代哭向未來,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淚下。其實這本書寫得有些漫不經心,但是這漫不經心大有玄機。在這漫不經心中,作者將那筆觸伸進你內心深處,讓你為文中每個人物設身處地,唏噓不已;在這漫不經心中,你看到了文外的我們也已將自己的命運和青春託付其中,反思我們自己的短暫人生;在這漫不經心中,我們身邊那些惱人的事都已經化作塵埃,消失在了東京的雨或風中。村上春樹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道:“這是一本帶有私人性質的小說。”這是在暗示作者也有主角般的經歷吧。書中作者借渡邊之口,談了些對其他文學作品的看法,很獨到,很有趣。這男主角——渡邊,很有魅力,讓無數女讀者心嚮往之,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樹對人心理的把握能力。書的旁支內容裡還提到了許多東西,其實讀後感,是沒法完全展現原著的魅力的。就寫這麼多了。哎,我有多久沒看書了,有多久沒寫字了。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讀歐美的作品,我的感受是在看電影,那就是一個故事,一個遙不可及的憧憬。

  而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則是在看電視劇,我這麼說不是指,村上的作品質量不高,而是想說,他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

  渡邊的故事就真真實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令我們無法分清現實與虛幻。這個作品在我看來及其真實,是作者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記憶。

  看《包法利夫人》、看《簡愛》、看《安娜》我都有一個明確的喜惡,談及作品,我可以明確的說我喜歡那個人物,喜歡那種做法。可是對於《挪威的森林》。

  我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對直子、對木月、對敢死隊、對永澤、對綠子、對玲子,我都沒有明確的喜惡。好像無論他們做什麼,說什麼,都就是應該那樣的。

  沒有很喜愛,也沒有很厭惡。那就是生活,真真實實的生活,都是自自然然發生的。村上,其實自己在文章中並沒有那麼多話,沒有那麼多故事描述。

  可是整個作品又都在講述他,我不知道怎麼描述這種感覺,無需刻意描述,他就那樣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故事展現在讀者眼前。對於作者,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甚至是出色的傾聽者。否則在沒有永澤那樣的魅力之下,還可以令直子,綠子,玲子都願意對他袒露心聲,更甚於愛上他。村上,就是村上,令渡邊那麼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就那麼簡簡單單,無需任何花招,就那麼輕而易舉的開啟直子,木月,玲子,綠子的心扉,也牢牢抓住了讀者的心。

  說回作品本身,所有的人物好像都有點精神問題,可是好像也不是,我覺得不僅是直子玲子這樣進了精神病院的人、木月這個已經自殺的人,而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點問題。可是好像每個人也都沒有,他們就應該是那樣的,他們只能那樣。看這部作品令我很糾結。《挪威的森林》他不只是一個故事、一個回憶,你可以到處看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樣的哲學問題、哲學思考。作品中有很多這個樣令人深思的哲理。看著被自己折的那麼多的書角。

  我只想說讀一讀吧!箇中滋味,只有讀過的人,才可以體會。日本的性格,同樣也可以從文章中太現。對於真相、對於真理的執著,這要放在中國,一定會被大家說死腦經,較真,傷人傷己。可這種執著在每個日本人身上都可以看見,整個社會都被這種認真,執著的精神包圍。這樣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

  這可以算是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吧。

  第一次看的時候,可謂囫圇吞棗了,因為很想看到結局,當然也與自己當時心不夠平靜有關。結果除了知道性描寫,三個人的糾纏,啥也搞不清楚,完全不懂作者要表達什麼。

  第二次是看它的電影,我想可能看電影就會多少更加理解點的吧。結果我除了記住幾個畫面外,什麼也沒有理解,更加困惑,不明所以!

  這幾天看完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忽然想起他的《挪威的森林》,想起了當初的困惑,於是就又認真看了起來。這次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心靜吧,還是經歷到了,我居然看的津津有味,沒有所謂的感傷,沒有所謂的淚水,沒有偶爾的興奮,有的只是不時得感慨作者的文筆竟然這麼的優美、故事的發展這麼自然而然,感受到青春的氣息躍然紙上。

  看完這本書我也看了下他人的書評,很難認同別人的想法,並不是他們說的不好,只是覺得自己感受到的和他們有所不同。當然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正明白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村上春樹的書確實難懂,這是應該是他作品中為數不多易懂的了,但不同的'人看到的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人百分百確定真的讀懂了。

  可這本書確實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麼,那便是成長,那便是青春。

  看完本書讓我想起了誰的青春迷茫,想起了少年維特的煩惱,讀《挪威的森林》就是有如此同感。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徹一面愛著嫻靜瑩潔的直子(有人說渡邊對直子只是責任感,但我覺得還是有愛的,男人都有保護欲,面對嬌弱又楚楚動人的直子日漸產生了愛,當然這其中也包含對直子的責任),後又一面漸漸喜歡上了活潑開朗的綠子,渡邊一度在這境地裡進退兩難,掙扎和迷茫著。想和直子共同前進,可直子執著過去,想和綠子進入新生,可忘不了直子。青春就是這樣,我們常常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位於什麼位置,想要的是什麼,那麼在乎得與失,但結果從來都由不得我們,時間會毫不猶豫的從我們身邊帶走該帶走的,剩下該剩下的,讓你有所領悟,讓你在其中成長!或許我們會遺憾,會想原來某件事某個人比我認為的更重要,不過已經遠去啦!但我們終將跳出迷茫,走過青春,有所成長,進入下個時間段!

  這就是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這些(因為書中每個人性格和境遇都太鮮明瞭)。就像本書序中所說它還包括連帶與孤獨,開朗與感傷,追求與失落,堅定與彷徨,充實與寂寞,純情與放蕩,時尚與鄉愁,奔走與守望,無奈與救贖,懺悔與迷惘……

  真是頂好看的一本書,最後引用其中最愛的一句話結尾。

  我判斷不出我位於何處,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確方向前進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動步履,只是因為我必須挪動,而無論去哪裡。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後感可能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於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生死與愛情是《挪威的森林》的兩大主要旋律,也是人生的兩大主要課題。

  關於生死,渡邊在書的一開始,從木月的死裡領會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們一邊慢慢地將它吸進肺裡,像是吸進細小的灰塵一般,一邊過活。”看上去是一副堅強的姿態,堅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脅下繼續平凡地生活。而當他經歷了直子的死後,他對生死的看法又進了一步:“我們活著,同時在孕育死亡。不過,那隻不過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訴我這件事: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癒的。

  無論什麼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癒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多麼無奈的哀嘆……到了這裡,渡邊終於領會到了人生那週而復始的無奈。

  關於愛情,《挪威的森林》裡確實有太多太多的愛情,就像森林裡有各種各樣的樹木一樣,它們播種,發芽,長大,抽枝,但卻沒有開花結果。這種種的愛千奇百怪卻又似曾相識,同時又是那麼令人扼腕嘆息。還是玲子說得對:“愛上一個人是難得的好事……這或許一帆風順,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謂戀愛本來就是這麼回事。一旦墜入情網,一切聽之任之或許不失為自然之舉。”

  有人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書名是《挪威的森裡》,但書的內容卻與挪威的森林無關,後來,一位網友的評論中寫道:即使到了故事的結尾,主人公仍然置身於茂密的森林中,他就好像是一棵樹,佇立在森林深處,獨自體驗著殘存的孤獨。挪威森林裡面到底有什麼。那也許是孤獨感,渡邊特有的孤獨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6

  說起村上春樹,大家可能並不是那麼熟悉,他是日本的著名小說家。說起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擁有著極高的評價。

  說起來,我也是因為《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才瞭解到村上春樹這位小說家。接觸這本書也是因為偶然看到同學桌上的它,無聊時拿起翻了翻,便漸漸地被書中的文字所吸引。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充斥著情感糾葛的小說,這是大部分人對它的印象。或許就連作者也在表達著這種情感,因為書中不斷反覆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悲哀與無力感。透過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無法擺脫的生存痛苦,村上彷彿將自己置身於主人公渡邊,以自我的感悟來表達著社會,表達著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和情感糾葛,訴說著痛苦和悲傷。

  或許有的人承受不了這種主題的文章,所以也一直以“悲”和“痛”來看待著它。但是,我想說,人生又未嘗不是如此呢?

  “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這是女主人公直子所說的一句話,這種矛盾,那份對現世社會的恐懼,不正是我們現在所具有的麼?不可否認,作為大學生的我們,還差一步就要進入社會,但是,真正有心理準備迎接社會險惡的又有幾個?一直被學校、家庭庇護著的我們又有誰能真正認識到社會的真貌?現在的我們,也只不過是在學校溫床中嗷嗷待哺的鳥兒罷了,或許在大學校園中有那麼一點社會的氣息,但是,誰又知道真正的社會到底是怎樣的?或許我們天真的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社會也已經將你所吞噬。

  這樣講可能有點恐怖,不過,尚未真正接觸過社會的我們,誰又能否認這種想法呢?我們便是處於這種矛盾中,想要進入社會,又害怕著這個社會。

  這是在社會認識上的敘述。而在情感上,作者也很好地刻畫了渡邊這一角色,以表達自己對感情,對人,對事物的一種體會,以及在人生歷程中對事物感受的轉變。

  在直子死後,渡邊喪失了自我,意圖以徒步旅行來欺騙自己,但是可想而知,他失敗了。以這種消磨意志的方式來減輕痛苦可謂是天方夜譚。也難道不也是對社會人生的一種真實映照麼?最後,在玲子的引導下,渡邊也終於慢慢地瞭解人生,開始思索,開始明白人生的意義,開始轉變對事物的感知。

  作者透過一系列的刻畫,以這個“小社會”來訴說著一個大社會,真實的映照出當今社會人的感情、認知、還有生命歷程中的感悟和轉變。或許故事會令人感到悲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是真實人生的映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7

  我參加了圖書館的讀書小組。由於新冠疫情,小組的人不能聚在一起,我就粗淺地把讀書心得寫在這裡和大家討論。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寫於37歲,是一部青春題材的小說。書中的主人公渡邊,二十歲左右的他敏感而有一些憂鬱,他彷彿一直遊離在世界的邊緣,和人群保持著距離。他眼中的敢死隊、直子、綠子、玲子等人,在筆下都很生動、逼真。這些人物不是淺表的,他的敏感會很準確地把人物自帶的氣場和精神核心表現出來。

  說實在的,不知是由於疲倦還是其他的。小說的前部分很吸引我。我不懂日文,所以無法體會原版的魅力,但林少華的翻譯是很能讓人投入的,翻譯的文字甚至好於一些當代的作家。選詞考究、感覺他已經融入了作家的精神世界裡,可以營造出一種略微陰沉、閒散、甚至迷離的基調。但小說的後部分彷彿只是在講故事,這也許是我閱讀不認真、懶惰的緣故。

  小說的開頭會給人一種愛情小說的感覺,但讀到後來,你會對村上自己在原著的腰封上加的“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產生懷疑。(一種吸引眼球的市場行為?)相信大多數讀者會認同這是一部記錄青春的現實主義小說。青春中的迷茫、對世界的好奇、對性和內心的需要和探索,無處不在。

  在我看來這是村上在快步入中年,想對自己頭腦裡的青春思考做一個記錄的小說。(很多東西不記錄下來,會隨著時間的沖刷,遺忘在記憶裡。)青春裡看似迷茫的散步、周圍世界裡真實存在的荒誕、內心渴望的理解和陪伴、不確定的性的衝動,以及對愛情的探索等等,在小說中都一一呈現。

  我特意去聽了聽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我曾經擁有一個女孩,她也曾擁有我。她帶我去她的房間,讓我留下,說隨便坐在哪裡。我望了望四周卻沒有一個椅子。我坐在地毯上喝酒聊天直到兩點。她說明天她要上班然後放聲大笑。我說我不用上班然後睡在了浴缸。我醒來時孤身一人,小鳥已經飛走,所以我生起了火,這感覺是否不錯?”

  無所事事的青春,似乎什麼都不在手中,眾多的不確定性,彷彿無法真正安置下什麼。青春需要些什麼呢?陪伴、理解、一起做一些無目的的瘋狂,彼此的慰籍。青春就這麼走過了吧。

  青春似乎想要說的、應該記錄的還有很多的內容,讀一讀村上的這部小說,也在南歐的小雨中靜靜地隨他再走一遍青春的歲月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8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後感可能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但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夏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為終結,這裡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好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就好像初美說的:“不迷茫和痛苦的人哪裡找得到!”

  《挪威的森林》裡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裡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他以死來作為迴避成熟的方式。而對於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著他的手,小心但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好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後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鬆,即使渡邊作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為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好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瞭解為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好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9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過的第二本日本文學作品,同《活著,即修行》一樣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我讀小說從來沒有把裡面的人物全部記住,這本小說是我唯一的一個記住了所有出現的人物的小說。

  先說下吧,看這本小說如果你是個性不開放的人我建議你別看了,因為露骨,所以連性的方面也有描寫,所以不要以為這個是黃書直流的,因為價值觀的問題,在日本性是神聖的,也是開放的。

  其實這裡面給我最多的觸動,就是愛情觀還有友情觀這些,或許在日本人的眼裡面,愛情是和性分不開的,也許性就是愛情的附贈品,但是同樣性可以單獨的獨立出來,去發洩去放蕩,不管是男是女,而愛是不可以獨立的,有了性才叫做*。其實某種意義上我覺得這也是很正常吧。

  渡邊,直子,木月,敢死隊,玲子,綠子,永澤,初美,這些人每個人都是病態的,其實說實話,我覺得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心理病,只是表現的輕重不一樣罷了,三個人的戀情,三個人的友誼,兩個人的戀情,兩個人的友誼,一個人的孤獨,一個人的漂泊,一個人的放蕩。其實不是我們自己想要去逃避什麼,只是出於那種社會,我們能選擇的只有那種選擇,是沒有其他的選項的。

  其實我從他們身上找到了許多和我類似的病,孤獨,喜歡把事情去理想化,但是最後似乎只能默默的去做那些自己也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的事情,或許這種迷茫感,是最容易讓人迷失的吧。當迷失之後遇見能拯救你的或許可以讓自己脫離,但是越陷越深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人都有一種將事情深入想象的根性,或許這就是作為人的一種不必要的思考,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思考,人就不會有更好的想象力,所以誰也說不清楚什麼。

  疲倦感孤獨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因為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是活在別人的眼中,當自己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得不到別人的關心,那麼自然而然的空虛感孤獨感就會出現,那時候就會認為,世界上沒有人理解我吧,或許我自己一個人也能生存吧。慢慢的等待的就是終結。因為總是做一件事,所以日積月累就會疲倦,心裡面就會想,或許我除了做這個什麼也不會,我真是一事無成啊,對自己放棄了,同時別人也對你產生了放棄,久而久之就是孤獨的,最後還是終結。

  其實我總結出來的好的方面,我想是一種對生活的隨性,以及一中一視同仁的交友準則,把愛情和友情無差別化,這樣才不會讓自己感到特別的孤獨,即使失去了什麼,也不會太過於追究,因為還存在著很多一樣的。或許,因為受傷多了才會這麼想吧。

  其實本質上說這些沒有任何用處,中國人的根性是改不了的,已經習慣於生活,然後就一直這樣,沒有創造力,沒有任何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呵呵,其實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0

  一直聽人說起《挪威的森林》,但遺憾的是一直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買了本。

  以前是灕江版的,得二十多塊錢,這對我來說算貴了。畢竟是買一本小說看看,似乎沒必要花這麼多錢的。進入20xx年後,不想該書版權由上譯買走了,定價便宜了,譯者也作了修改,而且裝幀也非常不錯。最後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價格,我終於買下了《挪威的森林》書的上譯版。還沒有看書,我就有種感覺--很值!

  該書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的(咱是學生得上課、自習啦等等)。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說村上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於是,與其勉強透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說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己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起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週空閒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遊;週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遊,可是口袋裡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說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範圍太大,而且沒有日本新幹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路。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情,一個人遊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眾不同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嘆息。

  看完書後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於有人偏激地認為,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為男人,同為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於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但是看完本書後,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說同居了。由於本人如此,交遊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知道高校中 不少校園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僅此而已!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

  我喜歡讀中國作家寫的書,並非中國的作家們的文筆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並非出自於他們筆下的作品有多麼使人讀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長。主要原因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國文學作品中那些冗長難記的人物名字要好記得多。

  可是我卻獨愛讀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著作,不僅是因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辭手法,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每每讀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時而又偏向悲觀主義的性格,總會被勾引出來。以孤獨與無奈為感情基調的村上文學深深地打動著我,時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髮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所構成的使人心曠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公”的色彩的社會里,純粹個人的東西被壓制得實在太多太多。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繁華的大都市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奮鬥的目標與方向。如果上升到社會的整個群體,在中國,“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對於大多老百姓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耳畔與意識之中,卻未能和它們有過“親密接觸”。

  這不禁使我聯想到現在的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媒體本營為百姓說話,反映民聲,傳遞民怨,卻因“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個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壓限制而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國這種用“民主”“自由”等美麗外包裝下的強權政治之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情況之下,整個中國社會乃至“天朝”的每一個臣民們都會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

  當我們的這種感受逐漸趨於清新,當我們明白到與“公”那一方勢力對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擊石”的行為時,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當與現實無法抗衡時,何不把玩孤獨,把玩無奈,處江湖之遠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君,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堅忍與執著在那個光怪陸離、喧囂浮華的塵世中平靜地守護著直子視窗的微小光亮,或許對於他來說這是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

  而再這紛繁多變的世界裡,哪裡才是能使我心靈得以憩息的樂土呢?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