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戟的發展歷史簡介

戟的發展歷史簡介

戟的發展歷史簡介

  發展簡史

  戟是在戈和矛的基礎上演進而成的。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戟出現於商代。在河北藁(gǎo音稿)城臺西的商代遺址出土的銅兵器中,有一件戈和矛聯裝在一個木柄上的長兵器,這便是戟的雛型。由於戟比戈和矛更為先進,它很快成為將士們作戰的格殺利器。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的戟。一種是以矛為主,旁生橫刃,柲(bì音必)裝插在矛體的銎(qióng音窮)部。這種戟突出了矛的優勢,刺殺有力,但勾啄易掉頭。另一種以戈為主,前有援,尾有內,上有刺,下有胡,呈“十”字形。這種戟形體單薄,易脆易折,不適於實戰,多屬儀仗用的飾兵器。春秋戰國時,戰鬥中使用的戟,仍將分制的戈和矛聯裝在木柄或積竹柄上。這種青銅戟直刺有力,橫鉤不易脫落,有的戟還在長柄上端自上而下聯裝兩件或三件戈頭。例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有儲存完整的長柄三戈戟。這就大大提高了戟的殺傷能力。 戰國末年,冶鐵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鋼鐵鑄造的戟。那時,鋼鐵質地較堅韌,鑄成的戟刺尖銳修長。戟的形體也有所改進,戟下側垂直伸出的援,由寬鈍變為窄尖;與援對應的內取消,只造較長的胡來縛柲。由此,戟由“十”字形進化為“卜”字形,故稱“卜字鐵戟”。西漢以後,戟的.“援”由平直變為弧曲上翹,進一步增強了前刺的殺傷力。戟在當時是軍隊中的常備兵器。

  三國時期,戟的種類增多,有長戟、手戟、雙戟等。手戟柄短體輕,可刺可擲,是效能優良的防身自衛兵器。長戟、雙戟則柄長體重,殺傷威力大。

  戟自問世以來深得兵家賞識,幾經變遷,幾番征塵,作為軍隊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敵寇的戰績。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曾寫下這樣的名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後來,“折戟沉沙”一詞被用來比喻失敗慘重。還有“劍戟森森”一詞,原來是形容劍戟遍佈,戒備嚴密,後引申為人的內心險惡且深藏不露。戟,在古人眼裡深受器重,因而鑄造上頗為講究,不亞於戰國時名劍的製作。兩晉以後,由於盔甲的製作日趨精良堅固,鉤啄兵器的效用降低。《後漢演義》有這樣一段描述:呂布與太師董卓結仇,欲刺殺董卓,便與李肅擇機行刺。這一日,“這位惡貫滿盈的董太師,內穿鐵甲,外罩朝服,大搖大擺,緩步出來,登車按轡,驅馬進行,兩旁兵士,夾道如牆。……驀見李肅突出門旁覷準卓胸,持戟直搠,誰料卓裹甲在身,格不相入;肅連忙移刺卓項,卓用臂一遮,腕上受傷,墜倒車上,大呼呂布何在?布在後厲聲道:‘有詔討賊!’卓怒罵道:‘庸狗也敢出此麼?’道言未絕,布戟已刺入咽喉,李肅又復搶前一刀,梟取首級。”可見在銀盔鐵甲面前,戟的殺傷力大為減弱,而槍、矛等刺兵器仍能大顯身手,於是槍漸漸取代了戟。到唐代,戟退出了軍用兵器的行列,成為一種表示身份等級的禮兵器,叫“矟戟”。那時,矟戟是朝廷文武官員表示身份的儀仗物,門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視或統兵出征,賜“矟戟以代斧鋮”,表示授於權柄。唐代典章對樹戟有詳細的條文規定,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實物標誌。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皆橫刃也;舊說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異於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內上亦有刃。古顯貴之家,皆立戟於門,以示官勳,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為儀仗矣。其後又略變形式,援與柲之間,架以橫樑,而援成反裝之新月,形變橫刃之內而為直刃之槍尖,且有架橫樑於柲上,兩面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畫戟;橫樑之下,又裝以鐵製古錢或古錠,不知其何用,豈後人矜奇眩異,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或單刃或雙刃不一。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嘆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變體,不知始於何時,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諒有合用之處,然亦儘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為名,若二器相類,猶有可說,今二物回乎不同,絕無相似之處,沿習用之,未可不合。著者非必求奇異,實不能隨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錄之,縱人非我,所弗計也;世之精嫻武事者,或不至盲從耳。

  各種戟的對比

  有長戟、手戟、雙戟等。手戟柄短體輕,可刺可擲,是效能優良的防身自衛兵器。長戟、雙戟則柄長體重,殺傷威力大,其中帶單月牙刃的稱為青龍戟,帶雙月牙刃的稱為方天畫戟。清代雜兵中有一種,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鋒、曲鉤,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雙戟護手鉤二路:花鉤(上)

  第一式:起式跨虎獻花

  兩腿併攏面南而立,兩手各持一鉤分置於兩胯旁,左腳向前出步,腳尖點地,左腿微曲,右腿屈膝牛蹲成左虛步。同時兩手由兩胯旁將雙鉤直臂向前向上平行舉起,兩手手心相對,兩虎口向後,兩鉤鉤月向上,眼向前看(圖1)。

  說明:本式圖照取左側檢視,實際方向應面向正南。

  第二式:馬踏落花

  接上式,左腳向後踏步提起,立即向前跨出,右足順勢向左足前上步,左足再向右足並步,兩腿併攏,直立站起,同時兩手持鉤由上向前向下直臂平行分落向兩胯旁,兩鉤鉤身與地面平行、兩手虎口向前,兩鉤鉤月向下,眼向前看(圖2)。

  說明:本式圖照亦採用左側檢視,正面應對正南。

  第三式:左弓步獻花

  接上式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身體向左轉向正東,左腿屈膝半蹲,右腿在後蹬直,腳尖內扣成左弓步,同時兩手順勢將兩鉤鉤尖向前向上推送,兩臂平舉,兩手手心相對,兩手虎口向後,眼向前石(圖3)。

  說明:本式身已轉向正東,以下各式方向均與圖照相符。

  第四式:右雨打梨花

  接上式,左腳原地不動,右腳向左腿前蓋步橫落。腳尖向右,身微右轉面向東南,同時右手將鉤山前向下向後拉去,右臂伸直,虎口向下,鉤月向後,左手將鉤向左上舉起橫架於左額上方。左臂微曲,手心向外,虎口向右,鉤月向上,眼看右鉤 (圖4)。

  第五式:左雨打梨花

  接上式右腳不動,左腳由後經右腿前向右蓋步橫落,腳尖向左,身微左轉。同時左手將鉤向下向左向後拉去,左臂伸直,虎口向下,鉤月向後,右手將鉤由右下向右上舉起橫架於右額上方,右臀微屈,手心向外,虎口向左,鉤月向上,眼看左鉤 (圖5)。

  第六式:右蛺蝶穿花

  接上式,右腳向後(西)退步,左腳再向右腳後退步,身向左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在後挺直,腳尖內扣成右弓步,同時右鉤向右落下隨左轉之勢,經右腰旁向上向胸前直臂推出,虎口向上,手心向左,鉤月向前,左鉤順勢向上橫架護頂。虎口向右,手心向外,鉤月向上,眼向前看 (圖6)。

  第七式:左蛺蝶穿花

  接上式,左腳向前(東)進步,身向右後轉,右腳再向後(東)撤步成左弓步,同時兩鉤向身前落下,兩鉤鉤頭相對,隨身右轉,順勢左手鉤經左腰側向前向上直臂推去,虎口向上,手心向右,鉤月向前,右手鉤向上舉起橫架護頂,虎口向左,於心向外,鉤月向上,眼向前看(圖7)。

  說明:本式步法仍還左雨打梨花的步跡,不過左雨打梨花是左蓋步,而本式則是左弓步,左乎推鉤方向向西。

  第八式:浪花四濺

  兩腳原處未動,身微右轉,右手鉤向右上橫託,左手鉤向左下拉橫於左腿側,右手手心向上,左手手心向下,同時右腿屈膝弓起,左腿隨之挺直,眼向右看(圖8)。上動不停再向左轉身,左腿屈膝弓起,右腿隨之挺直,同時左鉤向左上托起橫架,右鉤由上向右下拉去,橫置於右腿旁,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手心向下,眼向左看(圖9)。

  說明:此兩式步型為半弓步,此剪步大小於弓步,右手上託同時屈右腿,下拉左鉤,左手上託同時屈左腿,下拉右鉤。兩鉤此起彼落,身腰隨之轉動,上下配合要協調,身要活,腰宜柔,動作切忌生硬。

  第九式:乘月觀花

  緊接上式,左手鉤由上向下,向左後拉去,同時左腳向後退一大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腿隨之挺直,腳尖內扣成右弓步,右手鉤順勢經右腰側向上向前直臂推去,虎口向上,鉤月向前,左手鉤經左側向上舉起,橫架護頂,虎口向右,鉤月向上,眼向前看(圖10)。

  第十式:紅紫鬥芳

  接上式,右手將鉤向下向右後拉去,隨之右腳向後退步,左鉤向身前落下,兩鉤鉤頭相對,動作不停,兩腳原地向右後磨轉成右前左後之絞絲步,兩腿屈膝下蹲成左插歇步,同時兩鉤鉤頭仍然相對,隨身右轉,向右翻身,右鉤上提,左鉤前頂,於兩腿下蹲歇步形成之時,兩鉤斜舉於右額前上方,眼看兩鉤鉤頭相對處(圖11)。

  第十一式:風捲落花

  接上式,兩腿向上挺直,仍為右前左後之絞絲步,兩鉤向右側下落,兩手手心相對,兩鉤鉤月向下,兩鉤鉤頭向右。,兩鉤鉤身平行,眼看右下方(圖12)。上動不停,身向左轉,兩腳原地向左後磨轉成兩腿開立之撐襠,同時兩鉤由右下向前平行畫弧,向左上托起,兩鉤鉤月向上,兩鉤鉤頭向前,眼向前看(圖13)。動作不停,兩鉤平行繼續向左向下向後畫弧繞環,兩鉤鉤月向下,兩鉤鉤頭向左,眼看左下方(圖14)。動作不停,身向右轉,兩鉤平行由左下向前向上畫弧,向右上方托起,兩腿又迴轉成右前左後之絞絲步,眼向前看(圖 15)。左腳向前蹬腿,腳尖向上勾起,右腿挺直,眼向前看(圖16)。動作不停,左腳向前落步,身微右轉,兩鉤鉤頭由右前向上向右後甩頭,立即右腳向左腿後插步,兩腿屈膝下蹲成右插歇步,同時左鉤順勢由右向左平揮,左臂伸直,手心向下,右鉤向上橫架護頂,右臂微屈手心向外,上體稍向右傾,腰向左擰,眼看左鉤(圖17)。

  說明:風捲落花六個分解動作必須連貫起來作,中間不要停頓,畫弧繞環動作要走立圓,身腰隨之轉動,蹬腿要有力,落腳、擺鉤要自然,左鉤平揮,右鉤上架的動作要與右插歇步下蹲同時完成。

  第十二式:浪花澎湃

  接上式,右手鉤由上經胸前下落,向右下拉去,隨即右後轉身,兩腿成開襠,左鉤倒提,兩鉤鉤頭身下相對,動作不停,身體繼續右轉,左腳順勢向前上步,兩腿屈膝下蹲成馬襠,同時兩鉤鉤頭相對,左手鉤向前向上頂送,直至左臂平舉,左鉤直立,右手鉤直臂上提,向右側弧形拉開,右鉤亦直立,兩臂展開如一字,兩手虎口向上,鉤月向外,眼向右看 (圖18)。

  第十三式:紅紫鬥芳

  接上式,左手鉤向下向左後拉去,身向左轉,左腳順勢向後退步,右鉤倒提,兩鉤頭身下相對,動作不停,身繼續左轉,兩腳原地向左磨轉成左前右後之絞絲步,兩腿屈膝下蹲成右插歇步,同時左鉤直臂上提右鉤向上頂送,隨左轉翻腰歇步下蹲之勢,斜舉於左額前上方,兩鉤鉤頭仍然相對,眼看兩鉤鉤頭相對處 (圖19)。

  第十四式:風捲落花

  接上式,兩腿向上挺直,仍為左前右後之絞絲步,兩鉤向左側下落,兩手手心相對,兩鉤鉤月向下,兩鉤鉤頭向左,兩鉤鉤身平行,眼向左下看(圖20)。上動不停,身向布轉,兩腳原地向右後磨轉成開襠,同時兩鉤由左下向前向上畫弧,向右側上方托起,兩鉤鉤月向上,兩鉤鉤頭向前,眼向前石(圖21) 。動作不停,兩鉤繼續平行向右向下向後畫弧繞環,兩鉤鉤月向下,兩鉤鉤頭向右,眼向右下方看(圖22)。動作不停,身向左轉,兩鉤平行由右下向前向上畫弧,向左側上方托起,兩腿又迴轉成左前右後之絞絲步,眼向前看 (圖23)。右腿提起向前向上蹬腳,腳尖向上勾起,左腿挺直,眼向前看 (圖24)。動作不停,右腳向前落步,身微左轉,兩鉤鉤頭由前向左後上方甩頭,立即左腳向右腿後插步,兩腿交叉屈膝下蹲成左插歇步,同時右手將鉤由左向右平揮,右臂伸直,手心向下,左鉤向上橫架護頂,左臂微屈,手心向外,上體稍向左傾,向右擰腰,眼看右鉤(圖25)。

  說明:本式動作同前第十一式唯方向與左右不同,六個分解動作要求連貫,一氣呵成。畫弧繞環要圓,兩腳隨轉體動作而磨轉,轉身宜柔,切忌生硬,兩鉤畫弧繞環時始終鉤身平行,手心相對。

  第十五式:海棠垂絲

  按上式,身微起隨即向左後轉體,左足向左跨步成左弓步,同時兩鉤隨體左轉,順勢左鉤由上向下經身前向左攔截;左臂伸直,右鉤反手倒提於身後右側,右臀也伸直,兩竹平舉,兩手虎口均向下,兩鉤鉤月均向外,眼向前看(圖26)。

  第十六式:夜合朝開

  接上式,左弓步未動,身向前俯,同時兩臀屈肘,將兩鉤鉤頭相對,向胸前抄抱,左手鉤身靠右臂外側,右手鉤身靠左臂外側,左臂在上右臀在下,兩手手心斜向下,眼向前看(圖27)。動作不停,身腰向上直起,左腿提膝護襠,右腿挺直獨立,順勢兩手將鉤直臂向左石拉開,兩鉤鉤頭於身前相對,兩手手心向下,兩虎口斜相對,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前石(圖28)。

  第十七式:風轉繡球

  接上式,左腳向前落步,右腳向左腳前進步,身體向左旋轉,左腳再向前落步,共轉體360度,左腿獨立稍屈,右腿在後懸起,褪彎微屈,腳底向上,上體前俯成探海式,同時兩鉤鉤頭相對,隨身旋轉,左鉤向前平揮,手心向下,虎口向右,鉤月向前,朽鉤護頂,手心向前,虎口向左,鉤月向上,兩臂微屈,兩鉤鉤頭相對,眼看左鉤(圖29)。

  第十八式:臥看牽牛

  按上式,右腳向後落地,右腿挺直,腳尖內扣,左腿屈膝全蹲成右僕步,同時上體右轉,右手向左手,手心相對,兩鉤平行側舉於左額前上方,左鉤在內,右鉤在外,兩手虎口向右,兩鉤鉤月向上,兩臂微屈,眼向右看(圖30)。

  第十九式:灰頭鶴頂

  按上式重心右移,右腿獨立站起,左腿屈膝懸起,身向左轉,左轉時兩手鉤頭仍保持向前方向未變,待臉轉定後,兩手鉤頭仍向前,隨即左小腿外側向前蹬腳,腳尖向右,腳底向前,眼向前行(圖31)。動作不停,左腳側蹬後向前落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在後挺直成左弓步,同時左手鉤向前劈去,隨即撿回左胯旁。虎口向前鈞月向下,右手鉤順勢向前推出,虎口向上,鉤月向前,眼向前看(圖31)。

  第二十式:芙蓉出水

  按上式,右手鉤由前向右後直臂推去,左手鉤由左腰側向前推出,左臂伸直,兩鉤直立,兩手虎口回上,左鉤鉤月向前,右手鉤月向後,同時右腿向前向上向左鉤下蹬去,腳尖上勾,腳跟用力,眼向前看(圖 33)。

  第二十一式:風吹蘆荻

  接上式,右腳向後退步,左腳未動成左弓步,同時身微左轉,右手鉤向前直臂推去,鉤身直立,左手鉤拉回左腰旁,左臂微屈,眼看右鉤(圖 34)。左腳向後退步,右腳未動成右弓步,同時左鉤向前直臂推去,鉤身直立,右手鉤拉回右腰旁,右臂微屈,眼看左鉤(圖35)。再右腳向後退步,左腳未動成左弓步,右手鉤向前直臂推出,鉤身直立,左手鉤拉回左腰旁,眼向前看(圖36)。說明:本式向後(西)連退三步,右腳二步、左腳一步,右鉤前推兩次,左鉤前推一次,推鉤動作要快而有力,要與退步動作相協調,身體不可搖晃。

  第二十二式:風捲梅花

  接上式,右手鉤鉤頭向右平落,左手鉤向前與右手鉤相併,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手心相對,兩虎口向右,眼向前看(圖37)。緊接上動,兩手將鉤頭向上,虎口向上,向左下翻轉,同時左腿向後退步,身向左轉,兩鉤鉤頭自右向上、向左、向下,再向右翻轉一個大圓圈,順勢兩鉤平行弧形繞向左額前上方,身微向右轉,左腿屈膝牛蹲,右腳稍內收,右腿微屈,右腳尖點地成右寒雞步,眼向右看(圖38)。上動不停,兩手將鉤向下向右直落下來,兩虎口向上,同時右腿向左腿蓋步,兩腿微蹲,身稍向右傾俯,眼向右看(圖 39)。上動不停,兩腳原地以兩腳掌為軸碾地,向左後翻腰,左鉤由右向上經頭頂向左側劃去,同時兩臂展開,兩腿開立,眼向左看(圖40)。上動不停,借左鉤向上畫弧之勢,左腳向後退一大步,左腿屈膝全蹲,右腿挺直仆地,腳尖內扣成右僕步,同時左鉤隨左轉退步之際先向前劈去,隨即向左拉鉤橫於身前,鉤月向下,右鉤緊隨左鉤之後由右向上向前輪劈下去,停於右腿裡側,鉤月亦向下,兩手虎口向右,兩鉤鉤頭略向上翹,眼向前看(圖41)。

  說明:“風捲梅花”五個分解動作必須連貫起來做,中間不要停頓,劃弧繞環動作要走立圓,翻身僕步動作要快,劈鉤勁勢要猛,身體不可搖動。整個動作要柔和快速有力。

  第二十三式:浪花澎湃

  接上式,重心稍向右移,身微起,右腿順勢向前弓起,右鉤直臂向前伸出,不停,隨即沿右腿外側向後拉去,右腿隨之向後退步,身向右轉,兩鉤斜提,兩鉤頭身前下方相對,動作不停,身繼續右轉,左腳再向前上步,兩腳平行,屈膝下蹲成馬襠,同時右鉤隨右轉之勢,直臂向上提起,向右側弧形拉開,左鉤與右鉤鉤頭相對,向前向上頂送,平舉於身體左側,兩臂展開平舉如一字,兩鉤直立,兩手虎口向上,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前看(圖42)。

  第二十四式:雞冠翹首

  接上式,左臂屈肘,手心向裡,將左鉤向下,虎口向下,再向左上甩劃一個圓圈,動作不停,順勢身向左轉,右腳向前上步,左鉤反臂向左上舉起,右鉤隨身左轉由下向上畫弧,向右側上方甩起(圖43、44)。動作不停,身繼續左轉,面向東時,左鉤順勢向上,向前一甩,隨即由上向下向左後一拉,倒掛身後,虎口向下,右手鉤由後向上,向前劈去,鉤身斜立,虎口向上,眼看右手(圖45)。緊接上式,重心移向左腿,左腿原地獨立,右腿向前提膝,右腳懸起護襠,腳尖向下,同時左手鉤由後向前向上直臂上挑,虎口向上,鉤月向前,右手鉤由前向下向右後拉去,倒提,虎口向下,鉤月向後,眼看左手(圖 46)。

  說明:本式共轉體270度,由正北轉向正東,兩鉤隨身轉畫弧繞圈時幅度要大,鉤走立圓,轉身右劈時,兩腳隨之向左磨轉,步要站穩,不可搖晃。右鉤下掛,左鉤上挑的動作要與左腿獨立,右腿提膝護襠同時完成,不可有先後。

  雙戟護手鉤二路:花鉤(下)

  第二十五式:葵花向日

  接上式,右足向前落步,繼之左腳向前上步,向東急走三至五步(小跑步)至右腳在前時,左腿向前向上擺出,左膝猛向前上提,右腳蹬地縱起、向前向上猛力彈踢,兩腳懸空起二起腳,同時左手鉤向下、向左後一帶,兩鉤身後倒懸,眼向前看(如圖 47)。緊接上勢,左腳向下落步獨立,右腿提膝護襠,同時右鉤屈肘向左眼下護肋,虎口向後,手心向下,左鉤向上橫舉護頂,虎口向右,手心向前,眼向前看(如圖48)。

  第二十六式:鵲躍舞梅

  接上勢,右鉤由左腋下經身前向右側盾拉去,虎口向前,左鉤仍護頂未動,右腿向前蹬出,腳尖向上勾起,腳跟用力,眼向前看(如圖49),上動不停,右腳向後落步,身體隨之向右後翻轉,左腳順勢向前出步,右腿屈膝下蹲,左腿伸直,腳尖內扣成左僕步,同時右鉤隨身右轉,屈肘稍向後拉,橫於身前,左鉤由上向下隨右轉之勢,向下向前,向左腿裡側劈下,左臂伸直,上體稍向前方傾俯,兩手虎口向左,兩鉤鉤月向下,眼向前看(如圖50)。

  第二十七式:乘月觀花

  接上勢,兩腳原地,左腳尖內扣,右腳尖外擺,向右後轉體成右前左後之絞絲步,同時兩鉤隨身右轉,待身體向右後轉定後,左手鉤向上護頂,虎口向右,右手鉤經右腰側向西南方向直臂推出,虎口向上,眼看右鉤(如圖51)。

  第二十八式:浪花澎湃

  接上勢,左手鉤由上向下向左後拉去,身向左轉,兩鉤左右斜提,兩鉤鉤頭身下相對,動作不停,身體繼續左轉,右腳向前上步成馬襠,同時兩鉤鉤頭相對,左鉤上提向左弧形拉開,右鉤向前向上頂送,直臂平舉於身體右側,兩臂展開如一字形,兩鉤直立,兩手虎口向上,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左看(如圖52)。

  說明:本式兩腳均踏在正門中心線上(即場地之中軸線),方向為面對正南(即右旁門)。

  第二十九式:風擺荷葉

  接上勢,左腳向左斜上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鉤向下屈肘經左腰側,手心向上,直臂向前橫推。右鉤由右向左橫倒,鉤身平放於左臂之上,手心向下,兩鉤平行,兩手虎口向左,眼看左鉤(如圖53)。緊接上勢,右腳向左腳前上步,身微左轉,左腳稍內收,腳尖點地成左寒雞步,同時兩手將鉤由左向右甩(頭平倒),並向右前橫推去。右臂伸直,手心向上左臂屈肘,左鉤鉤身平放於右臂之上,手心向下,兩鉤平行,兩手虎口向右,眼看右鉤(如圖54)。再左腳向左後退步,身微右轉,右腳稍內收成右寒雞步,同時兩手將鉤由右向上舉起,虎口向後,平著越過頭頂,向左平擺橫推,左臂伸直,右鉤鉤身子放於左臂之上,兩鉤平行,兩手虎口向左,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手心向下眼看左鉤(如圖55)。

  第三十式:百花怒放

  接上勢,左腳不動,右腳向右後退一步,身向右後轉動,兩腿開立,屈膝半蹲成馬襠,同時右手鉤豎起,經胸前向右直臂推出,左鉤於左側順勢直立,兩臂張開平舉,兩手虎口向上,兩手心向前,兩鉤鉤月向外,眼看右鉤(如圖56)。

  說明:本式兩鉤隨身右轉而動作,正面方向已轉向,五北(左旁門)。

  第三十一式:風擺荷葉

  接上勢,右腳向右斜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鉤屈肘向下經右腰側,手心向上,直臂向前橫推,左鉤曲左向右橫倒,鉤身平放在右臂之上,手心向下,兩鉤平行,兩手虎口向右,眼看右鉤(如圖57)。緊接上勢,左腳向右腳前上步,身微右轉,右腳稍內收,腳尖點地成右寒雞步,同時兩手將鉤由右向左甩(頭平擺),並向左前橫推去,左臂伸直,手心向上,右臂屈肘,右鉤鉤身平放於左臂之上,手心向下,兩鉤平行,兩手虎口向左,眼看左鉤(如圖58)。再右腳向右後退步,身微左轉,左腳稍內收成左寒雞步,同時兩手將鉤由”左向上舉起,虎口向後平著越過頭頂向右平擺橫推,右臂伸直,左鉤鉤身子放於右臂之上,兩鉤平行,兩手虎口向右,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眼看右鉤(如圖59)。

  第三十二式:百花怒放

  接上勢,右腳不動,左腳向左後退一步,身向左後轉動,兩腿開立,屈膝半蹲成馬襠,同時左手鉤豎起,經胸前向左直臂推出,右鉤於右側順勢直立,兩臂張開平舉,兩手虎口向上,兩手手心向前,兩鉤鉤月向外,眼看左鉤(如圖60)。

  說明:本式正面又轉正南(右旁門)。

  第三十三式:浪花澎湃

  接上勢左臂屈肘,將左鉤向胸前摟抱,虎口向上,接著手心轉向下,將鉤向下向左反臂上揮,右手鉤虎口轉向下,與左鉤鉤頭相對,向左上頂送,順勢右腳向前上步轉體 180度,兩腿屈膝半蹲成馬襠,同時左臂上舉將左鉤向左側展開,右鉤直臂平舉於身體右側,兩鉤直立,兩手虎口向上,兩手心向前,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前看(如圖61)。

  說明:本式面向左旁門(正北)。

  第三十四式:桃樹倒開花

  接上勢,兩手將鉤頭向前落下,兩手虎口向前,由前向後、由左向右搖晃,待左手鉤再搖時順勢向左下、左後一帶,同時左腳後退一步,身向左後轉體,左腿微屈,右腿隨之在後懸起微屈,腳底向上,左鉤在後直立,虎口向上,右鉤向上橫舉護頂,虎口向下,兩鉤鉤頭相對,眼看左鉤(如圖62)。

  第三十五式:海棠垂絲

  接上勢,右腳向後落步,身向右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在後挺直,腳尖內扣成右弓步,同時右手鉤由上向下向右攔截,右臂伸直,左鉤向左側直臂拉開,兩臂平舉,兩手虎口均向下,兩手手心均向後,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前看(如圖63)。

  第三十六式:夜合朝開

  接上勢,兩手將兩鉤鉤頭相對,虎口對虎口,向下向左右抄抱,右手鉤身靠在左臂上,左手鉤身靠在右臂下貼肋,同時右弓步不動,上體向前傾俯,眼向前看(如圖64)。緊接上勢,上身立起,右腳用力蹬地,提膝,右腿懸起,腳尖向下,左腿挺直獨立,同時兩手將鉤直臂向左、右拉開,兩鉤鉤頭身前相對,兩手手心向下,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前看(如圖65)。

  第三十七式:梨花倚石

  接上勢,右腳向前落步,左腳上一步,身向右後旋轉,右腿再向前上一步,左腳向右腿後插步,同時兩鉤鉤頭相對,隨身向右旋轉,右鉤向右平揮,手心向下,虎口向左,左鉤舉起橫架護頂,手心向外虎口向右;眼看右鉤(如圖66)。

  第三十八式:海棠垂絲

  接上勢,左腳向左橫跨一步,身向左轉,左腿前弓,右腿蹬宜成左弓步,同時左鉤由上向下向左前拉去;右鉤向右後拉開,兩臂平舉,兩鉤倒提,兩手虎口均向下,兩手手心均向後,兩鉤鉤月向外,眼看左鉤(如圖67)。

  第三十九式:夜臺朝開

  接上勢;右腳向左腳並步,兩腿屈膝下蹲,同時兩鉤鉤頭相對(虎口對虎口)向胸前抄抱,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左鉤鉤身貼靠右臂外側,右鉤鉤身靠近左臂下貼近左肋,眼向前看(如圖68)。身體挺直,左腿盡力向上提膝護襠,腳尖向下,右腿獨立,同時兩手將鉤向左右平行拉開,兩鉤鉤頭身前相對,兩手手心向下,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前看(如圖 69)。

  第四十式:梨花倚石

  接上勢,左腳向前落步,右腳上一步,身向左後旋轉,左腳再向前上一步,右腳隨即向左腿後插步,同時兩鉤鉤頭相對,隨身向左旋轉,順勢左鉤向左平揮,手心向下,虎口向右,右鉤舉起橫架護頂,手心向外,虎側向左,眼看左鉤(如圖70)。

  第四十一式:桃花倒開

  接上勢,兩腳原地向右轉身,同時右鉤向下向右後拉去,此時兩鉤鉤頭向下,身前相對,動作不停,右腳順勢向右後退步,身繼續向右後轉動,兩鉤鉤頭相對,隨身轉動,右腿獨立,左腿在後向上懸起微屈,腳底向上,同時左鉤上舉護頂,右鉤向前上挑直立,兩鉤鉤頭相對,左手虎口向下,右手虎口向上,眼看右鉤 (如圖71)。

  第四十二式:浪花澎湃

  接上勢,左腳向後落步,兩鉤鉤頭向身下落去,鉤頭相對,動作不停,身向左後翻轉,右腳趁勢向前上步,兩腿屈膝半蹲成馬襠,同時兩鉤鉤頭相對,左手反臂上舉,將左鉤向左側弧形落去,右鉤向前向上頂送,平舉於身體右側,兩臂伸直展開如一字形,兩鉤鉤身直立,兩手虎口向上,兩手手心向前,兩鉤鉤月向外,眼向前看(如圖72)。

  說明:本勢兩腳均踏在乒門中心線上,面向正北。

  第四十三式:出水芙蓉

  接上勢,身向左轉,左腳向後退步,動作不停,身繼續向左後轉去,順勢左手反臂將左鉤上揮,向左後弧形展開,右手直臂向前頂送將右鉤上挑,兩臂右前左後展開似“一”字,兩鉤直立,兩虎口向上,同時右腳隨著右鉤上挑之時向右鉤下直腿踢出,眼看右鉤(如圖73)。

  第四十四式:出水芙蓉

  緊接上勢,右腳向後落步,隨即向右後轉身,右鉤順勢下落反臂上揮,向右後弧形落去,左鉤向前向上頂挑,兩臂左前右後成“一”字形展開,兩鉤直立,兩虎口向上,同時左腳隨右後轉身之勢向左鉤下踢去,眼看左鉤(如圖74)。

  說明:43勢與44勢前後相連,中間不要停頓,反臂上揮,直臂上挑的動作要保持兩鉤鉤頭相對,弧形線路要走立圓,踢腿與挑鉤動作同時完成,同時腳尖上勾。

  第四十五式:風擺荷花

  接上勢,左腳向左後落步,兩鉤鉤頭向右側倒去,兩虎口向右,動作不停,身微左轉,兩手鉤由右向左下劈帶,順勢兩手翻腕,兩虎口轉向左,兩臂上舉,由身體左側將兩鉤平著越過頭頂(兩鉤鉤頭向後)向右側橫擺,右臂伸直,手心向上與地面平行,左臂屈肘,左鉤鉤身子放在右小臂上,左手手心向下,兩鉤平行,兩鉤鉤月向前,同時重心右移,左腿提膝護襠,右腿獨立,兩手虎口向右,眼向右看(如圖75)。

  說明:左轉下劈動作要協調,不可有先後,向右過頂擺鉤動作要與左腿提膝護襠同時完成。

  第四十六式:屏花四秀

  接上勢,左腳向前(西南方向)落步,左腿獨立,右腿提膝護襠,同時兩手將鉤豎起,虎口向上,向左側推去,左臂伸直,右臂微屈,右鉤靠近左小臂處,身向右轉,眼看右前方(如圖76)。上動不停,右腳向右側 (東北方向)跨步落下,右腿獨立,左腿提膝護襠,同時兩手將鉤沿胸前由左向右平直推去,身微左轉,眼看左前方,兩鉤直豎,右臂伸直,左臂微屈,左鉤靠近右小臂內側(如圖 77)。緊接上動,左腳向左前(西北方向)跨出一步,左腿獨立,右腿提膝護襠,同時兩手將鉤豎著沿胸前由右向左平直推去,左臂伸直,右臂微屈,右鉤貼近左小臂內側,身微右轉,眼看右前方(如圖78)。右腳向右側(東南方向)跨步,右腿獨立,左腿提膝護襠,同時兩手將鉤豎著沿胸前由左向右平直推去,右臂伸直,左臂微屈,左鉤緊貼右小臂內側,身微左轉,眼看左前方(如圖79)。

  說明:本勢向四個方向跨步,獨立要與推鉤方向一致,兩鉤鉤月向前,推鉤後回首觀望,四個動作要連貫,上下配合要協調,身體不可搖晃。

  第四十七式:杏紅千里

  接上勢,左腳向前(東)斜上一步,右腳隨即向左腿後插步,同時兩手將鉤舉起由右向上向左順勢並排劈去,身微左轉,兩鉤在左腿外側,兩虎口向左,兩鉤月向下,眼看兩鉤 (如圖80)。上動不停,兩手翹腕將兩鉤由前向右向左橫擺,左臂伸直,右臂微屈,右鉤鉤身子放於左小臂上,兩鉤平行橫於身體左側,同時右腳向右跨出一步,右腿微屈,腳尖向西,身微右轉,眼向前看(如圖 81)。兩鉤保持在左側橫擺平行姿勢不變,左腳向右腳前上步,右腳再向左腳前上步,如此兩腳交替由東向西以弧形步方勢跑向正門起勢處,左腳在前,左腿微屈;兩鉤仍在左後,原勢未動,眼向前看(如圖 82)。上動不停,返首向東,身向右轉,右腳向右前跳出一步,左腳立即向右腿後插步,同時兩手將鉤由左向上舉起越過頭頂向右並排劈去。兩鉤在右腿外側,兩虎口向右;兩鉤月向下,眼看兩鉤(如圖83)。

  說明:本勢四個分解動作必須先後連貫,中間不要停頓劈鉤與插步動作要同時完成。向左擺鉤動作要與右腳出步相一致,左擺鉤姿勢未變,兩腿交替帶鉤行進,動作要自然柔和,步走弧線,由東向西小跑,跑至正門時,左腳在先(約三至五步)立即返身跳步,向右雙劈鉤時要與左插步動作同時完成。

  第四十八式:錦堂富貴

  接上勢,右腳原地未動,左腳向左橫跨一步,身微左轉成左弓步,同時左手將鉤豎起由右經胸前向左垂直推去,左臂伸直,右鉤隨之向右側豎起,兩臂展平,兩手虎口向上,左鉤鉤月向左,右鉤鉤月向右,眼看左鉤(如圖84)。

  第四十九式:十字獻花

  接上勢左手將鉤由上向下向左後一帶,右腳立即向前跨步,身向左後轉,面向正東。左腿屈膝半蹲,右腿在後挺直,腳尖稍內扣,仍為左弓步,同時右手向內倒鉤,反手倒提,隨轉身之勢向左鉤左側抄去,兩腕交叉相疊成十字,兩臂微屈,兩鉤舉於胸前,兩手虎口向上,眼向前看 (如圖85)。

  第五十式:收式還原

  接上勢,右手將鉤由前向右後一帶(虎口向前),身向右轉,右腳向起勢處退步,左足再向後退步,左鉤向下拉帶,虎口向前,右腳向左腳並步站立,兩臂下垂,兩手握鉤分置於身體兩側,緊靠兩大腿,兩鉤與地面平行,兩手虎口向前,兩鉤鉤月向下,眼向前看(如圖86)。

  說明:本勢圖照同前馬踏落花之定勢為左側檢視,實際姿勢為面向正南。

  

【戟的發展歷史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