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舌尖2》終是在端午小長假期間完整的播完了,關於第四集《家常》的這個評論,我一直都把它儲存在文件裡,坦白說,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喜歡“挑刺”的人,對於之前各媒體對《家常》的褒貶不一,我自然也不想發表任何看法,之所以在發表這篇評論之前特地加上這段話,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至今我仍舊沒能從《舌尖2》給我帶來的感動情緒中走出來,在這個以美食為載體的紀錄片裡,以我來看,她所傳達出的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別樣的人文情懷,而這種情懷正是美食的底蘊,當我們靜下心來去感受這麼多的純真與厚重的時候,這部紀錄片所傳遞出的正能量同樣讓人產生敬仰之心。

  我想說的是《舌尖2》之《家常》絕對是用心之作,撇開剪輯、文案和拍攝方式,單單就立意而言,她所凝練出來的是中國人對手工製作和傳統習慣的的尊重和呼喚,從一個普通的家庭出發,繼而再進軍整個社會,看似偏離了主題,實質上她卻凝聚了國人的生活哲學。這裡彙集了一個個小家庭的堅韌與信仰,同樣也融和了大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將每一箇中國人的人情味兒被揉捻成獨具特色的鏡頭語言,即便是濃濃的鄉愁,也同樣表現得細膩豐富而又極具東方意味。有人說《家常》分明是在一種華麗的光影之下進行著某種敷衍,這樣的吐糟是有失公允的,當我們安靜下來不談其他,只單單聽她的講述,你一定會發現,《家常》是在細膩而又含蓄地藉助美食來講述中國大地上所有中國人民的生存,她反映出了中國人的生存與食物之間美妙又複雜的聯絡——“家常,即是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家常》選取了子鈺母女倆的故事為對映物件,清晰地詮釋出了中國人艱難的圓夢之路,並將這段路途上的所有喜怒哀樂全盤呈現在我們面前,更近一個層次的強調了生存的艱辛。子鈺和她的母親五年前從河南來到上海,為了所謂的“中國夢”,開始了非同一般的造夢工程,在母親的眼裡,音樂就是女兒的全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一個懷揣美麗夢想的女孩兒,在大上海這個國際都市裡向著他們的夢想艱難進發著。當出租屋裡飄揚起悠揚的樂曲,母女倆的心裡充滿的全是希望,她們看到了香榭麗舍大街上自己的身影,當子鈺穿上優雅的禮服演奏那首熟悉的曲目時,我們也似乎看到了她的未來,從河南老家灶臺上的一碗白米飯,到塞納河畔的一杯紅咖啡,從大上海的一間出租屋,再到波爾多的一家莊園別墅……

  這,就是所有中國人圓夢的方式,沒有選擇,唯有堅持。

  《家常》裡的子鈺,除了夢想之外,她面對的還有就是母親的一碗紅燒肉。在這碗紅燒肉的背後,從糯軟的口感裡,我們似乎和她一樣,也嚼出了夢想的味道。

  在子鈺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了家常,也看到了疼痛和感動,這正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的縮影,每一個組成這種家庭的小分子都是用同樣的方式撕裂了自己,父母們為了各自的下一代能夠從社會的底層脫穎而出,甚至陷入了瘋狂的境地。在《家常》裡,子鈺的母親作為這樣的'一個小分子,她把撕裂的痛苦連同某種憧憬和期待深深掩藏進孤苦的黑夜裡,當她對著《舌尖2》的拍攝鏡頭時,這個原本堅強的女人頓時失聲痛哭起來。

  這個家庭的掙扎源自於飄渺在雲端的那個夢想,更源自於一碗紅燒肉所折射出來的殷殷期望,當這樣執著的母女倆再次出現的時候,我相信每一個觀眾的淚眼早已經分辨不出現實和夢想在雲端上的那個樣子。

  《家常》就是“家常”,在舌尖上,或許她所要表現的果真不是最可口的美食,但是,在心田裡,她絕對是最入心的情感體驗。網路上,因《舌尖2》激起的網路口水戰依然持續著,在這個時興吐糟的年代裡,沒有人去阻礙“褒”與“貶”的聲音,但是身為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生靈,當我們每天都在為柴米油鹽積極奮鬥著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早已發現自己原來一直都在“家長裡短”中駐留和前進著。這,才是實實在在的中國。

  即便你依舊頑固的認定《舌尖2》之《家常》偏離了美食主題是在刻意的煽情,可是,在你的心裡,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那些故事裡你所看到的絕非只是子鈺母女”,在她們的背後,真的還有我們自己,生活和夢想就是這樣用吃喝拉撒串起來的一條河流,我們每天都在這條河流裡註解著各自生存的哲學。如果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食物就只是用以活命的能量,如果一碗紅燒肉就只僅僅是一碗油膩適中的菜品,那麼,我們的碗碟中所盛著的也就只能算是一些碳水化合物和大分子聚積起來的東西罷了。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舌尖又何以生出妙曼之花來?

  《 家常》所講述的就是家常故事,同時又是家常美味,更是人生百味,就像一個人對家鄉一輩子的眷戀那樣,當我們就著這樣的美味圍坐在一起的時候,關於家和愛的味道便會歷久彌新,即便是在城市某一個街角的餐廳,只要聞到屬於家的飯菜香,我們定會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

【中國人的生存哲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