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狂人日記主要內容

狂人日記主要內容

狂人日記主要內容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發表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狂人日記主要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狂人日記主要內容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5月15日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誌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

  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小說透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

  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

  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

  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

  拓展:狂人日記賞析

  《狂人日記》寫於一九一八年,那時的魯迅受新思想啟蒙,清楚的認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決心用文學的形式喚醒中華民族,於是,他創作了《狂人日記》,該小說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矛頭直指中國封建禮教和封建家族制度。《狂人日記》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小說透過敘述一個狂人身處“吃人”的社會隨處可見“吃人”事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迫害症的“狂人”形象,以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

  就敘述內容而言,敘事就是講故事,是透過一定的情節再現某幾個事件。而故事中最重要的便是情節和人物。《狂人日記》作者透過敘述一個迫害妄想症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揭露了從家族到社會的“吃人” 現象抨擊了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現代人最初的覺醒意識。從作品表面來看,狂人確實是個瘋子,他具有瘋子的症狀,如,混亂的思維邏輯,變態的心理,以及虛幻的幻覺。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的笑,這是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再比如,第二則中“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哪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趙家的狗是沒有情感的,況且跟狂人是沒有聯絡的,而狂人卻硬要把狗的眼神看成是有特殊意義的。這是不符合邏輯的。狂人不僅僅是心理變態,邏輯混亂,他還經常出現幻覺,而這些幻覺又是不自然的。比如“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長著嘴,同那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 ”當陳老五送飯來時,狂人看到的不是可口的飯菜,而是幻想成吃人的人的樣子,這是荒誕的。再比如“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雖然小說的字裡行間都透漏出狂人的瘋子特徵,但小說透過精細的敘述,使狂人還具備完全相反的特點,即先進性,啟蒙性。狂人是一個思維敏感,行為舉止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他知道了太多的吃人事件,狼子村的吃人事件,古代的易子而食,甚至自己的妹妹也可能被吃了。他每時每刻都不安,總想自己生活在一個吃人的社會,“我也是人,他們也想吃我。”他“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清楚的認識到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可見,狂人是一個有文化,具有現代知識分子思想的先進的人。狂人不僅思想上具有先進性,而且他的行為具有反封建性,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於吃人社會的“經典”“戒律”的蔑視和鬥爭。透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可見狂人是一個生活在自己幻想世界裡的既具有迫害症症狀又有先進的思想和獨立的思考能力的既瘋癲又清醒的人。

  《狂人日記》在中國文學上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僅僅因為他塑造了生動的,有特定時代意義的狂人形象,還在於他的文學形式。

  就敘述視角而言,小說在敘事學上屬於內聚焦敘述,即敘述者只敘述某個人知道的事,也就是從某個人的單一角度來講述故事。就小說而言,“狂人”在小說中,既擔任了敘述者的身份又成為了角色之一,他既參加了講述“吃人”的社會這一事件過程,又離開作品環境面向讀者進行描述和評價。“狂人”作為整篇小說的主人公實則是作者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小說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狂人的大哥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作用!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裡,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在文中是一個象徵意義,他象徵著身處封建社會,坐看封建的吃人禮教卻又著一顆反抗封建的心的進步青年。當然,這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敘述者只是角色之一,這就限制了敘述的主觀性,小說中的狂人便是這樣,《狂人日記》相當於狂人的自傳,敘述內容就只可以以狂人的角度來敘述。所以狂人看到趙貴翁的顏色才會覺得怪,看到一夥小孩也覺得他們在議論自己。

  小說是日記體形式,序言為文言文,正文為白話文。序言中的敘述主體為“餘”,是講述“餘”聽說其友昆仲的弟弟生病的故事。敘述者為“餘”,故事主人翁則為昆仲之弟。而正文中,故事主人公為作者虛構的“我”,由“我”來為讀者講述一個“吃人”的社會的故事。故事主人公為“狂人”,敘述者為作者。也就是說,這個故事不是“餘”的故事,不是魯迅的故事,也不是狂人的故事,而是三者的交錯。這種選取三個角度來敘述的方式,可以使作者自由靈活出現在文字中。“餘”作為敘述主體時,使故事更具真實性也將故事框定在某個特定的背景裡。在序言中,有具體的名字,身份,(“某君昆仲”)而正文中只以“我”狂人這個形象為代號,有了名字,身份,就說明了這個故事的一定的社會真實性。這使得小說具有一定的真實可靠性。另一方面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主體,“我”既是狂人,主人公“狂人”以敘事者“我”的身份在文字中出現,用狂人的內心獨白表現敘事內容,面對讀者,向內瞭解自己,向外瞭解周圍人,在狂人眼中自己是正常的,受迫害的,而周圍人都“想要吃我了”,“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就是真實發生在狂人身上的事,便於生動的,形象的,有條理的敘述故事,但是狂人這一形象是具有迫害狂病症的人,是虛構的,因此他的一些言語又不利於讀者理解。如:“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就文字而言,是講狂人發現他哥哥也是會吃人的,而且還是想吃自己的人。但是,狂人的迫害狂病症決定了他的言語是混亂的,不可信的。然而,“餘”“我”這些物件又都是作者魯迅創造出來的,這就彌補了作為敘述主體的“餘“我”的缺陷。使得故事既有一定的真實感又不受文字環境限制。

  就敘事內容而言,《狂人日記》透過敘述狂人的所見所感,淋漓的刻畫了一 個既清醒又瘋癲的狂人形象。就敘述話語來講,作者運用內聚焦的視角生動再現了狂人的心理活動。又靈活運用多個敘述者,使整篇小說形式上新穎特別,內容思想上深切。

【狂人日記主要內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