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2016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一:

在省級機關和全廳開展的讀書活動中,閒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經》,隨著歲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常常會歷歷在目。我從鄉村民辦老師入伍的新兵當團政委後轉業,再從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這個一直為共產黨效力的兩個強力部門服務的人生歷程中,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從無到有,再到現實的運用與感悟,實在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聖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道德經》文字簡約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揮。

《道德經》第八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從這裡悟水之德行,老子在這裡便把水之德認為是最接近於“道”的,如水,“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讀《道德經》,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於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對事業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柔相濟。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簷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捨。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醜。人若修養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慼相關,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不斷髮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繫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於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二: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裡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徵。主張靠事物發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後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後,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機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聖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聖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傑出的人並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麼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於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 避開難的和大的, 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杆,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 問題的難度降低後,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