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範文(通用5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1

  聽了胡老師的《蝸牛慢慢爬》,聽完可謂受益匪淺,收穫頗多。

  首先,胡老師用簡單的紙條讓大家隨意卷出圓圈,激發二年級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一下子就被課前匯入吸引了。接下來,思考:你用了幾種方法?分別用了什麼方法?比一比哪一組用的方法最多?這樣用比賽的方法讓孩子們快速的`開動腦筋用多種方法卷出圓圈。然後各種交流各自用了什麼方法,知識共享。

  第二部分,觀察卷出來的圓圈像什麼?這是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最後回到課題“蝸牛”。然後討論如何製作一個蝸牛?蝸牛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需要新增些什麼?我們還可以給它加上各種表情。這一環節讓孩子們知道了蝸牛的身體結構,並開動腦筋設計自己的蝸牛。

  第三部分,用彩色紙根據自己的創意製作蝸牛,然後展示在老師準備的各種物體上。

  聽完這一堂生動、有趣的美術課,我認為首先它是一節很美的課,師美、景美、環節美,老師溫柔優美的聲音更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緊湊,每個環節目標明確,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所以最後的學生作品展示環節豐富多彩、妙趣橫生。這樣的美術課,不僅美而且也讓小朋友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真是值得我學習!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2

  本課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動手操作為實踐”的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起來,加強啟發式、探究式、實踐式、賞評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培養學生思維、創新、操作、欣賞等各方面的能力。本課透過各種材料製作出來的蝸牛,吸引學生的視線、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操作、發揮學生運用各種製作方法的表現能力。以探究、實踐的課堂模式,提高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設計、操作水平。

  本課教材以孩子們喜愛、熟悉的小蝸牛為切入點,瞭解蝸牛的形態特點,抓住其外殼的螺旋形特點,利用細長紙條的卷折所形成的螺旋形狀,模擬製作紙蝸牛的外殼。引導孩子學習用畫、剪、拼、卷、黏和等方法,組合與裝飾,完成一隻小蝸牛的手工作品,隸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為了在低年級孩子心中種下淺顯的“設計”意識種子,教材增加了“添畫、剪貼花邊”這一活動,提示學生可在蝸牛外殼細長邊上畫、貼出重複排列的圖形,讓製作出來的蝸牛更具美感與童趣。同時也教育學生要學習蝸牛堅強、執著的精神。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豐富又活躍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們會用簡單的描畫與製作來表現自己所知道的東西。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美術基礎知識,具有學習和使用各種繪畫、操作工具的能力,能透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事物。對美術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還缺乏觀察能力和製作能力。但只要多動手製作,發揮創造性的思維可發製作出各種裝飾的蝸牛。

  低年段小學生製作東西具有嘗試性、隨意性、象徵性。學生在認識蝸牛和了解蝸牛的基本結構,自主的去探究製作蝸牛與螺旋形的外殼上的裝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淺入深,由單一到豐富,一步步系統的對蝸牛進行認知、研究和製作。

  本課教學透過以下環節引導學生對蝸牛進行認知探究製作。

  1、感知認識(透過多媒體欣賞蝸牛圖片,出示手工蝸牛成品,對蝸牛的基本形態有初步的認識,瞭解蝸牛外殼的形狀與作用。)

  2、探究發現(學生透過若干手工蝸牛成品的對比分析,探究歸納出蝸牛的製作方法。)

  3、瞭解製作(學生通過了解欣賞蝸牛外殼的設計裝飾,繪畫剪貼各種蝸牛外殼花紋與頭身尾的剪畫。)

  4、運用創新(學生透過嘗試製作與設計裝飾,創造出畫、剪、卷、折、黏和等方法,組合與裝飾,製作一隻手工蝸牛作品。)

  5、欣賞評價(透過對手工蝸牛成品的評價,提高欣賞審美水平,獲取成功的愉悅。)

  這樣的過程是學生在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對蝸牛進行手工製作。教學將學生的繪畫與製作相結合,以裝飾蝸牛殼為主、蝸牛的頭身尾為輔進行作業練習。在教學中採取啟發式,探究式,示範式運用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形式。學生在學習中始終是主體,教師以蝸牛為教學線索,引導學生髮現蝸牛外殼的螺旋形狀,並用設計裝飾去表現。

  利用網路環境開發課程資源,最佳化課堂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中的“瞭解製作”“欣賞評價”領域就要求學生對蝸牛外殼不同的花紋設計、不同材料製作的蝸牛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這些可以利用本人良好的資訊科技綜合運用素養,以及網路環境進行開發課程資源,製作多媒體課件等內容。

  兒童具體天真好玩的天性,容易被身邊的事物和環境所影響。本課教學前透過佈置美化美術室,佈置一些極具視覺衝擊的圖片與手工蝸牛成品,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輕鬆的遊戲環境、展示自我的美術室環境。學生創設的環境中透過小組合作以及個體創新的方法愉快的學習。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3

  這堂課以孩子們喜愛的小蝸牛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學習用畫、剪等方法組合裝飾,完成一隻紙質小蝸牛手工作品。

  兒童的世界是遊戲的世界、童話的世界。在這堂美術課中我始終讓學生處於有趣味的感知活動中,隨著趣味的增強,學生在教學環節的變化中主動探究,獲得知識與快樂。為了能夠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有針對性地製作了小蝸牛模型,分發到各小組,用來引導學生認真欣賞觀察後分析小蝸牛是如何製作的。孩子們很快就能分析出基本的方法與步驟:畫、卷、貼上等,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非常精彩。整堂課教授的20分鐘內我讓孩子置身於蝸牛的精美製作中,教學環節的設計對調動、激發低年段孩子的興趣有著較大的作用。

  不得不說,每磨一次課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次磨課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在講授蝸牛外殼花紋時,要求過於精細,沒有考慮製作時間。

  其次,教師用實物投影機演示製作外殼時,學生的注意力不大集中。如用攝影機拍攝後播放,效果會更好些。

  再次,在評價環節中,對部分學生作品的評價一帶而過,不夠詳細具體。

  經過這次磨課,發現我的這堂課在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我只注意培養孩子的探索與研究自然的精神,卻忽略了讓孩子們向蝸牛身上堅持不氣餒的良好品質學習。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好用來總結我的這次磨課最好不過了。在課堂上一環扣著一環,無論哪個環節或者小細節出現問題,都會產生蝴蝶效應。磨課雖然結束,但在我以後教學活動中,我希望保持磨課的態度去對待我的每一節常規課。關注課堂中的細節問題,從嚴對待每一堂課。像小蝸牛一樣堅持不懈的努力朝自己目標前進。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4

  這堂課給我的感觸很深,也讓我對“生本課堂”與小組合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從這次課堂的整體情況、對生本教育的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探究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與檢討。

  本次課堂我的新授環節過長,依然沒有達到放手學生的要求,主動權還是抓在了自己手上。美術課堂的新授環節只有10—15分鐘,我要學會惜秒如金,去掉不必要的東西。匯入環節的影片匯入顯然作用不大,影片的作用是什麼?可以用來突破重難點,應該運用得當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教師要有選擇性的選擇示範,應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深度備課,要有自己的想法去靈活運用教法。對於很多內容,要讓學生自己去了解、發現、解決、呈現,而我的講述時間過多,過繁瑣,太過面面俱到。有的.知識不是一節課就能讓學生全部掌握與運用到的,應不怕學生犯錯,或許在他犯錯之後適當點醒或讓他自己發現問題的效果應該會更好。學生動手拆模型探索環節,我應該關注學生並引導學生去探索,而本堂課的呈現,形式大於內涵並未真實體現生本課堂。

  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設計原則,這就要求教師抓住知識的主線,找準教學重難點;抓準“根本”即核心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知識或問題。如何尋找簡單和根本,就是把它靈魂化,使學生淺池戲水,深池激浪,達到深思高出,是整個備課要注意的問題,這樣才產生巨大的學生學習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在平常課堂教學上要精心設計問題、時刻關注學生的自主性,不斷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內化為自身的技能,從而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在教學上,我應明確,“學生會的不教,不會的教他們怎麼學,學不會的老師教”,“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彙報。質疑。討論常規化”。這對我說雖是挑戰,更是我努力學習要找準的方向,更是要時時提醒自己做好一個幫助者,引導者角色。牢記生本教育的特點:突出學生、突出學習(教得少,學得多)、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真要做到生本教育教學,則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是關鍵,我的問題也出在這,目前的狀況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小組合作方式還是個全新的概念,即使是課堂上的小組合作也只是教師在喊口號,並未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所以,首先我應該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舉例讓孩子們慢慢的理解小組合作時怎樣來探討老師給出的問題、動手製作時應如何使孩子們自行合理分工等問題。接著,教師應精心選擇合作的內容。小組合作學習固然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策略,但也不是說它普遍適用於各種情況。有的目標可以透過學生自己的學習達到,沒有必要再去合作學習。只有那些重點目標,難點目標,高層次目標或不適合學生個體達成的目標,才有必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或者個人學習有困難時、學生意見不統一時這些情況也可選擇小組合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然後,教師還應重視小組學習過程的組織。如: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前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前教師要做必要的講述,讓學生明確要求;保證小組有足夠的合作時間;要積極參與,及時指導。而我在此次課堂上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的分配非常的不合理,我應該合理劃分時間:要有學生自學,產生自己見解的時間;小組成員在小組中陳述自己見解的時間;小組成員討論並形成代表性意見的時間等。我還應該對不清楚任務的小組,向學生反覆說明任務的內容及操作程式。最後,教師應在小組合作後進行科學的評價。評價時要面向小組、要多形式、要全面。我可以除了平常的加分制外,還可以設立等級獎制,由老師和同學一起評出。獲最高獎項的學生在全班交流經驗,這種競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小組成員的團結協作。

  透過此次的公開課讓我明白只有保證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才能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突出學生為本,才能離生本課堂達標的距離更近一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生本課堂教學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從中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豐富了知識,培養了合作精神,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5

  這堂課以孩子們喜愛的小蝸牛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學習用畫、剪等方法組合裝飾,完成小蝸牛手工作品。兒童的世界是遊戲的世界童話的世界。在這堂美術課中我採用選美情景,讓學生處於有趣味的感知活動中。隨著趣味的增強,學生在選美情景的變化中主動探究,獲得知識與快樂。為了能夠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有針對性的只做了三隻小蝸牛模型,其中最大的一隻用來引導學生認真欣賞觀察後分析小蝸牛是如何製作的。孩子們很快就能分析出基本的方法與步驟:添畫、卷折、貼上等,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非常精彩。再利用另外兩隻小蝸牛的對比引導孩子發現什麼樣的蝸牛才能參加選美。整堂課教授的20分鐘內我讓孩子置身於蝸牛選美情景中,其中欣賞作品部分我設計讓孩子到選美賽現場欣賞其他參賽選手,立刻調動起孩子的競爭意識,都想製作美麗的蝸牛來參賽。這種情景設計對調動、激發低年段孩子的興趣有著較大的作用。

  這節課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在講授蝸牛外殼花紋時,要求過於精細,沒有考慮製作時間。其次,學生演示製作外殼時,坐在前排的孩子觀看不方便,下次如有學生展示環節,一定要讓孩子走到講臺前,照顧到其他孩子。再次,在評價環節中本應用放映機,但是臨時出現狀況,在除錯機器上耽誤了很長時間,導致評價環節一帶而過,不夠詳細具體。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一次機緣巧合聽到其他學校的老師也上了這堂課後,發現我的這堂課在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我只注意培養孩子的探索與研究自然的精神,卻忽略了讓孩子們向蝸牛身上堅持不氣餒的良好品質學習細節決定成敗,這句好用來總結新苗杯比賽最好不過了。在課堂上一環扣著一環,無論哪個環節或者小細節出現問題,都會產生蝴蝶效應。比賽雖然結束,但在我以後教學活動中,我希望保持新苗杯態度去對待我的每一節常規課。關注課堂中的細節問題,從嚴對待每一堂課。像小蝸牛一樣堅持不懈的努力朝自己目標前進。

【小蝸牛慢慢爬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