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通用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藉助評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猴子下山評課稿(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1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寫的是小猴子下山,經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他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夠專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長跑跳的小兔子而一無所獲,只好空手回家去。課文透過這一簡單的故事告訴孩子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一,要有始有終,否則一事無成。

  郭老師抓住故事特點,透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和精美的課件的展示,把學生愉快的帶入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說、演。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並茂的特點。

  一、板書的巧妙設計

  郭老師將課文裡的關鍵字、詞,結合圖片予以巧妙組合呈現:橫觀為詞,堅顯為段,連線起來,全文可見,大大幫助了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同時也讓後面故事複述有所依託。

  二、動詞的細心引導

  對於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動作動作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老師根據孩子們的他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將動詞逐個呈現,在表演時再透過以動作示詞義。

  三、複述表演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層次性

  在孩子們複述課文時,郭老師做了很好的示範引領,再配以簡單的道具,以星級評定的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進行,為複述整篇課文定基礎。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了一隻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面對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又臨近期末,正是貪玩浮躁的時期,能抓住孩子的心、讓他們認真聽課確實是很難的了。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孫老師著實動了一番腦筋,一節課下來,沒有出現低年級課堂上紀律混亂,聽講不專的現象。孫老師是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的:

  1、趣味識字引入教學。

  本課的生字多數是關於“手”的動詞,如“掰、扛、扔、摘、抱”等,孫老師採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不僅從音形義上幫助學生識字,還在趣味盎然的氣氛中鍛鍊了動手動腦能力,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

  2、情境表演深入體會。

  本文故事情節簡單,趣味性強,一般老師都會讓學生演一演增加課堂趣味。孫老師也採用了這種方法。不同的是,孫老師不是簡單的找幾個同學扮演角色,走走過場調節氣氛。看得出,她在備課時考慮到了孩子愛表現求上進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了頭飾、道具等,雖然不是那麼精美,但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師選中,非常受鼓舞,每個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課堂表現更出色。

  這是孫老師這節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也表現了她兢兢業業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3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寫的是小猴子下山,經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他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夠專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長跑跳的小兔子而一無所獲,只好空手回家去。課文透過這一簡單的故事告訴孩子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一,要有始有終,否則一事無成。

  根據我個人的聽課感受,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莊老師抓住故事特點,出示動畫,其實是課文朗讀,把學生愉快地帶入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說、演。教學第一段時,莊斯老師指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指導朗讀:老師是低年級學生的偶像,老師的範讀是學生的榜樣;配上動作朗讀激發了低年級的朗讀興趣,同時理解了動作詞“掰”、“扛”等詞的意思;給動畫配音更是將朗讀指導推向了高潮。低年級學生喜歡動畫,現在有機會給動畫配音是多麼好玩的事,只是動畫的最後和語音配不上。莊老師的朗讀指導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並茂的特點。

  二、教學過程紮紮實實

  莊老師教學生字時出示生字有規律,先出示:結果子 吃西瓜 滿樹的桃子。這一組詞語帶有輕聲,莊老師特別用心地組織學習,強調“結”的讀音。除了強調讀音,莊老師還特別注意生字教學,比如,教學“瓜”,塗老師由淺入深,從自行變化,到組詞“西瓜、南瓜、甜瓜”。再由這三種瓜引申“腦袋瓜”,最後以新憶舊,鞏固了上學期的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樣在教學“滿”字,她採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詞義,透過圖再次拓展了“滿”的其他意思“水滿出來了”“滿座”等。如此教學,語文基本將紮實有效,

  三、誦讀兒歌調節課堂情趣

  課文中出現比較多的短語“動詞+名次”: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老師除了引導學生識字規律,讓學生演一演、猜一猜、理解了動詞“掰、扛、扔、摘、捧、抱”。更巧妙的是莊老師把這些變成了有趣的兒歌:掰掰,兩手一分就是掰;扛扛,肩上一放就是扛;扔扔,往下一丟就是扔;摘摘,用手採下就是摘;捧捧,雙手託著就是捧;抱抱,兩臂張開就是抱。兒歌的內容進一步鞏固了字詞的理解,讓學生跟著老師做,一邊讀兒歌一邊理解了字義,同時全體起立讀兒歌也是一種有趣的課間操。如此將字形字義和樂學融在一起真是巧妙。

  此外,老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握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4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並更多地拓展語用點。所以,我將本課時的目標設定為:

  1、會認“猴、結、掰、扛”等12個生字,會寫“非、常”兩個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動詞,感受動詞使用的準確性。

  3、理解故事內容,能看著插圖基本完整地說出故事框架。

  在備課的過程中,讓我最糾結的莫過於對於識字環節。識字環節主要有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加隨文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其中“掰、扛”隨文)。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十分樂於表演。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試教的時候,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在本課中,我設定了以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透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去障礙遊戲、邊做動作邊讀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為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中孩子的認字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活動,孩子們都樂於參與。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再說一說。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麼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

  在評課的過程,在與同伴、導師交流過後,我發現自己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有所欠缺。在精讀第一自然的教學中,“請你讀出小猴子非常高興的語氣”,這個要求比較生硬,不能帶動起孩子們的真實感受。除了指導朗讀外,我認為我的識字環節也可以更加靈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識字,直接進入隨文識字,孩子們更快地接觸到課文,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課堂效率更高。

  我們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5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本組課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鐘》、《動物王國開大會》和《小猴子下山》,除對生字詞的學習要求外,本組課文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會學生怎樣愛護文具、珍惜時間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已經在課內課外多次聽過這個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對故事內容進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時,我將重難點放在字詞的學習和對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我將讀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學習前面。本班學生拼音基礎較好,有自學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閱讀興趣濃厚,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這樣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學生在閱讀中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讀故事的`任務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自由地朗讀,然後告訴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線。小朋友很快幫我完成了路線圖"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們在完成這個任務時思路是清晰的,孩子們對這些事件發生的邏輯關係是理解的,這些事情的發展順序, 明白不能顛倒順序。這些事正是說明小猴子見一物,愛一物,喜新厭舊,做事不專一的證據。在孩子們的帶領下,我靈機一動,給孩子們做了個小小的心理測試。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個小朋友正在參加摘花比賽,規則是這樣的:在這片花海里你可以邊看邊比較,選擇你認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頭路,你會選擇在哪裡摘?

  我在黑板上標記了五個位置,讓孩子們選,他們興趣很高,紛紛舉手說:"我要在1號摘,我要在2號摘……"最多的還是5號。我告訴孩子們,每個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選擇1號的小朋友特別容易滿足,他一開始就選好了自己認為最漂亮的花,做決定非常果斷,但是呢,有時候會比較衝動,片面;選擇2、5、3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比較謹慎,會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比較以後再下決定,選擇5號的小朋友呢有些強迫,因為那是正中間的位置;選擇4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非常的猶豫,有些追求完美,總是要到最後才能下定決心,但是這樣的話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樣什麼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滿足。當然,答案沒有好壞,沒有對錯。"

  小測試後,我帶領孩子們細讀文字,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動作理解其形象,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邊說邊做。從"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這些動作中,孩子們體會到這是一隻"頑皮的"小猴子。在文字細讀中我發現孩子們"扛"和"捧"的發音不準,及時進行指導,但我沒有注重培養孩子們比較閱讀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較,這兩個可以體現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還會拿起來的,扔掉就是不要了,這樣的比較應該更能幫助孩子們理解小猴子喜新厭舊的品質。

  在本課教學中最讓我欣喜的是孩子們對小猴子形象的認識。我提的問題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幹什麼的?"

  答:"找吃的"。

  "那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小猴子呢?為什麼?"

  黃民懿最先舉手說:"挑食。"

  我問:"你為什麼覺得他挑食呢?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搖頭。

  "那老師來幫你說說,你聽我說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

  點頭。

  "小猴子最開始掰了一個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歡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後來,它又看到了更喜歡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點兒挑食?"

  點頭說:"是的。"

  第二個學生李兆康繼續舉手說:"它是一隻貪玩的小猴子。"

  我有點兒奇怪,問:"為什麼?"

  很流利的回答說:"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為了好玩,所以是一隻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為他點贊。

  孩子們的思路慢慢打開了,舉手的同學也越來越多。

  劉可焓說:"這是一隻亂扔東西的小猴子。"

  黃梓怡說:"這是一隻浪費糧食的小猴子。"

  黃浩宇說:"這是一隻沒有好習慣的小猴子。"

  我問:"沒有什麼好習慣呢?你能說的具體點兒嗎?"

  思考。

  我引導說:"沒有禮貌不是好習慣,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習慣,那你說的小猴子沒有好習慣是哪一點呢?"

  再思考,說:"頑皮。"

  說了這麼多,舉手的小朋友漸漸少了,正當我準備總結時,李晟舉手了。

  我請他說。

  他站起來說:"這是一隻不愛護環境的小猴子。"

  說得多好!這又是一個令我驚喜的答案。亂扔東西,浪費糧食不就是不愛護環境嗎?看來我們平時的環保教育還是做的不錯的。雖然沒有我心中"三心二意"這個標準答案,我依然很開心聽孩子們暢所欲言,他們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引導孩子們說出那所謂的標準答案,他們對小猴子形象的認識已經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們一定知道做事要專心,三心二意不是個好習慣。教無定法,我想讓孩子們有獨立、積極思考的能力比說出一個標準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6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

  一、內容上的理解

  為了學生能儘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瞭解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釐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幹了些什麼。透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結構統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採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後,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果然,學生在手舞足蹈中參與到了課堂。雖然學生的動作還是有點拘謹。本人認為,讓孩子透過動作演繹的形式,能很快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面廣,同時,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可謂一舉多得。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採用“走到……看見……就……”這也是課文故事結構的一個亮點,很適合學生學習運用,最終學生自己能編故事。因此,在課堂上,我故意加紅這兩個自然段的這些字。學生一眼就找出來了,難得的是說出這些詞在表達上的重要作用。雖然學生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這種表達方法,學生已然能意會一些。在學生總結方法之後,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來到瓜地”的圖片,讓學生大膽運用這幾個詞編故事。學生能立即編出來,遺憾的是,學生編的故事和課文一模一樣,而沒有進行再創造,而本人也沒有就這點立即加以引導。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利用詞、句的結構特點,千方百計地使學生能發現遣詞造句的規律,做到能複述故事,編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學形式上,依然缺乏創新,在教學之道上,未能關注到全體學生,在教學方法上,缺乏課堂智慧。須進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7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符合兒童年齡及心理特點。透過一年的語文學習,孩子們能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能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積累過的詞語對簡單的段式進行仿說仿寫練習。鑑於孩子的學情特點,我將字詞訓練、詞語運用、仿說仿寫做為讀文基礎上的重點目標。

  在初讀課文環節中,我結合本班孩子實際,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透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捉迷藏遊戲、給字分組、做動作猜字舉卡片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六個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讀通長句子。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為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讀好長句子的訓練中孩子的認字讀句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遊行使孩子樂於參與。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孩子們透過讀一讀、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學習生字。在細讀環節中,我充分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

  1.在二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以給句式填空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表達、總結能力。透過同桌互動,每個孩子都進行了語言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2.抓住文章中準確的動詞,進行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練習。透過舉例子,學習動詞的使用,感受用詞的準確。並將動詞的運用遷移到日常中常見的事物上,培養孩子詞語運用能力。本環節是剛才學習生字的一個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到課文中運用不同的詞語寫出事物的可愛。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樣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課堂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找出把事物寫可愛的詞語,並透過反覆的讀,體會用詞,練習有感情朗讀。

  4.我從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導孩子總結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點,並在孩子勸說小猴子的過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廢,只有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勸說的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仿寫,又將本節課的字詞句訓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後,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節課積累的量詞、表示可愛的詞和動詞,進行段式的仿寫練習。為了降低難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現,又給孩子圖片,為孩子提供仿寫的環境。由於日常我重視對孩子讀寫結合的訓練,孩子們能根據句式進行仿寫,用上積累的詞語。孩子結合以往的知識經驗和課堂中的收穫,寫出小猴子來到草莓地、蘋果樹、小河邊、松樹林、櫻桃樹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學能用上積累過的詞語。

  總之,本節課教師能夠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的特點扎實地進行字詞句的各項訓練,在訓練中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符合孩子認知水平與發展的需要。也能透過課件,生動有趣的輔助教學,激發孩子興趣。在孩子讀的環節中,形式的多樣性還應該凸顯,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讀中,做到每次訓練後都應以讀收尾,以讀促講,讓孩子透過反覆的有梯度的讀書,鞏固詞句訓練的效果,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從文字中來,迴文本中去,在文字的解讀中學習、積累、運用。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8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應像小猴子那樣,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節課我採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到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中。教學時為了將學生引入情境,把握順緊緊抓住本文關鍵詞,隨文識字的同時,理清文章脈絡。如,圍繞故事情節按順序貼圖片;圍繞小猴子所見,積累“又~又~”式的詞語,同時又出現很多圖片讓學生練習說一說“又~又~”的短語;圍繞小猴子所做,透過做做動作,讓學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體會動詞妙用等,這些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輕鬆抓住本課重點,突破難點,而且將隨文識字與積累語言巧妙結合,有效地提高語文由扶到放,培養自學能力教學的實效性。課文前4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在教學中,重點指導第一自然段,然後出示一張課文內容的表格,要求學生合作學習,老師執筆完成相關內容,透過由指導到扶再到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著較多問題:評價語言過於平淡,對學生的評價與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缺乏針對性;設計表格的這一環節在課堂生成上對於本班學生來說稍有難度,說明課前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到位。學生在進行說話訓練時,沒有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這也暴露了我教學中的一個問題。

  今後我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小猴子下山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