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精選7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寫過事蹟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村振興人物事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1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之路。沒有產業的帶動發展,廣大貧困農村地區很難真正脫貧,缺乏產業的支撐,即使脫貧也難以持續。未來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退役軍人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欣說。

  大坡鎮交村退伍軍人李欣有一個感人的創業故事。1995年退役後,李欣進入中船華南船舶機械廠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農村長大的他,看到國家對深化落實“三農”的改革政策的重視,堅定他回鄉創業的決心。2005年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向單位提出了辭職。廠長知道後親自帶隊家訪瞭解,說:“我們是央企,待遇好,招工方向都是面向退役軍人為主,建廠30年沒出現過辭職的員工”。但在聽到李欣的心聲意願後,深受感動,走時對李欣說:“你辦停薪留職吧,隨時歡迎你回來”“不,我決心已定,鄉村需要我”。就這樣李欣回到了大坡鎮交村。

  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交村以前是個非常貧困的村莊,當地的山地資源豐富卻沒有市場,老百姓守著資源無法致富。李欣在創業之初選擇該村作為創業地點,難度較大,但是他並未被眼前的困難嚇倒,而是與該村經濟帶頭人進行合作,探索出了一條以產業發展帶動該村脫貧致富的前進道路。

  2008年,在李欣的帶領發動下,交村創立了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動員村民利用荒山擴種玉蘭樹3000多畝,進行葉脈加工,作為工藝品原料。該合作社主要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和“部分農副產品直接與農戶簽訂合同”這兩種方式來使農業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交村葉脈加工合作社從農民處採購農副產品,年採購金額達幾百萬元,由此農民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一些農民還積極參與農副產品購銷和販運,為公司提供運輸、儲藏等相應的配套服務,除了種植收入之外還能獲得相當可觀的副業收入。據統計,交村從事葉脈加工的農戶達900多戶,共解決了5000多人的就業問題,其中有92戶貧困戶,透過葉脈加工實現脫貧摘帽。合作社還定期為村民免費舉辦技術管護培訓班,讓村民學好技術,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龍圩區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葉脈生產加工基地。此外,透過和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帶動,梧州市龍圩區的多家配套加工企業多年來不斷髮展壯大,龍圩區的年加工工業用葉脈達到了3000多萬葉,佔全國產量的60%以上。以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為例,所用的原料幾乎全部是農副產品,年需求量約3000多萬葉。公司透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參與,帶動了多家中小企業共同成長,900多戶農民生產增收。這些中小企業90%分佈在農村地區,他們透過為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提供原料、半成品和服務等,盤活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

  近年來,由於帶富成效明顯,李欣建立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先後獲得市“十佳專業合作社”、自治區鄉村振興巾幗示範基地、廣西首屆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展銷會“優秀參展企業”等榮譽稱號。

  鄉村振興,必須有產業基礎,在退役軍人李欣的帶領下,種植成片的玉蘭林,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人們可以來村體驗葉脈加工的樂趣,也促進了手工藝業,觀光農業發展,現在交村鄉村振興示範點是葉脈為主題特色設計的觀光鄉村專案,每一個細節都是以葉脈命名,更體現專案建設對促進鄉村振興,促進就業崗位,第三產業發展起到示範作用,進一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2

  走進雞場鎮學官社群橋頭組,一條條水泥路修到家門口,一棟棟房子整齊有序,一片片臍橙產業基地蔥蔥郁郁,一戶戶農戶臉上藏不住滿心喜悅……一處處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無不展現著這個美麗鄉村人民的幸福生活。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縣委統戰部下派的駐村幹部——試驗區聯絡中心辦公室主任黃建貴密不可分。

  深入開展遍訪,助推鄉村振興

  為持續做好鞏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黃建貴嚴格按照雞場鎮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出發點,組織包片幹部、包保幹部深入開展走訪、排查及防止返貧致貧等各項工作,透過進組入戶、電話核實、微信聯絡等方式訊息瞭解片區內脫貧戶、監測戶生產生活情況,及時掌握收入情況,因戶施策制定幫扶措施,確保三類重點人群增產增收。

  打造特色品牌,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以實施產業助推增收要求,以柑桔產業為主導產業推進,完成柑桔種植6000餘畝、掛果2000餘畝,組織產業指導員到深入果地對農戶開展《柑桔產品質量提升技術培訓》,培訓農戶30餘人次,發放誘蟲粘蟲球75000餘個,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00餘盞,透過多方式殺害病蟲防止傳播黃龍病等病蟲害,2022年5月5日,臍橙獲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大力配合社群做好春耕備耕工作,按照沒有一片撂荒地的要求,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糧食種植工作,結合稻穀種植示範點大力動員群眾發展250畝“稻+魚”種養殖專案,發放玉米種子1200斤、黃豆300斤,守好糧食安全底線,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群眾增收。

  加強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積極配合實施2022年雞場鎮柑桔園改造建設專案,完成7條單軌運輸軌道安裝,共計4000餘米,安裝完成水肥一體化滴灌裝置,滴灌管網,履帶式旋耕機、開溝機施肥機已採購到位。積極申報《2021年雞場鎮學官社群橋頭組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整合示範試點村莊整治專案》,完成新建公廁30.57㎡,河道垃圾淤泥清理1858.82m,河道駁岸砌石1126m,攔水壩擋牆120.3m,駁岸石砌築69.6m,混凝土仿木護欄132.95m,臺階5.4m,雨水溝1645.5m,卵石排水溝91.52m,擋牆253.9m。申報《2021年雞場鎮學官社群橋頭組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整合示範試點鄉村環境整治專案》,完成改造112戶衛生廁所改造。實施《2022年雞場鎮學官社群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整合示範示點宜居農房建設專案》,投資241萬元,已完成62戶宜居農房改造,老舊牆面改造17627.55㎡,老屋頂改造750.78㎡,磚砌櫥櫃38戶。

  創新基層治理,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積極組織中小學生到橋頭寨開展環境衛生評比工作,切實提升群眾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意識;組織召開2次群眾會、院壩會,與群眾交心談心,切實瞭解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老百姓的所期所盼,並透過召開橋頭寨議事小組會議進行共商,由議事小組牽頭,對環境衛生整治、門前“三包”、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進行分片管理,形成社群管總、議事小組管事、群眾共管的機制;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謀劃申報專案,透過數字化,推進鄉村治理,透過院壩會、群眾會、入戶等方式積極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積極宣傳村規民約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透過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新修訂村規民約詞句朗朗上口,讓群眾易記、易懂、易行,大力宣傳弘揚勤儉節約、浪費可恥的理念,倡導綠色環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對封建迷信,遠離黃賭毒,消除鄰里矛盾,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落實,培育文明鄉風。

  牢記初心使命,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緊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幫助大病戶廖順清申請解決臨時救助2萬元,切實減輕農戶因病造成的負擔,為監測戶韋正明戶申請防貧扶助險,補助32108元;為轄區內3戶殘疾人家庭每戶申請3000元進行無障礙改造,解決殘疾患者生活困難;針對洋岐山組因降雨較大導致山石、泥巴垮塌影響群眾上學、出行等情況,及時協調挖機對滾石、泥石進行清理,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需求;配合省民政廳開展春節期間“慈善情暖萬家”慰問活動,為社群56戶三留守人員發放慰問金及溫暖包,共計約2.8萬元;春節期間積極協調,為社群鰥寡孤獨群眾發放愛心棉被20套,床上三件套20套;因降雨導致群眾水管斷裂,及時協調水管,組織群眾修繕飲水管網,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3

  我叫吳春梅,是西固鎮故現村一組人,現在居住在雷公路南苑小區三單元四樓。家中五口人,我、兒子楊雷,兒媳婦王佳,孫女楊曉倩,還有一個孫子叫楊辰逸,均是勝利小學的學生。勝利小學的孫瓊老師是六年級五班楊曉倩的幫扶老師。

  孫瓊,1984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是白水縣城關鎮勝利小學基層扶貧的一名一線教師,她以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的工作態度,突出的.工作業績,多次被學校和上級單位表彰,贏得了全校教職工的一致好評。在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用心教書,做一個負責任的教師;用愛育人,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用心做事,當好學校少先隊的勤務兵。

  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她以紮實的工作態度,勇挑重擔,深入貧困學生家庭宣傳黨的政策、瞭解學生所需,積極為幫扶學生提供幫助。

  楊曉倩同學在2019年秋季轉入白水縣城關鎮勝利小學,剛到學校時,特別害羞,不敢大聲回答問題,更不敢下課和同學們一起玩耍。作為幫扶教師,孫瓊老師便每天下課都主動去班級裡找楊曉倩,帶著她和其他同學一起遊戲玩耍。為了讓楊曉倩儘快適應新學校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孫瓊老師帶著她一起復習課程、分析試卷,陪著她一起整理歸納知識點。時不時在辦公室聊聊天、談談心,瞭解她最近的情緒變化。當孩子受到班主任表揚時,孫瓊老師都會準備小禮物送給孩子作為獎勵,讓孩子更加自信、上進。還介紹班裡性格開朗的同學給她認識,在孫瓊老師的努力下,楊曉倩慢慢適應了班級生活,喜歡和班裡同學一起遊戲,在班裡有了交心的好朋友,上課時能夠大膽地舉手回答問題,主動上臺進行課堂展示,學習成績飛速提升。2019年秋季期末考試時楊曉倩的語文考了全班第一,其餘課程都在90分以上。2020年成績一直穩居班級前三名,全校前十名。2021年成績全級前十,還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十佳少年、優秀少先隊員。

  在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孫瓊老師瞭解到孩子的父母不能回鄉,便帶著新衣服和零食去家裡看望楊曉倩和她的奶奶,她告訴楊曉倩要聽奶奶的話,要幫著奶奶多分擔家務,做一個讓大人放心、父母開心、老師喜歡的少先隊員。當學校發放課本,孫瓊老師將楊曉倩的課本打包好送到小區門口,並準備了一些熱敷眼罩,讓孩子在網課學習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孫瓊老師時常與楊曉倩的奶奶在微信上聯絡,從各方各面關心瞭解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懷。

  得知孩子的奶奶由於年齡大了,身體不好,在家照顧她和弟弟,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掙錢,半年多才能回來一次。孫瓊老師經常上門看望,並帶去各種禮物、讓姐弟倆開心。

  女孩子的心思都很細膩,楊曉倩同學也是一樣。有次,在過生日的前幾天,她悄悄地說:“孫老師,我下週就要過生日了,可是我媽媽還在外地打工,她從來沒有給我梳過漂亮的頭髮,每天都是我自己梳洗的。”看著孩子委屈、難過的眼神,她心疼極了。在孩子生日當天,為小姑娘梳了美美的頭髮,還送了她一個粉色大蝴蝶結髮繩做禮物,孩子開心極了。回家後奶奶還專門給她打電話,說孩子高興地跟院子裡的阿姨說,是老師媽媽給她梳的辮子,還有漂亮的頭花,孫老師對她就和自己的親女兒一樣。

  她說,我是社會的一個分子,也是一名人民教師,更是一個共產黨員,我們不但要立足本職工作,還要多措並舉,發揮和調動一切力量,為教育扶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是用一片樹葉搖動另一片樹葉,幫扶是用一顆心靈感動另一顆心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點亮愛的燈盞,喚醒貧困學生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讓人性發出最燦爛的光輝。對貧困學生多一份愛心,就會讓我們的社會少一份遺憾。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政府的關懷讓我們倍感溫暖,學校的幫助讓我們淚流滿面,還有孫瓊老師的細心,耐心,貼心更使我們產生了由衷的感謝。我們全家將努力將楊曉倩和楊辰逸兩個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4

  王有達,男,壯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管理學學士學位,現任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智信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2020年,為響應江西鎮黨委、政府的號召,王有達回到家鄉智信村,投身到家鄉建設中,與愛人、女兒分居三地。在2021年的村(社群)“兩委”換屆選舉中,王有達高票當選為智信村黨總支書記,成為江西鎮年紀最小、學歷最高的黨總支書記。

  勇擔重任,鄉村煥顏。

  當選為村支書後,王有達的首要任務便是完成智信村的“三清三拆”工作。智信村位於南寧市西部,地處左江下游,因水域豐富、巷道多、民居雜等特點,此次高鐵沿線風貌提升改造工作任務重大,有6個坡屬於江西鎮的重點“清拆物件”,同時,還有393棟民居的外立面亟待改造提升。

  王有達深刻認識到,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打造乾淨、整潔、有序、宜居的村莊,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來源,也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結合智信村的實際情況,他主動擔任“總隊長”,迅速制定了“四支隊伍”的工作機制,即組建一支宣傳隊,向群眾宣傳進行鄉村風貌提升的重要性及意義並動員群眾進行房屋外立面的改造;組建一支保潔隊,對各坡的環境衛生進行整治;組建一支鉤機隊,對各坡的廢棄豬欄、牛欄、雞舍、雜物房等進行拆除並清理掉產生的建築垃圾;組建一支綠化隊,開展“微菜園”、”微果園”建設,實現村莊環境淨化、綠化、亮化。

  “四支隊伍”得到了村委及群眾的一致認可,智信村鄉村風貌宣傳隊、保潔隊、鉤機隊、綠化隊相繼成立,王有達擔任“總隊長”,開始“走街串巷做動員、上山下坡調研走訪、深入開展‘三清三拆’”的生活。

  民居外立面改造工作出現問題,王有達“白加黑”“5+2”地同村民反覆溝通、協商,為村民答疑解惑,直至問題解決;“清拆”工作不到位,王有達帶著村委成員親自上陣,清理垃圾、搬運廢棄物、清理水塘……

  經過三個月的奮戰,智信村共清理出各類建築廢棄物及垃圾19000餘噸,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近500棟,新建娛樂設施、休閒廣場2處,改造“微菜園”、”微果園”31個。累計投入勞動力近2000人次,籌措資金153萬元,整個村的風貌煥然一新。已是耄耋之年的村民胡大顯,談到村裡的變化,激動地說:“我在智信村生活了80多年,村子從來沒這麼幹淨整潔過。現在是路平了、水塘乾淨了、綠樹更多了,環境和城市有得一比。”

  生逢其時,重任在肩,王有達竭盡所能,全心全意服務群眾、接續奮鬥鄉村振興,帶領智信村以嶄新的面貌和形象開創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防疫一線,衝鋒在前。

  作為村黨總支部書記,王有達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一心一意為群眾排憂解難,全心全意為智信村謀劃發展。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用時時衝在前,事事幹在先的過硬作風,帶頭衝鋒在防疫一線,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援,為智信村築起了防疫的銅牆鐵壁。

  2020年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王有達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落實網格責任,發動全體黨員群眾、志願者開展防控工作,排查從中高風險地區的返鄉人員,採取廣播、入戶宣傳、網路宣傳等方式動員村民接種疫苗。

  2022年春節,無情的新冠病毒捲土重來,襲擊了廣西百色市,疫情防控形勢空前嚴峻。大年初四,王有達在接到鎮黨委的緊急通知後,連夜驅車從城區趕往村裡,在大家奔向團聚的日子,王有達衝上了抗疫一線。

  此時正值春節期間,智信村春節返鄉、外來務工人員流動大,村坡之間走家串戶頻繁,防疫工作十分嚴峻。王有達知道,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防控措施早一分落實,村民安全就多一份保障。他到村後連夜緊急召集村幹召開村“兩委”會議,第一時間對全村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統籌準備防疫物資。他率先帶領村幹前往那壇坡、壇倉坡兩個主要進村路口開設黨員疫情防控先鋒崗,以身作則引導村“兩委”幹部在防疫工作中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意識,促使全村上下擰成“一根繩”。寒風深夜,一頂帳篷,一張桌子,王有達率先進駐卡點,開始了守卡排查。

  天未亮,王有達剛從卡點值守回來便帶著村幹、志願者繼續投入到緊張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項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深入排查不漏一戶一人,入戶宣傳疫情防控政策,勸散村民聚眾賭博扎堆聊天,疏導居家隔離人員心理情況,最累、最繁瑣的事都是王有達帶頭去幹。

  因為設定防控卡點,給村民日常進出造成了不便,少數村民開始並不理解,王有達就每天駐在卡點,不厭其煩對過往村民耐心勸解,為大家講政策、講疫情。春節是智信村辦喜事的高峰期,王有達第一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勸止,堅決不允許操辦宴席,同時向全體村民發出“告全體村民書”,取消所有開年走訪活動。在百色疫情持續肆虐的時候,王有達帶頭用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守住了智信這一片淨土。

  作為村裡的主心骨,王有達24小時吃住在村委、卡點,從清晨到深夜片刻不離崗,忙碌在統籌協調各項防疫任務中。常常因為時間匆忙,他顧不得煮東西吃,就在帳篷裡泡一碗泡麵充飢。這期間他的手機從不離身片刻,時刻關注著每一條預警資訊,準確迅速傳達給每一位村民,卻經常忽略了家人的聯絡訊息。連續一個多月,王有達始終忙碌在智信防控一線,卻沒有時間回家看看離村只有十幾公里的愛人和女兒。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持久戰中,王有達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站得出來、衝得上去、迎難而上、勇挑重擔”的諾言,他始終站在第一線,將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彰顯新時代退役軍人的擔當。

  歷經“三清三拆”、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考驗,王有達始終百折不撓,默默奉獻,用責任和擔當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作為一位黨員,一名“兵支書”,王有達兢兢業業工作、勤勤懇懇履職;他說,當過兵的人,從穿上軍裝的那天起,就肩負著使命,這個使命是一輩子的,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不褪色。

  王有達同志退伍不退志,紮根獻基層,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是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代表,是退役軍人奮戰在基層一線的先進典型。2021年7月,王有達被評為江南區江西鎮2020年度優秀共產黨員。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5

  “事業興旺,關鍵在黨”,這是清水縣鄉村振興局幹部,白駝鎮楊坪村第一書記李宏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李宏偉自2019年5月選派駐村以來,真抓實幹、傾情付出,和村“兩委”班子一道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培育支柱產業、改善基礎設施、補齊村戶短板,2019年底實現整村脫貧退出,116戶508人實現穩定脫貧。

  如今的他,再一次站在了鄉村振興建設一線,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天水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清水縣第十六次黨代會精神。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強基礎、重創新、育特色、促提升、抓服務”的工作思路,以“四抓兩整治”為抓手,以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為重點,以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為目標,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職能,協助村黨支部書記全面加強組織建設。

  一是注重基層黨員教育管理提素質。

  嚴格落實執行“三會一課”制度,常態化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持續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推動黨員做到五個熟悉(熟悉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熟悉黨建理論知識、熟悉村情實際、熟悉法律法規、熟悉全村重點工作),進一步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讓黨員在理論水平上要高人一籌,在幹事創業上要先邁一步,引導楊坪村黨員做好“惠民政策宣傳員、村情民意資訊員、幫辦實事服務員”,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二是強化基層黨組織制度建設夯基礎。

  對照黨章,嚴格執行“黨員管理制度”、“交心談心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組織生活會制度”,不斷嚴肅黨內組織生活,將從嚴管黨治黨措施落到實處,將村黨支部建成堅強的戰鬥堡壘。結合村情實際,創新推行楊坪村“流動黨員定期聯絡制度”“幫學幫教制度”“黨員聯絡群眾制度”“黨員幫辦實事積分管理制度”,自覺踐行為民服務宗旨,2022年來,認真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共4件,化解矛盾糾紛6起,開展為民代辦服務15次,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係。

  三是聚力黨員隊伍建設強筋骨。

  注重從專業大戶、農村實用人才、青年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中發現優秀人才,把符合條件的人員發展成黨員,讓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帶頭能力強的人吸收進黨員幹部隊伍,把優秀黨員培養為村幹部,不斷讓基層黨組織擔負起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凝聚起了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為楊坪村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6

  巴彥託海嘎查成立於1995年9月,是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所轄4個嘎查之一。2022年,嘎查有315戶、843人,建檔立卡戶4戶;嘎查黨支部設有4個黨小組,黨員27人,其中女黨員7人,少數民族黨員18人;有黨員中心戶4戶;成立嘎查黨員志願者服務隊1個,有25名志願者。

  黨的十九大以來,巴彥託海嘎查將黨建引領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壯大嘎查集體經濟,深入實施嘎查建設行動,創新嘎查社會治理模式,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新發展,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牧民富裕富足,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效。一名同志獲得全市脫貧攻堅專項記功獎勵。

  一、堅持黨建引領,提升振興戰鬥力

  選優配強“領頭雁”,在基層組織換屆過程中,選舉產生嘎查“兩委”新一屆班子,班子成員共6人,其中80後3人,佔比50%,大專以上學歷6人,佔比100%,一批優秀年輕幹部充實到兩委班子中,配置結構得到最佳化。嘎查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火車頭”作用和黨員“主心骨”作用,始終抓住“黨建引領”這個關鍵,強化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結合“五個振興”入戶瞭解群眾需求,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解決4戶異地搬遷及後續產業發展專案,真心實意為牧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嘎查“兩委”幹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行為準則,每個幹部在埋首案頭、走訪合作社、入戶宣講之間自然交替,在人居環境整治、脫貧增收、惠民補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解決問題31件,切實解決牧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27名牧民黨員自願報名撿垃圾、種大棚、清理牛舍,不論是紙上規劃,還是種植養殖,牧民黨員帶頭成為“鄉村振興”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成為服務群眾最有力的回應。巴彥託海嘎查始終秉承“組織建在產業上、黨員聚在產業中、農民富在產業裡”的理念,圍繞鄉村振興中心工作,組織幹部和黨員,深入學習土地法、鄉村規劃法規、婚姻法、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辦法等法律法規,開展招商引資、企業服務業務和技能培訓,促進幹部和黨員“懂法律、懂業務”,讓帶頭示範更專業,更有說服力。在嘎查黨支部的帶領下,在牧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巴彥託海嘎查各項事業發展穩步推進,嘎查環境面貌不斷髮生變化,嘎查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和群眾威信也在不斷提高,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創業、實現價值,切實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二、堅持產業先行,打造振興硬實力

  巴彥託海嘎查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牢固樹立“一盤棋”理念,突出“固”是基礎、“興”是關鍵、“富”是目的,強化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保證政策不斷檔、監測不遺漏、產業發展不放鬆。堅持“牧業強村、產業富村、人才興村”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產業振興,透過牧業產業發展、企業入股分紅、房產租賃、成立合作社、建立企業等形式,開創“黨建引領+多元發展”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成為全旗第一個以牧業為主向多業經營成功轉型的集體經濟發展示範點,發展產業有賽爾合作社、南達汗物業公司、斯日特民族幼兒園等,2021年集體經濟收入達226.82萬元。成立的賽爾牧業牧民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揮黨組織引領示範作用,帶領牧民依託嘎查優勢全面推進產業振興,充分發揮嘎查合作社牧場生產效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合作社存欄乳肉兼用型牛300餘頭只,累計經營收入達535.12萬元。三年來共帶動全鎮建檔立卡戶73戶,累計分紅93萬元,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550元,帶貧減貧效益凸顯。合作社提供牲畜託養平臺和5個長期工作崗位,有效解決了嘎查牧民就業問題,在解放嘎查勞動力、解決單戶飼養成本高、風險高和效益低等問題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透過黨建引領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嘎查為牧民購買了牧區醫保和牧民養老保險,已基本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助,住有所居,嘎查黨組織真正走到了老百姓的心坎裡。

  三、夯實基層基礎,提升振興內驅力

  巴彥託海嘎查把打造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建工作的總抓手,堅持加快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嘎查黨支部立足實際,科學構建鄉村規劃,多次召開嘎查兩委與駐村工作隊聯席會議、黨員大會、牧民代表大會研究完善,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規劃引領鄉村振興工作。以強化黨組織服務發展功能為重點,在活動場所建設、組織開展黨員志願服務方面加強提升,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全面實施嘎查級活動場所建設提升工程,重點在辦公設施配套、資訊化建設、遠端教育設施配備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強管理,提升硬體建設水平。始終將加強黨建工作擺在首位,以嘎查黨組織為龍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發展現代化牧業為依託,不斷拓寬牧民增收渠道,大力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藉助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村企資源對接、需求對接、專案對接,結合呼倫貝爾市“專家人才下基層”活動,邀請專家田間講學、技術指導,鼓勵大學畢業生返鄉就業、將年輕人培養為嘎查後備幹部,實施“三支一扶”“一村一大”培育計劃,推動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引進周邊地區人才幫扶庭院經濟建設,在蔬菜暖棚、禽類養殖方面對嘎查牧民予以指導,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增收。加強對青年牧民的教育和培養,積極引導優秀青年加入黨組織。發揮黨建引領優勢,邀請專業人員組織電焊、太陽花製作等培訓班,讓牧民群眾有“技”可依。

  下一步,嘎查黨支部將充分調動和發揮黨員、牧民參與嘎查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有利時機,繼續保持賽爾牧場良好發展勢頭,抓好牧場二期專案落實,推動牧場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乳肉企業合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斷提高牧民收入。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7

  延東生,1974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他充分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秉持軍人保家衛國的責任意識,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以“三變改革”為有力抓手,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居民脫貧致富,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精神文化建設為重點,帶領村委班子成員,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為環境美麗、農民富裕、產業興旺、品質提升的美里鄉村。

  2018年3月,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退役軍人延東生當選了該村新一屆黨支部書記。他上任當村支書,意味著他要放棄常年在西安經營的高薪酬生意。延東生猶記每次回到村裡,鄉親們圍住他問長問短,看著老鄉們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他的內心五味雜陳。這些年,無論走多遠,最惦記的還是這個生他養他的老地方,他決定放棄西安的事業,回到生他養他的地方,讓鄉親們也富起來,讓延家川村舊貌換新顏。

  凝聚班子的戰鬥力

  自18年換屆任職後,發現村裡存在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如一盤散沙,可如何要處理好這些問題的整合,對我這樣的一個新手真的也是難上加難,經村兩委多次和村裡的老黨員,老同志群眾代表探討,研究,商議後,最終我們把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了妥善善解決,村風,村貌有了很大的變化提高,村裡現在不但團結安定,文明和詣,還被列為先進重點文明村。只有解決好問題安穩,才能有下一步的發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開展脫貧攻堅以來,該同志始終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完成了全村92戶188人脫貧,帶領群眾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終堅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換取貧困戶的放心”,經常“到戶中、面對面”入戶瞭解農戶困難,對本村所有貧困戶的家庭實際情況均能做到“情況清、底子明、瞭如指掌”,並且能真正做到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親人,針對貧困戶的困難需求,能夠及時到戶瞭解並幫助解決,在當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評。

  產業發展創益明顯

  他上任後發現,延家川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全村土地閒置荒蕪,村集體經濟落後,主導產業薄弱,在家群眾增收困難,村民人心渙散。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在深入學習中轉變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結合“三變”改革,圍繞盤活集體資產、農村土地、林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要素,啟用發展潛能,先後到山東壽光考察溫棚種植,陝南革命老區柞水,天津毛家裕,楊凌農高會等地學習考察;為了使“死資源”變成“活資產”,他決定流轉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個長效穩定的收入。2018年9月成立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採用三變改革六步法,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轉川地60畝來發展蔬菜大棚專案,建成標準大棚27個,同時大棚基地設施配套400噸蓄水池,管網,電,路,太陽路燈等均己建設安裝完成,帶動全村387戶1089人增收,同時,大棚種植專案僱傭貧困勞動力20餘人,戶均家庭務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這樣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時還能壯大集體經濟,儘早實現全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轉土地100畝用於栽培高標準、高品質紅薯,預計穩定增產40%,可直接帶動20戶62人增收。腰包鼓起來,日子美起來。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他說,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礎設施大變樣

  村民富裕起來後,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落後,他多方爭取,積極協調,依託政府和社會力量,解決了鄉親們吃水難的問題,新建3口水井,維修2處水井;同時打造村委陣地,對陣地會議室打造和牆面,亮化燈,廣場運動器材的安裝打造,全村路燈的更換90多盞,熱水器56個,新式電錶370餘戶,硬化村裡道路一公里,為全村新建廁所235戶;同時發展紅薯產業一百畝,建成可容納30人的幸福家園,爭取200萬包大棚河提解決了父老鄉親們的出行難,用電方便問題,提高了我村形象硬體設施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2019年中秋節,舉辦了延家川新民風表彰暨中秋大會,為了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和凝聚力,評出10名個人先進進行表彰,透過表彰,大力弘揚道德模範的無私奉獻精神,教育引導廣大村民,以道德為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時代新風,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質,深入推進全村公民道德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同時營造出勤勞致富光榮、安於貧困可恥的社會新風氣,形成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社會風尚。

  團結老兵,共創共建戰疫一線,勇敢逆行行

  作為延家川村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為更好地服務退役老兵、團結退役老兵,他採取網格化管理模式,同時建檔立卡,每一名退役軍人一戶一檔,收集訴求與建議,定期召開座談會,交流紅色基因故事、致力軍人精神傳承。將優秀退役軍人延維浩選為村環境衛生監督員,號召退役軍人群體參與村集體建設,以軍人精神的引領示範作用營造全村積極進取氛圍。

  戰役一線勇敢逆行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衝在疫情防控一線,為群眾築起一道堅固防線。他從臘月二十八接到鎮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後,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帶領村兩委成員,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衝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帶頭做好疫情防控宣傳,透過網格細化,班子成員與網格員一起挨家挨戶走訪宣傳,確保戶戶到位、人人知曉。為切實把“內防輸出、外防輸入”落到實處,在村各出入口設立卡點,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嚴格排查勸返外來車輛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間,他總是主動值夜班,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其他同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力量。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始終堅守著軍人的性格和氣質、紀律性和無私奉獻精神,時時處處彰顯著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養和赤膽忠誠,是退役軍人中的優秀代表,是一面旗幟。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始終牢記黨的初心與使命,不計個人得失,為了全體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不遺餘力。

【鄉村振興人物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