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重陽節> 九九重陽佳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佳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佳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傳說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重陽養生活動

  1、登高遠眺:健身暢志

  九九重陽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當屬登高了。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凡是相對高的地方,都可以登。重陽登高,即是秋遊,有陶冶情感的成分在其中。其實,古人早已明白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重陽登高實際是鼓勵人們走出戶外,運動肢體,活動筋骨。

  一般說來,秋天溫差小,山間景色也很宜人、空氣新鮮,能促進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一些慢性病人的健康很有好處。從醫學角度來說,登高對人的視力、心肺功能等方面有直接的益處。

  2、放風箏:鍛鍊大腦

  在北京、河北、山東,還有廣東等一些地方,重陽節還會放風箏,放遠了以後把線剪斷,喻示“邪氣”被放走了。放風箏要挺胸抬頭,還要左顧右盼,有跑有停,有進有退,要求四肢和軀幹都要活動起來,腰腿也都會變得靈活起來。再加上放風箏要考慮風向,隨時收線放線,對於大腦和眼睛都是很好的鍛鍊,可以讓老年人思維敏捷,防止患上老年痴呆。

  對於那些久坐辦公室面對電腦的上班一族,則或多或少受到肩頸不適的干擾。放風箏透過抬頭看天,呼吸新鮮空氣,壓迫的頸椎會感到很舒服。長此以往,頸椎會漸漸有所好轉。同時,放風箏要時不時抬手扯線,對肩部不適也有很大的緩解。

  3、佩戴茱萸:治寒驅毒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所佩戴的茱萸(即吳茱萸),其子實又名“越椒”、“艾子”,為常用中藥。《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其實茱萸服用還可防病治病,“井上宜種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其子實還能泡酒。

【九九重陽佳節的來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