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計劃吧。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課程教學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1

  一、新課標理解:

  1、新課標打破了傳統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不是按照學科知識體系編排的,而是採用模組的方式,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必修課和六個選修課。每個模組下又分為若干專題。從形式上看,模組和專題是各自獨立的。設計這種體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學成為初中教學的再一次重複,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深入。但是,在現實中,政治、經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對於很多問題,只有歷史的、多角度地觀察,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教學過程的試題不可能侷限於模組和專題來命制。而且,當前絕大多數省份高考採用的是文科綜合的試卷,要求學科內和跨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因此,從教學過程的實際出發,需要對新課標的模組和專題加以整合,構建學科體系。

  2、新課標中教學內容的表述比較簡略,和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學習要點,沒有內容概述。一些專題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蓋的基本知識點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新課標下,基本知識點的確定比較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一些方法對此加以緩解,並且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課標提出了一些新的課程目標,需要納入教學過程目標。解讀新課標就可以發現,與教學大綱和高考考試說明相比,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目標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其中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並把它提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並列。以前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從學科本身的知識和能力考查出發來命題的,有時也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教學過程目標之一。顯然,在新課標下,以往的教學過程目標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在確定教學過程目標時,應該把新課標提出的這些新的教學目標考慮進去:這些教學目標能不能轉化為教學過程目標,如果能夠轉化,又應該如何轉化。

  二、新課程教材分析:

  1、文明史的學科體系與傳統的通史體系有相當大的區別。一是主線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進,把人類文明的發展演變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以文明作為研究單位,從不同文明型別把握人類文明的多樣化,並且把中國歷史納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視至今仍然有重大影響的文明,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絡現實。三是知識範圍不同,把思想文化、社會生活有機地融入文明的演變之中。顯然,解決新課標下學科知識體系問題,首先需要史學觀念的更新。在這個基礎上,用文明史的觀點整合新課標的模組和專題,構建學科體系。教學過程應該依據這一體系來把握主幹知識,確定命題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認識的提升。

  2、目前中學歷史教材實行一綱多本,已經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這些教材雖然都是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採用的基本知識點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徑庭,基本知識點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不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範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這個作用。在進入試驗區的省份,也是多種版本並存,同時使用幾種教材。一綱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學過程不能依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據本單位教學所用版本。因為如果平時的教學過程依然按照過去的方法從使用的教材,必然導致未來無法適應全國、全省甚至地區的統一考試。教學過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賴的基本知識點出處。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課標編寫的,因此教學過程中基本知識點的確定應該遵循新課標,而不是具體教材。新課標中教學內容的表述比較簡略,和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學習要點,沒有內容概述。一些專題的

  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蓋的基本知識點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三、學情與師資狀況:

  1、學生經歷了初中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都對通史的情況有所瞭解。

  2、高一歷史備課組共4人,都有比較豐富的高中教學經驗,備課組對通史教學都相對熟悉。個人業務素質相對較強,重點是做好教學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宏觀指導。

  四、教學教研計劃措施及進度:

  本學期我組將以學校及教務處計劃為依據,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多進行備課組備課活動,加強新教材的研究和鑽研,多交流,多學習,以期達到共同提高,促進同組教師專業養成,課堂注意講究方法,以期望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取學生讀書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在這樣的研討中不斷地改變教學觀念,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最大限度地發揮備課組的戰鬥力以促進全體學生歷史水平再上新臺階。主要計劃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必須以初中基本知識為背景對高中歷史模組進行新的整合,達到教學的最佳化設計,這就要求對初中歷史進行必要的回顧,在這一基礎上,構建合理的學科體系。

  2、必須加大對材料題的全面考查,特別是加大對材料處理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對材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的整理,聯絡所學知識等內容,能夠培養學生掌握從第一手資料出發、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研究歷史的方法。

  3、組織討論會,辯論賽,讓學生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進行具體的分析,提高辨證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

  4、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熱情,又能夠讓學生深入對現實社會的瞭解。

  5、每次考試必需設計自選題,調整命題的思路,使紙筆測試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課課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學生在傳統的紙筆測試中也能體驗到成功。

  6、必修模組學分認定,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2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的世界史教學內容分為八個單元,討論世界近現代史。一共21節課,每節課一課時。

  二、景物分析依據:

  本學期,我們將按照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實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原則,在上級領導下,以課改內容為樣板,以考試開創新局面為突破口,加強常規教學研究,深化高三歷史教學開創新局面,全力提升教學質量。

  三、年級和班級現狀分析:

  三年級的情況是:不積極,不善於說話,打架硬,死板。雖然大部分系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扭轉老師的思路,但還是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放出來也拿不回來。今年年初三情況如下:尾大年三十,尖子生少,中低年級不及格率高,尤其是初三(5)班男生數量多。學習崗位不禮貌,習慣差,熟悉度不足,很難達到100%透過率政策。總的來說,有些人不願意學習,智力低下。所以,今年曆史期末考試成功的擔子很重,意味著每節課都要在教學上下大功夫準備,每一個課件都要做好,課堂也要實時鞏固消化,爭取每節課都有實效。

  四、本學期的要求和努力實現的方針:

  1、加深對《歷史教學大綱》和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把握課堂45分鐘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全面性、科學性、鞏固性原則。要做到言簡意賅、概念清晰、組織清晰、重點突出、難點明確,認真落實三個基礎,打好基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2、做好後進生的個體教育,從圈定禮貌開始,積極介入課堂閱讀、思考、實踐活動,讓他們的成績基本走得更遠。

  3、深入學習和體會期末考試各種題型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練習。比如,升學成績優異的學生,要把重點放在思維和分析能力上,學習比較努力的學生,要把重點放在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常識和基本能力上,這樣期末考試才能順利透過。

  4、加強教育科研,理論聯絡實際,做好歷史研究。

  5、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方式,豐富經營人文的美學和歷史古蹟,並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6、注重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片放映、投影、錄音、錄影、電影、模具多媒體、收藏等。用於輔助教學。

  7、認真對待,積極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各類教與學活動,豐富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具體做法: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本學期三年級的歷史內容是世界現代史。梳理各階段的歷史線索,總結各階段的歷史特點,尋找人類歷史成長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重要的內容。因此,要夯實基礎,引導學生檢驗歷史成長的學科,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注重問題教學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智力的重點是思考,思考的起點是提問。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是本學期課堂教學主要研究的目標。每節課提出的問題必須從教學方針的分類入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到敏捷性。

  3.以多媒體教學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計劃,資訊科技的運用是一項主要內容,為響應學校的要求,我努力以不雅觀、生動的多媒體教學風格改進以往的教學,努力讓自己的學科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朝著快樂、活潑、有趣的目標全力以赴。

  4.在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探索新教材

  新教材插圖多,審美性強,能力要求高。因此,我們準備好好學習這本教材,呈現自己的教學特色。

  5.研究班級型別,學習多元智慧理論,並用它來指導你的教學實踐。

  不及物動詞教學進度:

  三月份教第二卷世界歷史,

  四月份我複習了《中國歷史》第一卷和第二卷。

  溥儀查閱了《世界歷史》第一卷和第二卷,

  6月全面複習準備考試。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指導,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透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整合,使歷史學習成為一個不斷積累歷史知識、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成為一個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一個逐漸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的過程。通過歷史學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瞭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二、總體教學目標

  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清河中學學校特色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爭取高一年級歷史學科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深入鑽研新課程教材,依據歷史課程目標,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精心地設計歷史教學課堂。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2、認真教好每一堂課。上課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把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入課堂,採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啟用學生思維。同時重視基礎知識,搞好學科內專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採用“情境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愉快中學到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習題要精選。教師要立足校情、學情、最佳化精選習題。做到習題要精選,反饋要及時。要透過習題講評評出方法、規律,同時還要強化學生對試題的掌握。進行復習時,重在理清每一專題的框架,儘量使每一專題重點突出,邏輯清晰。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4

  新學期伊始,高三教學工作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氛圍,20xx年高考已經漸漸臨近。為了把接下來的複習工作做好,特制訂詳細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高三二班的教學工作,除去在外學習的美術生外,班級有學生有29人(其中有3人是體育生)。二班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思想比較活躍,但是此班級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學習態度比較浮躁,不太愛按照老師的要求做。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的重點是二輪專題複習和三輪綜合複習。由於二輪複習沒有教材和參考資料,所以只能有教師自己制定。專題主要遵循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兩大體系,使原來有些雜亂的教材進行重新的整合。但專題設計不宜過多,用時大概一個半月。剩下的時間主要進行必修和選修的綜合複習,習題的設定完全按照寧夏高考試題進行設計。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透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的開展,使學生對教材知識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夠透過掌握的基礎知識解決疑難問題;同時透過一段時間的集中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本學期主要想採用學案教學,透過學案讓學生自主學習,達到提升學生各項能力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透過剩餘三個月的努力學習,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報,不能不勞而獲。

  四、工作措施

  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本學期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制定“高三教學進度計劃”。沒有詳細的.計劃,教學就是盲目的、漫無目的的,也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各個環節要抓好。

  (1)備課。在備課方面要儘可能做到“精心準備,面面俱到”。

  首先,要研究課程標準,根據課標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確定教材重點和慢點。

  其次,研究考試大綱。根據考試大綱的規定製定合理複習規劃。

  再次,研習大量高考資料,精心設計學案。

  最後,要備學生,我們的教學主要是針對學生的需要,如果精心設計的一節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或者是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那麼我們的教學目標將很難達到。

  (2)上課。

  首先,加強課堂管理。雖然我們上課採用學案教學,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但不等於放任學生,教師要保持良好的教學秩序。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透過課前和課上學案,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充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觀念和角色的轉變,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3、注重教學方法的指導和總結。

  4、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3)課後輔導

  本學期在課後輔導上主要注重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在高三學習的後期,學生普遍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要多與學生溝通,瞭解學生心理狀況,及時給予疏導。

  3、其他方面

  (1)要多向其他教師和教研組學習,多聽課,學習先進經驗,改善自己的不足。

  (2)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繼續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契機,根據學校和教務處本年度教學工作要點,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工作重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教育發展觀為指導,在備課組活動中認真研究教學教法,積極開展各類學習、研討活動,研究教學過程的最佳化,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落實“高質量,有特色”的目標要求,實現“‘有效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工作目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高二年級的歷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而努力!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強集體備課,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1、以學期教學進度為標準,統一教學進度,統一資料,統一練習,精選學習情景材料,擴充教學內容,有效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2、瞭解掌握學情,開展希望班師生的交流會,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最佳化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

  3、研究課標和現代教育思想,研究考試說明和學科指導意見,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加強組內學術研討,開展拓展型課程的集體備課活動。

  4、定時定點,規範集體備課制度。備課組成員及時到教室閱覽室集中,按集體備課工作安排,認真開展集體備課。

  (二)加強高一高二高三互動教研,把握高考方向,交流高二會考的經驗和課改經驗與反思。以備課組為載體進行總結和反思,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三)實抓常規教學——踏踏實實做好日常教學工作,落實教學常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⑴課堂上,做到精講到位,狠抓基礎知識的落實,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構建起從點、線、面、體(立體)的知識網路圖,上課求質量不求進度,真正提高課堂實效。文科班實驗班重抓培優扶尖,勤抓幫困促穩,在注重基礎的同時要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⑵課後佈置適量作業,做到及時鞏固。作業方式以書面作業與口頭作業相結合;檢查方式以定期上交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訂正方式以集體訂正與個別面批相結合。

  ⑶透過階段測試和點評,檢驗學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每月底備課組各科要進行一次自測,自測時間和方式由任課老師協商決定。

  ⑷加強聽課評課,學習優點,指出不足,提高實效性。

  (四)以科研促教研。圍繞“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學生學習方式最佳化”、“提高課堂實效”等方面形成課題研究方案,做好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學質量。

  (五)積極參加縣市等單位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加強學校的教研交流。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1、認真貫徹級部頒發的《20xx級高二第一學期級部工作計劃》對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把“鞏固內涵、全面發展”的教育主題具體落實到歷史教學的細節中。把教學目標定位於高效完成歷史必修3的教學工作。

  2、緊緊圍繞教育教學目標,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學效益。一切立足於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養成。

  3、在教學方式上,堅定不移地推行“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著眼於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在交流中互相幫助,互相促進。

  二、學生分析(雙基智慧水平、學習態度、方法、紀律)

  在高一認知、感悟、收穫的基礎上,高二學生在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多數同學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內在需求已比較強,所以高二上學期歷史教學除了仍應注重基礎的培養和興趣的培育外,還要進一步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實現向適應高考要求的過渡。當然,由於我們在高二年級要實行選課走班,對選擇人文(科學)傾向的同學務必做到區別對待,對選擇科學傾向的同學,教師仍要堅持在教學過程中儘量多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歷史知識與歷史發展脈絡透過生動活潑和直觀淺顯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地幫助學生透過會考。

  三、重點工作及具體措施

  (一)重點工作:

  (1)明確教學任務、抓好教學常規、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興趣。

  (2)精心備課,把每一堂課當成優質課來準備,注重教學設計的探索。

  (3)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4)在不同層次、不同學情學生的班級教學中,課任教師要從不同班級的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切忌在教學標準和訓練任務上搞“一刀切”,力爭做到個人的教學設計是適應所任教班級的設計。

  (二)具體措施:

  1、精心備課

  (1)按照級部安排,繼續加強學科周集中教研活動和日常研討機制

  教學組長提前思考每週集中教研活動的議題和內容,即按教學進度,須提前一週備好下週要上的課,並將不同的議題內容分配給教師個人,提前準備發言提綱(包括每課時的課前預習、教學過程、作業設計等環節),會後由主備人形成比較系統全面的教研會紀要釋出於網上。

  (2)進一步規範集體備課程式、完善三次備課機制。第一步,人人自備,形成初始教案。每位教師在集體備課之前自己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分析學生,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具體要做到,在教案中,要明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內容框架明確,便於其他老師操作。多閱讀教輔資料,使題目精選,要求學生徹底完整解決並記憶。教研會上敘述簡明扼要,切中要害,突出重點)

  供集體議課時交流、研討;第二步,集體備課,形成備課組教案。每週確保集體備課的時間充分、人員到位、主備人落實,在中心發言人發言基礎上,教師人人都要主動參與和發言,解決好疑惑的問題,同時嚴格落實分課時備課的要求;第三步,精細備課,形成課堂教案。在教學組集體備課、集中研討、統一思路的基礎上,教師個人依據組教案再次進行深入具體的思考、歸納,形成更為細化、實用的課堂教案。

  2、深化課堂教學創新與改革。

  (1)進一步最佳化課堂教學各個環節

  針對課時少,必修3內容多,還要在本學期進行會考的緊迫形勢,我們應全面最佳化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評課、改課、反思等各個教學環節。充分準備課,高效落實課,開誠佈公聽評課,認真反思提升課。

  (2)進一步完善三種課型的基本環節

  新授課的基本環節:出示學習目標;出示自學指導;自學;檢查自學效果;學生討論、更正,教師點撥;當堂訓練。

  複習課基本環節:問題驅動、自主學習→重點難點、合作探究→知識梳理、點撥歸納→變式鞏固、拓展完善。

  講評課基本環節:考情展示→個性糾錯→生生互評→變式鞏固→補償訓練。

  3、進一步完善學案導學模式,落實並完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

  積極倡導和落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管理理念。為了解決選課走班規範辦學行為帶來的課時少與教學任務重的矛盾,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學案”的導學功能和“合作學習”的智慧共享,讓全體學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學習時間,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集中有限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消化重點、難點,解決思想、方法問題。課前精心編制學案,充分發揮學案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領作用;課堂高效落實學案的導學功能;課後充分發揮學案導學的延展功能。

  (1)落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要效率,做到日日清。

  (2)根據人文傾向學生實際和教學任務重的現實,實行“一月一集訓”的制度。每月進行一次總結測查,把當月內所學主要內容以提問形式或試卷形式考察一遍。(利用習題課進行)

  (3)利用級部組織的考試,查漏補缺,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4)在鞏固環節上,力求做到日日清、月月清。

  4、做好“師徒結對”工作,繼續強化聽課制度。

  新教師要堅持隨堂跟蹤聽課,帶徒教師每週聽評徒弟課2節,備課組長每週聽課不少於2節,其他教師每週聽課不少於1節。在教學組內計劃地自主開展學科組內部教學活動,組織好組內教師的說課、聽課、評課和優質課、示範課、公開課,使學科教研、學科教學活動常態化。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7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儘管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較高,但總體的學科能力不強,對新教材的整體框架和歷史發展脈絡模糊不清;學習方法上存在死記硬背和臨時抱佛腳的現象重點抓好基礎,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使學生逐步清楚新教材的整體框架和歷史發展的大致線索;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歷史的真諦,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多種品質。

  二、重點工作:

  1、明確教學任務、抓好教學常規、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興趣。

  2、精心備課,把每一堂課當成優質課來準備,注重教學設計的探索。

  3、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三、具體措施:

  1、立足課堂教學

  ①備課組高度統一,分工協作,精心備課

  ②注重基礎,不簡單趕進度

  ③注重知識(教材前後、中外知識)聯絡,注重規律性知識總結

  ④注意學習方法介紹,注重能力培養

  ⑤要求學生記好課堂筆記

  2、注重訓練質量

  ①練習試卷儘量自己組編

  ②努力做到每練必批,每批必評,每評必透

  ③考後要求學生將錯題訂正到糾錯本上

  ④針對問題較大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⑤每節教學內容都有配套練習,每章都有階段練習,練過後附發參考答案

  3、加強基礎訓練,增強學法指導,教學工作計劃《高二歷史第二學期教學計劃2》。高二學生文理分科後,學習模式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轉變,理性思維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於畢竟高二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過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維,完全枯燥和單一的理性分析還不完全適合他們的認知層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對於事件本質和事件規律的認識和分析,輔助學生對當時歷史環境和歷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4、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研究能力

  (1)每學完一個單元引導學生概括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概括總結能力。

  (2)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題的演練,培養他們的應考意識。

  (3)在時間允許的範圍內會組織學生擴大歷史閱讀領域,拓寬知識面,培養他們的聯絡能力。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8

  一、學情分析:

  20xx年下學期,我擔任高一歷史科教學。學生基礎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績發展不平衡。但是經過分科以後,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學習的主動性大為增強,學習風氣較好。80%以上的同學對歷史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主動的複習和研究課本,參與探求和討論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經過本學期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歷史學科成績將會有一個整體的提高。

  二、課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透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感知歷史、積累歷史、理解歷史與現實和主動參與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瞭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個人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上述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

  三、教學措施

  1、深入鑽研新課程教材,依據歷史課程目標,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精心地設計歷史教學課堂。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2、認真教好每一堂課。上課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靈活安排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教學順序,把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入課堂,採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激勵學生的學習,啟用學生思維。同時重視基礎知識,搞好學科內專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關愛學生,以情動人,耐心輔導每一個學生,認真批閱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搞好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及時反饋教學,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採用“情境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愉快中學到知識。相互配合學校進行綜合知識競賽,開闢第二課堂,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應對高考的挑戰。

  5、結合實際,開闢第二課堂。本學期要求學生進行適量的課外閱讀和歷史調查活動,收集相關史料,撰寫歷史習作和製作歷史課件等。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綜合能力,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主要任務是完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1必修》內容。本冊教科書講述的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共有八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瞭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程序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本模組的學習要點: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3、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4、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5、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6、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7、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8、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透過學習,瞭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蒐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

  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鬥的人生理想。

  五、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根據專題分為8個單元,共27篇課文。外加1個活動課,共計28篇課文,31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周次

  內容

  課時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周

  第1 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第2 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

  第2周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

  第3周

  第5 課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

  第6 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

  第4周

  活動課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2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5周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第6周

  第9 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充套件

  1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 課鴉片戰爭

  1

  第7周

  第11 課太平天國運動

  1

  第8周

  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2

  第8周

  第13 課辛亥革命

  1

  第9周

  第14 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2

  第10周

  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

  1

  第16 課抗日戰爭

  1

  第11周

  第17 課解放戰爭

  1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1 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

  第12周

  第1 9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2

  第13周

  第21 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

  1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第14周

  第23 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

  第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

  1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15周

  第25 課兩極世界的形成

  1

  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

  第16周

  第27 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1

  這節課的組織安排也同樣是在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同時也照顧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考。但也同樣存在著時間安排的問題。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9

  一、指導思想:

  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教育法律法規為依據,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教學。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1、德育目標: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對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範圍,深入地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瞭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

  2、教學目標: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強化,用簡潔有效的記憶方法記憶知識點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縱橫聯絡,形成小專題和規律性的認識;重視對學生的解題方法的指導,主要是透過高考題的練習來完成;重視對學生引導重新解讀課本,仔細分析和鞏固記憶課本上的內容,把基礎知識落實到課本上;體現歷史學科與現實問題的有機結合,重視有關人文主義的知識點的挖掘和引導。

  3、教學任務:本學期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完成《歷史選修1—歷重大改革回眸》、《歷史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課程教學,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掌握相關的基本歷史知識和基本能力。

  4、重新認識、感悟新課程。透過深入學習,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人才觀、評價觀,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和專業素養。

  5、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加強科組的常規管理,認真對待每一次的科組會議,加強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加強彼此間的分工和合作。

  三、具體措施:

  1、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學生改變對歷史學習的觀念有質的變化,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摸清學生情況,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索新課程實驗的合作模式,改變舊的課堂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做到師生互動,促進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係的形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樂學合作、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上課力求精幹、實在,重點突出,難點仔細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做好訓練,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保證教學質量。

  4、抓好課前預習及課後及時鞏固。落實每個人的作業,儘可能實行輪流當面批改。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10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學校教科室推出的“雙思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實驗,努力在課堂上構築基本框架,然後逐步深入層層深入,使本科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落實推進濱州市中小學課程的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師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師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

  擔當“學生髮展的促進者”、“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超越教材,創造課堂情境,靈活把握當時的課堂資源,教出興趣,教出美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聯絡實踐案例,在歷史備課組、教研組活動中透過思維碰撞,使課改的理念真正走進大家的頭腦。積極參加區、校教案的徵集、教育教學論文的徵稿、課題的研究,力求教學促科研、科研帶教學,為創造人民滿意學校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備課,減負增效“磨好課”。

  在制定規劃、教學目標時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維設定;備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明確重點、難點及其對策,強化支撐點;將備課大而化之、實而共享。提高備課的質量和資訊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時間用於“磨好課”,創設氛圍,掀起高潮,力爭隨堂課好課率達50%以上。

  3、提高素質,提供舞臺“練內功”。

  努力學習掌握嫻熟的教學推理能力和綜合的教學理念;倡導鼓勵跨學段、學科聽課,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聽課驗收中提高優課率;

  三、教學措施;

  1、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初一學生打好基礎,健全成長。

  3、強化質量意識,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

  4、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5、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6、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做到經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7、引資料、學經驗。同科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一訂購的複習資料統一使用,以充分發揮其效益。

  8、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進度

  1-4周 第一單元

  5-8周 第二單元

  9,10單元複習

  11-15周 第三單元

  16-20周 第四單元

  21,22周 複習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11

  一、學情分析:

  20xx年下學期,我擔任高一歷史科教學。學生基礎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績發展不平衡。但是經過分科以後,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學習的主動性大為增強,學習風氣較好。80%以上的同學對歷史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主動的複習和研究課本,參與探求和討論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經過本學期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

  歷史學科成績將會有一個整體的提高。

  二、課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透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感知歷史、積累歷史、理解歷史與現實和主動參與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瞭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個人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上述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

  三、教學措施

  1、深入鑽研新課程教材,依據歷史課程目標,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精心地設計歷史教學課堂。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2、認真教好每一堂課。上課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靈活安排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教學順序,把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入課堂,採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激勵學生的學習,啟用學生思維。同時重視基礎知識,搞好學科內專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關愛學生,以情動人,耐心輔導每一個學生,認真批閱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搞好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及時反饋教學,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採用“情境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愉快中學到知識。相互配合學校進行綜合知識競賽,開闢第二課堂,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應對高考的挑戰。

  5、結合實際,開闢第二課堂。本學期要求學生進行適量的課外閱讀和歷史調查活動,收集相關史料,撰寫歷史習作和製作歷史課件等。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綜合能力,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主要任務是完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1必修》內容。本冊教科書講述的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共有八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瞭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程序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本模組的學習要點: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3、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4、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5、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6、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7、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8、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透過學習,瞭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蒐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鬥的人生理想。

  五、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根據專題分為8個單元,共27篇課文。外加1個活動課,共計28篇課文,31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周次內容課時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周

  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1

  第2周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1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1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

  第3周

  第5課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1

  第4周活動課黑暗的西歐中世紀2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5周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1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第6周

  第9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充套件1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鴉片戰爭1

  第7周

  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1

  第8周

  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2

  第8周

  第13課辛亥革命1

  第9周

  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2

  第10周

  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1

  第16課抗日戰爭1

  第11周

  第17課解放戰爭1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

  第12周

  第19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1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2

  第13周

  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1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1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第14周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1

  第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1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15周

  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1

  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1

  第16周

  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1

  這節課的組織安排也同樣是在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同時也照顧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考。但也同樣存在著時間安排的問題。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