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9篇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1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徵著我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之說。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願採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摺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後。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願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託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群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採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2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徵著我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之說。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願採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摺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後。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願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託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群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採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3

  客家人是漢民族南遷的一個民系,從中原遷徙到嶺南嶺北,甚至遷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蔭庇保護,所以厚葬和祭掃是客家人每個家庭裡的一項重要活動。

  厚葬表現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輾轉逃亡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拋離祖上遺骨一任異族他人蹂躪,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處,尋覓得風水寶地,將骸骨擦拭乾淨,置於“金斗罌”,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這種習俗沿襲下來,即使不再遷徙了,也會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間,重啟墳墓,開啟棺材,擦拭乾淨骸骨,貯於“金斗罌”,再擇風水寶地及良辰吉時,再來“二次葬”。葬禮也是重要而神聖的祭拜活動。

  客家人過清明必門插柳,頭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樹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無此內容。客家人都會在掃墓時將黃色紙壓在墳頭上,因此掃墓又叫掛紙,表示子孫已回來祭拜過祖先。

  客家人對中國傳統的清明掃墓這一習俗進行了改革,改為“春秋”祭掃。“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較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開始祭掃,有時間且有財物,在正月裡去掃墓,該添土的添土,該拔草的拔草,總之,該維修的維修。另外在祭辭中亦可以向祖先稟報新一年有哪些計劃,如何實施,祈求祖先靈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種大忙過後的農閒季節,一來有時間,二來有今年上半年的勞動成果可奉獻於祖宗的靈前,並祈請祖宗靈賜下半年同樣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從實際出發的。

  清明節一大早,客家人邊帶著祭祀用品,鋤頭、鐮刀等工具出發了。按照當地習俗,親人去世後都喜歡依山而葬。到達後,大家便動手清除親人墓地上的雜草,墓地周圍的雜草也要清除乾淨。客家人認為,雜草清除得比較乾淨,不僅是為了更好看,主要是為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雜草清除乾淨後,將貢品擺上,便可以進行燒香祭拜了。每個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後將香火插在親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較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晚輩除了鞠躬之外,還需要行跪拜禮。

  客家人過清明節的另外一個重要風俗就是製作艾粄。各家各戶將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葉與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葉,在這時味道也變得十分溫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團聚的歡樂。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時候,都要帶一些艾粄。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4

  清明的風俗

  1、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要忌諱什麼

  1、不能黃昏掃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給墳墓照相。不利家運,也容易做鬼夢。

  3、不能在墳墓周圍的大樹下照相。民間有這樣容易帶鬼回家的說法。

  4、不能在墳墓上大小便,不管該墳墓是否破敗。這種行為往往會引來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將墳頭的花花草草樹枝樹苗帶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燭不能帶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類,一般到了最後要麼就放墳墓前,要麼就給孩子吃了,總之不帶回家。

  8、掃墓的'時候當肅穆嚴肅,不打鬧嬉戲,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辭行為。

  9、不對他人的墳墓進行不友善的點評。

  掃墓禁忌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 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提醒朋友們這就是風水。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5

  《紅樓夢》幾乎就是一部舊時生活的百科全書,書中對賈府過四時佳節均有描寫,清明節當然也不例外。清明節過去在民間被稱為鬼節,不是什麼歡樂的節日,而是傳統祭祀亡魂的日子,因此書中描寫清明節生活的故事情節,也主要寫了兩個祭祀活動。集中表現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鳳泣虛凰茜紗窗真情揆痴理》中。

  一個是賈璉、賈蓉分別代表東西兩府的“年例祭祀”。書中寫道:“可巧這日乃是清明之日,賈璉已備下年例祭祀,帶領賈環、賈琮、賈蘭三人去往鐵檻寺祭柩燒紙;寧府賈蓉也同族中人前往各處祭祀。”賈府逝去先人的靈柩寄存在鐵檻寺,故賈璉領著幾個弟弟要到這裡燒紙祭奠。書中對此活動的描寫點到為止,沒有細表。

  另一個是藕官燒紙祭祀“死了的藥官”。書中交代:“因寶玉病未大愈”,故不曾隨賈璉去鐵檻寺。飯後發倦昏昏欲睡,襲人勸他“天氣甚好,你且出去逛逛”,寶玉只得拄了一支杖,靸著鞋,走出院來。忽見一股火花從山石那邊發出,將雀兒驚飛。只聽外邊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麼弄些紙錢進來燒?我回奶奶們去,仔細你的肉!”

  寶玉聽了,益發疑惑起來,忙轉過山石看時,只見藕官滿面淚痕,蹲在那裡,手內還拿著火,守著些紙錢灰作悲。寶玉忙問道:“你給誰燒紙?快別在這裡燒。你或是為父母兄弟,你告訴我名姓,外頭去叫小廝們打了包袱,寫上名姓去燒。”藕官辯解說是替黛玉燒的字紙,老婆子拿出灰燼中的殘餘作證,藕官無言可對,場面尷尬。

  書中繼續寫道:老婆子對藕官不依不饒,要回當家二奶奶處理藕官。寶玉反替藕官遮掩,說“我昨夜做了個夢,夢見杏花神和我要一掛白錢,不可叫本房人燒,另叫生人替燒,我的病就好的快了。所以我請了白錢,巴巴的煩他來替我燒了,我今日才能起來。偏你又看見了!這會子又不好了,都是你衝了,還要告他去?”老婆子借梯下驢,此事遂不了了之。

  老婆子走後,寶玉細問藕官為誰燒紙?藕官再難隱瞞,含淚告訴寶玉,“我也不便和你面說,你只回去,揹人悄悄問芳官就知道了。”晚上寶玉偷問芳官,方知“他祭的就是死了的藥官兒。”因為在戲班子中“他是小生,藥官是小旦”,唱戲時經常“扮作兩口兒”,倒像真的一樣兒。後來兩個竟是你疼我,我愛你。“藥官兒一死,他就哭的死去活來的,到如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且不說藕官和藥官這段情種孽緣,回過頭來再看書中所寫的清明節景色。寶玉進園時,從沁芳橋一帶堤上走來。只見柳垂金線,桃吐丹霞。山石之後,一株大杏樹,花已全落,葉稠陰翠,上面已結了豆子大小的許多小杏。寶玉因想道:“能病了幾天,竟把杏花辜負了!不覺到‘綠葉成陰子滿枝’了!”忽有一個雀兒飛來,落於枝上亂啼。寶玉又發了呆性,心下想道:“這雀兒必定是杏花正開時他曾來過,今見無花空有葉,故也亂啼。

  寫這段文字時,筆者正面對窗外漫天飛雪,銀裝素裹,與《紅樓夢》書中的清明節“綠葉成陰子滿枝”景色恰成鮮明對比。筆者居住在塞外,清明節仍是冰天雪地;就是北京一帶吧,清明節時也不可能“柳垂金線,桃吐丹霞”。《紅樓夢》書中所寫的清明節景色,只能是江南景物。書中說寶玉見園中眾婆子“各司各業,皆在忙時:也有修竹的,也有樹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種豆的,池中間又有駕娘們行著船夾泥的,種藕的”。正是江南清明農事。

  《紅樓夢》書中的清明節,只寫了這兩樁祭祀事宜,因為清明節畢竟是民間傳說的鬼節嘛,也不好把其它美好的故事寫在這天。有的紅學家撰文說,書中黛玉葬花反映的是清明習俗,這是胡亂附會。黛玉葬花在“祭餞花神”的芒種節,距離清明節要延後兩個月呢。還有的紅學家說,《紅樓夢》第七十回寫姐妹們放風箏,應該是清明節的故事。清明節民間有放風箏習俗,但放風箏不一定就在在清明節。書中只說姐妹們放風箏是“時值暮春之際”,並沒有說在清明節。

  大觀園姐妹與清明節關係密切之人,莫過於探春了。書中寫探春在太虛幻境的判詞“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預示著她將來在清明節這天拋舍骨肉家園遠嫁三千里的命運。這是暗寫,沒有明表清明節。書中第二十二回寫探春所制燈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謎底確實是清明節堪宜妝點的風箏。但探春此謎語,卻並非是在清明節這天所作的。

  僅從以上情節您也也可以看出,書中寫的清明節乃是江南花紅柳綠的清明節,不是乍暖還寒的北方清明節,北京西山的曹雪芹似乎寫不出。有的紅學家根據寶玉對藕官說的“燒包袱”,斷定《紅樓夢》寫的是旗人生活風俗,這也說不通。“燒包袱”並非旗人專利,此風俗源自北京,漢人傳承已久;況旗人“燒包袱”在大年三十,也不在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6

  發現問題

  1、人們為什麼要過清明節?

  2、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3、過清明節時一般家庭花費多少錢?

  制定方案

  小組分工

  查資料、記錄、攝影、錄音等。

  訪談物件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等。

  訪談計劃

  利用星期天訪談。

  資料整理

  1、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它源起於漢代,前身是失傳已久的“寒食節”。而清明節的習俗在上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也經歷了從禁火到祭掃、從踏青到狂歡的變化。

  2、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自唐宋成為民俗節日之後,清明踏青的活動非常豐富,常見的活動有盪鞦韆、拔河、撲蝶、採百草、放風箏、插柳、植樹等習俗。

  3、有許多人去祭拜先烈和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前輩。

  4、有少數家庭為祭祖花費比較大,有浪費現象,也有信迷信的現象。

  活動感受

  1、清明休假制度,為人們祭祖掃墓、親近自然帶來了便利,從更深遠的意義看,將是對這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保護,對恢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立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無疑都有直接的益處。

  2、清明節讓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3、祭奠先烈和前輩,讓我們知道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好好學習,樹立長大報效祖國的理想。

  4、清明節節我們要注意環保和節約。

  缺憾與不足

  由於知識能力的限制,部分同學的訪談水平有待提高;對於清明節的風俗習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體會挖掘。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7

  清明節主要有以下這些傳統的風俗習慣:

  ㈠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㈡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㈢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㈤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8

  今天是清明節,放三天假,許多人都選擇了春遊。因為三月是春暖花開的時候。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已故的人。所以有一首古詩這樣寫: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我在旅行的路上時,看見人行道上有很多的人在買賣冥錢,還用樹枝纏上各種彩色的紙,做成的花樹。來祭奠亡靈。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9

  清明節各地都有什麼習俗,為大家整理所有清明節習俗大全,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風俗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遊樂

  清明節除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今日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清明節除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

  近年來,在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鍊身體,又傳承兩千多年的民俗。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