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調查報告> 心理調查報告

心理調查報告

心理調查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心理調查報告1

  摘要:我於20xx年9—11月在六盤水市四中學對初中生進行了心理狀況調查。由於六盤水市中學屬於經濟發達區域,學生家庭環境和條件普遍優越,但是,學生早熟,家長素質較差,學生成長中的許多困難不能得到有效指導。而對於此種情形,初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態度和世界觀各不相同,所以初中生的學習動機各不一致,當前教育危在旦夕,面對當今年輕一代無論是初中,高中畢業生,還是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基本功一點也不紮實。在當前看來有很大一部分初中高中畢業生的基本遠不及上世紀50,60年代的小學畢業生,可想而知啊!為了更準確的瞭解和把握當前城市初中生的學習動向,深化教學改革,落實教育科學發展觀以及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加強城市教育的針對性,探索實施教育教學的新路子。把當前年輕一代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教育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及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到教育領域中去,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生產力高度發達,人了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從而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教育機制。所以我對此就展開了對六盤水市四中初中學生學校心理的一系列調查。

  中心詞:心理初中學生素質教育城市

  一、調查的目的

  主要是瞭解城市初中學生的學習心裡及現存的問題。解決城市初中學生的學習心裡及現存的問題。

  二、調查物件及一般物件

  調查物件、六盤水市四中初中學生

  一般物件、初一,初二,初三

  三、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和隨機抽樣,在六盤水市四中學生進行問卷發放、共發放80份收回65份,回收率為81.25%.

  四、調查時間

  20xx年9-11月

  五、調查內容

  主要是瞭解城市初中學生的學習心方面。在此共設計15個問題,12個客觀題,3個主觀題。具體內容見調查問卷及報告。從而得出城市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分析。

  六、調查結果分析

  1.城市初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

  經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觀不同,具有明顯的厭學心理,學習慾望不強,沒有學習興趣。但也有部分初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一部分初中學生認為現在課程設定存在一系列問題。

  大部分初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價值觀,有66%的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身素質。而25%的學生認為是為了考高中或中專。僅有9%的學生沒有考慮。同時城市初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經濟與教育相聯絡,其中有59%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24%的學生認為是初中畢業生掙錢多。其中11%的學生認為小學生掙錢多。有6%的學生認為是文盲掙錢多。

  現在城市初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學課程理念,有的學生認為現在課程存在的問題特別嚴重。有55%的學生認為現在課程只注重必修,而忽略選修。其中40%的認為現在教學注重學科而輕活動,而只有5%的認為現在課程設定沒有存在問題。

  具有明顯的厭學心理,學習慾望不強,無學習興趣,調查表明,完全不討厭上學的初一佔51.6%,初二佔37.3%,初三佔33.7%。認為樂在其中的初一佔53.7%,初二佔41.5%,初三佔63.7%,其餘則認為學習“很苦很累”或“無可奈何”,喜歡現行學習方式的佔32%,調查統計資料表明:在城市初中教學學生中,半數以上不喜歡現行的學習方案。

  2.城市初中生的學習態度

  經濟調查結果顯示,有69%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有15%的學生學習熱情度處於中等,有16%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高中,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佔相當數額。並且在調查中還發現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一是與教育者密切聯絡,二是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連,三是與公共性密切相連。79%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的學科的熱愛度高,而對學習性強的科目。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敢興趣。有69%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生活幾乎沒用”。

  3城市初中生的學習要求。

  現在許多學生都認識素質教育,他們都認為素質教育是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有8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教導,同時有76%的學生希望在勞動技能和活動課上學到較多和實用性強的技能知識,其中,有63%的學生希望學校讓學生在德,志,體,美,勞全面發展,使之能對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學習的目的,調查結果表明,初中畢業後有53%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36%的學生選擇就業,11%的學生還沒有考慮。

  4城市初中學生的學習依賴心理

  城市學生的家庭條件較好,以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從而導致了很多學生認為學與不學都一樣,自認為經濟條件好和我們大家都是初中畢業的

  七、當前城市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雖很多學生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作為現代社會是人際關係極為複雜,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經濟社會。從而使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轉為另外另外兩個特點、務實化和功利化。初中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和生產實踐想結合,增加更多的實用術。雖然初中生已經步入青春期,趨於成熟,但由於初中學生的年齡和學識的不足,初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所以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從當今嚴峻的就業來看,不僅中專生就是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這一現象導致學生產生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

  八、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當前城市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城市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大部分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經濟的影響

  在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使許多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從而使他們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學科課程。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使更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但有更多的人責處於失業狀態,從而淡化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3.科技創新的影響

  在當今世界使一個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的時代。從而使很大一部分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使生存的前提。從而在學習中多要求理論聯絡實際。從而忽視了學科性較強的學科課程。

  4.家庭的影響

  當前城市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的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只顧享受。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

  在當今社會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使從科技、經濟、文化和教育政治等來衡量的。“科協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各國發展的主題。而作為21世紀年輕一代,責要要求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懂科學、懂技術的社會主義公民。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果一個人不具備上述能力,那將無法立足於現代社會。面對科技發達,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從而又使許多初中生導致了學習的懶惰、精神空虛、道德滑坡等。面對此問題我們應如何解決?

  1.加強道德規範的制定,宣傳和教化工作,用以促進道德規範內化為人的道德良心。落實在人們的道德行為上。讓學生學會求真、學會至善、學會愛美。從而使學生皆知、皆信、皆行。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社會道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

  2.作為教師要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解放。為今後學生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在當代發展先進文化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習心理。改造落後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對學習的侵蝕,逐步縮小和剔除他們藉以滋生的土壤,從而消除學生學習的消極心理。

  3.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擴招的合理性、科學性。現代社會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解。

  4.開設心理輔導班、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的。

  5.開攝入職業教育、用以在畢業之後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

  6.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心理調查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1、對逆反心理現狀作調查,是研究初中生心理發展規律的需要

  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兒童在初中階段心理上的特殊變化。前蘇聯心理專家達維多夫的研究結論指出,11-15歲是兒童產生急劇心理變化的年齡,這是個“危機年齡”,兒童心理發展存在著許多困難與不平衡。

  處在初中年齡兒童的心理活動顯得激烈、動盪、身心發展不僅速度加快,還伴隨著質的變化與轉折,這給學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機會。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發展就可能非常順利,為將來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育得不好,則可能會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擾太多,管教太嚴,反感情緒就油然而生。從而漠視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產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會變得很難教育,給以後的發展造成困難,不少十分聰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為在初中階段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與疏導,不能順利度過“危機年齡”段而喪失成才機會的。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因此,對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現狀進行調查以便採取正確的疏導措施,幫助其度過“危機年齡”,正是初中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2、對逆反心理現狀作調查,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現狀的需要

  我校社群環境差,生源差。本學區小學升初中時,經過重點學校兩次篩選後進入我校。小學六年苦讀,未進入重點校,這本身便是一個不小的心理挫折。在這一挫折下產生逆反心理是現狀之一。此外,我校教師競爭意識強,總希望經過三年努力使自己教的學生在中考成績上能趕上重點校學生的中考成績。而這一目標又常常難以實現,於是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支配下,則有可能產生教育方法的不恰當,導致學生受到新的挫折,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產生逆反心理的現狀之二。因此,及時地調查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現狀,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效疏導,這正是調查我校初中生心理現狀的需要。

  3、對逆反心理現狀作調查,是我校心育課題研究的需要

  我校心理教育課題是《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現狀的調查及其疏導》,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透過正確疏導,促進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轉。要進行正確疏導,必須透過調查瞭解其表現,分析其成因,才能據此選擇正確而有效的疏導措施,因此,對逆反心理現狀作調查,正是我校心育研究的需要。

  二、課題的界定 從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型別來看,一般有自負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種類型。本課題研究的是受挫型逆反心理。其內涵是透過對本校初一學生心理現狀的調查,探索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現特徵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採取正確的方法進行疏導,促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轉,預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再度發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提高學校的全面素質教育質量從心理學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調查的目的、物件與方法 我們在課題研究中實施調查,目的是瞭解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現形式,分析導致此種心理的內外因素,為尋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導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據並驗證初步疏導的效果。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我們進行了兩次調查。

  第一次調查為以下兩步:第一步,公開信調查和談話式調查。xxxx年4月,我們向全校教職工宣講課題研究方案,在教師們充分了解課題研究內涵、目的和內容的基礎上發出公開信,由教師以書面形式提供可能屬於逆反心理的各種表現。同時,我們選擇了初三的一個班進行談話式調查(話題是:三年來,你對教師或家長是否有過較強烈的反感情緒,你渲洩此種情緒的方式有哪些?),並由學生寫出自己渲洩反感情緒的表現形式。第二步,xxxx年5月,課題研究中心組認真分析了第一步調查的資料,與濰坊學院前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8名大學生一起研究設計了調查卷,然後選定9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的培訓,對初一(7個班)300餘名學生在同一時間內實施了問卷調查。

  第二次調查:xxxx年4月,在對學生和教師近一年的心理疏導之後,我們又設計了第二份調查卷,對原初二195名(隨機抽取4個班)學生和新初二新初一各100名(隨機抽取4個班)學生實施了對比驗證調查。

  四、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1、公開信與談話式調查結果:

  60封公開信調查反饋:認為學生存在著逆反心理的教師為100%,列舉出可能屬於受挫型逆反心理表現的教師為71%(43份)。談話式調查反饋:三年來對教師和家長曾有過較強烈的反感情緒的學生分別為48%和22%,其反感情緒的渲洩方式有10餘種(下文將作具體分析)

  2、兩次問卷調查結果:

  (1)抽樣本分析,我們從兩次調查問卷中隨機抽取100份樣卷作了分析,結果見下表:

  統計主項(學生數)

  第1次

  第2次

  1、自認為沒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

  7%

  2、認為教育教育不當引起逆反心理

  87%

  64%

  3、認為家長教育不當引起逆反心理

  38%

  33%

  (2)全樣本分析,我們對接受了兩次調查的195名學生的問卷作了全樣本分析,結果見下表:

  統計主項(學生數)

  人數

  百分數

  1、診斷受挫情形明顯減輕

  106人

  54%

  2、診斷受挫情形未見減輕

  45人

  23%

  3、診斷受挫情形有所加重

  12人

  6%

  4、認為經疏導能把挫折轉化為動力

  57人

  29%

心理調查報告3

  “心理干預工作絕對不能走馬觀花,不是談一談話、做一做遊戲就能解決了的。” ——孫學禮(華西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在這樣一場大的災難過後,要讓受傷的心調整過來,無疑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這一臺工程浩大的“心靈手術”也許要花幾年,也許要花幾十年。”華西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孫學禮這樣說。地震這一年來,眼袋和黑眼圈始終掛在孫學禮的臉上。從震後第三天,他就帶頭開始了災後心理危機干預醫療工作。

  今年,他帶著100多名精神科專家耗時一個月,撰寫了首份《災區心理調查報告》。從青川到北川再到都江堰,僅這三個典型災區就有20萬顆受傷的心靈。

  其間,他參與了對都江堰中學生的集體心理干預。“學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心中更多的是感性的浪漫的東西,拿著一把手術刀的醫生是無法洞悉的。”這一次,孫學禮沒有用常規的心理干預方法。他先組織了一次集體緬懷活動,讓每位學生給離去的朋友寫一張心願卡,貼在牆上或繩子上。無聲的交流之後,他又組織了一次集體悼念活動,在音樂聲中,讓學生們的情緒釋放。在整個心理干預過程中,他對地震當時的經歷隻字不提,不少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對他們進行治療……

  “心理干預工作絕對不能走馬觀花,不是談一談話、做一做遊戲就能解決了的。”孫學禮說。前期急性的干預工作需要幾個月,重點心理干預工作要幾年,而真正長期隨訪下去,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孫學禮說,不同人群的心理創傷程度不同,干預措施也就不同。具體的實施方法是根據干預物件的年齡段、經歷、文化背景等特點設計的。交談、問卷、行為觀察……在進行心理干預之前,對不同群體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然後決定採取何種干預方式“對症下藥”。

心理調查報告4

  面對學業與就業的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也逐漸的增加。為了進一步瞭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更早的對其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我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作了調查與分析。此次活動以人文學院學生為樣本,進行抽樣調查,以問卷調查為形式,以青島農業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為調查目的,共發放問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為93.75%,其中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90%.。報告從有效問卷採取抽樣的方法,選取20份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公佈如下:

  一、學習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學習問題是同學最為關心、也是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例如,問題中“考試前後您會有心情緊張嗎?”,其中有44%的同學認為,考試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最大。這說明剛剛進入大學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學對大學生活不適應,尤其對大學學習方式不適應,感到心理壓力很大。從緊張的高考中走過,許多同學不能適應大學開放寬鬆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或過於精神緊張死扣書本,不能從高中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或感覺生活空虛,整日無所事事,荒廢了學習,虛度了年華。

  二、業餘生活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45%的同學感覺大學生活自由開放,同學也比較重視學習,學習自覺性較高,其中56%的同學在業餘時間上自習或聽課,與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學網玩遊戲或談戀愛。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同學心理上的學習壓力依然很大。

  三、經濟生活

  如今大學生在經濟生活方面基本沒有太大困難,在第6題“你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夠用嗎?”中,有67%的同學基本夠用,更有11%的同學有剩餘,與此同時,在第12題中“你的生活費用最大支出在哪兩個方面?”有60%的同學用在飲食和娛樂。以上都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於經濟生活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情況明顯下降。

  四、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問題是在本次調查中反應較為突出的問題。對於“與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獨或失落嗎?”有79%的同學選擇“是”或“有時是”,這反應了當代大學生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

  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農村地區。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範圍較窄,與人交往的機會也較少,初到大學,面對如此開放自由的環境,面對如此多的同學。面對如此多的公共場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亂了陣腳,於是羞於表達形成內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長大的同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難以體會農村地區同學的情況。於是形成隔閡。與此同時,在第12題“你覺得大多數人都不可信任嗎?”有78%的同學認為“是”或“偶爾是”。這更反映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透過這次調查,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還是有欠缺的。針對這一問題,我校與院也都設立了心理諮詢辦公室,希望能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早日心向陽光!調查資料也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豐富的資料和鮮活的事例,達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活動較為成功。本次活動得到了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援,特再次向參加此次調查的同學表示衷心感謝!

心理調查報告5

  退伍老兵大都處於20幾歲的年齡,正是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認識和情感都有很大的變化,是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又即將離開部隊,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思想不穩定,對想留卻要走的影響,使他們心理發展呈現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就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對部隊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紀律要求十分淡漠,甚至採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認為“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把領導平時的思想工作丟在一邊,這就很可能會造成退伍工作不能很順利的完成。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筆者談一下自己粗略的看法:

  一、著眼於部隊環境和條件的改善,增強活動內容,杜絕逆反心理滋生的人為土壤。即以真情、真愛去帶兵、管兵,避免情感上的逆反。從心理角度來講,愛是一種內在的體驗,是自己和他人之間感情交流的行為。幹部在老兵退伍時期,要從細微處關愛即將退伍的老兵,有了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使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在他們退伍之際,有了困難要熱情幫助解決,教育他們不管在部隊與在地方,都要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有了缺點錯誤,要自己總結,從自身上找原因,只要我們堅持“以情帶兵”的原則,在這個時候嚴管厚愛,最終為服從管理創造條件。

  二、著力提高幹部隊伍的素質,率先垂範,帶頭避免退伍老兵行為逆反。帶兵幹部應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道德修養,使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工作職責相符。幹部要身先士卒,要求退伍老兵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違反的,自己首先不違反。在危險面前,不喊“給我衝,給我上”,而喊“跟我來”;在平時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敢跟退伍老兵講“看我的”;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前”:即“訓練走在前”、“勞動幹在前”、“髒活、累活搶在前”。

  三、讓退伍老兵在最後時刻參與部隊管理,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克服自我逆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說:“如果你想讓人們對一個事物形成積極的態度,就要讓他去參與那個事物”。 這對於我們進行部隊管理教育很有幫助。即將退伍老兵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突出自我以及不認輸的意識都比較強,這就要求每一名幹部要運用退伍老兵“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道理,讓他們自辨事物的對與錯,正視自己逆反心理的強弱,提高他們對做人、做事的認識,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奠定他們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四、要遵循退伍老兵心理變化規律,採取積極有效的管理手法,避免情緒逆反。有些幹部認為,耐心反覆說教是增強管理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心理學證明,在缺乏新鮮資訊刺激的條件下,人的高階神經活動就會由興奮轉入抑制而形成超限抑制狀態,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產生厭倦情緒和疲勞感。要避免這種逆反心理的出現,幹部在教育引導時,要力避簡單枯燥豪無新意的機械重複,切忌“假、大、空”。另外,還要注意退伍老兵的情緒變化。當情緒高昂、心理愉悅時,就可能接受平時不能接受的東西;當情緒低落心理煩躁時,則會拒絕本來能夠接受的東西。對此,基層幹部要密切注意思想教育環境的變化,實行一種開放、系統、隨機、有效地的管理教育方式。

  五、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退伍老兵正處於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他們在心理上會產生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部隊條條框框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部隊約束性的矛盾;強烈的需求感與部隊物質文化條件的矛盾。只有調節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同時,應注重退伍老兵的自我教育,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退伍老兵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退伍老兵心理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要消除逆反心理也並非易事,關鍵在於幹部、領導者要正確對待退伍老兵中的逆反心理,管理教育要建立在充分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傾聽他們的心聲和需求,以平等的身份與退伍老兵進行溝通交流;不輕視他們的想法,不嘲笑、不懷疑他們的創造精神,並適時給予鼓勵和支援,努力避免那種獨斷專行和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調查報告6

  我們於1999年3月~5月,對漁峽口鎮的兩所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透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 具體目標

  1。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漁峽口鎮第一、第二初級中學進行,共發問卷1021份,回收有效問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初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中專和大學,16%的初中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高中中專 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小學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為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對於這一認識的爭議性,不屬本文討論的範疇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資料,52%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於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資訊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為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初中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初中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是我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初中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其比例隨年級變化,且該心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波動,其波動特點為:初一為69%,初二為58%,初三為72%。

  (二)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大學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初中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初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初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在教師座談和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時滋生並蔓延,我們稱這一現象為農村教育的世紀迷茫現象。不可否認,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價值觀。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初中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透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並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初中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松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農村初中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裝置、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體和軟體的投入,使儀器裝置、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初中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 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初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1986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為了升學轉到以為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初中進行初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為鑑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後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並、轉的惡劣境況。那麼,在農村初中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於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核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為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核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心理調查報告7

  醫務人員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在社會中擔負著多重角色,同時還面對著繁重而緊張的臨床、教學和科研任務,在醫患關係日益緊張,傷醫事件層出不窮的今天,醫務人員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和工作的巨大壓力。

  1、在美國,醫生身心疲憊是非常普遍的,並且日趨嚴重。20xx年12月梅奧雜誌(MayoClinicProceedings)的一篇研究報告,採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一個用以診斷身心疲憊的標準),對6880美國各科醫生的工作生活是否平衡的滿意程度以及對身心疲憊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醫生經歷職業上的疲乏,表現在情緒不穩,工作無激情,無成就感,中年一線醫生尤其突出。醫生罹患抑鬱症及自殺的比率大約在39%,遠高於一般民眾(6.4%)。

  在我國,情況也不容樂觀,鄒至禮等人在論文《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指出,在工作中,95.2%的醫務人員有中度及以上的壓力,這使得醫務人員長期處於較高水平的心理應激狀態,且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睡眠障礙等各種心理問題。一項調查發現,醫務人員中36.3%處於抑鬱狀態,甚至大約有22.5%處於中度或重度抑鬱狀態。

  2、醫務人員是“人類健康的保護者”,醫生身心疲憊必將損害患者安全與醫療質量。社會與醫院應充分關注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加強人性化管理,醫院應定期組織心理健康篩查,發現問題並及時進行心理干預。美國的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做得非常超前,大部分醫療系統都設有員工心理健康幫助計劃(EAP,EmployeeAssistantProgram),幫助醫護人員在需要的時候疏導減輕心理壓力、平衡生活和工作及各種關係,預防治療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以及提供生活上的各種幫助。在遇到醫療糾紛時,有專門的機構或部門幫助醫護人員瞭解情況,協調關係,支援協助醫務人員解決問題,或打官司,而不是讓醫護人員孤單無助。

  3、而在我國,這方面的工作還不夠成熟,醫務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壓力很難得到釋放與排解。

  20xx年3月24日,因醫鬧事件患上抑鬱症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世林教授從八樓辦公室跳下身亡。而張教授在數年前,就因為一起醫鬧事件出現了情緒低落、沮喪等抑鬱症的症狀,後經過治療,症狀得以控制。病情好轉後在門診工作期間,因為一次膀胱鏡檢查,家屬反覆糾纏,導致張教授抑鬱症病情反覆加重,這一次,工作壓力導致的抑鬱症奪走了張教授的生命,一位技藝精湛、德高望重的外科專家離開了我們,留下無盡的感傷與嘆息。

  這件事為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敲響了警鐘,有媒體呼醫務人員要注意減壓,自我心理疏導,必要時求助心理醫生,進行心理干預,遠離抑鬱之類的心理疾患。

  然而現實是,在國內大部分醫療機構,並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機構,在醫生遇到醫療糾紛時,也沒有專業的機構跟進幫助醫生處理,在殺醫傷醫事件以後,更沒有對受害者和家屬做危機干預的意識。在巨大的壓力下,醫生常常處於一種孤獨無助的狀態。

  4、陳仲偉主任的離世讓醫療圈的集體陷入了一種悲傷後的無助狀態。為了緩解恐懼、發洩情緒,網路上甚至流傳著一則「醫生自救手冊」,雖然對大部分人來說,悲傷恐懼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推移紓解,然而,沒有專業的心理援助與心理健康管理,這樣的事件給醫務工作者帶來的傷害並不能完全平復,帶著防禦恐慌的心理去工作,會影響醫生正常的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勢必會影響患者安全與醫療質量。

  因此,關心促進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在遇到糾紛時,從法律的角度給予保護支援,在傷醫殺醫事件爆發後,給予危機干預,非常的緊迫與必要。

心理調查報告8

  一、從何而來

  面臨小升初,小學生的家長們在無形中給孩子們新增壓力,這種壓力從何而來呢,讓我們來做一做調查

  二、怎樣解決

  1. 瞭解小學生的課餘生活。

  2. 查閱書籍,報刊等看看這種“壓力方法”好不好。

  3. 還有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可以緩解學習壓力。

  三、整理並解決

  資訊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的調查

  小學生的課餘生活

  關於課餘興趣——家長認為課餘的個人興趣說說就行了,現在學習那麼忙,根本就沒有課餘時間去培養個人興趣。

  查閱書籍,報刊,上網

  “壓力方法”好不好

  壓力方法並不好,它很有可能讓學生出現心理疲勞,不但提高不了其學習成績,還會加深情緒波動、思考遲鈍等根源性問題,形成惡性迴圈,必加快其成績下降。

  書籍緩解學習壓力

  1從興趣出發。在學習中培養自己對獲得知識的興趣,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嚐到知識的“甜頭”,發自內心願意學習,這樣學習的壓力自然就減少了。

  2注意學習方法。比如學會有主有次,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對學過的功課要及時複習,並努力做到消化吸收地記憶等等。

  3自我調節和放鬆。比如壓力越大,時間越緊越要注意勞逸結合,必要時放下功課散散步,玩玩球,聽聽音樂,做一些體力勞動,轉移一下注意力,甚至沖沖涼,洗一個熱水澡等都可以臨時減輕學習的壓力。

  四、結論

  1, 家長應給孩子們一個空間,我認為,學習壓力就是在無聊的課外補習中出現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家長們應該激勵孩子,讓孩子們在興趣中學習自然找到了好的學習方法,同時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壓力的緩解。總之,家長要給孩子們有一些放鬆。

  2, 其實“壓力方法”會得到孩子們的心理疲勞。比如:孩子會在上學前出現頭疼,肚子疼等現象。這時您就要想一想壓力是不是太大。並且,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迅速下降,同時會記憶力減退。這就是壓力大的後果。

  3, 專家認為緩解壓力最簡單的就是安排一些短時間的放鬆。比如說講一個小笑話,或者是聽一些小相聲,或者聽一些輕音樂,這樣可以使你身心放鬆。放鬆以後再來學習,你的效率會非常高。體育鍛煉及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果想透過體育鍛煉調整自己的情緒的話,跑步應是最適合的。但是不要參加有競技性的體育,第一可能會有傷害,第二有輸贏會影響你的情緒。也可以找老師、家長及朋友談談心,發洩一下你的情緒也許會豁然開朗,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心理調查報告9

  一、調查目的

  知識化、資訊化、競爭化程度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是機遇與競爭並存,希望與痛苦並存,光榮與苦難並存的時代,人類將迎接來自許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心理素質將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質,心理健康將成為21世紀對人才選擇的重要條件。為了更清楚地瞭解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我校對三~六年級200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現將過程和結果記錄如下:

  二、物件和方法

  (一)物件

  我校於20xx年10月對三~六年級20名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調查物件及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表略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根據學習動機等八方面設計的問卷,共10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專案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結果(備註:中段—三、四年級;高段—五、六年級)

  調查統計表明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交際心理、情緒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較好,但仍有少數學生存在學習動機扭曲、冷漠,情感閉鎖,缺乏愛心,競爭意識不強等心理問題。

  (一)學習動機扭曲:

  題目1:你上學讀書是為了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B替老師學習C替父母學習D讀書後找大錢E同學間好玩

  題目2:課堂上教師提問

  A馬上回答B想一會再回答C等別人答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

  統計表明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中段學生有48%,高段有19%的小學生學習動機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學生認為讀書是為了“D以後掙大錢”;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C替父母學習”;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B替老師學習”。還有1%的學生認為讀書是“E同學間好玩”。正因為動機缺乏,因此相當部分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夠高,體現在課堂回答問題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一種應付。他們選擇的是“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焦慮心理

  題目3:期末考試時

  A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C無所謂D有信心E不緊張

  題目4:爸爸媽媽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對考試,10%左右的學生情緒緊張,高年級學生因面臨的壓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動機,已能體驗或預計到考試結果對自身潛在威脅,因而擔憂更為明顯,29%出現輕微焦慮,7%屬於過度焦慮。“有信心不緊張”的選擇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這種心理障礙如果處理不好,可能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問題4同樣顯示了學生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這部分學生焦慮不安,緊張擔憂,顧慮重重,形成心理障礙,並且這種焦慮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

  (三)冷漠

  題目5: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處時

  A跟著流淚B沒有眼淚C那是假的D非常激動

  看電視遇到傷心,感人的情節,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學生不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而無動於衷,這實際上是對平時能鮮明感情反應的刺激表現了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

  (四)膽怯、羞澀

  題目6:家裡來了陌生客人:

  A喜歡B主動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來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佔58%,高段佔45%,這表明了小學生中膽怯、羞澀心理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村孩子,由於平時見的世面少,同時也因為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顯得不夠大方。

  (五)交往情感閉鎖

  題目7:與新朋友在一起

  A主動邀請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顧自己玩

  統計表明,部分小學生存在交往障礙,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學生與新朋友在一起時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顧自己玩,不善於與夥伴溝通。進一步分析發現,導致部分農村小學生交往的心理問題是自卑、怯弱、排斥、閉鎖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也包括親子交往、師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六)愛心的流失

  題目8:對小動物,你

  A喜歡B不傷害C捉弄D喜歡弄死

  5%的學生捉弄小動物甚至以弄死為樂,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態,這表明少數農村小學生的愛心正在流失,連可愛的小動物也不能喚起他們的愛心。這可能與部分家庭的溺愛式教育有關,這種教育導致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對他人或物的關愛。

  (七)競爭意識不強。

  題目9:競選幹部時

  A我能行B努力爭取C當幹部要多做事D無所謂E不願當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競選幹部,其中近5%明顯缺乏自信而放棄競爭,10%左右是缺乏服務意識,不願多做事而不願參加競爭,5%持無所謂的態度。

  這表明,部分小學生競爭意識不強或服務意識不強,不想透過競爭成為勝利者,或不想為別人服務,有懶惰思想。而競爭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頭,都面臨著挑戰和競爭,同時,總想著別人為自己服務也是不現實的。

  (八)不良情緒:

  題目10:你到學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時煩D不愉快

  調查發現,學生存在在校情緒不良現象,特別是高段,感到有點煩或不愉快的20%,低年級也有10%的學生每天上學心情煩悶,不愉快。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出情緒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生活中。

  四、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從調查統計來看,小學生心理現狀令人擔憂,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定的差異,進一步調查分析表明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這些狀況的主要因素有:

  1、學校原因: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鑑於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教育行政部門重教學骨幹教師的培訓,輕心理教育專業的培訓;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輕教師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輕教師健康心理的養成。沒有心理健康的教師,誠然會出現諸多的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導致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實踐嚴重遊離,學生學業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分數越來越看重。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濤聲依舊”,考試指揮棒依舊左右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試教育”變成了“理直氣壯抓質量”,還沒有走進新課程的教師不得不直面迎面而來的“應試教育下放權”(小學考試也要排名次)。隨心所欲的測試卷,漫無邊際的拓展,教師勞累,學生更遭殃。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負擔。學校教育是影響小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輩照顧,家長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麼事情都圍繞著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而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棍棒之下出人才”,對孩子實施打罵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困擾,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3、社會原因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群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小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鄰里之間經常問及的是孩子的學業,經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績。成年人的健身觀念增強,卻缺乏對孩子們“健心”的觀念。大教育觀尚未在社群有效樹立。

  五、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國德育專家詹萬生主任更是精闢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由此可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了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1、學校:學校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構設定,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諮詢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諮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著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長的外出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連一個星期見一次面的機會都沒有。農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關心。因此父母要經常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3、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闢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城鎮之間的聯絡,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小學校與城鎮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與城鎮學校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從小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有利於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為社會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心理調查報告10

  老年人的行為習慣:

  1。老年人都習慣早睡早起

  -老年人的生物鐘已經開始定點了!除非他更改睡覺時間!

  2。老年人習慣性便秘

  -習慣性的在廁所裡打發時間,非要大便不可!

  3。老年人喜歡清閒著

  -中意吃早茶,散步,找老朋友一起聊天,種花等等。

  4。老年人行為舉止有時或者常常表現得像小孩子

  -老人開始功能衰退,固執、多疑、自私

  老年期的心理特徵:

  人的心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和過程,要研究老年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出現的心理變化,首先應瞭解什麼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統稱,那麼,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狀況,就要分別從老年人的心理過程和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等角度來著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智力、情緒、情感、性格、需要、興趣、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變化。

  (一)老年人感知覺的變化

  人的心理活動是外界刺激透過感覺器官作用於大腦的結果,沒有感知覺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心理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感知覺是論述所有心理活動的出發點,老年期的心理變化也是從感知覺的漸變開始的。老年期感知覺變化的一般特徵是:各感覺系統出現普遍的退行性變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敏銳度下降,感知時間延長。在第二節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過老年人的感覺系統,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皮膚感覺的生理變化,這裡不再一一贅述,只舉些例子來說明。

  1、視覺老年人的視力水平,在60歲以後急劇衰退,據統計,70歲健康老人的視力超過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離視力比遠距離視力減退得更為明顯,出現所謂的“老花眼”,老人們讀書看報時常常要將書報拿得遠遠的,或者需佩帶老花鏡(凸透鏡)來糾正。

  2、聽覺聽力上,老年人的高音聽力比低音聽力衰退得更顯著,這就是為什麼老人更喜歡聽中音和低音音樂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對聲音的辨別能力也在減弱,特別是在不良聽覺條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況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發現,與家人一起坐在客廳裡看電視,旁邊有人閒談時,老人對電視情節的理解能力往往會下降。

  3、味覺我們常聽到老人抱怨現在的食品食之無味,事實上,食品的味道並沒有變差,而是老人對甜、酸、苦、辣、鹹五種味覺要素的敏感程度減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錯誤地認為過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現在都變得乏味了。老人對食物的抱怨還有一個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覺功能的衰退,老人對食物散發出來的香氣的感受性變差了。

  4、皮膚感覺老年人的皮膚感覺也逐漸老化。比如觸覺,老年人的眼角膜與鼻部的觸覺降低得較為明顯,所以,他們對流眼淚或流鼻涕常常毫無知覺,需要別人加以提醒。在溫度覺方面,老人對低溫的感覺變得遲鈍,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溫降低時也往往不覺得冷。

  (二)老年人記憶的變化

  記憶是指人們將感知過、思考過、體驗過、操作過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頭腦中,以後又在一定的條件下以再認、再現的方式表現出來或者回憶起來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的研究認定了記憶和年齡之間存在這樣的一種關係:假定18-35歲的人的記憶成績為100,那麼,35-60歲的人的記憶成績就為80-85,60-85歲的人則為65。可見,人的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記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記憶過程來看瞬時記憶(即保持1-2秒的記憶)隨年老而減退,短時記憶(即保持1分鐘以內的記憶)變化較小,老年人的記憶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即所記內容在頭腦中保持超過1分鐘直至終生的記憶)。實證研究發現,老人對年輕時發生的事往往記憶猶新,對中年之事的回憶能力也較好,而僅對進入老年後發生的事遺忘較快,經常記憶事實混亂,情節支離破碎,甚至張冠李戴。

  2、從記憶內容來看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即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保持較好,而機械識記(即靠死記硬背的記憶)減退較快。例如,老人對於地名、人名、數字等屬於機械識記的內容的記憶效果就不佳。

  3、從再認活動來看老年人的再認活動(即當所記物件再次出現時能夠認出來的記憶)保持較好,而再現活動(即讓所記物件在頭腦中呈現出來的記憶)則明顯減退。

  由此可見,老年人的記憶衰退並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機械記憶和再現記憶衰退得較快。以美國前總統里根為例,他在晚年時患有嚴重的老人痴呆症,記憶力急劇下降。當里根的養子去探望他時,里根常想不起養子的名字,只當他知道他是誰時,才緊緊地擁抱他。里根對他的護士說,他覺得前來探望他的前國務卿舒爾茨好像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記不起他叫什麼名字。里根的這一系列表現說明,老年人記憶力的減退主要是資訊提取過程和再現能力的減弱,而識記的資訊事實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儲存在大腦中。根據以上生理規律,如果能夠經常提醒老人回憶往事,是有助於減緩記憶力的衰退速度的。

  當然,記憶力的下降也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時候眼鏡明明架在鼻樑上卻到處找眼鏡,出門經常忘帶鑰匙,燒開水不記得關火,飯煮熟了卻忘了關煤氣,記憶不好在無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險。

  (三)老年人智力的變化

  智力是大腦的功能,是由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的各種能力有機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觀察、想象、思維、實際操作和適應等能力,其中以思維能力為核心,它保證了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智力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點,它是在人們具體的行為活動中顯示出來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這是老年人十分關心的問題。科學研究發現,人出生時的大腦細胞有140億個左右,隨年齡增長,人的腦細胞不斷死亡。進入老年期後,腦功能逐漸衰退,但由於生存著的其它腦細胞的代償作用,大腦的活動功能仍能維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並非人們所以為的那樣會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減。有學者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可以分為“晶態智力”和“液態智力”兩種。晶態智力主要是後天獲得的,它與知識、文化、經驗積累和領悟能力有關。例如知識、理解力等,由於老年人閱歷廣,經驗多,這種智力易保持(甚至會增長),只在80歲以後才有明顯減退;液態智力主要與大腦、神經系統、感覺和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關。例如記憶、注意、思維敏捷性和反應速度等,這種智力減退得較早,也較快,一般在50歲以後就開始下降,60歲以後減退明顯。以上兩種智力的變化並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籠統地說智力隨年齡增長而減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還體現在老人的動作性智力下降得較為顯著,60歲就開始衰退,而語言性智力則保持得較好,80歲以後才有明顯地下降。例如,在舞臺上看到許多老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到年邁時仍然“寶刀未老、威力不減”,但動作表演能力就難免有些“力不從心”了。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事實上,我們不能否認,老年人一生閱歷廣博,經驗累積,具有豐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精細程度,對複雜事物的高度洞察力,與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並不遜色。許多事例證實,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在古稀之年創立了“新人口論”,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81歲時獲得了他的第1033項發明專利,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90歲時還在繪畫雕刻,孫思邈在百歲高齡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醫學鉅著《千金翼方》等等,不勝列舉。

  有人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內的名人進行過年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60歲以後出成果的人數比例從高至低依此為:哲學、醫學、美術、文學、自然科學等。可見,凡與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即晶態智力)關係密切的領域較多出現大器晚成的學者和科學家。換句話說,老年人的智慧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間,活到老,學到老,是可以增進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透過持之不懈的學習、鍛鍊和積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發揮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緒、情感的變化

  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與周圍環境不斷互動,與現實事物發生多種多樣的關係,對現實事物也會產生一定的態度,這些態度總是以帶有某些特殊色彩的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喜、怒、哀、樂、懼、愛、恨等,情緒、情感指的就是這種內心的主觀體驗。

  進入老年期後,隨著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老化和健康狀況的衰退,離退休後脫離了原有的工作崗位,家中子女又逐漸獨立併成家立業,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和角色地位發生了較大改變,因此,老年人的情緒和情感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其一,老年人關切自身健康狀況的情緒活動增強。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老年人變得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對於疾病較為重視。尤其是老年女性,懷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現象的顯著多於男性。

  其二,老年人對於自己的情緒表現和情感流露更傾向於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如遇喜事,他們不再歡呼雀躍,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極悲觀的負性情緒逐漸開始佔上風。例如,提及社會中的腐敗和不道德現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風日下,今不如昔;談到舒適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嘆“只是近黃昏”。一項調查顯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詞中,老年人用以表達喜悅情緒的用詞明顯少於中青年人。

  一般來說,老年人比較多地表現出下列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1、失落感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覺。離退休後,老年人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發生了改變,從工作單位轉向家庭,他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情、熱鬧的氛圍一去不復返,對新的生活規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一種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會油然而生。

  2、孤獨感從客觀上講,由於子女逐漸獨立,老年人又遠離社會生活,自己體力漸衰,行動不便,與親朋好友的來往頻率下降,資訊交流不暢,因此容易產生孤獨感。在主觀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際交往模式,不易結交新朋友,人際關係範圍逐漸縮小,從而引發封閉性的心理狀態,這是老年人孤獨情緒形成的重要原因。有專家曾對13693名城市老年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

  3、疑慮感儘管年歲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覺經驗豐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無從發揮,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嘆,於是空虛、寂寞、受冷落之感襲上心頭,往往誤以為自身價值不復存在,久而久之就會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這種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會經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憂心忡忡,表現出過分的焦慮。

  4、抑鬱感以上失落、孤獨、自卑、疑慮的情緒情感對於老年人的心理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順心、不如意之事時有發生,例如,遇到家庭內部出現矛盾和糾紛,子女在升學、就業、婚姻等方面有困難,自己的身體又日趨衰落,疾病纏身,許多老人就會變得長吁短嘆、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者鬱鬱寡歡,這些都是抑鬱的表現。

  5、恐懼感隨著身體的老化,老年人變得越發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擔心生病後自己生活難以自理,給家人和晚輩帶來麻煩,變成家庭的累贅,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別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覺離死神不遠了,因此,老年人對疾病和死亡通常會產生恐懼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變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會性的需要兩種,一般來說,進入老年期以後,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現在老年人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縮減,性慾也有所減弱,但在社會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我們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老有所養《論語》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安之”,即讓老人過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養。老有所養是指人年老後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時有子女等後代贍養和照顧。具體來說就是無衣食之憂,無住行之慮,生活上有人給予照顧和扶助。老有所養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層的心理需求。

  2、後繼有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孫滿堂被認為是老人幸福的標誌之一,即所謂“多子多福”,相反,“無後為大”,無後為不孝之最。在當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興旺、枝繁葉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越接近生命歷程的尾聲,這種願望就越強烈。這種願望常常反映在許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兒孫結婚時必備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取其“早生貴子”的諧音。自從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後,“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已在逐漸改變,許多老人更注重於後代的素質,而不再是數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後甘為照顧下一代而充當家庭教師和保姆的角色,雖操勞辛苦,但樂在其中,他們希望能給兒孫以最好的照顧和教育,希望他們長大後能有出息,以實現其後繼有人的心願。

  3、老有所歸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有歸屬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時,家庭完整,父母在世,這種需求表現為對家庭的依戀和對父母的依賴;而進入老年期後,子女紛紛“離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獨感油然而起,這時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以排解孤獨。正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許多老人在退休後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安度晚年。這體現的就是老年人葉落歸根的心理。

  4、老而有愛愛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體現了老年人的一種精神追求。從夫妻關係來看,老年人對愛情的需求並不比年輕人少,只是他們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戀方式取代了年輕人那種轟轟烈烈的熱戀。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對於老年人來說,愛情在老年夫妻之間更多地表現為相敬如賓、相互扶持和照顧。當然,老年人不僅需要夫妻之愛,也需要子女的關愛。子女過於投入自己的事業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會使老人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擁有親情的精神支援,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與中青年人那種因能力、業績、財富而受他人羨慕和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別人能夠聽取他的意見、看重他的經驗、肯定他的過去。實際上,這種尊重經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種禮儀中。例如,出門讓老人先行,坐車為老人讓坐,赴宴時讓老人就上座等,對於這些照顧,老人其實可能並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從這些細節中老年人獲得了一種受人尊重的心理滿足。但是,老人也應該正確對待自己和尊重年輕人,不能倚老賣老。

  (六)老年人興趣的變化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特別是新事物表現出的熱情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老年人興趣方面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對事物的淡化、對事物的關注面趨於狹窄,對新事物缺少激情。由於老年人見多識廣、經歷複雜,加之高階神經活動反應的減。

心理調查報告11

  隨著社會的進步,心理健康已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科學研究證明,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均與男性有著較大的差異,比較容易出現體內分泌代謝異常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易出現比較明顯的不良心理反應。**市**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現有女隊員53名,其中已婚隊員32名,未婚21名。因工作的特殊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女隊員心理健康現狀

  由於城管工作中長期面對的是一些弱勢群體,工作不容易到大眾的理解,加上一些媒體對個別城管工作的負面報道。回到家中,有的隊員還要處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鄰里關係,使得她們的內心有了煩惱,有了痛苦和不滿時,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情感傾述物件來傾述和宣洩,有的隊員對外甚至不會說自己在城管上班。調查結果顯示,女城管隊員中普遍存在煩惱、多疑、焦慮、消極怠工等不良情緒。

  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職業的壓力

  女城管隊員天天在外面巡查,受到的都是些冷言冷語,不僅是自己捱罵,甚至是自己的家人、親朋好友都被罵在內.由於受了氣沒得發洩,回到家中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感到心煩、氣悶。有75%的女隊員表示自己因為工作上的壓力會發無名火,造成自己的家庭關係緊張。有85%的隊員表示,自己回到家中什麼事都不想做,有的時候甚至連話都懶得說,但是自己料理家務,輔導子女,所以時常會焦慮、煩躁。

  2.社會的壓力

  雖然城管女隊員不是全部都要像男隊員那樣衝鋒陷陣的,但是女城管隊員面對的大部分都是人們口中的“弱勢”群體。特別是城管女子中隊的、二、四中隊的女隊員,幾乎是天天都會和管理物件產生爭執。這時的言論導向幾乎是一面倒的,許多人會認為城管隊員在欺負群眾。有的甚至辱罵城管女隊員,無形中給城管女隊員增加了心理壓力。同時,媒體的輿論對個別不文明城管的報道和民眾對城管的逆的心理。這種輿論導向使城管女隊員對自己的工作有了一種無所適從的想法,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對還是錯。

  有45%的女隊員表示,每當看到網路或者報紙上那些對城管的評價都覺得非常的氣憤,很窩火,心情非常不好。由此造成回到家中都有“火”,一點點小的事都能引起一場大的家庭戰爭。

  3.自身的壓力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家庭壓力。如夫妻衝突或離異、家庭成員關係失和、代際矛盾衝突、親屬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庭貧困、本人生病或失戀等等產生的壓力。另一方面是由於個人認知偏差或思維方式、價值觀的片面性而產生的自我精神壓力。

  所有的隊員都表示,由於家庭中的摩擦、意外而心情不好,焦慮、發脾氣是常有的,但是僅僅認為這是自己的脾氣不好,並沒有認為這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12%的隊員表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同時,因為激烈的社會競爭自己有強大的心理壓力,喜歡和其他家庭作比較,不想被落在後面,發現別的家庭在某一方面優於自己的家庭而自己有認為沒有能力趕上別人時,就會由羨慕導致妒忌心理的產生,同時還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焦慮。

  三、針對女隊員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針對目前我們女隊員在調查報告中體現出來的問題,主要的對此是調減壓力,降壓減負。

  (一)如何的調減壓力?

  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慾望使之不走向貪得無厭。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物質主義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憂鬱和焦慮之中,更難感到幸福和快樂。所謂“有容乃大,無欲則剛”,這裡的無慾是指無貪慾而非毫無慾望。適度的慾望是持續前進的動力,但膨脹的物慾、名欲和色-欲等則可能導致毀滅。知不足,我們才會改革、創造、學習、提高;知足,我們才會在不斷的改革中、創造中、學習和提高中,享受應有的幸福與快樂,使身心的健康可以持續。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人瘋狂,知足者常樂,常樂者是不會瘋狂的,因為享受天年者是不會自取滅亡的。

  要學習自我排憂解愁。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憂者易傷”。忍字心上插把刀,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有了憂愁要溝通、有了困惑要交流,不要凡事都忍耐著,直至忍憂成疾。自我渲洩,一吐為快,可以減輕內心的壓力。面對壓力,既要學會有堅持,因為有時的再堅持一下,就到達了勝利的彼岸;也要學會有妥協,因為有時是“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自我排遣不是消極地“一醉解千愁”,而是主動地“退一步海闊天高”。在前進的征途中,既要堅信前途光明,又要準備走曲路的道路。

  要學會自我擔當也要學會自我放下。佛教教人要“捨得”,認為捨得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大智慧。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弄得自己一天到晚緊緊張張,神經兮兮的,食不甘味、焦心勞神。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是能夠從容應對各種壓力、活出人生精彩的人。所謂“看得破”,不是說對什麼都抱無所謂的態度,而是說懂得順其自然,順應應潮流,順應規律,不存非分之想,不悖自然之理,不為不可為之事,不求不應得之財。

  透過自我學習修煉調減個體壓力。面對同樣的壓力,不同的個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有的感到壓力很大,有的會感到不過是小菜一碟。因此,自我學習、提高素質以應對壓力、降低壓力引起的不良的心理、生理和行為反應,是我們隊員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

  要學習修煉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要培養競爭合作觀念,減少競爭敵意,適當減輕工作量,刪繁就簡,勞逸結合,活動笑神經,放鬆緊繃的臉;要學習放鬆而不壓制自己的各種情緒,不要生悶氣,要以開放、樂觀、達觀的心態與人交流溝通。

  (二)如何降壓減負?

  要選擇正確的減壓方式。要學會自我安慰、自我解脫。第一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會靈活處理和協調夫妻、婆媳等家庭關係,家庭成員相互理解支援,相互信任,遇到困難可以與家人一起商量解決,給自己創造一個輕鬆的生活環境。

  第二,理性的面對是非成敗,既不應該對自己過分苛求,也不應該對生活寄予過急的、過高的要求和不切實際的期望。

  第三,要養成經常和家人、朋友、鄰里溝通的習慣。當內心有了煩惱、痛苦和不滿時,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一個合適的情感傾訴物件來傾訴和宣洩。

心理調查報告12

  如今,這麼一句話常掛在人們的嘴邊: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有心理問題。可我在想:究竟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心理問題。

  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總是不大一樣的,在這裡,我想談談我自己眼中的自己,其實我也算比較自卑的那種。在上大學之前,有好多事我都不願意主動去做,怕出風頭,怕出醜,總是怕這怕那、畏手畏腳的,很多事都覺得自己幹不好的樣子,覺得有些事天生就不是我能做的。上了大學之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了,或許我還是不自信的,但是有很多事我會積極、主動點兒去做,而且心裡面很想把它們做好的。很多人常說:自信點兒好。但是誰知道這句話的背後需要怎樣的支撐。很多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地無力,一種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另一種是心無餘而力足。

  各種莫名其妙的心塞、糾結不斷地擾動我的心絃。 有時候很容易想多了,想多了往往心裡便難受,但又不想表現出來給別人看,夾雜著不自信、無奈、憤慨……種種消極情緒,自己便陷入一種迷茫、煩心狀態,深深不能自拔。我知道這樣是很不好的,但有些事是真的無法避免的。有些話,說者無心,聽著有意。我大多數扮演的是聆聽者的角色,有些人有些事我一點兒也不在意,有些人有些事我在意的要命。總而言之,我覺得我的心理狀況處於警戒線附近。我受不了別人的過分誇獎,但是可以受得了一些誤會,因為習慣了這樣。有時候,確實是寧願自己受些苦,也不願意太麻煩別人,不願意看到我在意的人受苦受累。在心裡,我在意與無意很分明,表現出來也是如此。 舊時光或美好或不堪,只是回憶,把握當下才是真。快樂或憂傷的時刻總是短暫的,再珍惜或者感嘆都是沒什麼用的,只是在時間軌道上留下了印記,當然,這也挺重要的。我是個感性重於理性的人,惻隱之心挺重的。看不慣很多事情,可是都是那麼接受了。

  對於感情之事,我想自己要懷著一顆真摯的心,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有時候我還是會對家裡人發脾氣,有時候我沒有善待朋友……這些時候都是一種遺憾,自己要不斷地去正視,發現問題。我並不是一個很單純的人,但我會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真如雪,塵落膚表仍可拭。完美是個傳說中的名詞,對於自己的心靈,我只想盡善盡美吧,我顧不了每個方面,但我希望自己是真誠的。自身的問題時時存在,排除雜念,認真對待。 加油吧!

心理調查報告13

  一、 問題的提出

  高一新生入學後,都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新環境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一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為了瞭解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及時分析心理問題產生原因,以便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是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本人於20xx年11月初在xx市第十九中學高一124班進行了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

  1. 調查物件:xx市第十九中學高一124班學生。

  2.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向全班58位學生髮出問卷,收回58份。

  二、 結果與分析

  1.對新學習環境不適應

  調查問卷統計顯示有34.4%學生認為學生壓力過大;58.8%覺得還可以對於目前的學習任務,有87.5%的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在對於進入高中後,面對緊張的學習生活是否感到不太適應這個問題上,有71.5%學生選擇的是有時18.4%選擇的是總是如此這表明學生學習壓力已經超負荷。表明高一學生與高二高三中學生相比,承擔的學習負擔與壓力和初中相比更重,高一階段的課程明顯增多,難度增大,教學進度比初中明顯加快。此外高中老師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去發現一般性規律。

  同時介紹大量延伸內容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抽象概括思維能力。老師還有意訓練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教學內容也更注重系統性、序列化和階梯度。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多和學習內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變,學生難以很快適應任課教師新的授課方式,在方法和學習習慣上仍沿襲初中的老習慣。因此,儘管高中教學內容根本上符合可接受原則,但對於剛進高中的新生來說確是難以接受。

  2.對新生活環境不適應

  來到新的學校,面對新的群體,部分高一新生感覺不適應,或難於融入新的生活環境。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23.4%的學生還沒有熟悉班上所有的同學,40.2%的學生認為同學之間心理上存在較大距離。對於學校環境,45.1%的學生表示不習慣新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有的同學則表示很懷念以前的學校和同學。這表明學生對新環境還有很多不熟悉不適應的地方,懷舊念家的現象比較普遍,同學之間相互交往還在 比較淺的層面,還處於情感磨合初期。

  3.男生的適應性比女生差

  男生適應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分顯著高於女生。面對困難和新環境時,女生比男生更善於向親人朋友傾訴或以其他方法發洩心中不快,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女生來到新環境裡更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三五好友,而青春期男生的個性特點是強烈的心理叛逆和成人感,同時男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較女生弱,這些性別特點導致了男生在偏執、適應不良和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顯著高於女生。

  4.目標模糊多迷惘

  調查顯示,58.3%的學生覺得沒有目標,76.8%的學生認為班上學習氣氛差。124班班級學風不夠積極,學生在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三學年,都是勤奮、拼搏的,考上重點中學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們在初三學年竭盡全力,當終於結束中考,因為中考失利來到這個班級,有一部分學生便鬆懈下來,完全沒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這些學生認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學年不必太緊張,不妨先放鬆一下,加之班上學習氣氛不濃,覺得自己考大學無望,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下降,乾脆就放任自己,消極應付每日的任務,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了方向感,感覺迷茫,產生了失落感,陷入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座標。

  5.早戀心理

  調查顯示,很大部分學生認為高中談戀愛是很正常,甚至很必要的事情,而且在較重的學習壓力和青春期煩惱面前更容易傾向於早戀尋求理解和關心。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關係意識的增強,令中學生異性交往的火種越來越亮,嚮往愛情是青春期性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不過,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和父母師長的教育使大多數中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沒有過早陷入早戀的情網。但是,繁重的學習任務,來自考試和家庭的壓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學生情感發展不穩定,這一時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指導,強烈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就促使這類學生尋找新的情感寄託,特別需要同伴的友誼,以獲得情感的支援和理解,形成安全感,這種友誼在不正確處理的情況下很容易轉變為所謂愛情。

  三、要求與建議

  無論學生出現哪種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的消極影響是顯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學生優良品德的培養和形成。一般來說,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

  健康的情緒和意志,本身就是優良品德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

  學生的智力活動總伴隨著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緒的好壞,意志強弱,既影響到知識的掌握與技能形成的質量,也影響到學生智力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級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預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導,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導工作。下面,本人根據自己對心理諮詢的瞭解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體會,談一談對高一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與疏導。

  1. 轉變觀念。

  教育者轉變德育觀念,對心理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把心理問題德育化。教師要認識到正值青春年華的中學生最容易衝動,也是犯錯行為最頻繁的 危險期。教師要根據其年齡發展的特徵,進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而歸因於思想變壞,不思進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對學生冷眼相看,全盤否定。教師要認識到,對高一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時代的要求。

  2.引導學生正確辨識自我,客觀評價現實,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高一學生受認識水平的侷限,還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往往由於自我估計過高或過低,造成主客觀不協調,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於是有可能出現以上一系列心理問題,所以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學會情緒調節,發揮自身潛能,面對現實,迎難而上。教師如能對學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可增進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透過家長會向家長授課,使家長正確對待考試成績,從而減輕學生來自家長的壓力。

  3.學法指導。

  學業壓力無疑是中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進入高一以後,學習負擔加重,表現為科目增多,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高。一些學生從一開始沒有很好地加以調整,掌握高中階段正確的學習方法,以適應這一轉變時期,就會感到學習壓力大,學習效果差,成績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師要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時間,學會科學用腦,注重勞逸結合,制訂學習計劃,這樣,從預習到考試,都不會感到壓力大,無形中減輕了焦慮程度,考試也能應付自如了。

  4.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良好班集體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功效,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著重大的意義。其實,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時是來自於與集體的不善,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去向有心理障礙學生 求教,藉此對其短處給予開導,這樣有利於心理障礙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滿足。同時,還要利用多種渠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鼓勵各型別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文藝、體育、製作等興趣小組和校園文化活動,使大部分學生在各型別的群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既為學生創造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又可促進建立團結和諧的師生關係,從而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做好疏導工作。

  5.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

  來到新的學習環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熟悉感,就容易引起個體欲求上的衝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礙。所以,在重視做好心理障礙的預防和疏導工作的同時,從長遠來說,還要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使學生在遭受挫折時不至於茫然無措,在面對表揚時也能不忘乎所以。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減少對優秀生的過分呵護,讓他們正視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不妨有意設定困難和挫折,培養學生不怕失敗,勇於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鼓勵學生正確認識和麵對成功與失敗,隨時保持沉著冷靜,以理性的態度思考問題。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只要教師能掌握一點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在學生中樹立公正、無私的教師形象,以愛心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預防學生心理障礙的出現,並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做好疏導工作。

心理調查報告14

  我於20xx年1月在實習期間對富源縣大河鎮格宗小學五年級﹙一﹚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透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 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服務於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路,提供相應的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大河鎮格宗小學五年級﹙一﹚班進行,共發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47份,達到預定目標。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個案分析結果顯示,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小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生存,16%的小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小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學業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學生對該課程興趣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品德、科學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學科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數學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數學太難”,在調查中我還發現,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數學成績有3個學生考10分以下。

  3.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學習的作用,55%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18%的學生選擇務農態度,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

  (二)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走出農村,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繼續深造。

  小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實際化和功利化。小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中有部分學生從適用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踐。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小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小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更為嚴重的是,我在調查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小學生身上發展起來。

  2.學習需求的不同取向

  在調查中我發現,農村小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不同取向的特點。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有的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有的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有的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且學習目標較單純

  在問卷調查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主觀性表現在:這些學習目標不是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沒有現實依據,只是根據自己的理想而定,在學習過程中,這些學習目標也沒有跟自己的學習活動聯絡起來,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穩定,今天的目標和昨天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協調性表現在:大部分小學生的學習目標參差不齊,學習目標各不相同,沒有跟具體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學習目標跟自己的學習情況不協調。學習目標很單純,很多學生目標是為了考試能考到一個好成績,認為好的學習目標就是能考高分,當然這與現行的教育過程中的思想觀念有關,教師在評價學生是更注重的是學生是否能考高分,教師用分數衡量學生的優劣。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小學生感觸到經濟發展的快步伐,受金錢的影響,致力於追求金錢。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小學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

  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3.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小學生中有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樂於生活享受。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家長把學生交給學校,認為就要管好學生,有部分家長甚至認為只要學生在學校不違紀,學習情況好不好不要緊。這也對小學生的教育產生不良影響,對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消極後果。

  4.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農村小學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不同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幫助小學生健康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幫助小學生建立健全良好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科學技術。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教學設施、簡陋的學習場所、過時的科學技術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體和軟體的投入,教育教學環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小學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正確的發展自己。

  3.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的付出和經濟收入不相匹配,在偏遠地區教師條件艱苦,工資待遇偏低,教師的心理狀況較差,且心理壓力較大,比如來自家庭,社會,學校以及學生升學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得一些老師出現消極的教學情緒,這也從一個方面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如何面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和學習心理。因此,要改變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把消極的學習心理轉變成積極的學習心理,在教師待遇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受到各方面的影響,不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對小學生的學習心裡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出發,把學生的實際作為我們教學的出發點,把學生的成長作為我們教育教學的出發點,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學習心理,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心理調查報告15

  品牌作為巨大的無形資產和最佳經濟效益的載體,成為了一個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標誌。目前,品牌延伸已作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著重從消費者角度,運用認知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理論,分析了影響品牌延伸決策的消費心理因素,為品牌延伸決策提供消費心理依據。

  一、品牌延伸的消費者動因

  品牌延伸是指在已有的相當知名度與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基礎上,將原品牌運用到新產品或服務以期望減少新產品進入市場風險的一種營銷策略。

  1.品牌延伸的消費者心理基礎

  從消費者行為學的角度來看,品牌延伸符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者接受和使用某個品牌的產品或服務,如果獲得滿意的效果,就會對這種品牌形成良好的印象,會形成一種品牌的“暈輪效應”,從而影響他的消費行為,接受這種品牌的其他產品。

  2.滿足細分消費群的需求

  管理者把產品線延伸看作是滿足不同的細分消費群需求的一種低成本和低風險的方法,而且,透過市場調查,他們可以比以前更有效地區分出並瞄準更細的細分消費者群。

  3.滿足消費者的願望

  與以前相比,現在有更多的消費者在轉換品牌及嘗試他們從沒使用過的產品。產品線延伸正是試圖透過在一個品牌名稱下提供更多的不同產品,來滿足消費者想要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的願望。

  二、品牌延伸的消費者心理機制分析

  假設某一品牌A最初的主產品為X,隨著品牌的使用,品牌A逐漸具有了某種意義和聯想,這些意義和聯想可記為(a1,a2,a3……an)。現若將產品Y作為品牌A的延伸方案,產品Y是一個合適的遷移物件嗎?消費心理學研究認為,認識這個問題主要考慮消費者對原品牌的態度和情感是否能夠遷移到新的產品中,消費者通常透過兩種路徑來實現遷移。第一種是直接遷移機制即透過條件反應機制實現原品牌遷移到新品牌,在這一機制下,消費者對品牌資訊加工的參與性較低;第二種路徑是間接遷移機制即消費者首先要形成或體驗到延伸品牌與原品牌的意義和聯想具有融合性,或形成品牌認知圖式,在這一心理傾向影響下,消費者對原品牌的態度和情感才可能遷移到延伸品牌。

  上述觀點表明,品牌意義和聯想,主產品和延伸產品之間是一種互動作用的關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而不是簡單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所以,經營者在使用品牌延伸策略時要有動態分析的思想。

  三、影響品牌延伸決策的消費心理因素分析

  1.品牌資產價值是影響品牌延伸力的重要因素

  (1)品牌資產

  品牌延伸是企業重要的品牌戰略決策之一,但是並非所有的品牌都可以延伸。它是品牌延伸力作用的結果,品牌延伸力受到原有品牌資產的影響。

  品牌資產是企業的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形成的關鍵在於消費者看待品牌的方式而產生出來的消費行為。它是消費者對某個品牌已經建立起來的品牌意識和品牌印象,是一個品牌在消費者記憶中形成的知識結構。

  (2)品牌資產的構成要素——基於消費者的Aaker模型

  Aaker認為品牌資產之所以有價值並能為企業創造巨大的利潤,是因為它在消費者心中產生了廣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與預期一致的產品知覺質量,強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聯想,以及穩定的忠誠消費者以及其他獨佔性的品牌資產這五個核心特徵。下面主要就消費者品牌認知、品牌聯想、品牌忠誠進行分析。

  ①品牌認知

  所謂品牌認知是消費者認出、識別和記憶某品牌是某一產品類別的能力,從而在觀念中建立起品牌與產品間的聯絡。形式上,品牌認知是關於消費者回想起和記起某種品牌的能力,而實際上品牌認知不僅僅是消費者知道或者能夠回憶起聽到或者看到的某種品牌,而是包括與品牌有聯絡的品牌名稱、品牌標誌和品牌標識。

  ②品牌聯想

  品牌聯想是消費者在看到某一品牌時所勾起的所有印象、想像和意義的總和,如產品特點、使用場合、品牌個性、品牌形象等。比如,萬寶路總是讓人想起孤獨而陽剛的牛仔,男子氣概,神采飛揚的群馬,自由奔放的西部原野,新鮮的太陽與空氣……

  ③品牌忠誠

  Oliver是這樣定義品牌忠誠的:一種對偏愛的產品和服務的深深承諾,在未來都持續一致地重複購買和光顧,因此產生了反覆購買同一個品牌或一個品牌系列的行為,無論情境和營銷力量如何影響,都不會產生轉換行為。

  品牌忠誠是品牌資產的重心,擁有一群忠誠的消費者,就像為自己的品牌打造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它能阻擋競爭對手的刻意模仿、破壞性的銷價,它也是一個品牌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

  (3)較高的品牌資產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品牌延伸的機會

  一般而言,核心品牌資產價值越大,品牌延伸的成功率就越高。一個擁有強大品牌資產的品牌可以幫助企業推出合適的新產品,作為它的延伸產品。“阿迪達斯”作為一個運動品牌,憑藉其強大的品牌資產,開發了男士日常用品,如男士香水、潔面乳、鬚後水等。

  2.延伸產品與核心品牌之間的關聯度

  關聯度又稱相關性,是指延伸產品與核心品牌之間的某種“共通性和匹配度”即消費者頭腦中原品牌知識與新產品之間相關聯程度。這種相關性並非單指產品方面,還包括非產品方面。產品方面主要包括:技術成分、產品質量、目標市場、價格檔次、銷售渠道等。非產品方面主要指品牌的資產價值。下面主要就非產品方面的關聯度進行分析。

  (1)品牌資產價值的包容度

  品牌資產價值的包容度是品牌延伸的關鍵。除了要與原有產品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新產品實施品牌延伸更重要的是要與品牌內涵有一定的關聯,不能使品牌延伸有一種生搬硬套或不倫不類的感覺。這取決於企業原有品牌的資產價值。品牌延伸必須依託原有品牌資產價值,強大的品牌資產意味著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鮮明的品牌形象,人們對品牌的內涵已經有了較深的瞭解。新產品的必須要符合品牌已有的價值觀和品牌形象,否則,新產品的品牌延伸就不能被消費者接受,最終被市場淘汰。如果企業藉助自身強大的資金和營銷資源強行推廣品牌延伸,則又會模糊消費者心目中已有的品牌形象,甚至使消費者對品牌形象產生疑慮,進而放棄對品牌的忠誠。這將對品牌資產價值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在考慮實施品牌延伸時,首先一定要考察新產品與品牌內涵即品牌資產價值的關聯性,這是品牌延伸成功的關鍵。

  對於這種關聯性的考察,更多地出現在不同大類產品的品牌延伸方面。不同大類的產品,產品本身很難找到相關聯的特點,但是,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將維珍品牌從唱片行業延伸到了可樂行業,現延伸到旅館業和航空業。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將“萬寶路”品牌從香菸延伸到牛仔服、牛仔褲、鴨舌帽、腰帶並獲得了很大成功。產品不僅不屬於同一個行業,而且有的跨度還很大,但也取得了成功。這其中的原因,根本在於他們都符合品牌資產所展示給人們的內涵。也就是說,品牌資產價值包容延伸產品,延伸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2)品牌資產的可轉移性

  僅僅考慮品牌元素是否能夠轉移是不夠的,只有品牌資產能夠發生轉移才能夠進行延伸。特定的配方、技術通常與特定的產品緊密聯絡在一起,要想將其延伸使用到一個新產品上是較困難的。相反,品牌的經營理念,品牌對消費者作出的承諾卻比較容易轉移到非同類新生產品上。一般來說,抽象性的品牌資產比具體性的品牌資產更容易轉移,情感象徵性的價值比實用性價值更容易轉移。

【心理調查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