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合集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1

  積極的自我這一章,圍繞著“我”這個課題,展開了一系列探尋自我的過程,在學習完這堂課之後,我翻閱著書本,在尋找這堂課的真諦,這堂課想讓我們知道什麼,絕對不僅僅只是讓我們瞭解,讓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它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於是我給自己四天的時間,在下一堂課到來之前,我要探尋到這節課,它真正想要說的。

  我一直認為心理學他的本意是觀察反饋人類自身,由於對自身的盲目性,有一些問題並不好由自己得到答案,所以這四天我嘗試著去觀察他人,希望找到可以符合這堂課,能夠讓我更加深刻理解這堂課的事物,結果兜兜轉轉了四天最終的答案還是到了我自己身上。在星期四的時候,我嘗試了一款遊戲,是一個搭建房子的遊戲,我在實際畫出的建築設計圖在遊戲裡面很難得到確實的效果,說白了就是很醜,和我設想的截然不同,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問題我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預想,可是結果卻天差地別。在玩遊戲時我一直不喜歡看遊戲攻略,這讓我有一種挫敗,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我想不出來?但是那一天我四下孤立,舉目看去,全是遊戲中白茫茫雪山的場景,我退了出去,我接受不了預想進行不下去的事實,一直輾轉反側到了近十點,我打開了百度,查找了遊戲攻略。

  很可惜,他並沒有給我實際的解決方法,不死心的我再一次進了遊戲,這一次我進遊戲的畫面變了,不再是以往我看到的雪山,而是站在了雪山上看我所建的那個房子,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角度,那個角度看他和我的設計圖是一樣的,他在那個角度特別漂亮,完全不是之前進入遊戲看到的那副破敗的樣子。我下了雪山,走到了我在遊戲中的家面前,我圍繞她轉了一圈,沒有雪山的那個角度,他還是一樣的,只不過這一次不是醜的,而是美的。

  是一場奇特的經歷,總讓我感覺這個房子就是我自己。高考之前的成績讓我很自豪,直到高考,我一直接受不了高考失敗的原因,說是自尊也好,什麼客觀原因也好,我無法與自己達成和解,我對探尋自我是有排斥的,但是那天晚上我站在雪山上看到那個我以為很醜很破敗的地方,他在外面一圈陽光的映襯下,與我現實中所處的黑暗不同,那是人工與自然能達到的最優和解。成長總是一瞬間的事情,那些一直冥思苦想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積極的自我這堂課到底要教給我們什麼?

  她想告訴我們要與自我和解,接受失敗的,接受後悔的,接受理想的,接受美好的,知道自尊,深思主義,不要全盤否認你的美,不要過分肯定你的美,所有預想中的自我都是我們的選擇,好的壞的,都是我們踏出去的,確定好你的自我認知,當學會與自我和解的時候,所有的消極,拉扯你墜入山崖的力量也會消失。積極的自我,是你要懂你自己,你要掌控你自己。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2

  我一直都覺得,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我對心理學的認識得益於我在心理中心的工作。直到今日,我對這門學科的感覺任然是諱莫高深。也是因為寒假的閒暇時光,我聽了學堂線上慕課《積極心理學》。淺談我在學習過程中的幾個引起我共鳴的地方。

  任何的學科都可以追本溯源,而人內心世界的變化可以從人的進化中發現。人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進化,所導致的結果是人的視野的擴大。因而我們現在覺得當抬起頭、直起身子走路時要比彎著腰,低著頭走路要舒服。其中的科學依據就是人類的軀幹的骨骼整體呈現“S”型走向。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人類的軀幹由“L”型向“S”的進化。而人類身體最長的一條神經稱之為“迷走神經”。當我們挺胸抬頭的時候,“迷走神經”在舒張,因而我們會感覺愉悅、舒服。這對我個人來說的指導意義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我發現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彎著腰走路。在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中,對人的要求也是昂首挺胸。我想是不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人的奴性還沒有徹底清除。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的影響任然沒有消除。而作為新世紀新一代的我們,應該挺起腰板。我們祖國的強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因而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去展示大國氣象。

  我曾瞭解過心理中心的理念,大多數都有“助人自助”、“助人為樂”。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在助人的時候,人類大腦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激發我們身體的愉悅感,並且有助於我們思維的開發。我以前曾對“助人自助,助人為樂”的理念產生過懷疑。因為我們為何要去幫助別人。更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的熟語。我也曾用“只為初心,問心無愧”來鼓勵自己去踐行這個理念。可是“好心沒好報”的事時常也發生在我的身上。因而我也曾想封閉自己,可是任就做不到。大多數的女孩都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只對她一個人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這種問題上,誰都不可能博愛天下。其實助人也是有針對性的,正如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都有其成立的條件。在別人主動求助時,我們應該去主動別人。當別人需要時,我一定真心實意幫助他。

  人類進化導致了女性骨盆的縮小,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人類嬰兒的早產。大部分動物嬰兒出生的時候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說奔跑。而人類的嬰兒在出生的時候除了吃奶、排便等一些基本能力外,不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因而女性在選擇自己另一伴的時候,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個安全感,不僅僅是隻身強力壯,而是精神、物質的安全感。

  心理學是個極其微妙又特別有用的學科,我將繼續學習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經驗。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3

  近期,我在圖書館借來了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積極心理學》。在讀這本《積極心理學》之前,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往往會聯想到心理疾病、障礙等問題!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包括還包括許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對人生、社會的態度以及對人對己是很有道理!

  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

  在學習了積極心理學之後,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積極或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要積極地面對!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的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這才能體現活動時既愉快又有意義。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改變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做事方面。人們往往希望在越來越短的時間裡完成越來越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多活動而犧牲掉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於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因而,學習、研究“積極心理學”,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處的。有健康的心靈,才會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是我們每個人必需做的事。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4

  閒來無事,捧一本書,煮一杯茶,這算是生活中最愜意的活動之一。最近我在京東書城瀏覽到一本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積極心理學》,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自己對積極心理學的一些感受。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之中,積極樂觀的心態似乎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積極,說起來簡單,就是一種主動性強的、主觀努力奮發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它往往朝著正向發揮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認定為文化建設與個性培養的重要內容。

  生活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工作也可能歷盡波折,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讓人們在各種情形下保持奮鬥精神和前進動力的必要元素。不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呢?這或許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調節來談。在《積極心理學》中談到了要透過愉悅和酣暢的情緒體驗來調節積極的心態,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追求愉悅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為,在其本質上都是追求一種愉快的體驗。放到實際工作中來,我們如果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能夠樂在其中,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心態。也許有人會說,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這是事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缺陷和不足,嘗試改進和提升,讓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和成績,那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嗎?在咱們青銀收費站的厚德文化體系中將“厚德載道止於至善”作為核心價值觀,這所提倡的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

  厚德載道,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技能和經驗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在道德水準上達到新的高度,將道德理念、道德行為灌注到收費站管理和服務行為中。作為收費班長來說,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務,讓班組成員盡心盡力工作,讓廣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務。

  止於至善,這更是對積極心態的直接要求。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為終點。這表明我們目前所達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進和完善,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而是要再求創新、再上新高。如果讓我以止於至善的價值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認為還應當在班組凝聚力、班組工作效率、班組服務能力、班組成員的道德水準和業務素養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終極目標。

  積極心理學不是個體情緒心理的指南,而是團體學習和氛圍構建的導向。我深知應該透徹領悟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和主張,將積極心態作為一種工作氛圍來營造,從而在全班組、全收費站、全行業內掀起一場積極心態學習熱潮。在今後的班組工作中,我將逐步落實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以求得團隊工作有質的飛躍。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5

  積極心理學思想是由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利格曼提出,在20xx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吹響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號角。

  什麼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和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幸福。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一箇中心”是指積極心理學要以研究人的幸福為中心,幸福在多數情況下是主觀的,所以它也被稱為主觀幸福感,意即個體自己親身的感受。事例:有一個聰明人和一個老實人一起到海邊玩,聰明人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貝殼,而老實人也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鵝卵石。當他們走到一起時,聰明人提議兩個人交換自已所撿到的東西,老實人爽快地答應了。聰明人在交換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撿到的最好看的兩個貝殼藏匿了起來,把剩下的給了老實人,而老實人則把自己撿起到的所有鵝卵石都有交給了聰明人。回去之後的那天晚上,老實人睡得很香,但聰明人卻徹夜難眠,他一直在想:老實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把最好的石頭藏匿了起來。在這裡聰明人客觀上佔了便宜,但主觀上卻並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實人客觀上吃了一點虧,但主觀上卻感受到了幸福,這就是主觀幸福感。塞利格曼創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個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樂趣通常表現為興高采烈的外在情緒表現形式;參與是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業餘愛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義則意味著個體對行為或事件深層價值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能發揮自我的力量,達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標。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真實的幸福,他必須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緒體驗,這種良好的情緒體驗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則必須要達到超越自我。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基本點”是: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這三個基本點實際上就是人類獲得幸福的`基本路徑的具體體現。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6

  近段時間,拜讀了陶新華老師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前言及第一章部分,收穫頗多。

  在書中,陶老師為我們介紹腦科學的知識,講如何慧眼識人,如何積極投入,如何播種幸福,如何快樂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常說,尊其師,才能信其道,愛其師,才能樂其課。在我們的課堂上,如果我們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可能會讓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學習中。

  小薇,一個黑黑胖胖的小男生,是我班公認的搗蛋大王,只要班裡有違法亂紀的事,那肯定少不了他。平時聽到最多的告狀聲音就是“老師,小薇打我。”“老師,小薇把誰誰打哭了。”“老師,小薇把掃帚把弄折了。”“老師,小薇把抹布扔到房樑上了。”……

  當我一聽到這種聲音,血壓就開始往上飆,一開始就是各種批評,後來吵疲了,效果甚微。我又採用懷柔態度,有點成效。

  帶了孩子們兩年多,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對他們的瞭解更加的深入,特別是小薇。他看起來是個什麼都不在乎的孩子,別人得到什麼獎勵,他還嘲笑一番。我知道他內心是最想得到獎勵的那一個,因為他偶爾得一次獎勵,會炫耀得全班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上一刻的表揚餘溫還沒下去,下一刻他能馬上犯個錯誤。

  我看過很多的案例,知道越是調皮的孩子,越是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小薇也是這樣。這不,晚自習放學了,我去班裡帶孩子們回宿舍就寢,結果看到的卻是小薇和數學老師僵持的局面。不用說,小薇又犯錯了!數學老師向我訴苦,這個孩子又不好好聽課,還攪得別的同學上不成課。勸走數學老師,我把小薇單獨叫到教室外,問他原因,一開始,他態度還特別硬,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後來看到我真的生氣了,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說數學老師一節課都沒看他,昨天一天都沒理他。看著他哭的那叫一個委屈,我無良的笑了,這個理由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我告訴他想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可以用問問題的方法,不能用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方法。

  笑歸笑,這件事也讓我沉思了好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是特別想要老師關注的,只是採取的方法不得當。如果作為老師,我們能夠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所想,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是和諧的課堂,學生才能樂其課,愛其師。

  因此,當我們遇到越來越難教的學生的時候,需要反思,有沒有以新的眼光和視野來看待這些現象和問題?只有努力學習積極心理學的最新成果,開啟新思維新方法,並運用於實踐才能創新,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髮展。

  陶新華老師的這本書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讓我們做教師的知道,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改變自己的教育與理念和方法,獲取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是我們終身的追求。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7

  作為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學生,他們有的會經常違反學校紀律,把老師的叮囑當成耳旁風;有的會在同學交往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顯露出自私、不為別人著想的特點;還有的竟敢與老師頂撞,毫無尊師重道之言。這些學生令老師非常頭疼,費了很大的勁兒,收效卻甚微。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中講到,“不懂事往往是沒有能夠將社會規範和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在交往和溝透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人的成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人透過社會實踐,得到了許多不同體驗的過程。那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遵守社會規則,有的就很困難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寵壞了,或者與現實社會過度隔離造成的。”聯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學生,的確大多屬於這兩種情況。

  記得有一個叫小江的學生,經常和同學鬧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從來都不讓步,從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個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會擦桌子,不會繫鞋帶,衣服總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後來得知,他上小學之前跟奶奶一起過,奶奶非常寵他,事事以他為中心,所以才養成他不知道考慮別人感受的不良習慣。對於這類學生,他其實本質上並不壞,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訓練,在家庭教育中,從沒有明確生活中的原則,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訓練他的規則意識和合作能力。教師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必要時嚴格執行,強化認識,讓社會規範入腦入心。

  還有一類學生與之相反,不是被寵溺過度,而是被隔離過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過於嚴格,與社會接觸較少,對周圍環境產生畏懼、恐懼或者敵意的心理。他們很敏感,一個微笑有可能被理解為挖苦嘲笑,一個動作可以被誤解為攻擊,他們自我防禦機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擊性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環境。記得有個學生叫小可,家教很嚴,在家寫完作業,就是隨便玩玩,但不允許去別人家玩,也不能帶朋友來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會招來家長的辱罵。有一次上課時,有位同學衝他笑了笑,課下他就把那位同學打了,問原因,他說是因為他被人嘲笑了。還有一位同學,和同學發生爭執,拉都拉不住,嘴裡還振振有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天不抽,皮肉發餿。”對於這類學生,不要指望短時間內就能改變。首先要從家庭開始改變,創設一個安全有愛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會卸下很多防備。在學校裡,要進行規範化要求,讓他們在合作交往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繼而總結經驗,改變之前的錯誤做法。

  對於“不懂事”的學生,有時真得很上火,也很無奈,但終須要面對的,無論如何,不能放棄,不能貼標籤,以積極的心態、積極的方法去獲得積極的體驗,理解學生獨特行為和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方法,才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積極心理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