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通用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的本質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1

  作為追求實用的父母和老師,對於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爾當的閱讀提示,我從本書的第三部分開始了閱讀。對於《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我有這樣的兩點體會想要拿來分享。

  1、學習慾望的存在會促進更強烈的學習慾望的產生。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那麼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這種關係的建立對於個人而言是有益的,對於他人而言則具有傳染性。教師必須時刻將“更多的東西”帶給學習者:經驗、超值情境、單純的實踐諮詢,或是文化。他必須傳遞慾望。教師必須把學習者開啟,即使他並不清楚結果如何。作為有著差不多20年教齡的一名教師,我們更多時候考慮和追求的,是這道題目多少人對了,誰又錯了,怎樣去改正,是談心,還是單獨輔導,還是利用兵教兵的機會去完成?怎樣提高學生的分數?至於學生願意不願意我們跟他們談心,願意不願意接受輔導,願意不願意同學的幫助,我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學習如果沒有慾望,教師如果不能傳遞學習的慾望,這樣的教育應該是被動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算是失敗的教育。

  2、學習是一項持續的事業。它要求人們時刻跳出習慣性常規和自命真理。在書中,安德烈提到這樣一個概念“先有概念”。他說,所有兒童和成人都透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資訊。學習,就是對先有概念進行運算。文中,作者還特別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亞做講座的經歷。在這個例子裡,作者被自己在方向處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暈頭轉向,不分東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構成了個體的認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個體會覺得所有的質疑都在破壞其內在的穩定狀態,因此會不由自主地迴避質疑。然而學習就是以此為代價的。在學習中,我們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但是先有概念不斷地維護原有的經驗,這就使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習存在矛盾體。在我們比較擅長的學科的學習中,這種矛盾的影響是存在並且固執的。打破常規,打破這種先有概念的束縛,是更進一步地學習要跨越的一個關口。這也意味著學習是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觀點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認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的本質》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學習來說,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學習者的思想結構和他可以採集的資訊之間的多重聯絡。不過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即時的、自發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一種媒介。教師、專業人員、傳授者等等,必須促進每個個體的意義生產,陪伴他,對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擾。學習者是透過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藉由自身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代他學習,但必須在場,因為學習者不能一人學習。學習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學與種族主義》這本書中提到的:人是一臺學習的機器。事實的確如此。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2

  拿到真本書,我在想,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怎樣學習。書中告訴我們答案:在學習之前先要弄明白為什麼學習,這個因人而異。有的是技術需要,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有的是一樣天性,純粹的愛好。如果我們的身份是一名老師,那麼就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學習要實用、要高效。我想起去年參加《師德報告會》,這對我來說試一次精神的洗禮,現把學習感受摘錄如下。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會有牴觸的情緒,要週末來聽報告。但是這次我沒這麼覺得。更不像有的人為了能逃會,竊竊自喜。身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榜樣,在向榜樣看齊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查照和反省。今天的感受就是兩個詞和一句話:情懷、平臺、不要做手電筒。

  我一直覺得,在農村執教是遠一點,但是很舒服。我可以把對學生的愛,按照我的方式給學生。不用受學校的條條框框的約束。滿身滿心的都是學生。事實也確實是這樣。上去發言的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也都是講奉獻的。他們把自己的閒暇時間都給了學校,明面上、暗地裡給了學生很多的幫助。尤其是姚仁山老師,著實重新整理了我對老師的認識。現在社會上評價老師都是工資多少、假期長短。姚老師穿著樸素的衣服,衣衫寬大、褲腿很短,像吊鐘,一雙布鞋,儼然衣服清潔工的模樣。從民辦教師到現在的高階職稱,姚老師是付出很多的。就像我公公說的,在家待久了想學生。可能在老輩人那裡,真的是愛孩子。但如果讓我一輩子都這樣,我好像又不滿足。

  上去發言的老師,我能明顯的感覺到,每個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有平臺的。271集團的老師除了情懷,還有集團逼迫或者主動成長起來的專業知識。這種專業的成長必須要有平臺。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無論是上課還是演講,都需要一個良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逼著自己去成長,走向更專業的道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必須成長起來了,做勤娘,不做懶人。

  最後領導在總結的時候,講不要做手電筒,就是那種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人。這也值得我反思。推己及人吧。做好自己,儘可能的幫助每一個可以幫助的人。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每天寫作,用寫作完善自己的邏輯。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3

  近期拜讀了《學習的本質》一書,每天按照計劃閱讀並做了摘抄和批註,結合自己日常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感受頗深,收穫很大。

  教育不僅僅是需要愛就足夠的,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幹的事,關鍵是怎樣教育孩子。”如何引領教育,智慧的愛需要透過學習的道路得以展現,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師如何研究學習,從知識立意到學習的高階思維發展,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本書對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非常有價值,也能幫助教師更好的瞭解教育如何發生,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問題。雖然晦澀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現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前後貫通,仍然收穫頗多。

  學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阻礙,建構主義的學習者自主生成依據的正是其頭腦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現有學習內容能及時的和學生的先有概念相聯絡,便能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為學生的真正學習的開始。其次書中對學習的目標管理是作者所強調的,分階段設定的目標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所學的知識所能實現的目的,透過層層遞進的目標設計,一步步的闖關達成,真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被作者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作者眼裡,動機是推動學生去學習的內在的動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內容在需求,以及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產生的興趣,願望和期待,還可以採取一些外在說服手段,可以是口頭的、書面的或者其他媒介的。最重要的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能帶來一種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動機指引著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獲得滿意的學習成果,進一步的強化學習者本身的興趣,進而更推動學生能明確行動與願望,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能。指引學習者進入可以讓他滿意的情境。同時,動機維持著將一個計劃目標進行到底所必須的精力。概括而言,一個有動力的學生會表現出明確的行動願望。他能感受到某項活動對完成他的計劃具有怎樣的價值和重要性。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動,有能力達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會感到學習吃力,沒有辦法將學習進行到底,他看不到學習的價值,不知道教師提供的知識可以做什麼。於是他採取迴避策略,換句話說,他竭盡所能地什麼都不做,因此,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至關重要。

  結合線上與線下學習活動成果的對比,線上學習的網際網路學習可以作為一種補充存在,但缺乏目標管理和動機激發的學習,最終只能是學生面對冰冷的電腦感受來自遙遠空間的聲音,沒有有效的激發學習興趣的學習最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受損,得不到教師的支援和督促,學習品質變差,進而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形成一個惡性迴圈。而對線上班級學習期間的待優生,應表現出教他們的熱情,表達對他們能力的信任,去嘗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學生表現出學習動機的前兆,老師要進行誇大性的表揚。

  怎樣把學生帶入學習狀態呢?老師高高在上地站在講臺上,一本正經地給學生上課,一直坐著聽這種課,不會讓學生產生什麼學習動機。有心的老師已經發現,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責備、訓斥會造成師生關係緊張,往往會讓學生自暴自棄。讓學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麼他就會學習,就會進步。

  教學不是件輕鬆的差事,而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教學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術要求,教師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創新。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4

  讀完這本書之後,感覺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覺是文字寫的有點論文化,感覺很多內容看過去就忘了。

  引言部分圍繞“學習”而展開,看完過後,覺得雖然目前一直在強調要進行學習改革,學習不應該只注重於死讀書,學習者應該是學習的創造者或者從生活中去學等等。其實這些話很多人都懂,其中很多老師學生已經開始實施這種學習方式,但其實效果甚微。所以說真正實施起來對於目前而言還是太難了。

  意向在學習的動力機制中尤為重要,學習者只有在為學習製造出一層意義時才能佔有知識。而且所煉製的這種意義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透過他人傳遞給他。我們的學習者需要學習情境的相伴,因為“學習的境脈”是知識煉製的一個核心因素。知識賦予情境以意義,而情境為知識提供寓所。“教學的藝術就在於與學生分享對於某項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這個知識領域。”

  兒童能夠在行動中獲得動力進行學習,對於行動實踐,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其一,行動必須充分地境脈化(讓學生在情境中行動,而不是為行動而行動);其二,行動必須要與學習其他特有的形式相互聯結,如傾聽、表達、交換等,經過不同學習方式的對質階段。“活動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要透過活動引發學生個體的深層興趣,把他推向根本性問題,而不是滿足於維持一種在活動期間佔據其思維的淺層興趣。”適度的學習困難和學習挑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學習機遇而不是消除學習樂趣的負擔。

  學習就是自我發問嘗試發問吧,為什麼呢,如果你對所觀察和看到的事物沒有發問的慾望和好奇心,那就根本沒有學習實現的可能。“一個不具備解碼情境的智力工具的給並不能直接感受到任何東西,他周遭的環境對他來說只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自然或者社會現象,但往往只是看到了,卻沒有引發任何的學習可研,因為只有當個體進入到了“提問步驟”,我們才會嘗試去真正瞭解,才能真正超越僅僅記住觀察結果的階段,才能進入到真正的學習。當你的孩子學到一個新知識,但沒有任何發問的好奇和動機,放心好了,他沒有真正學習。

  看到關於學習動機方面,文章中提到“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對於這句話而言還是非常有感觸的。我暑假曾經幫外甥補習數學和英語,對於他而言真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學習興趣,我給他講的時候他也不好好聽,永遠都是想著玩。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著怎麼能讓他認真對待一下,懲罰和獎勵手段都用過。最後發現還是哄著學,獎勵著讓他學才是有點用的。所以說對於學習而言,動機還是佔據一定地位的。

  關於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若扮演的角色以及今後教師的職業,目前而言教師大部分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即知識的“兜售者”,當然許多老師在著力於改變這一個現狀,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鼓勵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變成教會學生如何去學,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而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著手於創新,文章中提到教師應該適應於環境的變化,否則,固守舊知識會被時代摒棄。

  作者說學生與教學內容是脫節的,這與我們時常講的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學習是一種意思,尤其是高中時期,學生每天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問時事,不解常識,這種封閉式的教學與學習,可能帶來優異的成績,卻使學習者失去了瞭解世界、構築三觀的黃金時期,是一種不全面的發展。作者說,以學生先有概念為出發點,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是對已有知識進行補充延伸,或許是推翻原有觀念進行知識重構,然而許多學習者拒絕後者推翻重建的知識,其實,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關聯,是突破學習習慣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學者從學生原有的概念出發,改進教學方法。本書強調的是學習本身,而不是技巧性的學習與教學方法等,作者指出,使學習持續下來的方法學習者要保持強大的學習動力,只有學習者內在的動力足夠強大,才能使學習長久的保持下去。學習者是學習這項活動的主要承受者,在學習過程中要體現學習者的主動性,強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章節就是“為什麼要學習”,在文章中,作者一直在將學習這件事與其他的事情作類比,就像作者說的,我們現在的學習是帶有某種目的的機械性學習,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想要去做的事情。我們現在的大多數學校教育就是單純的幫助你透過升學考試,而真正考慮到學生的自身感受的、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的學校教育很少,甚至說沒有。

  但是,我們應該都明白,瞭解學習者是一切教育實踐不可或缺的出發點。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而不是教育者,教育者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習者為主,瞭解學習者的心理特徵及興趣愛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行因材施教。

  文中說:“學習者並不是隨隨便便地煉製一個知識,他決定著自己的學習過程。只有當一個知識對他來說是有意義的,他才會去獲取它,進而改變自己的表徵系統。”然而,如何讓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對這些內容感興趣,正是現在許多學校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本書引發了我們對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在我們的學業生涯中,教師往往在學生與家長之間充當著中間人的角色。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關係中,教師應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主動協調與學生家長的關係,以利於同學和家長建立健康的合作關係,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取得一致。有些家長過分嚴厲地要求孩子,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卻過度溺愛孩子,不重視學習,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要求,這些都是錯誤的教育觀念。對於這些錯誤的教育觀點和方法,教師要透過各種方式,向家長介紹教育方針和學校的教育要求,使他們明確教育目的、原則和方法;要推廣各種普及性的教育科學書籍、報刊、雜誌,使學生家長提高有關教育的知識和水平;要組織家長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幫助他們改善教育子女的不適當形式和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藝術。所以,教師要注重恰當協調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了內在的強烈的學習動機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言,要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佼佼者,只需要十幾年日復一日地重複練習,而支撐學習者堅持下來的,便是自身內在的學習動機。如今的學生,從小的學習動機幾乎都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或是出人頭地的抱負,或者是迫不得已的無奈,都缺乏一些學習者內在的自發的興趣,俗語有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習持續進行下去,最本質的方法便是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而這種興趣需要從幼年時期便開始培養,在學生求學過程中不斷強化,使之能夠成為激勵學生終身學習的動機。

  關於如何學習。本書中探討的如何進行學習,並不是老生常談的所謂通用學習方法,而是從腦部構造原理,社會與文化方面進行分析解讀,為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回想起以往自己被迫傳輸入大腦的學習方法,往往是某一學科的公式化的定論,比如學語文就要多閱讀,學英語就要記單詞,文科靠背,理科要刷題等等,這些公式化的所謂學習方法,這些“方法”的科學性先暫且不提,它們對學生帶來的實際作用同樣有待考究。忍不住建議各個年級的在崗以及師範生都來讀一讀此書,先讓教育者理解了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才能給學習者傳輸正確的教育觀念。

  學習是一件艱難而複雜的事情,只有產生興趣才有可能保持學習的熱情,才會一直堅持下去。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5

  根據學校和年級閱讀安排,近期讀了《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本書既有教育教學理論,又有具體例項,雖然理論性很強,但讓人讀起來卻不覺艱澀。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對教育、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之,讀過這本書後,收穫頗豐。

  首先,“教學”二字,首先在於“學”之一字。本書開篇就講到“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能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處於主體地位的人,這與我們271教育的理念完全相同。主體性是學生的內在屬性,是與生俱有的,而不是後天賦予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物件。

  271教育核心價值感也提到,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讓每個孩子快樂地走向自我教育。這不正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嗎!而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對於學習目標的設定、對於學習過程的設計,集團、學校、年級都在強調,一定從學生出發,是學生立意,而不是教師立意。

  其次,設定情境任務,用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關於學習的慾望,在66頁導語中提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那麼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新課標和高考評價體系中也多次強調情境的重要性,甚至重要到“無情境,不考試”。任務情境與現實生活相適,應該教師所創設的任務情境,要適應學生真實的生活環境,結合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絡,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積極發揮。任務情境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絡,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任務情境時要考慮與學生原有知識有所聯絡,按照學生認知建構的規律進行安排與組織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尤其在概念規律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把新概念和規律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知識聯絡。透過已有概念來理解新概念,不斷進行新的意義建構,是知識的學習過程,形成階梯式的上升過程。

  第三,積極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心理學家指出,在學校沒有好學生、差學生,都是有希望的學生,沒有聰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潛質的孩子。所以我們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把評價定位在激勵學生的進步上,創設愉悅情境,營造寬鬆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啟用學生思維,同時還能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探究和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樹立對學習、生活的自信。由於老師把每位學生都視為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獨特生命個體,對他進行真心關愛,才使所有的學生都無拘無束地享受著生命成長的快樂,能在溫馨的課堂裡傾吐心靈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為妙。每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作用,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內心,有時還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學習的本質》帶給我的啟發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反覆閱讀,讀出文章的精髓,並能學以致用。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6

  最近讀了《學習的本質》,總體感覺很頭大,裡面專業名詞比較多,讀起來比較繞,趣味性差了一點。但是堅持讀下去還有有不小的收穫的。

  根據書籍前面的閱讀指導,我覺得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因此我選擇從書的第三部分——學校和文化機構的轉變開始閱讀,中間偶爾回到第二部分檢視一二,瞭解為什麼會以另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和媒介化。

  本書的第三部分裡面包含了很多可以直接指導教學實踐的方法,是我受益匪淺。在這一部分中重點闡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先有概念”。

  所有兒童和成年人都透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資訊。不過,先有概念是多種多樣的。與學習者個人、其周邊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有關的一切都有相應的先有概念。也就是說,先有概念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已經存在於腦海中的經驗和認知。由此可見,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先前基礎的確很重要,但是學不好也不能僅僅歸因於基礎弱底子薄上。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其他的先有因素,比如對英語學科的先有認知因素,內心裡認定了它很難學不會;或者先有的學習方式已經不適合現階段的英語學。因此,我們要透過各種方式瞭解學生的先有概念,不能一味地歸咎於以前基礎不好,重點應該放在找到學生的癥結所在,並對症下藥,幫助學生學好英語。

  先有概念是學生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打破先有概念進而接受新概念是一件困難且耗費時間心力的事情。要理解新事物,必須在相關領域內擁有一個成型的參照框架,還必須對這一框架進行操作,讓意義浮現出來。在此,也就體現出教學中設定情境的重要性了。學生需要在一個情境中建立先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間的聯絡,而非憑空想象,這也是一再強調情境設計要貼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老師還可以利用激動、驚訝的情緒和適合孩子年齡的情節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或是讓他們產生問題。我認為這一點這是我所欠缺的。課堂上老師的情緒起伏,表情變化,音調的變化都對學生有較大的影響。而反觀我自己的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勁頭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我自己的情緒太平,沒有起伏,學生可能不是故意不配合而是真的沒有興趣去配合。因此,在以後的課堂中不要太刻板,適時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活躍下氣氛,效果會更好。

  總之,《學習的本質》這本書使我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學習,從而,從自身出發,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