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說課稿

歷史說課稿

有關歷史說課稿模板彙總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新課標的要求

  課標要求: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2、理解:國家干預經濟、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福利國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

  關鍵:正確理解戰後資本主義政策調整。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問題式探究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知識,增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一)匯入:溫故而“入新”。(回顧第3單元第16課的主要內容)

  師:匯入新課我採用的是:利用學生對歷史圖片的感性認識,先展示一組192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圖片,在羅斯福上臺,推行新政後,使美國度過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即凱恩斯主義又稱“看不見的手”。再展示一組二戰後各國受到戰爭重創的情景的圖片。思考,在二戰結束之後,各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到國家的大危機中,而為避免這種現象出現,資本主義國家將進行怎樣調整?其結果會怎麼樣?以此匯入新課(此處主要目的在於,在視覺感應上引導學生進入教材)

  板書:第17課《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二)教授新課:過程:

  一、措施(板書)

  此過程我主要是設定探究式問題,掌握教材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探究一:“看不見的手”還起作用嗎?

  (展示一組美國在二戰和戰後經濟發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選的圖片)

  說明:“看不見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此問題設計在於引入教材以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板書)

  對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我設定了兩個簡單探究性問題:

  探究二:國有化與今天我國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經濟計劃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使學生掌握國有化經濟、制定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調節的作用,同時利用本次探究,培養了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對比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

  師:在處理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的方式後,我又設定了一個問題,

  探究四: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

  我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那就是“總統論壇”,這個環節主要是以展示學生自我能力為主。

  首先我給出試題背景:為什麼在30年代羅斯福會加強國家干預,在80年代裡根會收縮對經濟干預,90年代克林頓又有所加強?下面讓總統來談談其中緣由。選出三位學生分別代表羅斯福、里根、克林頓(課前作業的形式),

  第二步,學生可充分利用這一單元的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我在學生演講後進行補充,總結。

  此處環節的設定,不僅起到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用在課堂”

  (二)企業經營(板書)

  這是政策調整的第二個措施,此處環節我主要是透過利用現實現象解決歷史現象

  1、“人民資本主義”

  展示圖片--當今股票市場、股票業務的繁榮景象

  引導學生: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中,以及在中國,股市發展是非常紅火的,不同人對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戰後,就是“人民資本主義”

  2、“經營者革命”

  我採取的方式是以瞭解白領階層地位和職責是什麼,來了解戰後企業經營中的這次革命

  此處環節的設定,主要是引導學生由現實走入歷史,再從歷史走向現實,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使歷史更貼近現實。

  (三)福利國家政策發展(板書)

  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第三個措施,我依舊採取設定探究問題的方式,

  探究五: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過什麼樣的事情?你認為這是教材所說的福利制度嗎?(學生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

  最後,結合教材共同處理(概念、種類、特點、實質、影響)

  此處環節的設定,主要目的為: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於教會學生要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

  二、結果(板書)

  最後一個內容為總結在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後,經濟發展的情況,透過總結教材,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小結:

  我採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題,將本節課的知識重新回顧(這種方法既可以對本節課做以簡單小結,又可以培養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鞏固練習:

  我只設計了三道選擇題,因為上面小結中的材料題,已起到課堂知識鞏固的作用。

  課後探究作業:

  社會調查:

  ①內容:現代企業經理人員的綜合狀況。

  ②方式:每10-15人為一組,每人調查至少一名經理,瞭解他們的工作行業、工作時間、收入、工作經歷、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③小組討論後寫出綜合調查報告。

  課後作業的設定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是再一次用現實現象理解歷史問題。

  五、板書設計【略】

歷史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

  (一)教學內容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該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本課則掀開了祖國曆史的篇章,內容包括了三個子目,即“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山頂洞人”。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我國遠古居民的演變發展過程,具有時序性和邏輯性。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課標要求

  瞭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是理解中華文明起源於何時何地的基礎。本課不僅掀開了祖國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類起源及演變的問題,對同學們今後學習世界史也起著一定的鋪墊作用。

  課標對本課知識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根據課標來看,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較為簡單。我結合教材內容,擬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透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識記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時間、地點以及他們生活的年代,瞭解他們的體質特徵和生活狀況;我國境內遠古居民不斷演變發展進步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感知、瞭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基本史實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還原歷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在欣賞圖片和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學會尋找歷史資訊,構建起遠古居民發展演變的歷史框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學習本課,培養同學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熱情。初步理解“勞動創造世界及人類本身”的唯物史觀。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類的起源,元謀人的地位和基本情況,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徵及其生活狀況。

  依據:人類到底從哪裡來?對於這一問題,教材雖未重點闡述,但有必要為同學作簡單介紹,這符合七年級同學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體質特徵和生活狀況的掌握既有利於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別與聯絡,也有利於同學總體把握遠古居民的概括及其發展的歷程。

  難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他們製造和使用工具的特點,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社會組織形式。

  依據: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學生掌握遠古居民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情況有利於理解人類透過勞動不斷完善自身並推動社會的發展。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組織形式體現了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與進步。

  二、 教法

  七年級歷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說課稿就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喜歡!

歷史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透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檢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透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 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透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 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 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 自主獲取資訊 。 知識積累較少 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匯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匯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透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透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 然後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說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以隋為鑑,以民為本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歷史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筆墨丹青》。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理念等六方面來談談對本課的構思過程,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筆墨丹青》是嶽麓版“文化發展歷程”第二單元第八課的內容。本課在內容上透射出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在形式上獨樹一幟,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本課學習,瞭解中國古代藝術多姿多彩的風貌,培養學生體驗美、發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生活內容,培養藝術情操。

  2、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繪畫的發展歷程及成因。

  (2) 教學難點:透過學習古代藝術的內容,使學生逐步理解藝術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中國古代的藝術比較感興趣,但對古代藝術的瞭解僅在於感官,對古代藝術背後所傳承的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瞭解較少。透過學習古代藝術名作,有助於學生認識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悉中國古代繪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和作品,掌握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發展脈絡,理解傳統繪畫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德育目標--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激發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本課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展示歷史畫卷,並融入時代內容,使課堂有“聲”有“色”。在教法上,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圖片、影片等手段對中國古代繪畫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2、情境法: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3、學生活動法:學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於學生的學習風格存在差異,我採取多樣的學習方法: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互評法學習等。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談一下教學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四個環節,分別是匯入新課,講授新課,構建整體知識框架,佈置作業。

  1、匯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

  (擷取奧運會開幕式上展示畫卷的部分影片.)播放影片.

  在華麗的場景與優美的意境中,一幅中國畫卷以流動的方式展示出來。隨著主持人對中國畫風的介紹,教師提出問題:中國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何時?有哪些特點?從而將學生帶入本課內容。

  2、講授新課(大約需要30分鐘)

  第一步:走近和感受中國繪畫

  透過多媒體分別展示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感受遠古繪畫的質樸,戰國漢代的誇張浪漫,魏晉時期的以形寫神,盛唐的氣象萬千,宋元明清的活潑、張揚,並讓學生結合課本總結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及繪畫特點。

  這部分內容我透過以下5個問題貫穿起來

  ①起源時期的繪畫具有什麼樣的形式、風格和內容呢?----------------------起源

  ②聯絡戰國時期和漢代的時代背景,為何帛畫主題及形式呈現出這樣的風格?--成熟

  ③從魏晉時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畫各有何特點?----------------------------發展

  ④民間風俗畫的興起和哪些因素有關?------------------------------------豐富

  ⑤從課文的介紹中,能否概括出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

  第二步:品味中國文人畫風格

  文人畫是北宋以後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透過多媒體展示體現文人風格的三類畫: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體驗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畫家的精神風貌,進一步理解文人畫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等特徵,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第三步:學生活動

  根據課後“閱讀與思考”中宋代宮廷畫院出過的考題,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設計自己的畫面,並一起交流評論,比較誰的構思最接近傳統文人畫的標準,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3、構建整體知識框架,突出知識主幹(大約需要5分鐘)。

  新石器時代繪畫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 戰國時代繪畫

  兩漢時期繪畫

  興起背景

  魏晉文人畫

  二、從顧愷之到吳道子 特點

  背景

  唐朝繪畫 特點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畫

  三、文人意趣 特點

  元代文人畫特點

  明清文人畫特點

  背景

  宋代民間畫興起

  四、民間風情 代表作

  明清民間畫

  4、佈置作業(大約需要5分鐘)

  解析與探究---欣賞宋代的兩幅作品,結合所學知識,提取它們蘊含的歷史資訊。

  六、教學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理念是:圍繞一個核心:以時代背景為核心,理解各個時期繪畫的時代風貌;突出一個重心:以學法為重心,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性;提升一種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昇華一種情感:激發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增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昇華。在積極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實現教學相長。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支援。

歷史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2、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臘先哲(人文精神的濫觴)、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產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人文精神的成熟),後啟資產階級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是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重大貢獻即確立了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進步性。

  3、教學重點: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啟蒙運動的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他們在啟蒙運動中的作用)

  4、教學難點:

  因本節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張極易混淆,所以重點解決以下兩個難點:

  難點一:分析比較啟蒙思想家的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圍影響等);

  難點二: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和對近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

  5、教學三維目標分析:

  在一節課的時間裡,要學習啟蒙運動這麼多內容,必須有重點、有中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堂課的中心是理解啟蒙思想的產生,瞭解其主要內容及影響。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今社會人文主義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創新、偉大和崇高。根據以上教學要求及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估計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瞭解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性質、目的和主要內容。

  (2)理解主要思想傢俱有代表性的主張。

  (3)學會評價啟蒙運動的影響。

  能力培養:(1)在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資料時,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

  (2)透過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異同,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3)透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與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理論、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提供相關圖文資料,增強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透過閱讀,結合材料師生共同探討對話,共同感受、分析啟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張及影響。

  (3)透過表格把複雜的問題直觀化、簡約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澱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鬥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於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所以,透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可以:

  (1)培養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

  (2)關注社會進步,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於懷疑,勇於創新,不斷追求真理。

  (3)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鑑。

  二、說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活動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流和溝通,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互動影響和互動活動的過程。

  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是要看學生做了些什麼,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麼。

  1、在備課過程中和教學過程中貫穿著“整體性原則”和“問題式教學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課整合成“啟蒙運動的興起、過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張、影響”。

  2、按新課改精神的指導採用啟發、合作討論、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

  3、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4、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

  在學習重點難點問題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透過談話、討論,與學生共同歸納、分析啟蒙思想家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同時,透過表格的運用,把複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簡約化。其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透過簡明的圖表進一步認識“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從而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指導

  1、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聯絡能力較強。加上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觀察自主性強,概括性高度發展,並且處於創新思維最佳發展區的前端。因此教學過程應充分利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知識聯絡能力、從材料中提取資訊的能力、創新思維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建構適合自己學習、研究、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離開校園後都能終身受益。

  3、在本課時,學生時而閱讀思考、時而小組討論研究,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在知識產生過程中發現規律,進一步把知識納入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教育學“最近發展區”要求,體現了自我建構知識的現代教學思想。

  四、說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情景營造:用大螢幕打出《美國三權分立示意圖》《新青年》雜誌影印本。

  教學導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綜合國力強大。但對於真正的美國主流精英人士來說,他們的國家最值得為之驕傲的不是其龐大的物質財富,領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而是創造這一切的機制,即權利相互平衡與制約的1787年憲法。而這種機制來源於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的天才設計。

  近代以來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誌: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這也是歐洲啟蒙思想家們最先提出和倡導的人文精神。

  那麼,歐洲啟蒙運動是怎樣興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麼主要思想主張和重大影響?這節課讓我們共同來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睿智、創新、偉大和崇高。

  設計說明:這段話用獨特的視角把學生引入深刻的思考,為叩開知識的大門作良好的鋪墊。具有“凝神、起興、點題”之功效。

  (二)教學結構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質

  二、啟蒙運動的過程

  1、興起:17世紀發源於資本主義發達的英國

  2、高潮:18世紀中葉,以法國為中心,出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

  3、擴充套件:德國、康德

  三、啟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張

  1、孟德斯鳩:法的精神

  2、伏爾泰:自由與平等

  3、盧梭:社會契約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啟蒙運動的影響

  五、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

  (三)師生互動

  合作探究: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課堂設問一、閱讀課本回答,什麼是啟蒙運動(概念)

  提示:17——18世紀歐洲興起的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的運動。

  課堂設問二:啟蒙先驅們用什麼來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與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時的反封建鬥爭有何發展?

  提示:理性主義(理性的陽光);批判的鋒芒直指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

  課堂設問三:什麼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斷,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課堂設問四:思考什麼?怎樣判斷?

  提示:人的權利;用科學的方法。

  老師總結:說到底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歐洲近代社會發展的道路。

  設計說明:透過師生互動使學生明確“啟蒙運動”的完整概念,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基石。

  課堂設問五:啟蒙運動為什麼會興起?(背景)(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請同學們模仿分析文藝復興和西歐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來分析一下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現實阻礙: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推動力量: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認識基礎: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課堂設問五:根據上述條件判斷,啟蒙運動的性質是什麼?

  提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匯入下一環節:上面我們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進行了分析。誰能由此推斷出啟蒙運動最早發源於哪個國家?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