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教育隨筆

端午節教育隨筆

端午節教育隨筆

端午節教育隨筆1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自從有了這個節日,每年過端午的這一天,詩人們便會透過各種形式的集會活動,用詩表達對生活的感受,抒發自己的心中的情感和思想。

  我國古代吟詠端午節的詩歌很多,其中有不少是懷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唐人文秀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有的詩則形象地展示出豐富多采的民情風俗,再現了端午節獨具的特點,給節日氣氛融入濃郁的詩情畫意。唐代詩人張建封,寫端午劃龍船的《競渡歌》,傳誦十分廣遠。詩中描寫道:“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古時賽龍舟觀眾多、興致高,連平日深居閨閣的婦女也梳妝打扮,出來觀看,不難想見,江邊競渡場面的熱鬧與火爆。

  古往今來,端午詩歌大都抒發著一種愛國愛家鄉的情緒。古時流傳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現今,人們更是把端午詩歌推向了一個高潮,並提升到了一個民族的愛國高度,有詩寫道:“端午節的雨水/把我們心中的一個名字/輕拭/包進粽子裡的懷念/和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後輩們細細咀嚼/那股特有的清香/足以讓一個民族挺直脊樑。”

  端午節的最大意義與永恆價值,是與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分不開的。屈原熱愛祖國,堅持自己的理想,他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文人雅士。端午節跟現代社會聯絡最密切的就是愛國主義。

  20xx年5月汶川大地震,正值端午節期間,很多詩人拿起了手中的筆,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祈福,希望他們早日重建家園,創造美好新生活。他們透過詩歌來抒寫心中的愛與情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作。端午節那天,各種抗震救災的詩歌朗誦會也在全國各地競相上演,並且成為最熱門的演出。

  20xx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詩人們再度拿出手中的詩,詩意的端午節讓我們和災區人民心和心,更加團結起來,共同渡過難關。“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為屈子歌”等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抒發了對災區同胞的關愛,寄託著端午節裡對屈子高潔愛國情懷的敬意和緬懷。

  端午節是詩意的,體現出的是愛國的精髓。端午節是屬於詩人的,是屬於詩歌的。這一天,除了吃到清香的粽子,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夠好好地讀一讀這些優秀的詩歌作品。在那濃濃的詩意中,讓這個節日生動起來,讓我的精神更加振奮起來。

端午節教育隨筆2

  端午節話數字“五”的文化寓意與節日習俗禁忌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五”、“端陽”,還有的地方叫“中天節”。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近5000年得歷史。值此20xx年端午節來臨之際,樂奀首先祝各位朋友節日快樂。

  “端”是開始、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個逢“五”的日子,頭一個就是端五。“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古人又以奇數(單數)為陽,偶數(雙數)為陰,所以也叫“端陽”。而端午節這一天兩個“五”相重,因此有稱為“重五”。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關於端午的始源,大致有“屈原說”、“龍節說”、“惡日說”、“夏至說”等多種。針對前三種說法,相關資料介紹較多,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夏至說”。

  西晉周處所編的《風土記》中有“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的記載。《後漢書〃禮儀志》一書認為: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來自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解釋端午為:“日葉正陽,時當仲夏。”從科學角度去分析,只有到了夏

  至,太陽才可能完全合於正陽的位臵,因此端午節又有“中天節”的別稱。

  五,會意字。從二,從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錯。本義:交午,縱橫交錯的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謂:“五,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在我國古人的觀念裡,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奇數里最大的數字是“九”,五在陽數中處於居中的位臵,有調和之意。因此古代帝王之位稱為“九五之尊”。“五”在中心,足見“五”是一個支配天地之氣的數字。後天之相,基於五行。人教大興後,施教化,定禮法,衍化出更多的“五”之數:五行——木、火、土、金、水;五靈——天、地、人、神、鬼;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黃、白、黑;五時——春、夏、四季、秋、冬;五穀——稻、黍、稷、麥、菽;五味——酸、苦、甘、辛、鹹;五氣——風、熱、溼、燥、寒;五音——角、徵、宮、商、羽;五蘊——色、受、想、行、識;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義——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五經——《易》、《尚書》、《詩》、《禮》、《春秋》;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端午節是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其許多習俗都與“五”有關。比如說:端午節這天給孩子的長命縷,是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做成的,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保佑小孩長命

  百歲。各家懸插的“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山丹花),起到驅除蚊蠅,殺蟲滅菌,提神避邪的作用。在南方過端午節是人們還有吃“五黃”的習慣:黃瓜、黃鱔、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這無一不與“五”有關。當然端午節少不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喲!

  “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解字〃冬部》:“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鹼水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應節食品,端午食粽已成為全國性風俗。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為“益智仁粽”。《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這就是“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的由來。當時江南地區的端午節,人們已普遍食用用菰葉裹黍米粟棗的粽子。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賽龍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史書記載,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

  不同的寓意。如: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

  除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這些習俗講究之外,古人在整個五月的生活也有諸多禁忌。比如說:五月不能蓋房,“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五月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不宜生子,認為各種毒氣、疾疫、鬼怪都會侵襲到嬰兒體內,對父母不利,所以萬一生下來即使不殺也的把Ta送到外婆家或河邊,以免衝撞他人。古人還有諺語說道:“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五月連陰下大雨,玉皇大帝賣兒女。”

端午節教育隨筆3

  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五彩線神秘地栓在胳膊上,大人說,是要栓來一年的吉祥,驅走災氣。五彩線常是由姑姑或是姐姐在頭一天準備好絲線,又擰成繩狀的

  布別猴子(假想為孫悟空,能打走一切妖魔鬼怪),以驅除災魔和不祥

  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著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訊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訊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身佩葫蘆。《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陽小兒歡,艾葉靈符插在門前,人換衣裳,葫蘆釘在身邊。”這種葫蘆的做法是:將棉花團成筷子頭般大的細腰小葫蘆,再用五彩絲絨線纏上;然後用綵線將一個個小葫蘆串起來,釘在女孩兒的衣服上,據說可以驅瘟疫,避邪風。同樣功用的掛件還有小粽子、小香包等。

  掃帚、梳子都有掃除晦氣,驅除災魔和不祥的意思

  這和中國人希望過的平安幸福,趨吉避凶的的心理有關,美好祝福而已

端午節教育隨筆4

  端午節的意義在古代,端午節是人們用來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節日,所以關於過端午佳節的是什麼?就和這些傳說有關了。

  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才思超逸,輔佐懷王。秦楚爭霸,“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主張聯齊抗秦。懷王輕信讒言,放逐屈原,與秦結盟,被秦俘虜,客死於秦。頃襄王即位,繼續親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輾轉沅湘,哀吟苦憶,目睹亡國。秦將白起破郢都,滅楚國。屈原痛不欲生,自沉於汨羅江,以死殉國,時為(前278年)夏曆五月初五。

  過端午佳節的是什麼?還有一些意義就是紀念忠臣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紀念秋瑾的就義等等。

  不管以前過端午佳節的是什麼?到了現代,端午節已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人們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內涵。屈原、伍子胥的愛國,曹娥的孝道也好,無論哪一樣,都是值得我們永久紀念,一直傳承的。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說明端午節開始慢慢轉變為一種全民娛樂活動,這也是國家關注傳統文化,傳承歷史精華的又一有力證明。

端午節教育隨筆5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秘密,我馬上學著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說,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衛自己的國家。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裡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裡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讓大魚一吃把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秘密,我馬上學著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說,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衛自己的國家。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裡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裡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讓大魚一吃把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端午節教育隨筆6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在這天裡,我瞭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

  一大早,媽媽和奶奶就忙上了。走近一看,原來是在包粽子。我對這個感上了興趣,心想一定要學會包粽子。

  學包粽子可不容易,首先,要把被水洗得乾乾淨淨的葦葉捲成一個三角形,裡面留一個空間,把糯米、大棗和葡萄乾放進去,填滿後,再把上面的葦葉折下來,把它包得嚴嚴實實的,用細繩子捆緊繫個扣,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一開始,我包的總是不太順暢,不是沒放大棗,就是細繩子沒捆嚴。後來,我越包越好,越包越像樣,連媽媽都誇我呢。

  一個個粽子都包好了,接下來就該上鍋煮了。在煮的時候,那糯米、大棗和葡萄乾的香味就像傳遍了全世界。

  吃完了美味的粽子,我們全家來到了海河邊觀看激烈的賽龍舟。只見兩對選手精神抖擻地坐在船上,手緊緊地握住船槳,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前方。“砰”的一聲,比賽開始了。一條條龍舟整齊地往前衝,比賽十分激烈。人們也興奮地喊著,歡呼著,那聲音簡直響徹雲霄。

  今天,我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中國傳統的博大精深。

【端午節教育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