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三國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品三國讀後感1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後,終於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裡有天下紛爭,群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後來魏國一支獨大統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為後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坂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曹操為什麼會在官度之戰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說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群雄並起,英雄豪傑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一的象徵對待皇帝的態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援。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麼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說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為什麼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麼?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為後面魏國統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讀史可以明智從三國中的曹操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優秀品質:

  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2、德才兼備,唯才是舉。

  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4、善於做自我批評而揚他人等。這些領導作風時隔2000多年的今天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品三國讀後感2

  最近,讀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重新讓自己走進三國,找回幾乎遺忘乾淨的三國故事的記憶。與其中人物作又一次的近距離接觸。對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

  其實以前我對枯燥的歷史,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是有畏懼感的,但讀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有意思,特別是他常用現代的一些俗語和事例來解釋三國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覺挺新鮮還很有趣:比如他把劉備這一幫人比作一個集團,認為劉備集團好比一個很有前途的民營企業,可惜缺少一個能幹得CEO,搞不清自己得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職業經理人,可以讓企業起死回生,但沒有自己的公司,他自己也不想當老闆,所以他們兩人就一拍即合了。此外文中易中天教授對三國人物的複雜個性及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作了非常細緻的解說。如“官渡焚書”,曹操表現出來的寬宏讓很多人對曹操敬佩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這在我們處理與學生的關係時是不是有所啟示?

  《品三國》讓我們瞭解到鮮為人知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道理,如果你對三國也有點興趣,那也來讀一讀《品三國》吧!

  品三國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一本易中天的書,叫做《品三國》。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不知道的事,比如說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老奸巨猾、大逆不道、謀權篡位”的曹操。他為什麼被人們說成奸臣?難道就因為他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難道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這一本書中,給予了我們明確的答覆。

  先說說他的那句“名言”。雖然世人皆知,但卻不是他說的,而是羅貫中改出來的。曹操原來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是針對於他誤殺呂伯奢一家的事而說的,帶有“被逼、無奈”與“歉意”。而“寧教我負天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則是狂妄的,自大而又自私的。所以說,曹操在這點上不算奸險。

  在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天下大亂,他那麼做完全都是出於迫不得已與政治需要。如果這時間,孫權、劉備稱帝豈不更奸?

  諸如此類的事,在這一本書中還有許多,多讀一讀它,在生活中,你會更加機智,識破一些騙術:在學習中,會讓你更加聰穎。總之,它不僅說了三國,評為三國,也講了我們的生活。在增長知識的的同時,也會開闊我們的視野。

【品三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