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茶的千年歷史起源文化

茶的千年歷史起源文化

茶的千年歷史起源文化

  茶的千年歷史起源

  3000多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我國雲南、四川、貴州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陸羽《茶經-一起源》曰:“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者……”近代在雲南瀾滄江兩岸附近,貴州赤水河流域、磐江、紅水河等地,均發現野生大茶樹。2000年天福集團李瑞河總裁經過長途跋涉,攀登上雲南思茅地區2500米的高山,參拜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2700年樹齡的古茶樹,並於2001年10月和雲南思茅地區行政公署簽訂2700年樹齡古茶樹長期認養協議。2002年由天福集團出資、鎮沅縣政府設計監造的古茶樹保護工程完成,並立“國茶瑰寶”碑,同時成立“古茶樹保護管理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起源和傳播的中心,據史書記載,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眾多歷史記載及現代科學發現,都說明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雲南高原。“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據科學家的研究,地球上有茶樹植物,已有七八千萬年的漫長曆史了。但是茶的利用和發現,卻只有數千年的時間,陸羽《茶經》中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神農氏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一名領袖人物,因發明農耕,帶領眾人種植糧食,解決生存危機,人們為感激他的豐功偉績,尊稱他為神農。東漢的《神農本草經》說:“神農氏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由此可知,神農氏嘗百草是人類最早對茶葉的認識。所以茶葉的應用,開始是作為藥用,漸漸到周朝時,茶已成為一種禮品,作為男女婚配的禮物。或所謂“奠茶”,同時又以羹飲的方式成為民間的一種保健菜蔬。而茶葉的大發展時期為唐代,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逐步形成,有關茶法建立。唐代詩人陸龜蒙《茶塢詩》雲:“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繚繞。向陽就中密,背澗差還少……”

  藏族飲茶歷史小考

  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原產於我國。據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我國已產茶。由於生息於這一得天獨厚的茶的故鄉中,我國各民族人民絕大多數都有飲茶的習慣,但把茶作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的,則首推藏族。藏族人對茶的至愛至嗜,大概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比得上。對於藏族來說,茶是“生命之源泉,天神所賜的甘露”,像空氣、陽光、食糧一樣,終生不能相離,飲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不分男女、老幼、僧俗、貴賤,“無人不飲,無時不飲”。由此而形成的藏族茶文化更是多姿多彩,絢麗璀燦,成為世界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大凡一種飲食習慣的形成,總依賴於所處客觀環境提供的物質,而藏族地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乾燥、酷寒、素不產茶,為何這裡的.人們養成了如此強烈嗜好的飲茶習慣呢?於此有必要對藏族飲茶習慣形成的歷史過程作一些探討。

  我國的茶原產於南方,其中巴蜀和雲南是最早產茶、飲茶之地。顧炎武《日知錄》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中原飲茶是秦時由蜀傳去的。巴蜀不僅產茶早,而且是最先把茶作為商品上市交易的地區。西漢王褒《僮約》中記載蜀西民間貿易活動說:“牽犬販鵝,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境)買茶。”說明至少在西漢時蜀人已將茶作為商品。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蜀的商人秦漢之時已與康藏高原東部的莋都夷、犛牛夷等有著交換關係,以蜀中之茶換取莋馬、犛牛等。茶這時既已成為蜀中的商品,自然會在這種交換中輸入高原東部地區這些藏族先民之中。不過,限於歷史條件,當時產茶不多,即在內地尚未形成普遍的飲茶習慣。高原上的藏族先民當然更無飲茶的習慣。

  據藏文史籍記載,茶正式輸入西藏是在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支贊普時期(676—704年在位)。當時體弱多病的贊普偶然撿到小鳥銜來的一支樹枝,隨手扯了幾片綠葉放入口中嚼,頓覺神清氣爽,身體輕快,於是命大臣無論如何要找到這種樹葉。後來大臣在漢族地區找到這種樹葉,才知是茶,帶回獻給贊普,贊普經常食用,身體逐漸好了起來,於是茶便成為吐蕃宮廷一種珍貴的保健藥物。這種把茶當作保健藥物的情況,與內地最早對茶的認識是一樣的。《神農本草》載:“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都是看重茶的醫療保健作用。藏族地區幹寒缺氧,食物又是牛羊肉和糌粑等油、燥性之物,缺少蔬菜。茶中富含茶鹼、單寧酸、維生素,具有清熱、潤燥、解毒、利尿等功能,正好彌補藏族飲食中的缺陷,防治消化不良等病症,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因此,藏族人最初僅把茶作為一種保健藥看待就不足為怪了。不過,在吐蕃王朝的前期,由於漢藏貿易尚不發達,由內地輸入藏區的茶還很少,只能供王室和貴族享用,藏族人民生活中還無飲茶之習。

  唐李肇《國史補》記載:“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湖者’”。這裡所說的常魯公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奉使入吐蕃議盟的監察御史常魯。唐自開元后,土

  歷史上的今天:中國普洱茶葉節

  蕭道成自封相國、齊公(479年)-----

  蕭道成(427—482),字紹伯,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遷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劉宋時是一個“布衣”。

  從戎後屢立戰功,幾次升遷,為劉宋中央禁衛軍將領。乘劉宋皇族內亂,掌握了軍政大權,477年殺廢帝劉易,立10歲的劉準為順帝。

  公元479年4月9日(劉宋升明三年三月初二日)蕭道成自封為相國、齊公。

  1個月後迫順帝禪位,蕭道成稱帝,改國號齊,年號建元,劉宋亡。

  法國里昂工人第二次起義(1834年)-----

  

  里昂工人起義共有2次,第一次在1831年11月21日,第二次在1834年4月9日。

  第一次里昂工人起義失敗後,法國七月王前頒佈了禁止工人集會、結杜的命令,並於1834年2月,以煽動結社的罪名,逮捕了6名工人互助會領袖。

  1834年4月9日,法院開庭審訊被捕工人領袖,全市工人湧向法院,反動軍隊向工人開槍,打死1人。於是工人築起街壘和敵人展開戰鬥,爆發了第二次里昂工人起義。工人提出了爭取民主共和國的要求,在鮮豔的紅旗上寫著“不共和毋寧死!”的口號。這次起義得到巴黎、馬賽工人群眾的響應。

  1萬多反動軍隊鎮壓工人起義,經過6天的戰鬥,第二次里昂工人起義失敗。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標誌著法國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美國內戰結束(1865年)-----

  美國內戰又稱南北戰爭(1861—1865),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1960年,區對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預示奴隸制的潰滅。

  1860年12月,南卡羅來納州首先退出聯邦,南方11個州於1861年2月在蒙哥馬利市集會,成立南方同盟政府。

  4月12日,南方軍炮轟查爾斯頓港外的薩姆特要塞,內戰爆發。開始時聯邦軍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頒佈《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後,戰局起了根本的變化。

  1863年,聯邦軍轉入反攻。7月,東部戰場取得匹茲堡戰役的勝利和攻克西部的維克斯堡。

  1865年4月3日,格蘭特率部攻克裡上滿。

  4月9日,南方軍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率殘部2.8萬人在弗吉尼亞的阿坡馬托克城向聯邦軍投降,內戰以北方的勝利結束,為美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障礙。

  道威斯計劃發表(1924年)-----

  道威斯計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處置德國賠款的計劃。

  1923年12月,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研究德國賠款問題。

  1924年4月9日,由法、比、意、英、美5國代表團發表擬訂的報告,史稱“道威斯計劃”。計劃於8月協約國倫敦會議上透過。主要內容為: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穩定德國通貨;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之前,規定德國頭年應支付10億金馬克,以後逐年增加,到第5年增至25億金馬克;規定清償賠款的實際保證為關稅、間接稅、鐵路收入和工業稅收;為穩定德國幣制,協約國先貸款8億金馬克(合2億美元)給德國,美國承擔其中的1.1億美元。

  “道威斯計劃”使德國經濟很快恢復起來。

  納粹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1940年)-----

  1940年4月9日,德軍突然越過丹麥邊境佔領了哥本哈根,開闢了一個歐洲新戰場。丹麥人毫無準備,德軍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從陸地和海上長驅直入。

  入侵後幾小時,挪威對德宣戰,

  茶史——製茶史

  (一)

  中國製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本文就製茶歷史做簡單介紹。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採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乾或烘乾,這是製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覆實踐,發明了蒸青製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於是又透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製茶廠,組織官員研究製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製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湧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衝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於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歷史長河中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定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茶馬古道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的古代貿易通道。形成於漢藏民族“茶馬互市”的貿易往來,積澱著唐代以來近2000年的歷史。

  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由雲南普洱經大理、中甸、德欽等地到西藏,另一條線路是從成都經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遊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於此。實際上,還有一條線,就是走怒江大峽谷。這條世界上最美麗、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驢友”們的滇藏探險新寵。有人說,看完怒江大峽谷和沿線豐富的民族人文景觀,其他的探險之旅就顯得平淡了。

  第三條茶馬古道——怒江大峽谷,從大理、六庫、福貢、丙中落、五里進藏,這裡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旅遊者極少,民風淳樸,尤其是在濛濛的細雨中,一個人行走在怒江大峽谷邊,遠山青翠、怒江潺潺,偶爾你還可以看到國外真正的“生驢”(驢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騎著腳踏車或從馬幫租來的馬匹。

  康定過去叫做“打箭爐”,西來的馬幫到達康定,就要在這裡轉換運輸工具或者就地進行茶馬貿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的請求,使康定成為了內地與西藏地區之間主要的商業中心。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運往西方,而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裡銷往中國內地。

  古代交通路線。茶馬貿易,是以中原地區的“茶”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貿易活動。作為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溝通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絡方面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國家旅遊局魏小安司長曾就“茶馬古道”的旅遊開發作過專題論述,指出:“茶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東南歷史上茶馬互市所形成的一條驛道,在這條古道上,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適度開發,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絕品。茶馬古道旅遊開發也作為區域聯動開發戰略的內容之一寫入了

  黑茶,古絲綢路上的美麗傳說

  “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茶馬》,真實記錄了黑茶在中國古代茶馬交易治邊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湖南黑茶,其色如鐵,湯如琥珀,芳香異常;入口,先澀、後甘、再醇。細啜,既有“採菊東籬下”的閒適,也有“行看流水坐看雲”的灑脫。不管是一個人的小安逸,或者是三五知己的大熱鬧,都可自這一杯水意盎然裡品出百味人生。

  關於湖南黑茶,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在古絲綢之路上,運茶的馬幫經常遇到下雨,茶葉被淋溼了,茶商心裡很難過,扔掉又可惜。他們到了一個痢疾橫行的村子,那裡死了很多人,村民們沒吃沒喝。茶商想到自己帶的茶長黴了,不值錢了,就送給這些可憐的人。結果奇蹟發生,村民們的痢疾全好了。傳說道出了黑茶產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是這無意中的日曬夜露,自然發酵,形成了黑茶“後發酵”的獨特製作工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黑茶中的茯茶中含有一種特有菌種—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tstatum),俗稱“金花”。這種菌類目前只在靈芝上有小量發現。它不僅形成了茯磚茶獨特的“菌花香”,還因為富含15種氨基酸及茯茶素A、茯茶素B,對人體健康極有好處。茯磚茶“發花”的絕技,已被列為國家二級機密。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學家王志偉博士,稱其為世界上最神奇的食品。近年來,僅日本每年進口茯茶就超過200噸。

【茶的千年歷史起源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