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休閒與和諧文化

休閒與和諧文化

休閒與和諧文化

  休閒與和諧文化

  摘要:休閒與和諧文化的一致性,使休閒呈現出一種和諧狀態下的時空平衡映象。儘管在消費社會語境中有其異化顆粒,但當休閒意味著一種創造性的自由生活時,休閒便具有了對和諧文化的生命自覺。

  關鍵詞:休閒;和諧文化;區域映象

  一、休閒與和諧文化的一致性

  休閒是一個很誘人的字眼,它不僅是人生的一種自覺,也是人生生活態度的一種自覺。休閒作為人的生命的自覺,與生命不可分割,是生命的創造,是生命的自由,也是生命的和諧,是人之所以為人,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最大價值。

  從個體生命的意義上說,休閒就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意識(精神)屬性相互作用的和諧狀態及其層次的提升過程和境界,“休閒就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和諧,人的社會屬性的和諧,人的意識屬性的和諧,以及這些和諧之境界不斷提升的狀態。總之,休閒是人性之自然、人性之必然,是人性之整體的、和諧的和充分展開的存在狀態和境界,是人性系統演化的趨勢和目標。”〔1〕休閒是人的內在生命的和諧、身心的和諧以及與大自然的和諧;和諧以及享受和提升這種和諧才是休閒的真諦。而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方式的一種文化,它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範、價值取向為一體,包含著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和評價,是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和諧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會主體對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的自覺認識和嚮往,代表了一定社會主體的利益,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社會主體對社會發展的認識水平〔2〕。可見,正確理解了的休閒,健康發展的休閒,由於符合休閒的人本特質,因而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現代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衝突,大而言之,人與自然的衝突而有生態危機,人與社會的衝突而有人文危機,人與人的衝突而有道德危機,人的心靈的衝突而有精神危機,各文明之間的衝突而有價值危機。這些衝突、危機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需要依和合文化的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原理來化解,以達到相互的融合。和諧文化的這種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內含著人們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小而言之,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可能面臨的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業的優劣、工資的多寡、工作的壓力、家庭的衝突、情感的危機等,都會引起人的焦慮、煩躁、苦悶、憂愁、悲傷等情緒,導致精神緊張、心理不平衡。而休閒可以體悟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寧靜恬淡,“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的閒情逸致,這些和諧的閒適情趣不但可使緊張的心情平靜下來,也可使失衡的心理安定下來,一切的衝突、失衡、無序,在這種情境中都能獲得一種心情平撫、精神和諧的生命力量,獲得一種與天地自然相互溝通、互融互濟的人和天和的心境。

  下面,我們試以雲南休閒飲食文化為例,對休閒與和諧文化建設的契合關係進行闡釋和說明。

  人首先是一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實體(系統)。休閒就是人的生命系統的.一種自然自在的和諧趨勢,是人的生命實體(身體)的一種健康狀態,是人的健康意識系統能夠自由地調配健康身體的一種狀態,是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相互之間的諧調與促進,從而使人的四肢百骸和五臟六腑之間實現平衡並與人的整個意識系統形成和睦相處、協同作用的狀態。對健康的追求是人類社會自古至今的永恆課題。在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的階段,人們夢寐以求的是財富,而今,當城市裡的人們邁進了富裕生活的門檻時,人們對健康追求的慾望愈加強烈,對健康的呼喚似乎成了時代的一個熱點。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身體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且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在內的健康狀態。”由此,我們可知現代人的健康不只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生理健康,還包括心理和性格健康。現代人表現出來的“亞健康”狀態主要就由於人長期忙於工作、生活,精神壓力過大,從而導致人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內分泌紊亂,肌體內各器官功能失常。這既是工業化時代的一種現代病,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防止各類現代病的發生,現代意義上的身心健康模式其核心是休閒,休閒是獲得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醫療僅是輔助手段。休閒是人們完成由傳統的醫療健康走向現代身心健康的推進器,因為生命的潛能是需要在全面的功能發揮和正常運轉中挖掘出來的。

  雲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出多種多樣的食物資源,眾多的民族又有著各自的飲食習俗,兩者的結合使雲南的飲食文化彰顯了其獨有的魅力,對其色香味美的體驗,實為一種美的享受、精神的陶冶。同時,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推動著社會進步,但也給人們的生存環境甚至食物帶來汙染。大量化肥、農藥、激素的施用,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威脅。呼喚綠色食物,成為注重健康的現代人新的追求。雲南絕大部分地區屬山區、半山區,這些地方几乎沒有汙染,所出產的食物基本上是天然綠色食品。而且,雲南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暖如春,五穀、六畜俱全,山珍、“海味”均有,可供烹飪的食物種類十分豐富,所以在雲南飲食中有“醫食同源,藥膳合一”的傳統。納西族的蟲草鴨、貝母雞、天麻扣巖鴿,漢族的天麻燉子雞,當歸藥膳雞等,都是藥膳合一的代表,利於強身健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如茶葉,茶既是不可或缺的食品,也是天然的良藥,以茶為藥也可治病強身:糖茶益氣健胃,鹽茶消炎降火,醋茶止痢活血,奶茶健脾明目,所有這些都大閤中醫藥療不如食療,藥補不如食補的精神。雲南的飲食休閒生活,使人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輕鬆歡快的狀態中,隨心所欲地享受雲南民族飲食的欣慰愉悅,從而使體內的微觀生命生態系統趨於平衡與和諧,實現生命的健康。 其次,個人的本質就是他在人生實踐中所創造的各種社會關係以及這些關係的運動變化的總和。休閒就是一個人與他所創造的這些社會關係的一種和諧狀態,是人能夠自由地利用這些社會關係條件充分發揮和展現自身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和狀態。在前工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人類之所以能夠在各種壓力下成功生存,得益於這樣一種生存戰略,即想方設法以各種方式來緩解源自於工作和生活的重壓。體力精神的疲憊是與勞動過程結伴而產生的。當人們完成相應的勞動任務以後,人們就要尋找生理和心理上放鬆的渠道,娛樂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有其自身的客觀需求和內在魅力。在雲南休閒活動過程中,人是活動的主體,追求的是參與性,體驗的是愉悅和滿足。其所帶來的娛樂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種對活動的愉悅感受和審美體驗產生互動回應的和諧的生活狀態。從飲食休閒生活來說,當我們做客雲南壯鄉時,主人總要捧出自家釀製的糯米白酒或大米、玉米清酒給賓客好友敬12杯,併為賓客唱敬酒歌,以表熱情、尊敬。壯家人敬酒,勸酒懇切、禮貌、有分寸,言語委婉、詼諧、幽默,令賓客興奮開心,舒緩抑鬱、焦慮、精神緊張或疲勞,在笑聲中達到全身心的放鬆。壯鄉人敬一杯酒,唱一曲歌;敬兩杯,唱兩曲;敬12杯,唱12曲。敬酒詞根據客人的身份和不同情況即興發揮、現編現唱,歌詞優美,情感動人。在這樣的休閒生活中,人們使物質因素服務於自己的內在享受和發展目標,充分體現人的思想、精神、情感、價值等層面的狀況或境界,從而在休閒娛樂中實現自己生活其中的社會關係的和諧,提升自己的社會生活境界。

  再次,人的意識屬性是最為複雜的,它透過滲透到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之中而支配和主導它們的活動和變化,深刻地影響它們的運動方向和發展目標。透過對休閒與人性意識之間關係的探討,已經能夠感到意識因素的無所不在,以及休閒本身對自然、社會因素等物質層次的否定和超越。實際上,休閒也只有凝練和提升到意識的層面才能實現和體現其本質。以雲南休閒飲食文化而言,當你在建水、石屏的燒豆腐攤前,在開遠沿街擺置的小卷粉配燒豆腐攤前,在品嚐滇味小吃時,在寒冷的烏蒙山鄉圍坐火塘邊從沸騰的吊鍋裡撈出長白菜、臘肉片、青蒜苗,從火塘邊刨出燒土豆時,這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簡單生活,同樣可以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和美,同樣可以使人獲得身心的愉悅,體驗自己身心合一時的融融內景。可以說,只要有休閒的理念和心境,那就可以時時處處享受休閒的快樂。休閒就是人在身心和諧的條件下實現自己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享受自身自然和外界自然的一種活動、一個過程,以及這種享受的內在愉悅和幸福體驗。因此,休閒使人的情感、直覺和意志等各種意識因素充分展露和表達,休閒就是對那種和諧、純潔和向上的情感的體驗,以及在身心和諧狀態下直覺洞察自身生命奧秘、洞悟自然宇宙至理的過程;這時,人的生命自身的和諧性、身心的和諧性、人與外界自然及社會的和諧性才得以凸現。

  二、消費語境中休閒的異化

  波德里亞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定義為消費社會。在這裡,人們所消費的已不是物本身,而是它所表徵的符號,這些符號的意義則僅僅在於建立差異,因此,消費社會亦可被簡要地定義為差異的建構。基於這樣的理論,當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所有慾望和本能的變化目的都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的這一目標逐漸退隱時,休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發生前提也就被異化為是建立於經濟憂患解決了的基礎之上的。

  正如凱恩斯曾預言的那樣,“如果我們選擇致力於非經濟目標的話,那麼每週15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就可以滿足一個社會的需求”〔3〕(P100)。消費社會正處於這樣一個經濟目標逐漸退隱的整體語境當中。然而,“休閒與消費必然相聯絡”〔4〕嗎?正如卡西爾所早已洞察的那樣,人是符號的動物,而消費社會剛好是一個符號氾濫的社會。休閒亦不例外地被符號化為“不受生產性勞動的約束”〔5〕(P76),身處消費社會中的人們不可避免地被捲入這一符號系統,“他迫切地需要什麼也不做,因為這具有社會區分價值。”〔5〕(P177)人們幾乎已經不再去在乎休閒的實用價值,而是被其符號價值所左右,他們所關注的是休閒的象徵意義——“我沒有受到生產性勞動的約束”〔5〕(P176)。於是,休閒成為文化符號,成為消費的物件,同時亦成為責任和義務。弗洛姆早已對成為義務的消費行為做過如下描述:“在現代購物中心裡,對顧客來講,作為一個抽象的顧客他很重要,但作為一個具體的顧客則無任何重要性可言”〔6〕(P91)。休閒就這樣被心安理得地異化了。

  現代人對休閒的追求基本上離不開消費社會所提供的服務,他們往往把休閒質量等同於服務的質量。而現代社會各種休閒服務則“具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都市化的出現以及以物質商品生產為主要基礎的經濟模式的確立,為所有這些休閒服務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共同的前提環境。工業化使工作變得更有秩序,而時間便是安排這一秩序的工具。因而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中工作之餘的部分時間便成了‘自由時間’;他就像是一個空箱子,單憑典型的農民生活中的舊式遊戲和禮拜活動是無法填滿這個空箱子的。工業制度下的新型工作方式、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未規劃的城市環境淘汰了以往的生活和休閒方式。”〔7〕(P10)因此,現代意義上的休閒首先不是一種個體行為,不是一種精神需要和文化追求,而是一個生產力的再生產和資源再分配的問題。因此也就不是個人的教養、喜好和選擇問題,而是社會的統籌規劃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意味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對於前工業社會中的民眾休閒同樣可作如是觀。“農民們喜歡隨心所欲的閒蕩、喝酒或勞作,而且與精神娛樂相比,他們更偏愛感官上的愉悅。在歐洲和北美的成年男子和部分婦女的休閒活動中,賭博和飲酒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對這種偏好不滿促使人們多次嘗試著改革農民的休閒方式,因為僱主和管理人員們相信,要取得工業化的成功就必須改變這種習俗。〔7〕(P11)對於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而言,這似乎是一個文明水平和文化教養問題,但對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來說,這就是一個資源、結構、統計和規劃的問題。不同的視角導致不同的社會方案。從當今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角度看,後者無疑更有實效,並與時代和經濟發展潮流相適應,但從根本上,從勞動者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方面看,前者才是關鍵,因為,休閒的樂趣和享受得之於己與得之於人,其高下立判。 勿庸置疑,每個具體的個人總是處於某一具體的社會利益消費關係網路之中,休閒的物質量度當然受到這些利益關係的制約,但必須明確的是,這與休閒的質及其境界層次沒有必然聯絡。從本質上說,休閒是非物質和非功利的,是人超越這些具體利益關係的侷限和糾纏,開闊視野、廣博胸懷的過程,是體驗自己與整個人類和諧統一的狀態,平等和博愛是這一休閒活動的核心理念。顯然,整天陷入蠅頭小利、斤斤計較之中的人,即使腰纏萬貫,也做著類似休閒的活動,卻不可能洞悟休閒的真諦,因而不能真正從中受益。對整個社會來說,休閒固然需要相當一部分人來經營相關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必然牽涉物質利益的調配,但這是外在於休閒的,不是休閒本身的固有之意,因而,即使整個社會,也不能著眼於物質利益的增進而發展休閒事業,甚至只把休閒當作產業來經營。只有淡化利益關係,休閒才有可能是現實的休閒、和諧的休閒。

  三、和諧文化建設中休閒的迴歸與昇華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從一定意義上講,“和諧”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境界。而休閒不僅承載著文化、傳播著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創造著文化。歷史證明,沒有生產勞動,就沒有文化的基礎;而沒有休閒,則根本不可能有獨立的文化方式和內容的存在。沒有人民大眾的充分休閒和健康休閒,就不會有文化的傳播和創造,更不會有先進文化的傳播及其主導作用的實現。

  因而,人們對休閒的追求不能簡單地約化為是對自由時間的追求,而是對自由精神的追求;不是追求獲得更多的業餘愛好或娛樂活動,而是追求超越繁忙的日程安排所獲得的一種雅緻與寧靜的感覺。在這個意義上,美國著名的休閒學家凱普蘭(MaxKaplan)曾指出,任何一種特殊的活動都有可能成為休閒的基礎;把無意識的社會角色所承擔的責任最小化;具有自由的心理感覺;通常具有玩的特徵,其範圍可從不合理的和無意義的活動到重要的活動之間。因此,休閒是與比人類社會生活的其它氛圍更放鬆的層面相關的實踐和空間。人們在這種時空中能夠悠閒自得、顧慮最小、感覺最放鬆。

  另一方面,相比過去諸多時代而言,消費社會最為注重日常生活的美感,它著眼於生活細節,併力圖從中發掘生活的整體意義。這樣一來,消費社會暗暗指向了對單個人的關懷,延續這一路徑,我們是可以致力於對人的本質性的迴歸的。而休閒的根本目的就是讓每一個人得到恰如其分的自由與和諧,可以這麼說,休閒從一開始就是人本主義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存在劃分為“生理、安全、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五個等級,它們體現出由低到高的價值和意義。當休閒意味著一種創造性的自由生活的時候,它無疑體現著最後也是最高的那個價值——自我實現的價值。事實上,消費社會已然藉助大量對符號的消費而使休閒的確具備了一些“自我實現”的表象,而我們所熱切期盼著的真正意義上的休閒只需要比在消費社會中時更優越即可,消費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應該能夠使休閒具備審美性、反思性和創造性,這種生活是肯定性的。在消費社會的路途當中,人們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地逼近自由與和諧,擁有“在生活規範內做決定的自由空間”〔8〕(P20),亦即逼近真正意義上的休閒。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及,在未來的社會當中,勞動與休閒已經不再截然兩分。鑑於休閒本身應是一種消費活動,我們並不可以迴避它當中出現的消費成分,而在應然的休閒當中,消費不再具有任何神聖意義和特殊地位,它已成為休閒生活的一個部分,此時,消費社會及消費本身也達成了自由。也就是說,消費社會在拯救休閒的同時,也拯救了它自己。

  綜上所述,當我們走向休閒社會時,休閒不再是關於自由時間的消費,而是為了達到社會表現的目的來運用時間,是表現狀態的活動。我們在休閒中所完成的,恰好是我們在工作中所要做的,休閒與勞動之間的關係問題不再是休閒時間的增減或勞動時間的增減問題,而是轉向關注日常生活的更基本的問題,超越為了勞動而休閒與為了休閒而勞動,或者說,超越休閒是為勞動服務與休閒是文化的最高表達這兩種極端情形,從而完成休閒與勞動之間的合—分—合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吳文新.試論休閒的人性意蘊和境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

  〔2〕秦剛.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著力建設和諧文化[N].光明日報,2005-10-18.

  〔3〕[美]托馬斯古德爾、傑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的休閒[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4〕許鬥鬥.消費社會之休閒異化批判——波德里亞的休閒觀評析[J].東南學術,2003,(4).

  〔5〕[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7〕傑弗瑞.戈比.21世紀的休閒與休閒服務[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8〕[美]約翰凱利.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休閒與和諧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