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高考評價會講話稿

歷史高考評價會講話稿

歷史高考評價會講話稿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接觸並使用講話稿的人越來越多,講話稿透過講話人口頭表達後,可以起到傳播真理、經驗,抒發感情,發表意見的作用。如何寫一份恰當的講話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高考評價會講話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顧老師要我從“教考一致”的角度談談高三教學的心得體會。所以,我的發言,標題就叫“把握歷史學科能力導向爭取教與考的契合”。下面,我講幾點我本人的經驗與教訓,其中既有實踐的做法,也有反思的看法。

  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基礎型別,根據具體的學情狀況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對症下藥。總體上看,可以將加試歷史的學生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型別:對歷史學科頗有興趣,但是認知結構往往與考試要求並不吻合。有的喜歡劍走偏門鑽“牛角尖”,有的習慣於滔滔不絕的“天馬行空”。對於這類學生,老師應該充分尊重他們的學科熱情,鼓勵和指導他們開展研究性、拓展性的自主學習活動。同時,也需要老師予以必要的點撥,把他們的能力方向引導到考試的得分點上去,令他們的考試成績能儘量體現出他們實際所具有的學科素質。

  第二種型別:學習態度比較認真,但是認知能力有所欠缺。這類學生佔多數,由於缺乏“慧性”,難以做到“舉一反三”,所以學力提升空間有限、挖掘潛力不足。這類學生就是這種“料”,不能指望他們身上獲得“額外的驚喜”。他們所需要的是知識體系的完備,做到“不該失分的不輕易失分”;同時,可透過適量的習題訓練,在“見多識廣”、“熟能生巧”中提高其知識理解與運用的解題能力。

  第三種類型:學習主動性差,基礎知識薄弱。這類學生,固然鑑於基本功太“爛”,反而分數提升空間更大,但是老師得像“老牛拉破車”那樣,在嚴加看管中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一旦這個“短板”難以克服,就會陷入“越陷越深越無聊”的泥潭。

  順便說句題外話。在新高考改革方案“3+3”模式中,對於任課老師而言,帶教的學生人數更多了,對他們的學情狀況難以進行細緻分析。尤其是第三類學生將顯著增加,一方面單科分值下降,另一方面他們又增加了兩門學科的學業負擔,“盯、關、跟”的教學效益勢必大打折扣。所以,希望明年等級考的試題難度能有適度的降低。

  其次,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重中之重是在教材處理和教學內容上要與高考考查目標導向接軌。在這方面,可以注意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面向基礎知識,突出時空感和知識體系的建構。歷史思維的基本方式就是將“史實”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予以解讀,因此將“知識點”進行清晰準確的“時空定位”是展開歷史思維的前提條件。在基礎知識的層面上,許多老師在日常教學中都有“挖空”默寫的資料,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大多數都“挖”得太多、太細、太死,不是抓住“關鍵詞”,這樣容易導致學生記憶負擔過重。事實上,“碎片化”的“死記硬背”,對於歷史思維能力的激發充其量是事倍功半的。

  應該有意識地強化“知識導圖”的構建,“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宏觀上知識框架的體系化,是將微觀細節的知識儲備進行學理化的統攝;而微觀上知識細節的識記,藉助於歷史線索的梳理與時代脈動的確認而得以強化。根本上說,歷史思維的認知方式是具有宏觀性、戰略性、辯證性的基本特點,因此相應地,在史實充實的意義上將教材讀“厚”的同時,也要擅於在“史識”層面上將教材讀“薄”,應該是歷史教學的一種基本方式。

  我認為,尤其是在高考“3+3”模式的背景下,凸顯知識體系建構的骨幹知識的理解性識記,更是一種可選擇的“事半功倍”的教學策略。

  第二:就教材的功用而言,它既是歷史知識的呈現,同時也具有歷史思維方式培養的成分。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進行歷史分析的材料、思路和視野要受其論斷的束縛。在這個意義上,教材也是我們解讀的文字。尤其是從“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史學研究方法論角度看,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有話就可以大膽說出來。這也是高考材料解析題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避免那種“死讀書”、“讀死書”導致“讀書死”的教學傾向。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工業革命中工人境遇那題開始,到“蘇格拉底之死”,到“梭倫的.大盾”,我們的許多學生卻養成了一門心思“硬吃”教材的認知惰性,罔顧材料資訊及其視角呈現,進行著毫無邏輯關聯性的“照抄照搬”之舉。如此等等,反映的問題是“以教材為本”,而不是“以培養史學思想方法為本”。在這個意義上,如果你宣稱那本教輔在手就足以高枕無憂,這種說辭是有失輕率的。

  因此,我們一定要以“養成歷史思維方式、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為宗旨,開啟歷史視野,激發學生的心智活性。

  第三:教輔資料的應用問題。資料多而良莠不齊,應精選以達成訓練目標的落實。

  1、不迷信。要對照高考題型能力測試目標導向,分得清好題、庸題、壞題。將“好題”中的能力測試目標要素解析清楚,挖掘其內在的教學效用;尤其是那種“好題”中“壞”的參考答案,要予以“xxx”,如此避免誤導學生。

  2、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好題”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精心磨練,讓學生在反覆“糾偏”中積累經驗,切實提高解題能力。

  3、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有的可看,有的可做,有的可想。如敘述題,不妨多看看,這既有助於知識體系的梳理,也有利於表達能力的提高。

  總之,面向“3+3”新高考改革方案,加3學科考題型別與難度都會相應的調整。但是,作為歷史學科的考題,基礎知識的識記和史學思想方法的運用,歷史思維方式的養成和歷史思維品質的提升,這個導向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這也正是我今天的題目“把握歷史學科能力導向爭取教與考的契合”所要說明的意思。

【歷史高考評價會講話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