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1

  冬,齊仲孫湫(從水,秋聲)來省難(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書曰“仲孫”,亦嘉之也。

  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

  公曰:“魯可取乎?”

  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注:冬,齊仲孫來。其曰齊仲孫,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孫,疏之也。其言齊,以累桓也。)

  公元前662年, 魯莊公死去。 慶父是個貪婪殘暴、 權慾薰心、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 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開為魯君繼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其欲自立。支援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 陳國。

  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令立(子開)閔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依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 混水摸魚,以致把 魯國鬧得不太平。

  齊桓公便派大夫 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 慶父又殺死了 魯閔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 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知道自己 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這時任魯相的 季友,讓慶父的兒子 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裡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2

  【典故】

  魯莊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魯莊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靖沒有生子,既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莊公與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買囑,主張立慶父;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魯莊公與其寵姬的生子公子斑,並逼叔牙以死表明擁立斑。當年八月,魯莊公病死,姬斑繼位。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暗殺姬斑。恰好有個叫犖的養馬人,很有力氣,也很魯莽,因受過魯莊公的責罰懷恨在心,慶父就唆使犖乘喪期打死了姬斑,另由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開,為魯閔公。慶父更加肆無忌憚,與哀姜打得更是火熱,並越來野心越大。魯閔公二年,一對姦夫婦又指使一個叫齮的人殺了閔公,欲立慶父。季友趁亂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國人響應,慶父畏懼,逃亡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姬申得立,季友買通莒國押回了慶父,慶父於途自縊;因為哀姜是齊公室之女,所以齊桓公很生氣,將哀姜召回,也殺了。在魯莊公死後的幾年裡,由於慶父串通哀姜連殺了兩個國君,而且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橫行無忌,不但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故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弔唁回去後,曾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成語】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拼音】

  qìngfùbùsǐ,lǔnànwèiyǐ

  【註釋】: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已指無法了結,停止的事物。

  【出處】: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例子】: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戰犯不除,國無寧日。這個道理,難道現在還不明白麼?(《南京政府向何處去?》)

  【用法】:

  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