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泊船瓜洲》聽課感受

《泊船瓜洲》聽課感受

《泊船瓜洲》聽課感受

  20xx年11月6日,我在xx小學參加了“本色的教學,智慧的課堂”名校名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聽取了來自深圳的特級教師精彩的授課,其中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的陳金才老師為我們展示了古詩《泊船瓜洲》的教學過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詩作為語文課程內容之一,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古詩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認為,古詩教學應該在落實語文基本能力訓練的同時,充分挖掘古詩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融入古詩蘊含的文化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洗滌心靈,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讀中欣賞

  古詩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因此,在古詩誦讀的教學中,反覆誦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是基本方法。陳老師在教學中,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自主學習、自由朗讀古詩,讀準詩題、作者,讀通每一句詩,在此基礎上老師還提醒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直至將整首詩讀得正確、流利。讀也貫穿了整堂課的.始終,使聽者明白熟讀是學習語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詩中蘊含著節奏、音韻、意境的美,學生只有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細細品味詩文所表現的意境,欣賞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議中領會

  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古詩誦讀課也應如此。陳老師在教學中,轉變了“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討論本堂課該完成哪些學習任務?學生表示應從朗讀流利古詩、理解詩的意思、背誦古詩這三方面來學習,這是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掌握理解古詩的方法。然後老師指導學生畫出不懂的字詞,引導學生明確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提出字詞疑問後,再一起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字詞的意思,最後請兩位小老師上臺講解,全班討論交流。教師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學,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大膽質疑,共同釋疑,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逐步積累探究經驗,提高探究能力。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並透過交流增進對古詩的蒙朧理解。

  三、品中創造

  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為交流對話的主體,是富有巨大的認識潛能的。學生在理解詩意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王安石離家這麼近為什麼不能回家?這是學生的獨特體驗和課堂生成的需要,老師出示了一段背景資料,讓學生讀資料,並從中找答案。學生明白了作者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寫這首詩是在上任的途中。這次上任,實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鄉。寫“還”字是為了表達他強烈的回家願望。“明月何時照我還”是他的憂愁啊!學生再讀他寫的《元日》,聯絡詩歌的背景,從“總是新桃換就符”中學生看到了一個決心改革的王安石;讀他寫的《梅花》,學生從“凌寒獨自開”中看到了一個堅強的王安石。學生對教師的預設作了富有創意的思考,從獨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詩的中心,拉近了與文字的距離。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語感,發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養。讀中欣賞、議中領會、品中創造,使古詩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泊船瓜洲》聽課感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