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辦公/印刷/造紙> 去辦公室上班幾乎等同於一場朝聖

去辦公室上班幾乎等同於一場朝聖

去辦公室上班幾乎等同於一場朝聖

  《Entrepreneur》專欄作家、創業家Han-GwonLung已經經歷了三年在家辦公的生活,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遠端辦公支持者,因為這樣的模式讓他覺得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在Han-GwonLung看來,不去辦公室可以節省下通勤時間、可以脫離領導的監控,於是早上就可以賴床、完成工作後也可以隨時休息。而同時相關研究發現,充足的休息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生產力和創造力,這讓Han-GwonLung更加堅定地支援遠端辦公。

  但是遠端辦公不可否認地也讓員工開始面對一個可怕的敵人——拖延症。失去領導監督並且處在放鬆的環境中,會有太多日常因素干擾辦公思維。即便家裡沒有需要照顧的孩子、沒有過多的噪聲,也有觸手可及的冰箱裝滿零食,有沒看完的小說就放在案頭,電視就在客廳隨時可以去看剛剛更新的電視劇。消磨時間的藉口層出不窮,工作狀態越來越鬆弛。

  對於克服這些問題,BusinessInsider曾給出些建議。例如,在家裡建立一個專門的辦公空間,將辦公區和私人生活空間區分開,哪怕只是一張桌子的區分。這樣有利於保證你在辦公區內專心工作。又或者工作時保證著裝整齊,雖然用不著無比正式的正裝,但至少不要指望隨隨便便一件睡衣就能激發緊張的工作狀態。

  於是我們發現就像古人彈琴之前要焚香盥手、運動員投球之前要先拍一拍球一樣,這些舉動並沒有實際作用,但透過這種自我暗示會讓他們精力更加集中。

  哈佛商學院副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Gino)介紹了一項基於400人的研究:參與者被要求解決數學題或者在Wii遊戲裡面唱歌,同時接受評估。一部分人在挑戰開始前要做一遍研究人員設計的程式化動作:首先用畫圖來表達當時的感受,然後把鹽撒在畫紙上,從一數到10數五遍,最後把圖畫揉成一團。與對照組相比,做這個程式動作的那些參與者最終表現更優,心率的提升幅度也相對較小。吉諾博士說:“透過做這個程式動作,他們將自己調整到了一種低焦慮、更自信的思維模式中。”

  人們需要的只是這種儀式感,讓自己相信在那個時刻他們變得更高、更快、更強。同理在哪裡工作並不重要,關鍵是哪個環境能實現這種儀式,暗示你:“工作開始,我要發力了!”所以,相比之下似乎專門用來工作的辦公室更容易落實這種暗示。這就是為什麼AbbyWolfe在被允許遠端辦公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去公司。作家AbbyWolfe同時也是華盛頓一家社會健康福利機構的經理,在公司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她約束自己必須每週親自到公司開例會。像是例行的週期式報到,告訴自己不要過於享受在家辦公的安逸。

  在辦公室總有一些特定符號能突顯程式和秩序觀念,刺激我們切換工作狀態。比如:

  電話座機,不管你用或者不用,它就靜靜趴在你桌上。每次溜號一抬頭就能撞上,自帶嚴肅的表情隨時提醒你別偷懶。不過如果這是一部會響的、需要你不斷安撫的電話,恐怕就為了不看它你也會選擇一直低頭盯電腦螢幕。

  桌上型電腦,就算電腦進化得再輕再薄也不妨礙它紮根在格子間,順便把你釘在工位上。工作時這就是你的不動產,比房產證都親。要是遇上款式老舊一點的,CPU或顯示卡晶片熱起來開始散發味道,它存在感更強。習慣後不論什麼場合,一聞到導熱矽脂的味兒,就產生“預備工作”的應激反應。

  Logo、標語和獎盃,這就是無聲的傳銷啊。雖然看上去無公害,但如果讓你往床頭上也掛一份,你不翻臉才怪。在道明銀行最近的研究中,67%的受訪者認為這東西對他們造成了影響,讓他們工作更加積極。雖然在辦公室工作積極挺好的,但要把這股工作積極的勁兒帶到床上……本宮要睡覺啊!摔。

  工卡和胸牌,時刻提醒你作為員工的身份。打卡本身就是開工的儀式,這跟下班刷公交卡的心情肯定不一樣。所以正常人下班定是要把這類東西收起來,即使它不醜,非工作時間也沒人願意帶它。它套住的不僅僅是你這個人,還有你的`思維和你的時間。

  落地窗,人往這前面一站,不管哪個角度看上去都透著馳騁商場的範兒。偶爾加班,透過窗子看車水馬龍更添勵志意味。杜拉拉,歡樂頌,華麗上班族……要是沒這個標配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拍的是職場題材。

  會議室、茶水間,分別濃縮了公司官方格調和民間文化的兩個地方,是Skype和咖啡廳都不能替代的企業器官。在這個空間裡集散的資訊、交談的方式跟同一群人在KTV的畫風保證不一樣,而且KTV裡就算你臨時抱電腦調整SWOT模型,也沒人陪你聊專案建議書。

  前臺的妹子,跟衙門前的石獅子一樣有象徵意義,這就是為什麼每個公司都想找個漂亮的姑娘做前臺,就是為了讓你進門上班能有個好心情啊。不過咱也不能讓人家無辜背鍋,必須強調,離開了前臺的姑娘,還能做朋友。

  還有什麼辦公室符號提醒你workingtime?自己想吧,我下班了……

【去辦公室上班幾乎等同於一場朝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