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最後的姿勢》評課稿

《最後的姿勢》評課稿

《最後的姿勢》評課稿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六上第二單元新編入的課文。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位學生的感人事蹟。文章質樸感人,字裡行間飽含著對譚老師的敬意。

  這節課,張老師使用中心突破法,緊扣中心句(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中的“愛與責任”來展開教學。學習課文時,張老師只有一個大問題:這是一位怎樣的譚老師?教學4~7小節時,她先讓學生從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語言、動作來感悟人物形象,採用方法是抓住關鍵詞語,尤其是透過“拉、撐、護”這三個動詞在讀中感悟人物形象的高大;接著讓學生找出地震來臨時環境描寫的句子,通過當時情況的危急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感受譚老師精神的偉大,進而滲透寫作方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讓學生們明白了側面描寫更能烘托人物形象。教學8~10小節時,也是採用了抓關鍵詞語的方法,透過不同的三種人物的語言朗讀、想象來感悟譚老師可貴的精神,在這裡又一次強調了側面描寫的作用和意義。課文學到此,張老師在補充了譚千秋的一段資料後順勢解決了“這是怎樣的`一個姿勢”這一問題,可能是前面張老師教的比較紮實,故這一問題的解決時比較順利完美的。另外現在提倡語文課內應有5分鐘的作業時間,張老師又設計了一道課內作業,把寫作方法與補充習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再一次對側面描寫有了一個鞏固。可以說聽完課後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語文的工具性比較厚實。

  但是,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1、張老師教學4~7小節讓學生從正面感悟人物形象時,雖抓住了關鍵詞語,但是還不夠深,比如“撐”這個詞。“撐”這個詞折射了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如何讓學生來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呢,這時張老師就可以讓全班學生做一做“撐”與“放”的動作,比較“撐”與“放”的不同,透過親自體驗這一“撐”,讓學生來感受正是譚老師的一“撐”,可以提出一個小問題:譚老師撐住了什麼?撐起的又是什麼?這樣就能很好地使學生體會到譚老師臨危不懼的精神。

【《最後的姿勢》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