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精選12篇)

  評課,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確立現代教學觀,和對其 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1

  今天上午聽了徐老師的《認識三角形》一課,總體感覺如下:

  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來認識三角形,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老師的眼中是有學生的,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都是有意識的把學生放在了主體的位置,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較高。

  對於三角形概念的揭示這一環節,老師是讓學生用所給的材料做一個三角形然後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連成的圖形”,是否可以這樣調整一下,

  1、先不告訴學生有哪些材料,先讓學生自己談談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學生的選材,這樣學生的思維可能會更開闊;

  2、在展示學生所做的三角形時不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觀察、對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後,讓學生感受三角形雖然不同,但是有共同點:都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連成的。觀察對比後再引導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認為先學習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然後再探究三角形三邊關係會更好。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2

  本週三早上第二節林老師的一堂“解三角形”高考複習課。三角函式以及解三角形是高考的重點,近幾年高考所佔分值都在二十幾分,所以複習的時候要重點抓。本堂課,林文娟老師以自己紮實的數學基本功,細緻嚴謹的數學解題思路,靈活輕鬆的師生互動,為我們獻上了成功的複習課。由於學生基礎較薄弱的原因,很多學生都不知道具體的解題原理,但是也都喜歡去思考探索,從而得到一部分分數。

  針對本專題三角函式中的解三角形,公式主要有正弦定理、餘弦定理、面積公式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一百八十度。在熟記、掌握公式的基礎上去解決此類問題並不是很難。該老師是先將公式羅列出來,正弦定理、餘弦定理,然後透過例題的講解,促進學生對公式的掌握應用。這種方式的複習雖然比較傳統,但是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卻是更加適合,更加可以接受,也更能提高課堂效率。

  例題的分佈,按照從易到難的次序,讓大部分學生能充分參與進來,使得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能極大地提高自信心,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而後面那個高考題也正是開學初剛剛考過的“溫州一模”解答題當中的第一題,複習過後重新回過頭來看看前面考過的題目,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究慾望,也達到了複習必須緊抓高考,為高考複習這個目的。

  一堂好的複習課,高效的複習課,必須要精心的去準備,每一個環節都是重點。比如例題的選用,例題當中數值的選擇;板書的設計,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等等。

  深入到本堂課具體的內容上,我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吧。第一點:我們教師上課,一定要以學生為主,多關注學生。比如說,本節課中的變式訓練一,已知三角形一條邊的長和兩個內角的度數,求另一條邊,設計意圖是想對餘弦定理公式的一個應用。但是已知的兩個角度卻剛好非常特殊,一個105度,一個45度。這樣一來如果直接從105度這個頂點做垂線垂直於它的對邊,馬上就會出現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而此時題目的解決只需要用到初中的平面解析幾何知識點勾股定理就能得到答案。班上也剛好一個學生就是這麼算的,他說自己這樣做很簡單,但是該老師沒有注意到,這對該學生來說一種遺憾,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同與讚揚,對於該老師對於本堂課來說更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們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多關注學生的思想,多關注學生的反應。第二點:該老師對於上課時候節奏的把握做得還不夠,從給出問題到下一問題的給出時間過於短,沒有留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我也看了自己的手錶,從給出例一,到給出變式訓練一中間只有短短的兩分鐘不到的時間。基礎差的學生,看完問題,再回憶一下本題所用到的公式差不多就要一分多鐘了,總的來說就是給人感覺太過於著急給出答案。第三點:在學生上臺板書結束後,對於好的地方一定要點出,對於不夠的地方更加需要給出完善。

  聽完這節課,透過收益匪淺一詞來概括並不為過,複習課是最難拿捏尺度的課,重在思想的形成,方法的落實。如何做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確定課堂的容量,又要培養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實現知識的鞏固和昇華,都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3

  李老師非常從容淡定地為我們呈現了一堂精心設計的複習課。我們感受到李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在他的引導下,課堂氛圍很融洽,李老師恰到好處的解題指導和情感教育又為課堂帶來了點睛之筆。李老師的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材處理得當,教學設計巧妙。

  一個題目巧妙的複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四種判定,以正方形為背景,讓學生畫圖操作,科學認證的過程,體驗問題的解決過程,以一個基本的“ K ”字圖貫穿整堂課,一題多變,一課一題,減少學生讀題的時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寬、更廣、更深的培養。

  (2)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往往會迸發出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李老師在複習了四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後,問:將一塊三角尺的直角頂點P放在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BD上滑動,直角一邊始終經過點A,另一邊與射線CD相交於點E,請畫出圖形。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直觀思維,而且滲透了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不遺不漏的解決問題。

  (3)對幾何畫板使用的'技藝令人豔羨。

  “幾何畫板”實現了圖形由靜向動的漸變過程。李老師利用幾何畫板實現數形結合,突破教學難點,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畫完圖形後,李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線段PE與PA的數量關係。給學生充分時間思考後,並用電腦測量,讓學生直觀的進行比較,用數字說話,提高課堂的效率。

  個人看法:作為章節的複習課,起點是否放得低些,面向全體讓更多的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中來。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4

  本週三下午第三節,我們全體數學組成員及教研處王主任共同學習了由數學教研組長X老師執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課。聽後,頗受啟發及教育。

  首先,我覺得X老師很用心的在準備這節課,講這節課。因為是上學期小組彙報課講過的“熟課”,不僅學生學過,而且老師們都聽過。如果沒有新意,很容易使學生及聽課老師產生感官疲勞。但X老師匠心獨具的是,在課堂匯入的環節,巧妙地安排了一場“愛因斯坦的智商”智力遊戲,使學生“驚喜”的發現,自己居然和愛因斯坦的智商同樣高,自信心無比高漲,後又藉機對學生進行具備了愛因斯坦的智商,還要有勤奮學習不說空話的態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其次,課堂教學中,X老師始終面帶微笑,語速不急不緩,使學生如沐春風,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整堂課教學。另外,在課堂練習的環節,設計了積分制的回答方式,調動了學生認真思考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效果甚好。

  整堂課的設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既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勇於探索的能力。

  美中稍顯不足的是,課件有些簡單,背景色調有點刺眼,可以做些改進。課堂習題學生已在上次聽課時做過,對答案很熟悉,新鮮感稍差。可在習題設計上做些改動,變換方式和資料,效果會更好的。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堂很成功的課。也使我體會到要想講好一堂課,必須要以無比敬業的態度認真去準備,多方搜尋,積極探索,不斷反思總結改進。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5

  上週五下午參加了在“一課兩講”教研活動,兩位老師以過硬的教學功底向我們展示了精彩的課堂教學,下面是我們備課組對兩位上課老師的評課記錄:

  仙村中學的江老師,由於是自己學生緣故,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顯示得比較輕鬆,學生能夠積極配合,能夠合理有序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到知識。在練習的設計上也是以簡單的基礎練習為主,題量適中,能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完成。

  實驗中學的姚老師,教學設計的較好,先是對之前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復習,然後用一個剪紙的數學活動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練習中,能夠讓學生自己去編寫題目,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考點,另一方面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感覺。但姚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也許不是自己的學生對學生不夠了解的緣故,以至於整節課在前面的時間較松,在後面的時間顯得比較緊。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6

  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整節課緊緊圍繞著目標來進行,語言清晰,學生參與強,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積極參與,有利於增強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利用多種證明方法證明命題,有利於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做題能力,教案中設計了形成性變式訓練,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鞏固。

  建議

  1、適當增加生生互動。

  2、練習設計適當分層,練習小試牛刀中適當減少同一型別的題量,增加一道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綜合性證明題。

  3、語速要適當減慢,每個環節中要有適當的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消化題日。

  4、要注重點明命題證明的步驟:審題、畫圖、寫已知、寫求證、證明。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7

  本節課教學設計較為簡單,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思路清晰,語言流暢,具有親和力,課堂教學節奏合理,快慢結合,注意順應學生的思維。知識回顧中用變換圖形位置複習舊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為本節課作鋪墊。學生在教學中思考的時間較多,教師做到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學生積極性很高,生生互動很多。教學設計中設計了剪折圖的活動,引導學生動手探究,體現了新課標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問題的要求。

  建議

  1、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美觀才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2、給教學設計給聽課教師而不是學生的學案。

  3、時間的調控上要把握好。

  4、要注重點明命題證明的步驟:審題、畫圖、寫已知、寫求證、證明。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8

  教學設計合理:兩位老師的學案設計都目標明確,融會貫通,內容恰當,思路清晰,匯入簡單,設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注重學生動手操作。既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勇於探索的能力。

  成功實施教學:兩位老師都能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照顧中下生,面向全體,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教師對知識的運用和引申也非常熟練。特別是實驗中學那老師調動了學生認真思考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效果甚好。

  課堂結構緊湊:兩位老師的張馳有度,有條不紊,反饋調控恰當。

  指導學生學習:學生參與,師生互動效果好。特別是實驗中學那老師輔導個別生,調動生生互動非常有效,表現積極主動,學生參與面廣。

  追求美的感受:課堂教學中,兩位老師始終面帶微笑,語速不急不緩,使學生如沐春風,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整堂課教學。

  本教學方法設計為“合作探究型”,我覺得還應處理好以下幾點:

  ⑴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定理的梯度,緩衝度的設定。因為它需要兩個條件,推出兩個結論,學生第一次碰到,比較困難。我覺得應從“特殊→一般”去處理可能更好,如給出頂角的度數和底邊的長來推算,再引導到推理。而仙村中學的江老師關於“三線合一”的計算題一道也沒有。

  ⑵加強證題前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已知條件出發,探究解題思路,此時可能有多種途徑選擇,最好結合所要求證的結論一起考慮,按需擇取。

  ⑶加強學生的書寫能力的培養。本節課學生書寫板演基本沒有,比較欠缺,可能學生能說不會寫,或者寫不好。

  ⑷課件有些簡單,背景色調模糊,可以做些改進。學案不夠美觀,新鮮感稍差。可在習題設計上做些改動,變換方式和資料,效果會更好的。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9

  在第七週五我們參聽了仙村中學江老師和增城市實驗中學姚老師的兩節課。現就這兩節課的教學情況談談自己的意見。

  江老師的課在內容上條理性較好,從橋樑匯入簡單直接;能用三角形全等證明猜想,且用例題及習題鞏固知識運用。但是習題設計難道較低,層次性不夠,導致優生吃不飽。在引出“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這一猜想時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而是由老師直接得出思考的過程,學生並沒有思考過程的經歷,不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於三線合一性質運用的習題並沒有涉及到,對優生的培養也沒有特別的體現,還有對例題的處理過於簡單,沒有引導學生怎樣思考解題的切入點,且例題對等邊對等角性質的運用較靈活,學生初學應該存在一定的困難,老師也沒有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姚老師能複習等腰三角形的相關概念,課堂練習設計能運用等邊對等角,學生完成較好,最大的亮點是課堂氣氛好,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較好,還有在課堂練習一第三道題後讓學生自己設計一道題,是對等邊對等角性質的較高運用。但是對例題的處理同樣過於簡單,沒有引導學生怎樣思考解題的切入點,且例題對等邊對等角性質的運用較靈活,學生初學應該存在一定的困難,老師也沒有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還有對於例題的解法,為什麼一定要設∠A為x0,當設∠C為x0時,又出現什麼情況呢?兩位老師都沒有提及到。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10

  第一節,江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關注有加,努力用各種有效方式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這過程中去學習知識和體驗學習的樂趣。

  第二節,姚老師想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這節課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用小組合作交流和學生展示的形式,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

  這兩節課都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努力和成功,結合比較這兩節課的特點,我想若我來上這節課會怎樣呢?

  首先:課前讀書我會改成課前練習。如:

  1、在△ABC中,AB=AC,AD是中線,求證:AD是△ABC的高。

  對於數學,讀書只是文字在頭腦裡過一遍,大部分學生是沒什麼作用的,既然這樣,還不如給與本節課有關的簡單題給學生做,讓學生更快的投入這節課中。

  然後,把等腰三角形摺疊,讓學生找到相等的角和邊,發現“等邊對等角”,再用搶答的形式回答一些簡單的練習題(如求圖中的角)。我發現搶答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一般3-5題較合適。搶答後再做練習的效果會好很多。

  第三,對於課本的例1,除了像張主任說的用鋪墊在化解難度,還要講方法和變式,設角一般設最小的角。否則,以後遇到類似的題,學生無從下手;不做變式,學生很快會忘了這種方法和思路。

  第四,課後用5分鐘小測,是本節課練習的一些變式,題目簡單,不能難。這是學生的收穫,得100分比任何語言更好,這樣,下節課他會繼續認真。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11

  《三角形分類》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內容,是在之前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和直角、鈍角、銳角的基礎上來進一步認識各種型別的三角形。本節課的重點是在三角形分類的過程中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徵。難點是找三角形三個邊和三個角的特徵進行分類。初看這節課我就在思考怎樣能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鐘內使學生掌握那麼多內容呢?聽了胡老師的這節課,我就得到了答案,那就是——高效。

  哪裡體現了高效,怎樣是高效呢?

  1、環節整合體現了高效

  曾經看到一些教案中設計兩次分類操作,第一次按角分,第二次按邊分。這樣不僅所花時間較長,兩次操作也使學生產生探索疲倦感,最終導致學生慢悠悠,老師急匆匆,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而胡老師的這堂課將“六個不同三角形的分類”貫穿始終。首先從三角形的分類引出按角分和按邊分,接著使學生從按角分的探索中感知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徵。又從按邊分的探究中感知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的特徵和他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設計以點帶面,不僅使各環節更加緊湊,整堂課更具整體性,而且也節省了不必要的時間,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2、指令明確體現了高效

  首先是三角形分類這個操作前的指令,教師給出:“請四人小組合作,根據學習單上的提示,完成表格,把三角形進行分類,最後填寫分類結果。你可以藉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也可以藉助書本。”這樣的指令和提示使學生的操作任務更加明確,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是三角形分類這個操作中的指令,教師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同時避免學生在分類中的盲目性,教師在表格的設計中提示學生可以從三角形中銳角的個數、直角的個數和鈍角的個數進行按角分類。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三角形中有幾條邊相等進行按邊分類,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操作目的更加明確。同時透過表格的觀察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所有的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為之後這個知識點的突破奠定基礎。不僅如此本節課的難點就是找三角形三個邊和三個角的特徵進行分類,而這張操作表格的設計就為學生探究這一難點搭建了踏腳石,成功突破了難點。

  3、一材巧用體現了高效

  練習是數學課堂中最重要、使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手段。這堂課在講完三角形按角分類後設計了針對性鞏固練  傳統的教授,教師總是在滔滔不覺地講授,而學生又能感悟多少,記憶多少呢?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更深入地感知各種三角形的特徵,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例如:在四人小組對三角形的分類中,組織學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比一比;在等腰三角形對邊相等這一性質的體驗中,組織學生進行折一折;在教授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時,組織學生看書自學,並指一指。透過這些形式各異地活動,會學生對三角形的特徵感悟更深,使各部分名稱記得更牢,同時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於胡老師這節課我還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對於學生課堂中的回答,如果老教師能更好地把握是不是整堂課會更出彩呢?比方說,課中教師提問“為什麼是等腰三角形”?學生回答:“他是對稱的”。教師直接補上:“它的邊相等”、我想這裡教師如果能把“對稱”引到“邊相等”是否更自然。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篇12

  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在交流展示環節,特別是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環節,教師放手讓學生採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式,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全員參與度和學習方式的自主度,小組成員利用自己的學具動手操作,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做法,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在操作、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透過這一環節以“動”促“思”,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迸發出創造新思維的火花,同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生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優點:

  1、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有效度,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臺下交流的井然有序,臺上展示的淋漓盡致。

  2、小組合作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活動空間和廣泛交流的機會。不僅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還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小組合作的有效度。

  3、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這對有餘力的學生是一種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也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