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讀後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讀後感

關於《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讀後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主要講述了:我們似乎身處在大家對幼兒教師有很多的要求與期待的時代,但是另一方面幼兒教師又未獲得專業的認可。下面給大家分享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一起來看看吧!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1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當我翻開這本書時,看到裡面密密麻麻的字有點反感,可是在細細品讀時,卻意猶未盡,與我們的教育密切相關,而且讓我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工作進行反思、質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VS自戀》中寫到:“培養幼兒的自尊”通常都會被列為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幼兒教育中各種不同的課程與教學模式並存,雖然他們主張不同的目標與教學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認同,協助幼兒對自己感覺良好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對幼小的兒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從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外在的標準而來,而是可能來自於是否深深地感覺到被有特殊意義的人所愛、所接受、所重視。

  當幼兒脫離了幼兒階段,外在社會開始對愛與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標準與條件。如果兒童早期所建立大膽被愛與被接受的感覺足夠穩定,那麼當他面對嚴厲的拒絕或責罵時,便不會過度的沮喪或自我貶低。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會逐漸內化社會所外加的標準,使之成為評價個人自尊的標準。

  小班,班中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在家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小皇帝,在家裡父母對孩子表現的標準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滿足了。可到幼兒園裡,有那麼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讓父母認為乖的孩子在幼兒園裡並不是表現出色。

  記得我班中有一個小朋友,在一次使用漿糊的活動中,我要求孩子們用一個手指蘸漿糊,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發現麟麟一隻手上的五個手指都蘸有漿糊,當我要教他時,只見他一個勁的踹大氣,然後就開始眼淚汪汪了,像這樣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可能在家父母認為他很能幹,時常表揚他,然而當他遇到批評時就承受不了。還有一個女孩子,平時調皮好動,在家媽媽經常對做錯事的她進行批評,而且有時還要用棒打她,以至於她在幼兒園做錯事情後問她原因時,總是默默無語,有時我們說盡好話她也無動於衷,對於這些孩子,我們老師有時真的束手無策,但在這本書中讓我瞭解到:由於幼兒來自各個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為增強幼兒的自尊,老師應該提供他們更多樣化的人際情境。這樣一來,幼兒就能經歷很多不同的人際情境,由此增強他們的自尊,也增加他們處理、應對人際情境的能力。

  當兒童被尊重時,自尊最可能發展。當對兒童有特殊意義的承認及同伴尊重兒童,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決定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及選擇自己在意的東西時,就傳達了對兒童的尊重。成人應該以尊重的態度徵詢幼兒對於活動與事情的意見、看法與喜好,並應加以慎重的考慮。

  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但是反饋要適量(而不過量)、明確且能充分地提供資訊(而非範範地讚美或討好),才能增強兒童的自尊。

  總之,教師只有具備了心得教育觀念,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擁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識,才能把幼兒培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具有自尊的人。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2

  最近,靜下心來讀了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讀這本書猶如經歷了一次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與領略著作者個人的獨特的學術氣質與專業精神。作者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想到教育實踐和現實,不斷地分享著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讀凱茲博士所提出的議題和例子,心裡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經歷過這個檢討、思辯的自我澄清之後,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悅。以下重點就“自尊與自戀”與“幼兒教師的專業行為?”等章節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關於自尊與自戀

  自尊的發展是幼兒教師與家長很關心的一件事。然而,有時雖然我們的意圖是要培養幼兒的自尊,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卻演變成養成幼兒過度專注於自己的自戀,而不是培養有意義的自信與自我價值。

  書中舉的例子,很值得我們深思。面對的是同樣的年齡段幼兒,開展的是同樣的主題 “我自己”,一名教師透過讓孩子自制“我的書”,標題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歡的食物、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喜歡收到的禮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另一名教師在佈告欄貼著一個大標題“我們一班都是人”,底下接著一行字:“我們的分析”。佈告欄的展示空間貼滿了長條圖與圓形圖,顯示班上所有幼兒的年齡、體重、身高、眼睛的顏色、缺牙的數目、鞋子的尺寸等等。為了這個活動,幼兒組成若干小組,有的整理大家從家裡帶來的資料,有的負責在班裡測量,然後彙總個別資料,在教師幫助下加於分析,共同製作圖表,把所分析的結果展示出來。

  兩名教師的教育意圖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幼兒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為,引發了不同的教育結果。第一個教師將幼兒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食物、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這些學習並未鼓勵幼兒向外探詢以求瞭解或引導幼兒探究值得探究的現象,只是將幼兒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們只關注自身的利益。有導向幼兒自戀的傾向。而第二個老師創造了一個研究平均值、趨勢、範圍的研究氣氛與研究群。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尊,同時也把幼兒關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群體的眾多成員,讓幼兒關注他人的同時,也關注自身,而不是鼓勵幼兒過多專注於自己或滿足於自己;另外,也維護了幼兒對老師的尊敬。

  聯絡自己的工作,這樣由培養自尊演變為鼓勵幼兒自戀的例子,在我們的工作中時有發生,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絲毫沒有覺察自己行為的不當,甚至還沾沾自喜於活動的創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已開始從關注群體轉向關注個體,運用多元智慧理論來評價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但究竟如何有價值地去欣賞、欣賞孩子的哪些品質,思考真是不多。

  那究竟什麼是自尊,什麼又是自戀呢?健康的自尊應該是在有意義的標準上,對自己作出真實、實際而正確的正向評價,形成自我評價、努力、重新評價的迴圈關係。而自戀則是專注於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區別的關鍵是是否幼兒以自己的意志為唯一。

  那怎樣的教育行為才能真正幫助幼兒,培養健康的自尊呢?

  我的收穫是:

  1、 在關注個體的同時,思考哪些活動能增強幼兒主動探索、主動研究的氣質,能挑戰幼兒心智的發展,是值得挖掘的有意義的活動。因為幼兒是天生的自然科學家與社會學家,除了遊戲之外,他們很自然地透過探究來學習,樂意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去探究瞭解他們生長的環境。作為幼兒教師應加強幼兒這種天生的氣質,讓他們進行專案活動,對一些值得注意及瞭解的特定主題、環境或事物做深入的研究。例如,馬上又到幼兒春遊的時間了,我們可以先與幼兒協商,確定春遊的地區範圍,例如是崇明本島、還是上海的兒童遊樂場所?再讓幼兒自己分組,分工合作去收集確定範圍內的適合春遊活動的有關景點資料;然後透過小組討論協商,確定各組覺得最好玩、最值得去的春遊地點;接著由各組派出代表闡述各自選擇春遊地點的理由;最後由幼兒自己協商,設法從各組推薦的不同春遊地點中確立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春遊地點。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有足夠的機會討論、合作、協商、妥協、尊重及評價自己努力的結果。透過這樣的方式,幼兒的自尊將會由評價自己對於團體貢獻的程度及結果而自然產生,可以防止幼兒過度專注於自我或專注於滿足自己。

  2、用欣賞代替讚美與獎賞。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用讚美這種正面的方式來鼓勵幼兒。的確,當孩子受到表揚,會非常高興,然而有時讚美會因為給得太頻繁而失去它的價值,反而被幼兒認為是空洞的。而一旦當孩子習慣於時常被讚美時,當偶爾沒被讚美,很可能會以為別人在斥責他。再者,如果孩子的自尊會因為別人的讚美而提升,那他的自尊也能因他人的批評或沒有得到讚美而感到貶低。同樣,我們還常常採用獎賞的行為方式,如獎給孩子貼紙、小花、五角星等提供給幼兒正向反饋,然而這種物質獎勵往往會將孩子的注意力由解決問題轉到如何獲得獎賞上,減少他們全心全意融入主題或工作的能力。而欣賞則不同,欣賞是針對幼兒的興趣與努力的內容,做出明白而直接的正向反饋。“欣賞”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與幼兒共同探究、為幼兒提供支援、向幼兒投以讚許的目光等等。比如,在一個關於《螞蟻》的探究活動中,一位幼兒提出“螞蟻王國的不同螞蟻的分工是不是和蜜蜂王國一樣?”此時對於孩子這種愛探究的品質,老師並沒進行簡單的表揚“×××,真動腦筋!”也沒獎勵給幼兒任何東西。而是在當天下午帶了一本“動物百科全書”,和這個孩子共同尋找答案。這樣的做法顯示出老師很欣賞幼兒的問題,孩子看到老師是以認真、嚴肅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的興趣和所提出的問題,加深了孩子對這個問題研究的興趣,這樣一來,就增強了孩子好奇、反思、提問、解決問題的行為發生頻率。而並未使孩子的注意力偏離他當前關注的'焦點,也沒有把他的注意力導向關注自我。因此,欣賞幼兒能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

  二、關於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

  書中關於幼兒教師的專業行為標準的闡述,對我的觸動最大。引發了我對目前自己作為幼兒教師行為專業的深思。特別是書中的一則關於處理孩子爭搶三輪車的案例成為我反覆品味的經典案例(一位老師帶著20位4歲的幼兒在戶外活動,全園只有兩輛小三輪車,幼兒常為該誰騎爭吵不休。這天,一位叫寶寶的男孩跑到老師面前抗議‘小莉不讓我騎三輪車’這時老師應如何反應呢?)作者用專業的視角進行了縝密分析、深刻思考,處處體現著專業與智慧:作為專業幼兒教師,當班中出現“三輪車爭搶事件”,首先會迅速做出價值判斷,採取合適的教育手段;過後會對幼兒在事件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診斷;並且還會運用這事件作為課程設計與管理的參考。

  此事件的價值在於為幼兒提供了嘗試各種社互動動與衝突的良好機會,可以教導幼兒以下的技巧:

  其一,社交技巧,包括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處世技能。輪流(老師建議沒騎到三輪車的寶寶觀察正在玩的小莉,等她露出疲倦或玩膩的跡象時,再去提出“換我騎”的要求會比較容易成功,這是老師幫助寶寶學習察言觀色,以協助她發展“輪流”行為)。協調(老師鼓勵寶寶思索小莉對什麼事最感興趣,讓寶寶去對小莉說“如果你讓我玩三輪車,你盪鞦韆時,我就幫你推。”老師向寶寶示範瞭如何運用口頭的方式與別人協調的技巧)。克服困難(幼兒必須承認他不可能永遠是贏家,必須學著接受失敗與被拒絕,老師說“沒關係,也許等會兒小莉就不玩了。其實還有很多好玩的呀!”可建議寶寶去玩其他一些活動,幫助寶寶培養克服失敗、抗挫敗的能力)。

  其二,語言技巧,在這事件中老師教導幼兒用清晰、有效的語句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要用明確的詞句,學習對話的技巧等。

  其三,品質培養,包括謙讓、同情他人、不怕困難等。謙讓及同情他人的品質是可以經過各種方式來加強的。在例子中,如果小莉堅持不讓寶寶騎,老師可以對她說“寶寶已經等了很久,你知道等那麼久的滋味很不好受!”這種方式可以刺激、喚醒小莉的同情心及培養她謙讓的品質。另外,在這事件中教師讓幼兒設想及嘗試各種解決的方法,而在嘗試的過程中得知,幾次的失敗也不會擊垮他們,從而培養他們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品質。教師教寶寶去和小莉交涉:“你去和小莉說‘我真的想騎,我已經等了很久了!’如果這樣說還是沒用,你再回來,我們再想想別的辦法!”這樣旨在告訴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一種,鼓勵他們嘗試用各種方法來化解人際衝突,這對幼兒長期發展很有益。

  我的收穫是:

  1、要讓自己的行為邁向專業化,首先需要找出自己在工作中所遭遇的典型困境,然後研究出處理困境的方法。其實爭奪玩具的事例在我們身邊常有發生,我們老師也對這類事件的處理覺得頭痛不已,經常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太自私了,那麼,我們是否留意把這類工作中典型的難題給找出來,尋找解決的辦法了呢?我們能被稱為專業的幼兒教師嗎?

  2、專業的幼兒教師在研究處理困境的方法時要結合專業知識,如發展心理學以及有關幼兒認知發展的研究。當面對困境時,首先需要作出價值判斷,而判斷的依據就是該事件是否能針對幼兒當時的心理、認知水平,對某方面能力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這就涉及到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知識。而後,又將根據幼兒的發展和各年齡階段幼兒的行為常模及家長、學校等各方面人士的期望以及相關教育哲學、學習理論等採取適當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此,理論知識是我們工作道路上的指明燈,作為專業教師無論工作多忙,看書學習決不能放鬆。要多看書、看好書,讓自己成為愛讀書的人。因此,在擴充知識面的同時,跳出原來慣有的思維模式,將各種知識進行梳理,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賦予教育新的內涵。

  3、作為專業的幼兒教師,當遇到某些突發事件時,應該首先考慮到三個問題:

  (1)此事可以讓幼兒獲得些什麼?——要會判斷分析偶發事件的教育價值,並作出及時有效的回應。

  (2)教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麼?——拿幼兒在事件中的行為與他們以往的行為作比較,也就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幼兒。

  (3)課程與管理上應如何處理?——對於教育策略是否得當、課程設計與學校設施是否滿足幼兒的需求等進行反思。

  4、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的紛爭時,首先便應該以雙方幼兒最大及最長遠的利益作為判斷的標準。老師是孩子心目中可以倚賴的權威者,處理問題要公正,考慮雙方幼兒的利益,因此,當我在今後碰到類似事件時,面對用盡了各種辦法都不願退讓的一方,我一定會在“××,你再玩5分鐘,就換其他人玩。”的後面再加上一句“如果你想玩別的,老師也會幫你!”這關鍵的後半句話讓孩子明白自己與他人一樣處於一個公平的環境裡,每個人的權利都會受到保護,每個人的需求都會受到重視,在維持正義的同時又維護雙方學習及發展的權利。另外,教師要站得高些,目光放得遠些,要著眼於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打基礎。所以,當我在今後碰到類似事件時,我不會急於停止紛爭,充當“滅火器”,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價值,促進幼兒長期的發展與學習。

  總之,不管是從促進幼兒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適應幼兒教育發展的角度,以及改變幼兒教師工作的現狀,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顯得至關重要。最後,與大家重溫書中的一段話:“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的幼兒需要動生命攸關的大手術時,開刀的醫生是別人的孩子;當我們的孩子受到攻擊時,犯罪的是別人的孩子。因此,只有當其他幼兒的幸福受到保障時,才能保障我們孩子的幸福。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為這麼做是對的。”我相信,透過我們的努力,我們能從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專業的發展,享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

【《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