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下雪了》課後反思

《下雪了》課後反思

《下雪了》課後反思範文三篇

  篇一:《下雪了》課後反思

  喜歡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下雪了》中出現的小動物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而孩子印象中的小動物或許是成人口中其叫聲的代名詞,如:“寶寶看,喵喵來了。對於小班的孩子應該給予正確、科學的語言資訊。而《下雪了》中出現的象聲詞往往與形象密切相關。孩子一聽到某種象聲詞立即可以喚起對某種形象的感知。如:聽到汪汪就會想到狗。知道小動物的叫聲,並能與正確的名稱建立聯絡有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而且,最近下的幾場雪孩子們都非常興奮,對雪也是非常喜歡。因此,我選擇了《下雪了》作為期末的彙報課。

  書中有許多小動物,他們都急急忙忙地奔跑著,讓人很好奇,到底跑這麼快是去哪兒呢?因此,我將學說句式“xxx,你去哪兒?”作為這次活動的第一個目標,簡短、反覆出現的句式很容易學且很有趣。書中各種小動物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有些小動物的叫聲是幼兒熟悉的,如“喵喵、汪汪”,也有些叫聲是幼兒有點陌生的,如“唧唧喳喳、吱吱”,我針對小班幼兒愛模仿的特點,讓幼兒學說動物的叫聲來掌握與之對應的小動物,作為活動的第二個目標。

  第一大環節匯入活動時,我採用談話匯入的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觀看ppt上下雪的情景,體驗下雪天玩雪的快樂心情,然後觀看大圖書的封面,引導幼兒觀察、模仿小動物害怕的表情。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來引出今天活動的主要內容。

  第二大環節,誰的叫聲中,我本來設計是先聽聲音然後說說是誰,但由於臨時聲音不能播放,我就變成先看圖片,請幼兒看看圖上有誰(小狗),然後學學小狗的叫聲。因為生活中比較常見,幼兒學的都不錯,接著再看看小狗手裡拿的什麼東西(胡蘿蔔)。教師再小結性講述小狗汪汪拿著胡蘿蔔,跑那麼快,是去哪兒呀?帶領幼兒一起學說“小狗,汪汪,你去哪兒啊?”,然後再觀看第二張圖片,請女孩學動物叫,接著再請男孩來問“xxx,你去哪兒啊?”。在學句式和學說象聲詞中,我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如:個別幼兒學;男孩、女孩學;集體學;左邊、右邊的幼兒分別學學等。因此,幼兒的興趣也較濃厚。帶著疑問“小動物到底是去幹嗎呢?”大家一起去揭曉答案。

  在看“熊叔叔被吵醒”後那張圖中,我讓幼兒學學熊叔叔生氣的樣子,孩子們一下子都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張的大大的,十指伸開,模仿的非常棒;學小動物害怕的樣子時,陳陽小朋友表現的活靈活現,把肩膀聳起來了,小手放在嘴邊,看樣子真是非常害怕呢!

  最後一個環節是遊戲鞏固各種小動物的叫聲。教師做火車頭,幼兒戴上各種小動物胸飾,火車開過來說“某某小動物,你去哪兒啊?”“xx(該動物的叫聲),我去玩滑滑梯”,答對了就坐上火車去玩,活動在遊戲中自然結束。

  在第二大環節中,出現的動物較多,我本來是想那些接觸多的動物先聽聲音再看圖片,接觸少的先看圖片再聽聲音學習。由於突然聲音不能播放,心裡頓時有些慌亂,導致都是看圖片然後請幼兒學習該動物的叫聲,致使形式有點單一,就最後一個小動物(小老鼠)時,我想到自己來模仿老鼠的叫聲,請幼兒猜想後再出示圖片。要是早點反應過來想到這個辦法的話,課堂效果應該會更好些。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考慮到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要提高課堂的應變能力。

  還有就是在語言、表情上還是不夠誇張,提問的形式也不是很豐富。雖然考慮到了學小狗、小貓等小動物叫聲時做一些肢體動作,但是在語氣上還是比較平淡,這是在以後教學中要注意和努力克服的`。

  篇二:《下雪了》課後反思

  這次活動,我把目標重點放在“積極參與,大膽創作”上,希望小朋友能充分感知“下雪”的美,充分感受“玩雪”的快樂。

  我覺得藝術教育重視的是創造過程對個人的影響,以及美感經驗給人的感受。

  今天,我沒有給孩子具體的創作內容,讓他們自由地選擇創作的方法和材料。因為,我不想限制孩子自由的想象力和自主的創作空間,否則孩子的作品就會千篇一律。

  活動開始,四周漸暗,在燈光和音樂的配合下,我把孩子帶進了下雪的意境,孩子們表現得異常興奮,被面前的“雪”深深吸引。

  操作過程中,我請孩子自由選擇材料在KT板上拼好自己喜歡的圖案,再灑“雪”,但孩子們都喜歡挑小巧的材料,對灑“雪”特感興趣,灑得不亦樂乎,所以,遮擋物體的痕跡不明顯,出來的效果不太理想。我馬上讓孩子進行再創作——堆雪人,用“積雪”堆出各種形狀,哈哈,孩子們馬上來靈感了:小熊、小人、大樹、蘋果、雪梨、生日蛋糕……都跑到了KT板上。

  到了活動結束,孩子們仍玩得依依不捨……雖然場面有點亂,但是,我達到了讓孩子們“充分感知‘下雪’的美,充分感受‘玩雪’的快樂”這個目的。

  此活動設計後我並沒有進行試教,我不想把反覆修改、精雕細琢的成品交給大家,我希望將活動最原始的一面獻給大家,望各位老師能給予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篇三:《下雪了》課後反思

  今天下午我們上了一節做做玩玩的活動《下雪了》,原本想就撕下白紙在粘在美術手工紙上應該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在操作和我想的相反。由於我平時沒有讓孩子多動手進行撕、剪、粘的練習,所以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對簡單的撕都無法完成。活動開始時我出示我已經做好的範例讓幼兒觀察這幅是怎樣完成的,他們都回答的很好都說用紙撕成小片然後用膠水貼上就可以。我還請了幾個個別能力較強的孩子上來示範,然後請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操作過種我發現有些孩子用扯或者拉的方法在撕紙頭。

  事後我在想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現像,是孩子問題還是老師教的方法上有所不對,於是我在書上查詢相就的資料。對於小班幼兒進行撕紙活動來說,撕紙的技能是不侷限的,只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向前向後對立的撕,並能把紙撕下就是小班幼兒學習撕紙的方法,不過,這還必須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幼兒願意動手去進行撕紙活動,所以激發幼兒對撕紙活動的興趣是很重要的前提條件。但是如果光是讓幼兒這樣練習,幼兒對撕紙活動的興趣會很快的消失,跟著而來的反而是對撕紙活動的牴觸心理,所以,就得利用一切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形態作為活動內容。

【《下雪了》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