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舞蹈> 舞蹈創作中的美學思維探討

舞蹈創作中的美學思維探討

關於舞蹈創作中的美學思維探討

  美是一切藝術的本質特徵,也是舞蹈藝術的精華。與其他藝術不同,舞蹈是表現人體美的一門藝術。它講究形體美、動作美、線條美、姿態美等無聲的美,而舞蹈創作正是要體現這種無聲的美。它透過創作者的美學思維,透過演員的表演,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美是舞蹈的本質,背離美學思維的舞蹈創作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品格和藝術功能。

  縱觀我國專業舞蹈近年來創作發展的總體趨勢,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徵即是在創作思想的美學追求、價值取向,以及具體的表現模式上,力求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相吻合,在多元文化並置和多層文化需求的氛圍中,呈現出舞蹈多維拓展的趨勢。這表明,舞蹈的任何類別,要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必須具有強烈的動作意識和時代風貌,從而使人們覺得好看愛看,並從中享受到舞蹈獨有的趣味和美感。那麼,如何創造出一個真正能給人以藝術吸引力、感染力的舞蹈作品,如何把握舞蹈創作中的美學思維呢?筆者認為,其審美素質應具有三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以豐富深刻的內涵引起觀眾的共鳴

  一個好的舞蹈作品應是在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狀態之中,準確地把握並開掘人的深層心理變化,深刻地呈現出人的特定生存狀態的作品。舞蹈創作的價值領域是審美活動,而這種審美活動是編導與觀眾的對話,是在舞蹈與觀賞者相互交流的形式中完成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編導者在創編過程中具有對作品的前理解意識,只有理解並把握了舞蹈作品的語境、傳統、體制等潛隱因素才能真正從觀賞者視角切入,創作出符合觀眾審美意識,震撼人心的舞蹈作品。比如說,舞蹈《兒啊,兒》,是以解放戰爭為背景,歌頌我們解放戰爭勝利是小推車推出的勝利,歌頌人民對革命的情感,編導切入的角度是以母子同上前線支前,在支前路上的激烈戰鬥中兒子犧牲,母親欲哭聲絕,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它之所以能夠被觀賞者理解,是因為作品的開端隨音樂呈現了背景式小推車群舞,另外,把陳毅元帥說過“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小推車推出的勝利”以旁白的形式告訴了觀賞者。如果觀賞者經歷過解放戰爭,或者看過電影《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話,那麼,這些文化的積澱已經打開了舞蹈理解的廣闊的思路。當然母子情也屬於傳統文化範疇,正是因為有這些前理解,才把革命情、母子情與觀賞者的感受結合起來,引起共鳴,從而使該舞蹈作品有了審美價值,並在審美上得到觀眾的認可。

  二、表現形式應把握當代舞蹈文化的審美契合點

  舞蹈的表現形式應找準當代人對舞蹈文化追求的審美契合點,並在實現作品內涵審美化的體現中,其藝術呈示方式獨到新穎,不僅是屬於舞蹈所特有,而且是屬於作者表現之獨創。一個完美的舞蹈總善於抓住觀眾的心理,努力開拓舞蹈篇幅,進行多端變化的舞蹈表現,從而感染人、震撼人。舞蹈《踏歌》,作者構思匠心獨運,形象新鮮。舞蹈中大量運用一群少女的順拐動作(順手順腳),是那樣地純樸,新穎。作品給觀眾傳達的審美資訊,不僅僅是肢體語言,而且是在美的流動中體味到生命的萌動,似乎是少女們擺脫了嚴冬的困擾,在春風中甦醒,在春風中盪漾,融入春風,一種不可遏止的生機意蘊。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古代民俗的一個景象,作品刻畫了少女們愜意的情感,在這一情感基礎上,卻能引起聯想,而正是這種聯想,激活了人們審美感受的深度,並且也豐富了作品,多層面展示了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生活角度。

  三、解放舞蹈手法,提高審美效應

  作為舞蹈創作者,不但要在創作中做到本體功能的充分發揮,而且要將舞蹈本體最大限度的`解放,使之自由馳騁,使作品既擁有符合社會生活的現實感和認同感,又擁有符合審美心理的真切感和價值認同感,從而使舞蹈真正具有滲透人心的美感效應。諸如舞蹈《那一片蘆蕩》,運用虛實結合如真如幻的創作方法,尤其對水鄉生活選擇了獨特的視角。那婷婷玉立的蘆葦是阿慶嫂的身姿;那舒展有序的蘆葉是阿慶嫂的臂膀;那斜臥如雲的蘆花是阿慶嫂的髮髻,投足舉手之間,無不顯得是那麼英姿勃發,嫵媚傳神。她們不是阿慶嫂,但又像是阿慶嫂,它們是物?是人?是她?是它?總之,就是在這種如真如幻的化合感、知覺感之中,讓欣賞客體在審美感知中,使舞蹈形象發生更為充分的審美效應。

  由此可見,一個舞蹈作品的審美效應,就是以審美實體啟用審美物件的審美體驗過程。舞蹈美並不對人許諾什麼,也不給人一種海市蜃樓式的虛幻幸福。有些舞蹈作品也可能使你體驗到痛苦憂傷,然而正是在這種心靈裂變中使人的精神得到昇華,使人更能領悟到人生幸福的真諦所在。因此,在當今舞蹈審美多維拓展中,作為基層的舞蹈創作者,應該有批判,有分析的繼承傳統的舞蹈文化,要增強變革的創新意識。以社會和人生應該有新體會、新發現,以時代的舞蹈審美需求及實踐體現,要不斷認識、勇於探索,才能創作出真正具有當代審美文化品格的優秀舞蹈作品。

【舞蹈創作中的美學思維探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