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語文教學識字規律淺談分析

國小語文教學識字規律淺談分析

有關小學語文教學識字規律淺談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識字規律淺談

  識字是學習文化的起點,是閱讀寫作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係到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強弱。當今世界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都離不開資訊,而資訊的獲得又主要依靠閱讀來實現。小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識字量才能比較順利地進行閱讀,寫作,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的能力。因此,識字教學成了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規律性的認識與做法。

  一、學習基本筆畫的寫法和認識

  每一個漢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筆畫組成的,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認識筆畫和寫好筆畫是識字、寫字的基礎。認識和掌握“點、橫、豎、撇、捺、提”幾種基本筆畫又是基礎之中的基礎。這幾種筆畫的寫法規律是:“點”要頓,“橫”要平,“豎”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寫這些筆畫時,不同的筆畫下筆和起筆的輕重力度也不同等。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將這些規律貫穿於整個識字、寫字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掌握幾種常見偏旁部首的變化規律

  漢字的偏旁部首多數是由獨體字構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幾、竹、羊等。這些偏旁部首看起來很複雜,但只要我們掌握了它們之中的規律,就會由複雜變得簡單。具體如下:

  1、部分獨體字做偏旁時,最後一筆要由“捺”變“點”,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獨體字做偏旁時,不但最後一筆由“橫”變成“提”,而且筆順也要發生變化,“王、牛、車、土、子、正、馬、工、裡”等。其中“牛、車”做偏旁時,不但最後一筆由“橫”變成“提”,而且第三筆還變成了最後一筆。

  3、“幾、月”在漢字中處於不同位置時,筆畫有變化,如果“幾”在漢字的上半部時,第二筆是“橫折彎”,如“沿、沒”。如果它在漢字的下半部,那原來的筆畫就不變,如“亮、抗、坑”。“月”字在漢字中處於左右結構時其筆畫沒有變化,如“朋、肚、肝”。而處於漢字的下半部時,它的第一筆由“撇”變成“豎”。如“有、青、育”。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三、與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區分容易混淆的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寫識記常常會徒勞無功,有時動動腦子、找找規律,識字就變得如此輕鬆。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既”與“即”“撥”與“拔”“休與“體”等字形容易發生混淆,以致於在書寫時,老是把“既然”寫成“即然”,把‘即使”寫成“既使”;把“拔苗”寫成“撥苗”,把“挑撥”寫成“挑拔”;把“休息”寫成“體息”。怎樣才能讓學生巧妙區分這幾個字?透過長期教學探索,本人終於找到了醫治這“疑難病症”的“妙方”:“既”的右邊部首是四畫,而這個字的聲調是第四聲;“即”的右邊“卩”有兩畫,恰巧這個字的聲調第二聲。我把這個規律欣然告訴學生後,大家如獲至寶。一個經常寫錯字而被稱之為“錯筆字大王”的學生明白這一特點後激動地說:“以後我再也不用為寫錯這倆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

  對於“撥”與“拔”怎樣區別呢?我突然想到我們班上有兩對雙胞胎,於是我靈機一動,對同學們說:“‘撥’與‘拔’是一對雙胞兄弟,你們看它倆長得像不像?”我的話音未落,全班就齊聲回答“像!”這時我趁熱打鐵地問:“他們哪一點像?”同學們回答:“他們都是左右結構,而且左邊都是提手旁……”我又接著問:“我們再仔細看一下他們有沒有長得不象的地方?如果有,就請同學們把它找出來,要不然我們怎麼能認得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呢?”話音剛落,就有同學搶著回答:“‘撥’是哥哥,因為它比弟弟‘拔’多吃一碗飯,所以它長得高一點。”“哥哥的力氣大,所以只需要輕輕用手一‘撥’就行了,而弟弟因為力氣小,所以要用雙手去‘拔’。”透過這種討論式的學習,既激活了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又達到引導學生找識字規律的目的。

  又如,學生老是把“休息”寫成“體息”,於是課堂上我啟發學生:“‘體’是由‘人’和‘本’以組成的,人本來就要‘身體’好才有力氣。‘身體’差了,就該‘休息’”。全班同學聽了,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張場,創新潛能得以徹底釋放,教學活動中就不能僅僅簡單地把生字教給學生,而是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引領者”,積極地為學生主動識字提供條件,引領學生主動尋找識字的一些規律,支援學生的自主發展。以上僅僅是本人教學實踐中於此方面總結到的幾點經驗,現不揣冒昧提出,就教於各位同仁。

【國小語文教學識字規律淺談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