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考研心理學筆記整理之社會性發展

考研心理學筆記整理之社會性發展

2018年考研心理學筆記整理之社會性發展

  第14章 社會性發展

  01. 社會發展,指在人際思維、情感和行為方面一生中可以預測的變化。

  02. 依戀,指兒童對父母照料者形成的持續的情感聯絡。別離焦慮,指與依戀物件分開時的痛苦和憂傷,在不同人類文化中它出現的時間相同,在第二年達到頂峰。Harlow對猴子所做的實驗表明,安全而非食物,是依戀的基礎。Bowlby綜合了心理動力學和進化理論,指出依戀是保證未成熟動物接近父母的一種機制。

  03. 研究者用一種稱為“陌生情境”的方法發現,依戀有四種不同的風格:安全,迴避,矛盾和無序的。早期的依戀模式對後來的社會功能有很大的影響,是成人依戀風格的基礎。嬰兒形成依戀關係的內部工作模型,或者心理表徵,它們是隨後親近關係期望的基礎。

  04. 社會化,指個體瞭解他們社會的規則、信念、價值、技能、態度和行為模式的過程。社會化,是轉換(互動)的,持續一生,而且發生於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情景之中。

  05. 父母是特別重要的社會化代理。研究者區分出獨裁型、寬容型和權威型三種不同的做父母的風格。不同的父母風格傾向於使兒童具備不同的特點。為人父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即父母的愛心(warmth),父母接受或拒絕孩子的程度。父母的接受,與自尊、獨立和情緒穩定聯絡在一起。

  06. 在人社會化過程中,最有作用的一個角色是性別角色(被認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範圍)。與生理上的性(sex)不同,心理學的性別(gender)受後天學習的影響。性別社會化在生命之初就已開始。

  07. 形成友誼,是社會和情緒發展的重要方面。同胞兄弟姐妹關係有很多方面,包括既敵對又親近。與其他孩子的友誼大致在三歲是出現。有些孩子不幸不為其他同伴所喜歡,這些被拒絕的孩子往往是替罪羊,被取笑,受排斥,而這些孩子自己也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無足輕重。

  08. 青春期以軀體第二性症的出現為標誌,往往伴隨自我統一性危機。成年初期是成家立業的時期。約會的人一般外表魅力接近;決定結婚之後摩擦開始增加;孩子是家裡的“第三者”。中年是事業豐收的季節,多數人對自己的工作滿意,但有些人意識到自己的目標難以實現,因而出現轉折。老年人主要的問題是適應退休,他們希望依然能控制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

  09. 社會認知,指人們對自己、他人和關係形成概念的方式。自我概念,指一個人有關自我的資訊表徵的組織方式。起初,兒童缺乏一個獨立的自我概念,隨後有一些具體的看法,到青春期,自我概念比較抽象,更多地依賴於情感、人格特質這樣的內在心理過程。視角採納,是一種逐步發展的重要社會認知技能,它指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10. 透過將文化信念和個人體驗結合起來,兒童形成性別圖式,即與男性或女性聯絡在一起的心理特點的心理表徵。性別圖式在不同文化之間有驚人的形似性,似乎反映了生物基礎和社會學習的相互作用。

  11. 道德發展是發展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它指獲得用以平衡自己和他人之間可能的利益衝突的價值觀和規則。行為主義和認知-社會理論認為,親社會行為(有利他人的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透過諸如條件作用和示範作用這樣的過程習得的。認知-發展模型更注意道德推理而非道德行為。Kohlberg的階段理論,將道德推理分為三種水平:前世俗水平(為了避免懲罰或獲得獎賞而遵守道德規則),世俗水平(按照習得的文化標準認定好壞),後世俗水平(應用抽象、自我定義的原理)。資訊加工觀點,將道德發展分解成不同的成分過程,並研究各成分在兒童期的發展變化。

  12. 按照心理動力學理論,兒童將父母的價值內化,是內疚促使人們遵從自己的良知。其他理論強調“移情作用”(感受到某人正受傷害)在激勵人的親社會行為方面的作用。道德發展,無疑反映了認知和情緒發展的互動作用。

  13. Erikson心理社會八個階段,是最著名的畢生發展理論。這八個階段是:基本信任對不信任,自主對害羞和懷疑,主動對內疚,勤奮對自卑(以上為兒童期);自我統一性對自我統一性模糊(青春期);親密對孤獨,產出與停滯,完整對絕望(成年期)。

【考研心理學筆記整理之社會性發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