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小猴子下山的課堂教學實錄

小猴子下山的課堂教學實錄

小猴子下山的課堂教學實錄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複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髮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隻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瞭然。〕

  師:好!(老師接著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根據字形結構特點,把一些筆畫多的生字化整為零,編成簡短的口訣,形象有趣,幫助學生識記,這也是一種識字方法,這樣做,小學生對所學的生字,想起口訣會認,揹著口訣能寫。〕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師:這一課的生字我們學過了,老師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文讀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後都幹了些什麼?

  (學生開啟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後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隻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後,先到哪裡?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裡。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麼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生:小猴子心裡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裡後,又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後,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麼地方?看見了什麼?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學生唸完後,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裡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裡。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心裡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看見一隻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麼?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由於課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構段方式,老師重點指導第一段,其餘幾段透過引導學生自學來理解課文,從小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黑板的板書如下:

  〔老師將課文裡的關鍵詞語,用圖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組合:橫觀為段,豎顯特點,連線起來,全文可見,使故事內容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對於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定有裨益。〕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後,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複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複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隻小猴子下山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乾淨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絡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後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小學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麼?(老師用教杆反映著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於什麼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老師用教杆指著詞語卡片中的大、多、紅、圓等詞)這些詞是什麼詞呢?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說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著發言)

  生:冬於,王奶奶買的蘿蔔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學校裡種的西紅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個又大又紅的氣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

  師:同學們這些句子造得都比較好。

  (老師用教杆指著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詞,讓學生讀。有的學生還邊讀邊做動作。扛,兩手舉起往肩上一放;捧,兩手在胸前做捧的動作;抱兩手抱成一個大圓形)

【小猴子下山的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