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松鼠》課文教學體會

《松鼠》課文教學體會

《松鼠》課文教學體會

  週一,我剛進教室,學生就像小麻雀似的圍住我,七嘴八舌說開了:

  “老師,我在《十萬個為什麼》裡瞭解到,松鼠的尾巴在它睡覺時可以當被子蓋。在它跳躍時又是一個很好的降落傘。”

  “老師,我從網上查閱到松鼠年產仔2~3次,一般在4、6月產仔較多,每次產仔4~6只。中國有24種松鼠,其中巖松鼠和側紋巖松鼠2種是中國特有動物。”

  “老師,我昨天買了一隻松鼠,它的牙非常尖,還能嗑開核桃呢。”

  “老師,我奶奶家屋簷下住著一窩燕子,我很喜歡它們,就仿著《松鼠》這課的寫法,寫了一篇日記,您給我看看好嗎?”

  學完《松鼠》一課後,學生並沒有停留在瞭解課本知識的層次上,而是把知識的學習向課外、向生活、嚮應用多元開放了。聽著學生的話語,感受著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我由衷地體會到自主探究給語文學習帶來的活力。

  《松鼠》是一篇傳統課文,兩年前我就曾教過,那時我按著文章的順序,牽著學生從外形到活動,到搭窩,依次閱讀,學生學懂了課文,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語文的熱情不高,學習的收穫也僅限於這堂課。今年又教這篇課文,我採用自主、開放學習模式,把學生的需要與教材、與教學過程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學《松鼠》這課前,為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激起自主探究的興趣。我運用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透過製作幻燈片展示松鼠在樹之間活蹦亂跳的可愛樣子,在吃食時那憨態可掬的模樣。這使得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興趣盎然。看完幻燈片,學生顯然餘興未盡,這時揭示課題,啟發學生質疑,你想了解松鼠什麼?學生思維處於積極狀態,提出:松鼠什麼樣?它有那些習性?有那些種類?怎樣繁殖?等問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書,邊讀邊思考,這樣學生為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探究讀書,讀書的主動性和思維活動也增強了。

  揭示課題質疑導讀後,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往往不能深入學習,自以為已經學懂,實際上只是像看故事書一樣,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這是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更新探究目標。

  在教《松鼠》一課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松鼠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回答美麗、靈活、聰明。緊接著追問了解了這些後,再讀課文你還想學習什麼?引導學生明白還應深入體會怎樣寫出美麗、靈活、聰明的?(即從那看出松鼠美麗、靈活、聰明的?)這樣學生又一次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學生透過畫句子、抓詞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結果。不一定按課文順序,這課書中,學生對體現松鼠聰明這段體會最深,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交流。學生抓住書中的句子:“松鼠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樹上,常常把窩搭在樹杈中間。”說:“這是松鼠在選擇搭窩的地方,選在這既預防了地面野獸的.襲擊,又不容易被大風吹掉。它多聰明呀!”還抓住寫它搭窩的過程:“先……再……

  然後……還”體會出松鼠搭窩很有計劃,真像個建築師。體會出作者按先後順序來寫,我們讀起來很清楚。這樣,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這一自然段圍繞搭窩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就輕鬆地理出了寫作層次。

  在體會松鼠美麗時,學生談到作者是透過對松鼠四肢、面孔、眼睛、毛、尾巴這些部位特點的描寫,來體現松鼠漂亮的。老師稍加提示,為什麼沒寫嘴和耳朵?使學生明白這是選擇能體現美麗這一特點的部位寫的,使學習寫動物外形的文章深入了。

  這樣,整體感知內容後,再從內容去思考進行新的探究,在此過程中感悟寫法,體會情感,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語文的學習決不能限於教材,限於課堂,課堂上激起興趣,學習方法,課外廣泛閱讀,適時應用,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學習《松鼠》一課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作業去完成,或繼續瞭解課堂上沒解決的問題?如松鼠的種類?或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等。既看到學生差異,又使學習得到深入。這樣就出現了本文開頭那令人欣慰的情景。

  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效果,由此看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模式給語文教學增添了生機。

【《松鼠》課文教學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