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精選15篇)

歷史小故事1

  孫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也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在我們這一系列文章中。他與前面所寫的鬼谷子和孫武都有很深的聯絡,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故事也早已為世人所耳熟能詳。

  在孫武去世百餘年後,在山東阿鄄之地(陽穀、鄄城),他的一個後世子孫降生了。這孩子名叫孫臏(孫臏到底叫什麼名字,說法很多。有的說他本來就叫孫臏,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後世把他受的刑罰稱為臏刑。也有人說他原名叫賓或濱,但史書記載不詳。而在民間廟宇裡將他稱為孫伯靈),他將要繼承祖先的衣缽,將孫氏兵法發揚光大。孫臏少年時的家境孤苦貧困,唯一擁有的就是自己的才華。他投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天分加上努力,很快就嶄露頭角。

  孫臏有一個師弟名叫龐涓。能力學識都遠遠不如孫臏。但生性奸猾口蜜腹劍。他早早地出山求官,成了魏惠王的將軍,深得寵信。龐涓名成利就後,將孫臏接到了魏國。

  剛開始的時候。龐涓也許曾經想過藉助孫臏的才能,讓自己的功名利祿更上層樓。但他很快就對孫臏的本領又忌又恨,既怕他終有一日將奪了自己在魏國的風頭,也怕他去到別國後與自己為敵。便暗中誣孫臏以罪,對他施行了臏足(剜膝骨)、黥面(臉上刺紋)的酷刑,使他變成了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的殘疾。由於遭到了臏刑,孫臏不得不隱居避世。

  就在龐涓對孫臏失去警惕,認為他已經不可能再有什麼作為的時候,齊國的使臣來到了魏國都城大梁。孫臏抓住了這個機會。暗地裡去拜訪齊使。齊使對面前這個刑徒模樣的人刮目相看。冒著危險將他偷偷帶到了齊國。孫臏做了齊國將軍田忌的一個門客。

  田忌經常與齊國的諸位公子王孫們射獵賽馬卻屢次落敗。孫臏看到這個情形便對田忌說:“我有辦法讓你獲勝。”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此後。田忌對他更加佩服,將他鄭重推薦給了齊威王。孫臏闡述了自己的兵法見解,得到了齊威王的敬重。被尊以師禮。

  公元前354年。原來魏國的屬國中山被趙國所佔,魏惠王遂於這一年派龐涓為大將。率領重兵前去攻打趙國。龐涓率領的魏國軍隊很快就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陷入危險的趙國便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威王便任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去救助趙國。

  孫臏說:魏國攻打同為大國的趙。國內精兵必定盡出。守在魏國境內的軍隊必是老弱之師。我們不如直攻魏國國都大梁,定能輕易攻入城中。這樣一來,原本攻打趙國的魏軍勢必要主動撤退,回師自救,邯鄲之圍就能輕易解除了。田忌依計行事,魏軍果然倉皇返國。齊軍又在魏軍必經的地方設下埋伏。以逸待勞,將魏軍打得一敗塗地。

  孫臏一戰成名。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孫臏與龐涓之間的第一次較量,以龐涓的潰敗告終。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十來年後,師兄弟間的終極較量終於來到了。

  這一年(即公元342),龐涓率大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這一次領兵前來救韓的。仍然是田忌與孫臏。齊軍也仍然是直奔魏國都城大梁而去。孫臏雖然重彈圍魏救趙的老調,龐涓卻也不得不隨之起舞,又匆匆撤離韓國回援大梁。

  然而龐涓怎麼也沒料到。在同樣外表的悶葫蘆裡。孫臏這一次裝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藥。

  按照孫臏的計策。齊軍在魏境內甫與魏軍相遇,就立即後退。魏國的軍隊到了魏國本土。自然勇氣倍增。急迫了好幾天,卻總是追不上。但在齊軍每天的紮營之處,龐涓卻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齊軍每天挖下的飯灶,總是比前一天要少。第一天是十萬人的灶。第二天就減為五萬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了三萬人的灶了。龐涓據此認為,齊軍畏懼魏軍,逃兵不斷,已經喪失了鬥志。實力不足掛齒了。於是龐涓留下人數眾多的步兵與軍需物資,只率少量騎兵追擊。

  孫臏得到訊息,知道龐涓中計,便在馬陵地方的狹道兩邊設下埋伏。弓箭手數以萬計,又將一棵大樹的樹皮斫去,露出白色的木材,寫上“暮見火舉而俱發”一行大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囑咐弓箭手們,晚上只要看見火光。就向火光亮處萬箭齊發。

  這天晚上,龐涓所率的騎兵隊伍果然來到了馬陵。看到了那棵阻擋道路寫著字跡的大樹。由於天色已黑。龐涓看不清上面寫的究竟是什麼內容,就讓人點起火把來看。誰知還沒讀完全句,四周已經箭如雨下,魏軍頓時人呻馬嘶,一片混亂。龐涓明白自己中了孫臏的計。敗局已定,不願再做俘虜遭到羞辱,終於被迫拔劍自刎,留下遺言說:“成全那小子的名聲了!”

  齊軍此戰不但盡破魏國精銳,甚至連魏國太子申也成了齊國的俘虜。而孫臏不但為自己報了仇,也一戰成名。顯揚天下。

  遺憾的是,此後孫臏由於身體每況愈下,只能選擇隱退,從此專心著書。撰寫《孫臏兵法》傳世。著有《孫子兵法》的孫武被稱為孫子,著有《孫臏兵法》的孫臏就被稱為“齊孫子”了。

  《孫臏兵法》大約在東漢末年失傳,此後一千多年裡,這部令人神往的兵書就成了世間的傳說。直到公元1972年,它忽然在孫臏故里山東臨沂銀雀山的一座西漢古墓中出現,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歷史小故事2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位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歷史小故事3

  有一次,曾晳、冉有、子路、公西華和孔子在一塊談論各自的志向。

  孔子問他們:“假如現在有人請你們出仕,你們會怎麼辦呢?”

  子路對軍事十分感興趣,聽了孔子的話,立即說道:“如果有一個小國,國內只有一千輛兵車,且位置夾在幾個強國之間。外有強敵,內有天災人禍,如果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氣,國家也可以強盛起來。”

  孔子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轉身問冉有:“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呢?”

  冉有說:“如果給我一個小國家,它的面積只有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只需三年時間,就可以讓人民豐衣足食,至於修明禮樂倫理道德,就只能等賢人君子來處理了。”

  孔子聽了冉有的話,臉上毫無表情,又問公西華。公西華說:“我願意作個小司儀。當然並不是說我的品德修養已經可以勝任小司儀之職,我至少可以藉此多多地向他人學習為官的禮儀。”

  孔子望望公西華,欲言又止,轉頭再問曾晳。

  曾晳說:“我想我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當暮春三月之時,穿上春天的衣服,陪著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到郊外踏青,來到沂水旁看雲觀天,到沂水裡洗澡,然後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歡笑,踏歌盡興而歸。”

  孔子長嘆一聲,說:“曾晳的主張正合我的本意啊!”

  學生們相互看看,莫名其妙。

  哲理點撥:曾晳講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

  為人處世,當時時自律,然而自律並不等於屈己,並不等於讓人違心地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更不是自我壓抑,虛偽造作,而應時時處處順應個性,無拘無束的展現真我。

歷史小故事4

  戰國時,商鞅準備在秦國變法,惟恐老百姓不信,於是命人在都城的一個城門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長的木柱,併到處張貼告示:"誰能把城門前那根木頭搬走,官府就賞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後議論紛紛。大家懷疑這是騙人的舉動,但一個年輕力壯、膀大腰圓的小夥子說:"讓我試試看吧!我去把城門那木頭搬走,要是官府賞錢,就說明他們還講信用,往後咱們就聽他們的;如果不賞給,就說明他們是愚弄百姓。他們往後說得再好,我們也不信他們那一套了。"說罷來到城門前把那根木頭搬走了。商鞅聽到這一訊息,馬上命令賞給那人五十金。那位壯漢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開懷大笑,一邊炫耀那五十金,一邊對圍觀的老百姓說:"看來官府還是講信用的啊!"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遍了整個秦國,商鞅這才下令變法。

歷史小故事5

  1960年,我們許昌縣的1500多人去青海省同德縣支援邊疆。當時,我擔任同德縣巴灘農場二站的生活管理員,是外出辦事最多的一個。支邊青年的生活、生產用品大部分由我採購和調運。因為出行的主要方式是騎馬,時間長了,我和馬產生了深厚的友情,從而也知道了很多關於馬的故事。

  相比騎腳踏車,這裡出行騎馬的好處太多了。上山坡的時候,人和馬的夾角達到45度時,人就無法騎了。這個時候,人下來用手拉住馬尾巴,就可以被它順利地拉到山頂。過大河時馬會浮水,人拉著馬尾巴可以跟著它過河。在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城鎮稀少,沒有村寨和樹木,很容易迷路,特別是在大雪天或者陰雨天的晚上,伸手不見五指,但只要不用韁繩左右馬,它一準會把你帶回出發的地方。記得有一次,我到澤庫縣去買東西,回農場時天晚了,黑糊糊的看不見路。因為草地上根本就沒有路,我只得把韁繩鬆開,信馬由韁。馬走得慢了,我用腳碰碰它的肚皮,它就走快些。走了好長時間,它突然站住不走了,我怎麼用腳碰都不動。我以為是狼來了,幾乎脫口驚呼。可還沒等我叫出聲,我的手就碰到了拴馬樁。我這才意識到是到家了。也正是到那時,我才深深地理解了“老馬識途”的含義。

  有人說:“一馬三分龍”,的確如此,馬能通人性。我的一位同事曾經給我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騎著馬走在表面正常的草地上,突然,馬陷進了沼澤地裡。他趕緊叫馬“臥倒”,馬便果真往下一躺。他和另一位同事拽著馬尾巴,它還配合得真得當,一下子就從沼澤地中出來了。還有一次,我騎著我的馬過薄冰小河時,它先用前蹄在冰面上打,看冰面是否打得破,如果硬得打不破,便直走過去。我在馬背上不禁連聲稱讚它:“你這傢伙真能。”

  關於馬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發生在我們二站一位同志身上的事。他叫李留望,是我們站趕馬車的。一次,他趕車去山上拉柴。裝好柴下山時,因為裝得太高,他沒有地方坐,又不想走路,便坐在車轅上。下山必須用剎車,拉剎車的繩子就在他的腳下。但不幸的是,他用腳踩剎車繩時,不小心踩空了,一頭栽在那匹馬的肚子下。而此時,馬的一隻後蹄正好踏在他的臉上。當時他被嚇出了一身冷汗。可是那馬真神了,只用3條腿,硬是把車剎住,並且一動不動。於是,李留望一隻手抓著馬的腳脖子,另一隻手托起馬蹄子,把臉移了出來。在我們返鄉時,他仍沒忘記救過它的那匹馬。在我們臨離開時,他走到那匹馬的身邊,親切地摸了又摸,待了很久後,才忍著眼淚依依不捨地離開。

歷史小故事6

  【故事一】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裡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裡。

  【故事二】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蹟,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柺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試想: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故事三】沙漠中的一對朋友

  曾經有兩個人在沙漠中行走,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們吵了一架,其中一個人打了另個人一巴掌。那個人很傷心很傷心,於是他就在沙裡寫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寫完後,他們繼續行走。他們來到一塊沼澤地裡,那個人不小心睬到沼澤裡面,另一個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後那個人得救了,他很高興很高興。於是拿了一塊石頭,在上面寫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頭霧水,奇怪得問:“為什麼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寫在沙裡,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卻把它刻在石頭上呢?”那個人笑了笑回答道:“當別人對我有誤會,或者有什麼對我不好的事,就應該把它記在最容易遺忘、最容易消失不見的地方,由風負責把它抹掉。而當朋友有恩與我,或者對我很好的話,就應該把它記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儘管風吹雨打也忘不了。”

  【故事四】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澈的瞭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的。

  【故事五】

  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在她們貧窮的家裡,媽媽每天辛苦工作回來後給她帶一塊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樂。

  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當她看見媽媽的時候,媽媽手裡拿一塊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著,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當流著淚聽完這個故事,又反反覆覆的聽著這首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天下有多少這樣的父母,在默默的為兒女付出一切。而天下又有多少這樣的兒女,能夠感恩於親人這樣一顆愛心!而做為一個人,生活給予我們的又不僅僅是來自於親人的愛,那我們是否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一刻起,我們便擁有了太多!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和健康!兄弟姐妹給了我們歡樂和親情!教師給了我們知識和關愛!朋友給了我們友誼和信任!

  當我們感受一縷晨風,聽見一聲鳥鳴,觸控一滴露珠,那是來自於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愉悅!當我們迎來新一輪朝陽,目送夕陽西下,那是時光豐富了我們的生命!甚至,當我們承受了一次風雨,走過了一段泥濘,那是生活給了我們戰勝的勇氣……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微笑面對!學會了感恩,我們便擁有了快樂,擁有了幸福,也擁有了力量!我們才不會在生活中輕言放棄,勇往直前!

歷史小故事7

  黃香為父暖被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韓信報分食之恩

  《史記》說,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捱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包拯辭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歷史小故事8

  宋代大書畫家米芾,與蘇軾一樣,也是中國古代賞石界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米芾喜歡奇石,簡直到了如醉如痴、如癲如狂的地步,故有“米癲”的戲稱。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則是對其癲狂的一個最好的印證。

  米芾整日醉心於品石、賞石,以至於好幾次遭到貶官,一生宦途失意。一次,他新任無為州堅軍,初入州署,發現院內立著一塊大石,形狀十分奇特,心中不禁大喜:“此足以當吾拜。”於是,他立刻整好衣冠拜之。此後,他還稱這塊大石為“石丈”。過不了久,他又聽說河岸有一塊奇石,“狀奇醜”,便命令衙役將其移至州署院內。米芾見到此石,大為驚奇,一時得意忘形,讓僕人取過官袍、官笏,設席跪拜於地,念念有辭地感嘆:“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這一段“米芾拜石”的故事,成為後世不少畫家的創作題材,更是他們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無為州距靈璧石的產地不遠。米芾借近水樓臺之機,廣為蒐集奇石,樂此不疲,還將所集之石一一冠以美名。米芾的上司楊次公聽說他在州署嗜石成癖,唯恐他弄石廢事,就去整言相勸。米芾面對著楊次公,從左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峰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不料,楊次公連一眼都不看。

  米芾又取出一塊奇石,只見“疊嶂層巒,奇巧更勝”。楊次公去看,米菲在無奈之中,又從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那是“盡天畫神鏤之巧”的神品。這時候,米芾再不顧楊次公有何反映,彷彿受了委屈似的問道:“如此石,安得不愛?”此刻的楊次公,也好像被突然驚醒一樣,大聲喊道“非獨公愛,我也愛之!”說罷,從米芾的手中順勢奪過這一塊奇石,連頭也不回,馬上登車而去。

  楊次公奪石,是沒收它以下屬“改邪歸正”,還是由於個人愛好而收藏起來?這件事情的最後結局,大家都不清楚。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米芾並未因為楊次公的告誡而停止藏石的舉動。

  米芾一生都痴迷於奇石。

歷史小故事9

  孔子的家境貧窮而且社會地位低賤。成年以後,孔子為了謀生,曾經在季氏門下擔任管理倉庫的一個小官吏,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倉庫裡錢糧的出納、計量不但公平而且準確。後來,他又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吏,結果,牧場也讓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牲畜牛羊成群,膘肥體壯。因此,孔子受到上級表揚,得到了進一步重用,成為管理營建事宜的司空。不久,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齊國,但是受到排斥;此後,他四處碰壁,在宋國、衛國遭到了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圍困。於是無奈之下,他又返回了魯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認為他與常人很是不同。

  南宮敬叔是魯國的貴族,喜好禮儀。一次,他請求魯君派他與孔子一同到周京去學禮。魯君贊成他的想法,還出錢資助了他們。於是,二人一起來到周京,並且跟當時的大思想家老子學習。等到學有所成,臨別的時候,老子教導他們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別時贈送財物,品德高尚的人送別時贈送言辭。我一貧如洗,不能算是富貴的人,只好冒充品德高尚的人,就用言辭來為你們送別。請你們記住這幾句話:‘聰明深察的人往往受到死亡威脅,這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的原因;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常遭受困厄、危及自身,這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原因。做人子女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君王。’”孔子將老子的話默默記在心中,作為自己今後的行動指南。孔子返回魯國以後,廣收門徒。由於自己學識淵博、德高望重,門生漸漸多了起來。

歷史小故事10

  1、作弊奇聞

  清代合州有一個士子,本是個紈絝子弟,那年參加縣上的初試,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場,而是出錢僱了個**代他答卷,結果高居榜首!這廝不通文墨,貪玩厭學,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佈,眾人便鼓譟起來。但鼓譟歸鼓譟,在隨之而來的由縣令親自點名的考試中,這廝又買通縣令的聽差,借他之手將考卷傳遞給場外的**。四場下來,他仍名列第一!考生們料定其中必定有詐,紛紛要求縣令親自對他面試一場。

  縣令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首先將該生驗明正身,又渾身上下搜了個遍,然後關入一間密室。接著,縣令擬好題目,親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門後,又將密室反鎖,把差役隨從盡數趕走。

  時過半晌,縣令獨自進屋查驗。只見該生正伏於桌前閉目凝神,雙唇微動,作沉思吟哦狀;再看試卷,卻整潔如初,尚未下一字。問他,則答道:“一向習慣了先打腹稿。現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還略欠斟酌,所以沒有忙著下筆。”縣令見他神情坦然,一副穩操勝券的樣子,便出門等候,但看管得更加嚴密,禁絕任何人靠近密室,連茶水也不準送進。

  又過了半晌,縣令再次進房檢視,見其早已完卷,正翹首而待。取卷細閱,覺得洋洋灑灑,辭采飛揚,內容充實,行文暢達,堪稱上乘之作。縣令不禁嘖嘖連聲,大加讚賞,於是敲定他為第一,還將他的文章張貼於縣衙門牆上供人閱賞。眾考生見狀,個個詫異萬分,但因不知就裡,也奈何不得。

  事情過了許久,方才慢慢有風聲露出來——這廝仍是藉助差役作的弊!

  原來,早在縣令命題時,差役已將試題漏給了場外的**。到縣令第一次進屋審視時,**的文章已脫稿交付差役,偷貼在了縣令的背上!等縣令轉身出門時,這廝便隨步上前將答卷揭下。縣令當時不知,還當其是講客套,起身送自己,故還推辭勸勉道:“不必過分拘禮,還是抓緊時間完卷吧!”待縣令再次返回探視,他早已將文章謄於試卷之上了。

  2、賴縣令踐約

  光緒年間,四川洪雅縣的賴縣令正在後堂陪著姨太太閒聊,忽聽衙門口有人擊鼓鳴冤,他一把推開姨太太,懶洋洋地起身穿衣戴帽,前去升堂。

  衙役將喊冤人帶上堂來,賴縣令仔細一看,卻是個年輕女子,她全身穿著雪白的孝服,生得五官端正,臉上滿是淚痕。賴縣令威嚴地問:“告狀的就是你嗎?你狀告何人?”女子回答道:“民女告的是生身父親!”

  “哦?”賴縣令愣了一下,然後把驚堂木一拍,“混賬!自從盤古開地天,哪有女兒告父親的!你叫什麼名字,因何告你父親?”女子哭著說:“民女楊奉貞,嫁夫汪大江,我夫是木匠。我倆成親後感情甚好,誰料我父親嫌貧愛富,逼迫民女離婚再嫁,我不從,他竟將砒霜放在酒裡,毒死了我的丈夫!”

  楊奉貞訴罷,號啕大哭,賴縣令一下子愣住了,等回過神來,他也有些憤憤不平:哪有這樣的岳父,竟狠心毒死自己的親女婿,手段也太殘忍了!不怪這女兒要來告狀,親夫被毒死,冤仇不共戴天哪!他正要從籤筒裡抽籤喊“傳被告”,可突然想到:不對!這女兒告生身之父的狀,我怎能準?要是準了,豈不是違背了五倫,大逆不道,我這個縣令還能當嗎?於是伸向籤筒的手又縮了回來,並且又一次拍響了驚堂木:“楊奉貞!你可知道,天下之人無不是父母所生,你狀告父親,是違背五倫,大逆不道的,本縣豈能準你的狀!”

  大堂兩邊那些衙役,手持刑具齊聲喝起堂威,嚇唬楊奉貞。楊奉貞為夫申冤心切,毫不畏懼,哭著喊道:“人命關天,你縣大老爺就不管了?”

  賴縣令頑固地說:“女兒告父,是以下犯上,本縣就是不准你的狀!”

  楊奉貞收住眼淚,斬釘截鐵地說:“縣裡不準,我告到府裡,府裡不準,我告到省裡,省裡再不準,我就上京告御狀,我就不信人命大案沒有人管!”

  賴縣令惱怒地說:“女兒告父親,你就是告到皇上那裡,也不會準你的狀!”

  楊奉貞兩眼圓睜,盯住賴縣令:“我要是告得準怎麼辦?”

  賴縣令把公案一拍,大聲喝道:“要是有人準了你的狀,本縣就從你的褲襠下邊鑽它二十四個來回!”說罷袖子一甩,退進後堂去了。

  楊奉貞離開洪雅縣,來到嘉定府上告,果然如賴縣令所料,知府拒不受理。楊奉貞又告到四川省按察司,臬臺大人也駁回了狀子。楊奉貞氣紅了眼,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上北京告御狀去了。

  說起告御狀,卻又談何容易!從四川到北京,千里迢迢,一個年輕女子,又孤身一人,一路上要冒多少風險,但是楊奉貞夫妻情深,仇恨毒如蛇蠍的生身之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定要為死去的丈夫報仇申冤!她不怕天遙地遠,歷盡千辛萬苦,硬是從洪雅縣一路走到了北京城。

  要想告御狀,得冒更大的風險。皇帝的鑾駕出來,幾千人前呼後擁,一個個都帶刀如臨大敵,一旦發現有人擋駕,格殺勿論!但楊奉貞既已置生死於度外,什麼也不怕了。

  這天下午,她看見一頂八人大轎,前邊鳴鑼開道,後邊上百人相擁而來,便頭頂狀紙,跪地喊冤。轎中人吩咐收下狀紙,將楊奉貞暫時關押,聽候處理。

  事有湊巧,這轎中人不是皇上,卻是恭親王奕。奕接了狀紙後,進宮啟奏了慈禧太后。慈禧聽說是民女喊冤,很不耐煩,但奕一番話卻打動了她:“區區民女喊冤,本不應驚動太后,但四川遠離京城,老佛爺正可藉以宣揚聖德,使邊遠府縣,都知仰太后恩德!”慈禧一聽,覺得如此看來倒也不失為一樁美事,就吩咐道:“你明日將那民女帶來見我!”

  楊奉貞被帶進皇宮,跪倒在地哭訴了冤情。女人總是容易同情女人,何況慈禧別有用心。她賜楊奉貞在一個玉石小凳上坐下來,慢慢訴說,聽完後她問:“你告的是生身之父,伸的是丈夫之冤,我且問你,人倫之中,是父親還是夫親?”

  楊奉貞回答得很巧妙,她說:“在民女看來,穿衣見父,脫衣見夫,親父狠毒,害死親夫,民女懇求太后依法處理!”慈禧一聽,這民女說得倒也合情合理,便笑道:“我把你座下的這個玉石小凳賞賜給你,你把它帶回四川,自有人為你申冤!”

  楊奉貞帶著御賜板凳出宮,回到旅店還沒坐穩,就被在京城做官的四川人圍了起來。因為他們的官場訊息很靈,聽說太后親自接見了楊奉貞,並御賜玉石板凳,一個個都爭著上前奉承討好,各官員府第還爭相打著轎子,來抬楊奉貞和玉石板凳回四川,以博得慈禧太后的歡心。

  轎子到了成都,總督大人親率文武官員迎接參拜,臬臺大人親身來向楊奉貞道歉,嘉定知府也早早地派師爺前來謝罪,並跟著轎子前往洪雅縣,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四川省。

  楊奉貞坐著轎子回到洪雅縣城時,賴縣令早已把毒死她丈夫的兇手——她的生身父親抓進了監牢。但是,賴縣令卻被一件心事攪得坐立不得安寧。

  什麼事呢?就是他當初在公堂上,對楊奉貞許下的承諾——“鑽褲襠”。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女子真的告準了,而且準的是御狀,若是這女子真要我去鑽她的褲襠,還要鑽二十四個來回,這光羞也把人羞死了!

  到了晚上,賴縣令弄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府裡來的師爺,喝到半醉,師爺問道:“賴大人愁容滿面,還有什麼心事,那殺人兇手不是已經抓起來了嗎?”賴縣令聽了,長嘆了一口氣,就把心事對師爺說了,誰知師爺聽後,反而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我說賴大人,你既然開了口,而且又是在公堂之上,想賴賬那是不行的,你就準備鑽吧!”

  師爺的話,直讓賴縣令把臉都憋成了豬肝色,他結結巴巴地說:“我……我是正兒八經的七品知縣,朝廷命官,怎能鑽一個婦人的褲襠?這……這成何體統!”

  師爺卻自顧自地呷了一口酒,依舊笑嘻嘻地說:“賴大人,你著急的不過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個七品知縣,一個縣的父母官,去鑽民女的褲襠有點難為情,其實呢,楊奉貞這次被召入宮,老佛爺親自接見,又御賜玉石板凳,聖恩非同小可!她回到成都,總督大人親率藩臬道府各位大人迎接禮拜,也真乃身價百倍!你賴大人就在她的褲襠下,鑽二十四個來回有何不可?”

  “這……”賴縣令畢竟老實,被師爺捉弄來捉弄去,竟急得汗水直流。師爺見賴縣令也被捉弄得差不多了,就夾了——筷子菜放在嘴裡,慢悠悠地說:“要是賴大人真不願意去鑽褲襠,我倒有個辦法!”賴縣令一聽,好比死裡逃生一般,連忙問道:“什麼辦法?”師爺卻不肯說,只是催促:“來來!快喝酒,快喝酒!”賴縣令忍不住懇求再三,師爺才開口道:“我說了出來,賴大人拿什麼來酬謝呢?”賴縣令拍著胸脯保證:“只要老兄救得小弟不丟人出醜,願奉白銀一千兩表示謝意!”

  師爺這才將嘴巴伸到賴縣令的耳朵上,嘀咕了幾句,賴縣令頓時眉開眼笑起來,口中連稱:“先生不愧是諸葛孔明再世,此計甚妙,太妙了!”

  過了幾天,賴縣令寫了個呈文,請求為楊奉貞建一座貞節牌坊,以表彰其不畏艱難、為夫申冤的壯舉,上峰哪敢怠慢,當即批准了這個呈文。

  賴縣令命人找來工匠,就在大街之上,建起了一座楊氏牌坊。其實這座牌坊的真正用途,卻是賴縣令為自己安排的,自己每從牌坊下走一次,就相當於鑽了一次楊氏的褲襠,這樣既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又不失官場的體面,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歷史小故事11

  《黃帝戰蚩尤》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

  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下來。

  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

  這時候,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強悍。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兇猛無比。他們還製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佔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禍害,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

  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在打仗的時候,就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虎兇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使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終於把蚩尤打敗了。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了。這些神話反映這場戰爭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黃帝打敗了蚩尤,都挺高興。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擁護。但是,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衝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敗。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室、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這些當然不會是一個人發明的,但是後來的人都把它記在黃帝帳上了。

  傳說黃帝有個妻子名叫縲(音léi)祖,親自參加勞動。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縲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打那時候起,就有了絲和帛了。

  黃帝還有一個史官倉頡(音cāngjié),創制過古代文字。我們沒有見到過那個時期的文字,也沒法查考了。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現在陝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歷史小故事12

主持拋寶碗教徒

  巴東下巖院的主持和尚,有一天在外面撿到了一個青瓷碗,就把它帶回寺院。他折了一朵鮮花放在碗裡,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裡就長滿了鮮花。後來,他又在碗裡放了幾粒大米,過了一夜,碗裡又長滿了大米。而後,他又把少許的銅錢和金銀放在碗裡,一夜之間又變成了滿滿的一碗銅錢和金銀。從此以後,下巖寺便富裕起來了。過了一些日子,主事和尚老了,一天他過江去查田,當船行至江心時,他從懷裡取出那個青瓷碗,隨手拋進了江中,弟子們都驚呆了,老和尚就對他們說:“我死後,你們難道能夠謹慎守節嗎?將青瓷碗丟了,是不想讓你們增加罪過啊!”

  【感悟】

  世間的奇珍異寶固然稀少,但任何財富的取得是人用雙手勞動所得,勤勞才能致富,那種不勞而獲的安逸思想永遠不會長久。

歷史小故事13

  人人都知道,屈原是自己投汨羅江自殺的,但屈原之所以會走上這條不歸路,與鄭袖有很大關係。

  鄭袖是戰國時期的美女,是楚懷王的寵妃,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吃醋。《戰國策》卷十七《楚四》記載了這麼一件事:魏王送好色的楚懷王一個大美人,其中有一個美女尤其漂亮,把個楚王喜愛得不得了。鄭袖知道了,差點沒氣死過去。想來想去,想了一招妙計。她挑選了一些好衣服給新美人送去,還叫人給她買來最好的臥具和用具,好像比楚懷王還要關心她。楚懷王本來擔心鄭袖會吃醋,跟新美人過不去,沒想到她會如此大方。高興地說:“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楚懷王還號召其他妃子都要向鄭袖學習。過了一些日子,鄭袖裝作十分關心地對新美人說:“妹妹,你真漂亮,難怪大王喜歡你,只是略感你的鼻子大了一點,所以,你以後見到大王時,最好把你的鼻子稍加掩蓋!”新美人真的聽了她的,以後見到楚懷王后便捂著鼻子。楚懷王十分不解,便問鄭袖何故,鄭袖說:“我知道,她是嫌棄你身上有一股狐臭味,討厭聞!”楚懷王大怒,令人將新美人拖出去將鼻子割掉了。

  張儀本是秦國宰相,可他聽說楚國與齊國聯盟,便攜帶重金跑到了楚國,準備挑撥離間。張儀找到上官大夫靳尚要他幫忙,因為他知道靳尚貪財而且因爭寵陷害屈原以至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果然在靳尚的幫助下,以楚齊絕交“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許諾說服了楚懷王。可是等到楚懷王宣佈和齊國絕交之後,張儀卻不承認當初的許諾,只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把個楚懷王氣得要命,很不得活剝了張儀。

  機會終於來了,第二年,秦國準備和楚國議和,願以商於之地交換黔中地,楚懷王氣呼呼地說:“商於之地就算了,只要把那個張儀交給我,我願白送黔中地。” 張儀不愧為張儀,毫不驚慌,他對秦王說:“沒關係,我區區一個人能換得黔中地也值了。”他又帶了大量的錢財來到了楚國,再一次找到了靳尚。靳尚儘管善於溜鬚拍馬,但他知道楚懷王正因為上次聽信了自己才上了張儀的當,這次再說什麼,弄不好會把小命都搭上,但他實在又捨不得放棄到手的錢財。於是他想到了鄭袖,覺得可以利用這個女人一下。靳尚悄悄地去見鄭袖,對她說:“你不怕大王不再寵幸你嗎?”鄭袖有些莫名其妙,就問靳尚何來此說。靳尚故作驚訝:“什麼,你還不知道呀?大王要殺張儀,可張儀是什麼人?他是秦國的功臣。秦王為了保他,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我們大王最愛美女。秦王有個女兒非常漂亮,而且他的宮裡也有數不清的美女。只要把這些美女獻給我們大王,他肯定願意。到那時,大王有了新寵,你的地位不是要受到影響!”鄭袖什麼都可以不在乎,就是非常在乎大王的寵幸。因為她很清楚,作為一個女人,一旦失去了寵幸,就等於失去了一切。聽了靳尚一番話,鄭袖著急了,忙問怎麼辦?靳尚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大王將張儀放掉。這麼一來,秦王用不著拿美女和大王做交易了。不過別人的話大王不一定聽得進去,只有你的話,大王一定會聽。”

  於是,鄭袖就日夜在楚懷王面前哭鬧:“你殺了張儀,秦王一定會報復我們的,你還是先讓我們母子走吧,省得到時候成為秦王砧板上的肉。”楚懷王雖然恨張儀,但也明白,如果殺掉了張儀,秦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權衡再三,還是無可奈何地放了張儀。

  這時候,楚懷王想和齊國修好,就又想起了屈原,便把他招回去,再派到齊國去議和。屈原終於不辱使命,經過一番談判,齊王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部隊。 張儀膽子也真大,也不回去,而是繼續留在楚國說服楚懷王和秦國聯姻,要他請秦王將女兒嫁給他做小老婆,還說黔中地早晚都是秦國的,你還不如主動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楚國其他地方的安全。可能是羨慕秦王女兒的美貌,看上去張儀這個不大合理的建議,楚懷王居然一口答應下來,還準備親自到秦國去當女婿。屈原提醒楚懷王說:“張儀已經欺騙過大王一次了,這次我以為大王會煮了他,即使不煮了他也不能再聽信他的胡說八道了。”楚懷王擺出一副高姿態說:“我已經答應了張儀,怎麼能出爾反爾呢。”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也力勸父親:“一定要去,要不秦王會不高興的。”

  楚懷王高高興興地去了秦國,結果被秦王扣留了,他還想逃跑,結果又被抓回軟禁起來,不久後就一命嗚呼了。楚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屈原卻寫了篇《離騷》的長詩以表達自己對楚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的憤慨,併到處揭發是子蘭勸大王入秦而遭不測的,所以國人對子蘭非常怨恨。子蘭慌忙報告母親鄭袖,鄭袖心裡知道,楚懷王之死其實也有她一份,要是當初不阻止楚懷王殺掉張儀,就不會有再次上張儀當的事了。屈原要是再這麼宣傳下去,國人豈不是也會怨恨我!她馬上發話:“趕快將這個瘋子趕走,越遠越好,永遠都不準回來!” 於是,屈原再一次被放逐到沅湘一帶。

  十年後,秦將白起破楚郢都,屈原徹底絕望了,乃作《懷沙》,發出“知死不可讓兮,原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兮”的嘆息之後,就懷抱著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而亡。

  鄭袖雖然沒有直接殺害屈原,但她有意無意中做了靳尚等人的幫兇,促使屈原遭到放逐,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沉重打擊,最終含恨而死。

歷史小故事14

  諸葛亮激將說孫權

  曹操征服荊州,劉薔慌忙逃奔夏口。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東吳求救於孫權。

  當時,孫權兵聚柴桑,對曹操的進兵是戰是降一直猶豫 不決,想觀望曹劉的勝敗之後再作決定;諸葛亮見到孫權說:“天下犬亂未已,將軍您起兵據有江東,劉備亦在漢南收拾民眾,與曹操共爭天下,逐鹿中原。現在, 曹操巳基本平復北方之亂,遂而甫下破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將軍您當此緊急關頭應該慎重從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認為吳越之 眾足以與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布兵相拒,如果您認為不能與曹操相抗,何不棄甲罷兵,歸降曹操呢?現在,您外表上說服從曹操,內心中卻在猶豫 不決,事情危急而不果斷,恐怕大禍即將臨頭了。”孫權說,“按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歸降曹操呢?”諸葛亮知道孫權本不想投降,而恐戰而不勝失去江東,便以 激將法對孫權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他都能夠守義而不降受辱,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呢?劉備英才蓋世,眾人仰慕,賢人智士之歸依他,猶如百川之人大海。如 果他的大事不濟,只能說是天意使然了,他怎麼能夠歸降曹操呢?”激將法果然奏效,孫權聽後憤然說:“我誓不能以東吳之地,10萬之眾受制於人,與曹操相戰 這就決定了。”雖然如此,孫權心中仍存疑慮,他說:“劉備新敗之後,能否渡過此次大難呢?”諸葛亮看到孫權大計已定,便趁熱打鐵說,“劉備雖然新遭長阪之 敗,但戰士歸還者及關羽所率的水軍仍不下萬人,荊州劉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萬人。曹操計程車兵遠來疲憊,聽說追劉備時,一日一夜行軍300餘里,這就是所謂的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附於曹操,不過是迫於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將領兵數萬 與劉備協同作戰,擊敗曹操是必然之事。曹軍失敗必然北還,如此則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強大起來,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希望將軍您 早下決心。”諸葛亮一番激將法後再以明確的分析安慰孫權,使孫權聽後大為高興,因為戰勝曹操,自己的東吳便無累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人 領兵3萬,與劉備併力而戰曹軍,果然大敗曹軍於赤壁。

  劉備新敗之後窮困不堪,只好求救於孫權。孫權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辦法求救,孫權害怕曹軍的氣勢,未必敢作出出兵的決定,而諸葛亮以激將法遊說孫權,激起孫權的豪氣膽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

歷史小故事15

  在戰國時期,一些國家的重臣喜歡結交和收養各種各樣有一定本領的人,做他的“門客”,給他出謀劃策,並藉此提高自己的聲望,維持和鞏固自己的地位。這種做法一時成為風氣。如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蔡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收養的門客都很多,人們稱他們為“四公子”。這裡我們給大家說說齊國的孟嘗君的故事。

  孟嘗君名叫田文,是田嬰的兒子。田嬰在孫臏指揮的馬陵戰役中擔任過副將,因作戰有功,齊國把他封於薛地(今山東滕縣東南),稱為薛公。田嬰死了以後,田文繼承了父親的官位和封地,號稱孟嘗君。

  孟嘗君懂得,收養大量門客,獲得很多人的擁護和支援,這對於取得名望,鞏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於是他到處蒐羅人才,不論貴賤,只要有一技之長,都以客相待。這樣,他愛慕賢人的名聲就慢慢地傳開了。別的國家的一些豪傑之土,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來投奔他,把他當作知己朋友,為他辦事。

  有一次,一個叫馮驩的人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腳穿草鞋,腰裡繫著一把劍,連劍鞘也沒有,知道是個窮苦人,就問他:“先生找我有何見教?”馮驩說:“我窮得活不下去,到您這兒找口飯吃。”“你有什麼本事呢?”“我什麼本領也沒有。”孟嘗君笑了起來,說:“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嘗君手下的人看馮驩這麼窮,又沒本領,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間裡住,天天給他粗飯吃。沒過幾天,孟嘗君問起:“那個馮驩幹什麼?”回答說:“他呀,天天彈那把劍,邊彈還邊唱;劍啊咱們回去吧,這兒吃飯沒魚蝦。”孟嘗君覺得這話傳出去,自己沒臉面,就讓人把馮驩搬到中等房間裡住,給他魚蝦吃。沒過多少日子,馮驩又唱了:“劍啊咱們回去吧,這裡出門沒車馬。”有人把這話報了孟嘗君,孟嘗君吩咐再給他一套車馬。誰知沒過多久,有人又來反映說:馮驩仍舊天天唱哩,什麼“劍啊咱們回去吧,沒錢不能養活家。”孟嘗君挺生氣,心想,這個窮鬼怎麼這樣不知足呢。不過,為了籠絡更多的人,他還是派人經常給馮驩的老母親送錢用。馮驩這才不彈不唱了。

  過了一年光景,孟嘗君名氣越來越大,當上了齊國的相國。這時候,他的門客已經有三午人了。養活這麼一大幫人,得多少錢啊!儘管他收入不少,可也感到力不從心。他想來想去,想到在薛城還放了一大筆印子錢,已經年把沒收上利息來了,決定派人去收一下。這收債可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還得懂一套會計業務,門客沒人願意去倒叫孟嘗君作了難。有人推薦馮驩,說:“這傢伙身材高大,又很會說話,別的本事沒有,收債也許還行。”孟嘗君就把馮驩找來,對他說:“我平時太忙,對先生照應不夠。請您原諒。現在請您上薛城去一趟,替我收債,不知道您願不願意去?”馮驩很爽快答應:“行,我去。”於是準備車馬,收拾行裝,帶著債券,就出發了。臨走的時候,他問孟嘗君:“債收了以後,要買點什麼回來嗎?”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驩到了薛城,那些比較寬裕的人跑來還了利錢,那些還不起債的窮人家早躲得無影無蹤了。馮驩用收上來的錢,買了幾頭大肥牛和十幾罈美酒,辦了幾十桌酒席,邀請所有的債戶來喝酒,並且通知說,不管還得起還不起的都要來,還不起不要緊,來核對一下債券就行了。聚會那天,債戶們都來了,馮驩熱情地招待他們。喝過酒,馮驩同債戶們一一核對了債券,問明瞭情況。凡是當時能給利錢的,就收下他們的錢;一時沒錢的,就約好歸還的期限;窮得實在還不起的,就乾脆把他們手中的債券收回,隨即當著大家的面,一把火把那些債券都給燒了。債戶們看了真是又驚又喜,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時候,馮驩站起來說:“咱們孟嘗君借錢給你們,是看到大家沒有本錢務農經商,難以度日;本來他是不想收利錢的,可是他手下有一大幫門客要養活,所以叫我來收利錢。如今核對了債券,能付的都付清了,暫時沒錢的都約定了歸還的期限,請務必按期交付,實在付不起利錢的,孟嘗君說,連本帶息都奉送了。所以我把這些人的債券全燒了。這都是孟嘗君的恩典,大夥可別忘了啊!”一番話,說得大家歡呼起來,都萬分感激孟嘗君的恩德。

  孟嘗君聽到馮驩焚燒債券的訊息,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刻派人把馮驩叫回來,氣呼呼地責備他:“好哇,我要你去收利息,你收了錢,就殺牛買酒,大擺宴席,還把債券給燒了。你搞的是什麼名嘗啊!”馮驩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公子您別急!請您想一想,不辦酒席怎麼能把債戶全都找來呢?債戶不來,怎麼知道誰付得起利錢,誰又付不起呢?現在,付得起的,已經定好期限,到期準能交上。付不起的,就是再過十年八年,他還是付不起。逼急了,他索性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那些債券還有什麼用處呢?您要是硬逼著他們,得錢不多,倒落個不好的名聲,這划得來嗎?我把這些沒用的債券燒了,使薛城百姓對您感恩戴德,到處頌揚您的美名,這不是大好的事情嗎?我臨走的時候,您囑咐我揀您家缺少的東西帶回來。我看您這兒金銀財寶,山珍海味,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對窮苦人的情義。所以我就把情義給您買回來了。”孟嘗君聽了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說:“算了,算了,先生休息吧。”從此,對馮驩又冷淡了。

  後來齊王聽信了秦楚兩國製造的謠言,怕孟嘗君功高欺主,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就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那些門客一看主人失了勢,紛紛離去,只有馮驩還一心一意地跟著他。益嘗君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閒居。他還沒進城,老遠就看見人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不由得掉下淚來,對馮驩說:“先生給我買的情義,今天我算是親身感受到了。”馮驩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才能保證它的安全呢;現在您只有薛城一個安身地方,哪兒夠啊?我再給您找兩個安身之處吧:一個在秦國的咸陽,一個就在咱們齊國的都城臨淄。”他把打算跟孟嘗君一說,孟嘗君挺同意,給他好多車馬和金子做費用。馮驩就到秦國去了。

  這時候,秦國的相國死了,位子空著。秦昭襄王一向很佩服孟嘗君,當初就想要拜他為相國,後來散佈謠言中傷孟嘗為的是把他逼到自己這裡來。馮驩就利用這一點來遊說秦昭襄王,他一見到秦王就問:“大王聽說齊王把孟嘗君革職的事嗎?”秦王說:“聽說了。”馮驩說:“齊國能夠治理得這麼強大,全是孟嘗君的功勞。今天齊王這麼對待他,他怎麼能不怨恨呢?齊國的人事、機密等種種情況,孟嘗君都一清二楚,如果讓他來投奔秦國,大王就可以拿下齊國,稱雄天下了。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呀!希望大王趕快下手,不然,齊王覺悟過來,重新任用了孟嘗君,齊國可又要跟大王較量高低了。”秦王聽了很高興,立刻派遣使者帶了黃金千斤、彩車百輛的厚禮,前往聘請孟嘗君。

  這時候,馮驩又搶先趕到齊國都城臨淄,求見齊湣王,氣喘吁吁地說:“大王聽說秦國要把孟嘗君接去當相國的訊息嗎?”齊王說:“還沒聽說,是真的嗎?”馮驩說:“我親眼看見他們派彩車百輛,帶著黃金千斤往咱們這裡來了。孟嘗君不去還好,真要當上秦國的相國,咱們齊國不就完了嗎?大王應該馬上重新任用他為相國,再多給他點封地。他是齊國的老臣,不會不答應的。到那個時候,秦國雖然強大,也不能拉走人家的相國呀?”齊王一聽,半信半疑,派人去察看秦國的使臣是不是真的來了,等到聽說已經入境,這才慌了手腳,連忙派人把孟嘗君接來,重新拜他為相國,又另外給他一千戶的俸祿。秦國的使者趕到薛城,撲了個空,知道孟嘗君重新當了齊國的相國,也無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國去了。

  那些走掉的門客聽說孟嘗君重新當上了相國,又來投奔他。孟嘗君很惱火,對馮驩說:“我失勢的時候,他們不幫助我,都溜了。多虧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擔任相國。他們有什麼臉再來見我呢?如果誰再來見我,我就唾他的臉,罵他一頓。”馮驩說:“公子大可不必這樣做。您現在做相國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賭氣,把賓客趕走了,那樣誰還給您辦事吶?不如還像當初一樣熱情地招待他們,也顯得您的度量大。”孟嘗君說:“先生的話,我敢不聽嗎?”由於得到許多門客的支援,孟嘗君又穩當當做了好幾年相國。

  馮驩燒債券的故事說明,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0000000000000000000000。當時,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已經廣泛使用貨幣。

【歷史小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