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如何應對高考考傳統文化

如何應對高考考傳統文化

如何應對高考考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滲入課堂

  據一些校長透露,雖然高考大綱具有導向性作用,但一些學校有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涉及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節日、民族等內容,以前語文教學就安排有,不是高考要考,才在教學上搞突擊。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滲入了課堂,融入日常活動中,”十五中校長蘇冰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優秀傳統文化和學校的育人理念和文化理念相符合,學校一直開展相關教育教學,不是因為高考要考或不考。在初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納入了教育中,學生經常參加一些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比如參加孔子誕辰日祭奠,誦讀古詩詞。在高中階段,除了學校日常的課堂和活動外,學生會自發組織相關活動,如學生講壇的內容,有《從飲食文化看〈紅樓夢〉人物性格》,中國兵器、漢服等內容。

  蘇冰說,“人文”是學校課程的靈魂,“人”包括學生與教師,“文”是指一切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從“人”的角度看,課程不能拘泥於功利和實用,而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一生的發展,我們認為中學課程對於培養學生乃至塑造教師的生命品質有著獨立價值。從“文”的角度看,文明發展具有歷史性,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文明需要一代代人傳承並創新,課程實施正是用人類文明育人樹人,又依託人來傳承文明的過程。簡而言之,育人樹人,傳承文明;以文樹人,以人傳文是學校的課程精神和理念。

  用傳統文化“啟用”地理課堂

  在北京市第九中學,傳統文化已經發散、浸潤至學校多項教育教學活動與實踐中,比如,重大傳統節日的全校性活動;選修課及綜合實踐課程中動靜皆宜的傳統知識學習,當然,還有以日常教學為陣地、迴歸課堂本身的課內滲透。學校高中地理教師李豔紅便是藉助傳統文化之手,“啟用”課堂教學的。

  李豔紅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在傳統文化知識成為新高考命題方向前,學校教師們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將這部分內容與日常教學結合。李豔紅認為,傳統文化是學生作為中國人應該瞭解的根本與基本常識,但除此以外,她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我希望透過傳統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小知識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之間的距離,勾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於是,她便會有意地自我“充電”,結合課本中的地理知識點尋找與之對應或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比如,在必修一《自然地理》中的一章節內容介紹的24節氣,李豔紅便會向學生講授古時24節氣的由來和內涵等,從而傳遞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像驚蟄節氣代表的是萬物復甦,我就會將這一節氣與農民農種結合在一起。”此外,針對一本以旅遊為脈絡介紹當地特色的教材,李豔紅還會拓展介紹當地的民俗文化、建築特點等。

  將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

  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日常教育教學,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可謂先行一步。據學校高中語文教研組長於爽平介紹,早在2011年,學校便已經在選修課程中開設詩歌鑑賞等傳統文化課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們也有意識地將課後附錄中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擴充套件講授;未來,學校還將開展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比如知識競賽或自編讀本等,讓傳統文化“動起來”。

  於爽平介紹,在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每節必修課後會設有附錄,其中包括優美的'漢字、成語、稱謂、交際用語、對聯等傳統文化知識,這些內容將分別在高中的5本教材中分別呈現。她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在高二下學期第五本教材中附錄內容將針對中華傳統文化常識進行比較系統和詳細的介紹、梳理。她在教學過程中,將針對這部分內容特別闢出2至3節課時用來講授這一部分,並加以拓展。“我會帶著學生將高一和高二上學期所學習過的傳統文化知識複習總結一遍。”

  除日常語文教學外,學校也早在2011年便開設了傳統節日等選修課,其中針對8個重大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等都有詳細介紹,學校也自編了相應的校本教材。

  當下,傳統文化知識在新高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這樣的趨勢下,於爽平透露,未來學校也將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增加傳統文化活動的比重,比如,自編傳統文化讀本,將《論語》等篇目詳細介紹;或者開設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她也建議,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需要貫穿學生學習乃至生活的始終,應該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自下而上地分層、分步開展。“畢竟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能只集中在高中階段為應試而‘抱佛腳’。”她說。

【如何應對高考考傳統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