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知識傳統經濟的特徵分析

知識傳統經濟的特徵分析

知識傳統經濟的特徵分析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個概念,並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建立在知識和經驗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今天的經濟發展,已從勞動經濟階段、自然資源經濟階段向智力經濟階段發展。西方古典經濟學家曾認為,最基本的經濟要素是土地、資本和勞動,而現代經濟學家已經把人力資源作為現代經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甚至成為一個決定性的要素。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執行出現了顯著的特徵,即傳統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放慢,以高科技為代表的新興行業則以幾何級數呈爆發性的擴張,取代傳統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 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給相關的學科和工作產生了影響,對會計也不例外。要研究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就要從知識經濟不同於傳統經濟的特徵入手。

  一、無形化是知識經濟的顯著特徵?

  首先表現在投入資產的無形化。在知識經濟形態中,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其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知識、智力的拉動。這與傳統物質經濟中依靠大量機器、裝置、土地等有行資產投入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其次,知識經濟的無形化特徵,還表現為知識產品及資產的無形化。如資訊科學技術中的光纖通訊、衛星通訊、遙感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等資訊產品。如成立於1994年3月的美國網景公司,從事網路瀏覽器的開發,10個月後股票上市其市值竟高達20億美元。僅有10幾名員工、又無任何傳統意義上的固定資產,何以有這麼大的價值?由此例不難想象知識經濟的無形化程度。毫無疑問,這種在知識經濟中普遍且程度較高的無形化會對整個會計執行系統產生巨大的衝擊。 首先,知識經濟的無形化增加了會計確認的難度。傳統會計並不重視知識資源,人力資源一直遊離在財務會計之外,會計準則也不要求將人力資源資訊納入正式財務報表。據有關資料介紹,經濟學中涉及的無形資產多達29項,而我國實務中運用單項評估和整體評估的無形資產只有12項,列入財會系統的只有6~7項,多數企業甚至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的無形資產一欄均為空白。但在知識經濟形態中,由於人力資產構成資產主體,如不將其確認為資產,不僅不能真實的反映各經濟主體的規模,而且還對收益的分配造成障礙。 其次,知識經濟的無形化增加了會計計量的難度。主要表現在資產計量和收益計量方面的困難。無論是資訊資產還是人力資產,都難以找到準確的測度依據而無法將其量化。資產的難以計量同時也就意味著收益的難以計量,無形化資產使用期限和使用物件的不確定性使收益的確定變得困難。 最後,知識經濟的無形化對會計內部控制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經濟形成後,會計控制的客體發生了變化,由部分有形資產轉移到了無形資產。實務經濟形態中的各種有形資產是一種靜態資產,只有藉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轉移。但無形資產是一種動態資產,如人力資產的轉移無須藉助外界的力量即可發生,在利益機制的驅使下自主地發生。這種轉移不僅意味著原組織資產的減少,還可能因為商業秘密的丟失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知識經濟中產權觀念的更新?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資本僱傭勞動是古典企業的產權特徵,現代企業是“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其產權應由人力資本所有者與財務資本所有者共同擁有。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性企業中,最重要的不是財務資本而是知識、資訊與創新能力。近年來興起的利益相關者合作理論,則從更寬廣的視野上對傳統的產權歸屬觀進行了反思。該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組合約,其中每個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企業家、員工等)都向企業投入專用性資產,都對“企業剩餘”的形成作出貢獻,按照誰的貢獻大誰就受益大的原則進行分配。而人力資產所有者對知識型企業的貢獻大家更是有目共睹。這就確立了人力資本所有者在企業中的產權主體地位。一美元或一人民幣在兩個不同的企業中的意義沒有變化。但兩個企業中兩個不同的人卻可能有云泥之差。這些關於產權歸屬的新理論,是對傳統的“股東至上”邏輯的批判。 會計學歷來注重吸收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新思想,然而當代經濟學中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產權理論的新發展,卻沒有被即時地吸收到會計學中來。會計學中體現企業產權性質的諸種理論,如業主權理論、企業主體理論、剩餘權益理論、基金理論等,均系形成於60年代以前也就是工業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我們必須研究建立一種新的會計權益理論。原有的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應擴充套件為:物質資產+知識資產(包括人力資本)=負債+物質資產所有者權益+知識資產所有者權益。這一公式表明,在會計管理系統內,知識和人才已經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經濟資源,視同一項最重要的特殊資產進行價值核算與控制,知識勞動者不但獲得自身價值的補償,還將以所有者的身份參與剩餘價值的分配。

  三、知識產品生產週期明顯縮短,風險性加大。

  據統計,40年代以前,一般產品的壽命平均為30年以上,50年代以後,平均在10年左右;70至80年代縮短到5年。而像電子、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其產品壽命更短。尤其是計算機和網路行業,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產品壽命週期短,換代頻繁,加大了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一個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製的產品不久後即被競爭對手的更先進的產品所替代。甚至在對手研究的更快,研究半路夭折。知識經濟形態中收益與風險都呈極大化特徵。開發研究成功就能獲得巨大的收益,而失敗則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損失。如何完善“持續經營假設”,充分研究其存在的前提和必要的外部環境,對加強會計風險管理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加速折舊法應成為主要、普遍的折舊方法。 二、會計如何迎接知識經濟的浪潮?

  一、加強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

  傳統會計模式下,企業根本不需要在會計系統和財務報表中單獨反映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即使對人力資源方面的投資也不需要資本化,而是直接作為期間費用處理。應當說,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與應用提供了新的契機,人力資源會計有可能出現新的突破:其一,智力密集型行業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軟體公司、研究機構等將可能率先啟動人力資源會計程式,使其真正進入實踐。其二,人力資源是企業必不可少的無形資產的觀念將得到共識,“人力資產”帳戶的設定有無到有,逐漸普遍起來,而且將成為企業投資人和會計資訊使用者最關注的一個帳戶。其三,人力資源的成本的確認和計量程式將日益普遍的得到應用,人力資源的攤銷成本也會進入企業生產成本的構成之中,並且其所佔比例也會逐漸提高。其四,人力資源價值的評價將會成為企業價值評價的重要指標,人力資源價值管理將正式進入企業財務管理體系。

  二、加強無形資產會計的研究?

  在知識經濟環境下,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甚至在高新技術領域,衡量企業價值的主要標誌不是物質資源的多少,而是無形資產的多少。傳統上,在會計系統中入帳確認的無形資產有兩種型別,一是外購的無形資產,自創無形資產往往不作為資產在帳面上反映;二是特定型別的無形資產,如專利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外購商譽等,而像商標權、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通常不做反映。這樣的處理模式帶來的問題是:一方面企業帳面上的無形資產並不是企業擁有的全部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價值不能得到全面的體現,不利於衡量企業的價值;另一方面在財務報表中不披露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的詳細專案,不利於投資人瞭解企業無形資產的構成以及在無形資產方面的科研投入與技術含量的高低。 而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擁有的全部無形資產都應正式納入會計系統進行管理和核算,尤其是自創無形資產將會納入正式財務報表,特別是對於企業在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支出有可能形成無形資產的專案,將會在財務報表中作出適當反映,使投資人充分掌握和了解企業研究與開發活動的可能效果。

  三、加強研究與開發會計的研究?

  由於研究與開發活動在經濟增長中具有越來越大的貢獻,有遠見的國家特別是企業用於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研究與開發費用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都會對企業的資產價值、損益計算以及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業績有不同的影響。目前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上是以費用化的方法作為基準處理方法,只有對一個專案的開發費用在符合特定條件時,才能確認為資產。採用費用化為主的會計方法對企業來說有利,它可以促進企業用於研究的投資及時收回,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但這種做法卻有可能引起各期損益的不均衡,不利於正確衡量企業的業績。因此,可以把開發費用資本化的條件適當放寬,使更多的費用可以確認為資產。除此之外,研究與開發費用預算應納入財務預算系統,並加強對研究與開發支出的分析與評價,建立一系列分析評價指標作為衡量企業績效與成長潛力的核心指標。 四、會計人才的知識結構多元化?

  在經濟執行的過程中,會計負有對經濟要素進行分類、記錄、計量、計算和報告的責任。會計系統的執行過程必須與經濟執行主體的全過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提供準確的財務會計資訊。因此,會計人員要提供準確的成本資訊,就必須瞭解和熟悉主體的生產過程和工藝。而知識經濟形態中的高新技術生產過程與工藝,與傳統工藝相比更加複雜化。會計人員如果僅僅具有財務會計知識,顯然無法適應新經濟形勢的需要。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才,就不僅要懂得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懂得資訊科技、網路技術、軟體設計、軟體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術與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 在剛剛跨入新世紀不久的今天,有志成為本世紀主人的人都決不能低估知識與數字的力量,一些高科技尤其是數字與電子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滲透性,而其滲透就現階段而言才剛剛開始。當然,科技不能取代一切,人類的生存仍需要食物、衣服等基本必需品,這於遠古時代的人類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但我們卻不能忽視科技的力量。有人偏激的預言:“21世紀會計職業將會消失”,其可信程度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但卻從另一個方面給會計職業敲出了警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本文寫作的目的。

【知識傳統經濟的特徵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