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詩詞》教案

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詩詞》教案

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這五首詩詞的意境

  3、品味字句

  教學重點

  1、領悟詩詞中營造的意境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2、記住詩詞中的千古名句。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以及它在後世的意義衍射效應;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賞析《使至塞上》

  1、瞭解作者

  王維,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又稱“詩佛”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早年的邊塞詩寫得粗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飄逸的山水詩迥然不同。

  2、理解詩意

  3、賞析名句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一色、荒涼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煙”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只有黃河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長”字便自然湧上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裡的“圓”與“直”都用得逼真傳神,無怪乎《紅樓楚》裡說“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觀。要說再找兩個字來換這兩個字,竟再也找不出兩個字來”。

  開元二十五年(737)夏,詩人出使河西節度府,至涼州時作此詩。“大漠”兩句歷來為人傳誦:大漠廣闊,長河悠遠,使人既感到胸襟開闊,又驚異於宇宙之廣袤和深長。“孤煙直”、“落日圓”使畫面富有立體美和律動感。“孤煙直”既寫出人煙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種獨立蒼穹的英雄氣;“落日圓”增添了畫面的色彩,用夕陽暮色將畫面覆蓋,形成渾然一體的壯闊意境。詩人用四種景物對比構圖:寬廣的大漠擁抱著悠悠的長河,渾圓的落日映襯著直逼霄漢的一束孤煙。大、長、圓、孤、直都富於空間感,而且都是詩人主觀的審美感受。在如此廣闊而且蒼涼的天地間,馳騁疆場的將士們破敵靖邊,其悲壯的英雄氣浩然與日月同輝,與長河共遠“都護在燕然”,這是一種未言艱辛而艱辛之事已畢,未見英雄而英雄之業已出的襯托式寫法。《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宗臣曰:“闊大悲壯”。《而庵說唐詩》:“‘大漠’‘長河’一聯,獨絕千古。”

  4、朗讀背誦

  二、賞析《泊秦淮》

  1、知人論世

  杜牧的詩歌,內容豐富,反映面廣。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擅權,黨爭嚴重,社會動盪。杜牧從小有著經邦濟世的抱負,但官場險惡、仕途坎坷,使他壯志難酬,長時期的幕僚生活、不穩定的朝野升遷,使他感慨良多。杜牧的詩作就其內容題材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關心世事,愛國憂民之作。此類為數不多。如他25歲時寫的《感懷詩》,通篇夾敘夾議,筆力雄健,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徵暴斂造成的國弱民貧的深重災難,歌頌太宗李世民順應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業跡,肯定憲宗李純武力削藩平叛之舉,希望朝廷勵精圖治、平息戰亂、實現安定統一。同時也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詩中“夷狄日開張,黎元愈憔悴”等句,質樸簡潔,精警動人。又如《郡齋獨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等。

  第二類,品評歷史,借古諷今之詩。這是杜牧詩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類詩大體又有兩種情況:一是論史之作,以七絕為代表,如《赤壁》、《題烏江亭》、《題商山四皓廟》、《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國家治亂的經驗教訓和經濟、軍事問題,所以在詠史詩中往往有新穎獨特的評論。二是借古諷今之作。詩人針對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沒落的社會現實,借歷史上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加以諷喻。歷史人物吳王夫差、秦始皇、隋煬帝、陳後主,特別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詩人筆下批判的物件。如《過勤政樓》、《過華清宮三絕句》等。

  第三類,寫景抒懷,紀行詠物之作。此類數量不少,佳作迭出。如《登樂遊園》、《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類,以女性為題材的詩。如《題桃花夫人廟》和《月》詩,同情被楚王虜獲、終身不語的息夫人和被漢武帝遺棄、禁閉冷宮的陳皇后。在《金谷園》和《宮人家》中,他感嘆被逼跳樓的綠珠和身如囚犯的宮女。在長篇敘事詩《杜秋娘詩》和《張好好詩》中,他採用對比的手法具體寫出杜秋娘和張好好兩位女子今昔生活的坎坷變化,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宮廷的鬥爭和社會的變化。

  第五類,酬贈抒懷之作。如《寄揚州韓綽判官》等。

  杜牧在《獻詩啟》中說:“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他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看四君子,與古爭強梁”(《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杜牧才華橫溢,又善於吸取前人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洪亮吉說得好:“杜牧之與韓、柳、元、白同時,而文不同韓、柳,詩不同於元、白,復能於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可雲特立獨行之士矣”(見《北江詩話》)。

  前人評價杜牧詩“俊爽”、“俊邁”、“氣俊思活”、“雄姿英發”、“情致豪邁”、“輕倩秀豔”、“豪而豔,宕而麗”等。李商隱曾寫詩極表對杜牧的關切和傾倒之意:“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勳。”(《杜司勳》)。含蓄而準確地道出了杜牧詩歌那種把憂國憂民的壯懷偉抱與傷春傷別的綺思柔情交織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藝術特徵。

  杜牧既善用比興手法,狀物抒情,又善用白描手法,直敘見聞;既長於舒徐宛轉地描述人物故事,更長於敏捷真切地捕捉景物的動態變化、自己的瞬間感受;既注意敘議結合,又注意情景交融;既常用對照手法,又巧以數字入詩。杜牧詩歌的語言風格既絢麗多彩,又清新自然;既明麗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風流華美,又神韻疏朗。誠如全祖望所說“杜牧之才氣,其唐長慶以後第一人耶!”(《鮚綺亭集外編》)。

  2、理解詩意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的遊樂場所。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後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3、賞析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濛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此詩寫秦淮月夜,樸朔迷離,酒家夜市繁榮,絃歌處處,而世風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風氣,商女只知清謳娛客,豈知前朝亡國之鑑?詩之警策之處在“不知”與“猶唱”的對比。詩人以冷眼看時事,以醒目觀醉者,以歷史諷現實:多少王朝的衰敗,就是這樣在人們醉生夢死、無憂無慮的享樂聲中不知不覺地釀成的。人們腳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見證過多少這樣的亡國故事啊!

  4、朗讀背誦

  三、賞析《無題》

  1、說說作者

  2、理解詩意

  這首詩寫作年代不明,有說作於開成三年(838)婚王氏之前。從明顯描寫的內容看,似是一首愛情詩。首句言相見難得,離別難堪。二句以百花無力象徵為離別相思之情所困擾,情緒低落。三、四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詩的重心,言相愛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五、六句想象被懷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離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並示關切、珍重之意。結尾說相距本不遠,但既難相見,又難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為傳遞資訊,帶去問候。如此解說,則這場戀愛必是難有成果的苦戀。

  另一種可能是:此詩並無本事,只是作者抒寫一種經過概括、提純的生活體驗,或者是愛情體驗,或者是友情體驗,或者兼而有之。如此,則是託男女之情而寓意人生。總之,此詩乃義山詩中最為傳誦的名篇,綿緲深沉而不晦澀,華麗而又自然,情懷悽苦而不失優美。

  3、賞析: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係上的隱託。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迴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4、朗讀背誦

  第二課時

  一、賞析《浣溪沙》

  1、瞭解作者

  晏殊,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2、理解詞意

  晏殊詞珠圓玉潤,和婉明麗。

  晏殊的精神生活瀟灑出塵,優裕的物質生活自然難以滿足他渴望探求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心靈。他敏感的心靈常常無端地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他善於從繁盛中體會孤獨,在歌樂中品味空虛,在圓滿中體會不圓滿。於是一縷輕煙薄霧似的哀愁就湧入筆端,化為幽怨深至的小詞。

  這首《浣溪沙》大約正是寫於某次宴飲歌樂之後。詞中透露出一種深沉的人生感慨。把酒而唱新詞,本是開心的雅事,但卻忽然想到節氣可復而人生不可復,亭臺依舊而人之歲月已逝,遂對樂景而生悲懷。這是晏殊式的人生反省,在不經意間淡淡泛出,卻強烈地撞擊著智慧人類的心靈,引發人靈魂的悸動。晏殊冷靜地深思,當那一絲無可奈何的感覺掠過心際時,他沒有絕望,只是一縷高貴的感傷。

  3、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灸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透過對眼前景物的詠歎,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遊,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是無情與有情、可重複的自然與不可重複的人生的對比,從而凸現出人生之無奈。這組對仗句看似妙語天成,不假修飾,實則煞費苦心,得之不易。據《復齋漫錄》載,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寫成後,隔了一年多仍未對出下句。後路過維揚,寄居大明寺,他的朋友王琪對出了下句。晏殊因此將王琪“闢置館職,遂躋侍從”。“小園香徑獨徘徊”,寫一種高貴而美麗的思想者的孤獨。

  4、朗讀背誦

  二 、欣賞《水調歌頭》

  1、知人論世

  蘇軾在去世前兩個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蘇軾畫像,遂題詩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見《金山志》)

  蘇軾思想比較複雜,主儒術而不迂腐,參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誠,隨緣自適。博擅眾藝,著述繁富,他的詩、文、詞都代表宋代文學的最高水平。他的書法也好,後人對宋代書法“蘇黃米蔡”之稱,蘇軾居首。他還是北宋文人畫(水墨寫意畫)的代表畫家。他還是一位儒、道、釋兼收幷蓄、融會貫通的思想家,一位通達古今的學者,一位兼通藥理、美食等多種生活經驗的全才,林語堂《蘇東坡傳·序》雲:“一提到蘇東坡,中國總是會心地一笑”。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東坡樂府》三卷。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後,教師總結點評)

  (4)全班齊讀

  3、疏通全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並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註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問:對照註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麼?兩者聯絡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訓練

  (1)什麼是聯想?什麼是想象?

  (2)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5、音樂欣賞

  (1)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6、朗讀背誦

  三、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

【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詩詞》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