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秋水》教學案例

《秋水》教學案例

《秋水》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透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鵲樓》。(指名學生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後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莊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闡述這個道理的。

  二、簡介《莊子》並解題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誦讀

  1.初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指名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糾正其讀音不準之處)

  誦讀指導:“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文章開頭的兩句話寫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小股水流無以計數,灌入黃河,浩浩蕩蕩,暢通無阻,無比壯觀。作者在此僅用了22個字就把黃河的壯闊描寫得淋漓盡致。誦讀時語速要緩慢而有氣魄,注意各分句之間的停頓。“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句中的“間”,讀時聲調要適當拖長,略作停頓後,再緩緩讀出“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句誦讀時語速要稍快,要將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讀出來。“於是焉”的“焉”在此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河伯欣然自喜”誦讀時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誦讀時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後的短暫停頓,二要將重音放在“盡”字上。因為一個“盡”將河伯的躊躇滿志,飄飄然描寫得淋漓盡致。

  (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句要用敘述的語氣讀出,語速適中。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這是河伯“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面對大海的廣闊,然後向海神若發出的由衷慨嘆,是發自肺腑的.自我批評。因此,誦讀時語速要稍慢,要讀出懇切的自悔之意,要處理好句子中的停頓,例如:“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句,讀出“且夫”後要稍作停頓,然後接著讀“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給學生5分鐘時間,反覆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麼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盡在自己這裡,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後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小組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慨嘆“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2)學生齊讀課文後,思考下列問題。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麼?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④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分析,交流心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①全文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後自嘆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透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並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④學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學生乙:學習《秋水》一文後,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限定的環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裡,見到大海後,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展。

  學生丙: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為學生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準確,認識也極為深刻。本文雖短小,卻寓有哲理,河伯面對海神的那番感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責與憂慮給予我們以深刻地啟示:為了祖國的騰飛,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更應該開拓視野,勇於創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攀登高峰,創造輝煌。

  3.三讀課文,結合板書,嘗試背誦。

  (給學生5~8分鐘時間,背誦課文,然後指名學生背誦,學生齊背誦)

  四、文言文知識積累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至於”,是動詞“至”和介詞“於”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用……者,……也”表示判斷)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於……”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線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五、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妙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人的認識是很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

  六、板書設計

  秋 水

【《秋水》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