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人生哲學短文

人生哲學短文

人生哲學短文

  給匆忙走路的人

  我們每每在一些東西的邊端上經過,因為匆忙使我們的頭低下,往往已經走過了幾次,還不知有些什麼曾經在我們旁邊存在。有一些人就永遠處在憂愁的圈子裡,因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時候,他的心也儼然是有所焦灼。這種人的唯一樂趣就是埋首於那貧乏的回憶裡。

  這樣的人多少有點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費在期待一個時刻,那個時刻對於他好像是一筆橫財,那一天臨到了,將要償還他的一切,於是他棄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處在焦慮粗率之中。也許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滿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內所有的時候已經花盡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難過。

  一條溪水從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注時,它就迸發著,喃喃地衝激著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蘆葦可以使它發生一個旋渦,一塊紅沙石可以使它跳躍一下。它讓時間像風磨一樣地轉,經過無數的曲折,不少別的細流彙集新增,最後才徐徐地帶著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歎賞決不是因它最後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詩人歌頌它的是它的閃光,它的旺盛;哲學家讚揚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這些長處都顯現在它奔流當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個終點。終點是它的完結。到達了終點,已經沒有了它。它完結了。

  我們豈可忽略我們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說為了懼怕一個最後的時候,故免不了憂慮,從此這個說話人的憂慮將永無窮盡,那是我們自己願意加上的桎梏。

  一顆星,閃著藍色光輝的星,似乎不會比平凡多上一點什麼,但它的光到達我們的眼裡需要好幾千年還要多。我們此刻正在驚訝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點星光,也許它的本體早已寂冷,或者甚至於沒有了。如果一顆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響,這個想法就是愚人也會說它是妄想。星是靜靜地閃射它的光,絕沒有想到永久同後來。它的生命就是不理會,不理會將來,不理會自己的影響。它的光是那樣亮,我們每個人在靜夜裡昂頭時都發現過那藍空裡的一點,卻為什麼沒有多少人於星體有所領悟呢?

  那個“最後”在具體的形狀上如同一個點,達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條線,我們是說一點長還是一條線長呢?

  忽略了最大最長的一節,卻專門守候那極小的最後的一個點,這個最會講究利益同價值的人類卻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價值。

  偉大的智者,你能保證有一個準確的最後一點,是真美,真有意義,超越以前一切的嗎?告訴我,我不是懷疑者。

  不是嗎?最完善的意義就是一個時間的完善加上又一個時間的完善,生命的各個小節綜合起來方表現得出生命,同各個音有規律地連貫起來才成為曲子,各個色有規律地組合起來才成為一幅畫一樣。專門等待一個最後的好的時刻的人就好像是尋找一個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畫最後有力的筆觸,但省略了整個曲子或整幅畫的人怎麼會在最後一下表現出他的傑作來?

  故此我要強辯隕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說它那搖曳的成一條銀色光帶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長,它的每一秒沒有虛擲,它的整個時辰都在燃燒,它的最後就是沒有燼餘,它的生命發揮得最純淨。如果說它沒有一點遺留,有什麼比那一瞬美麗的銀光的印象留在人心裡還要深呢!

  過著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將要實實在在地為他自己傷心,因為他活著猶如沒有活著。

  當第三類人

  一則廣告語揭示了人生中的三類人,直奔目的,忽略風景;忘卻目的,偶爾駐足;保持平靜的心從而更好地達到目的。這三類人,你更願意當哪一類人?

  若是我,定選擇第三類人。

  一個內心平靜,如靜美之秋葉的生命懂得如何更好地接近成功。三毛曾說,人生如茶,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甜似愛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風。做第三類人,懂得使自己如茶般生活,旅途中難免有辛酸苦痛使自己疲憊不堪,沿途的風景卻時刻提醒自己調整好狀態,最後以淡泊如水的心態向前奔。

  三毛用茶,一語成讖,概括三類人的生命過程,可見淡然的心態在沿途中是尤為重要的。

  梭羅在瓦爾登湖裡也打撈了兩年,他是如第一類人般直奔目的?不,他似第二類人般只在乎風景嗎?也不是。他當了第三類人,兩年的湖光山色中,他收穫的不僅是滿目美景,還有人生無窮無盡的智慧。

  他在《瓦爾登湖》一書中這麼寫道:“我的屋中有三張椅子。自己獨用時一張,交友用兩張,社交用三張。”他有自己超然性格,也有對人際交往的認知,更有對社會交際的獨特見識。難道這不是作為第三類人最突出的成功嗎?

  美麗的風景固然重要,但終究不是最終目的。要利用這些風景使自己身心得到放鬆,才能為目的打下紮實基礎。

  有了旅途經歷,結果亦變得豐富。法布林終其一生在他的荒石園裡,經歷那麼多常人未聞未見未知的奇事,他僅僅當第一類人就寫出《昆蟲記》了嗎?他只如第二類人般觀察眾多生物後了事?如世人所見,他當了第三類人。

  在這一輩子中,他與無數昆蟲打交道,悉心觀察記錄,偶爾在荒石園中翻看自己寫下的記事,放鬆心情進而更加努力向前。法布林既沒有錯過沿途的風景,也沒有永遠駐足旅途,而是向世人揭開了泥蜂、克魯蜀蜘蛛等眾多生物的樂趣與奧秘。誰說他的一生不反映了第三類人存在的價值?

  俗話說“靜生思,慮生得”。不妨靜下心想想,“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並不是目的,而是沿途的風景”,在這句廣告語中,你當了哪類人,你願意當哪類人?

  回 “家” 的路才是旅途

  大學畢業那年,我被某著名國企錄取,那年競爭相當激烈,3萬名競爭者裡,總部只需要3個人。拿到offer之後,我狂喜了一段日子。直到入職培訓的電話打來,我突然恐懼了,不用想象,就知道自己10年後甚至退休後安逸無憂的樣子。猶豫再三後,我告訴他們我不能去上班了。

  那天,我豪情萬丈地攤開中國地圖,勾選了10個我喜歡的地方,給自己訂了十年十城的計劃——每年去一個城市生活、工作,順便旅行。

  北京是計劃中的第二站。只是我沒料到,到今天,我在北京已經待了整整5年。

  曾經,我在部落格裡寫過一篇談夢想的短文,被轉載、分享5000多次,很多人留言說看得淚流滿面。文中寫道:“其實,有這麼多的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夢想的形態有千千萬萬種,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和你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為什麼要把一份做到死的工作和一間未必能住到死的房子作為唯一的目標呢?那真的是你內心最需要的嗎?”

  可是,如今重讀那篇文章的時候,我意識到,那是一種非理性的煽動,我必須向那些流淚的讀者道歉。做一份安穩的工作,為家人準備一處溫暖的居所同樣是珍貴的夢想。

  而今放眼望去,四處都是撓人心的標語:“不去會死”“有些事你現在不做就永遠也不會做了”“辭職去旅行”“再窮也要去旅行”。好像旅行一夜之間成了拯救糟糕生活的解藥,好像許多朋友一提起夢想,就失去了想象力——哦,夢想就是可以不用工作去環球旅行。

  因為工作關係,我見過太多號稱××元走中國的人,他們大多數沒有職業,沒有生活來源,用極少的錢可能走完那麼多地方嗎?要麼逃車票、逃門票違反社會規則,要麼一路活在別人的施捨之下,這和乞討有什麼區別?

  更讓人難過的是,經過媒體的炒作,很多孩子開始效仿。

  太多人分不清“想要”和“需要”的區別。如果旅行是你的需要,像吃飯、睡覺一樣重要,那麼就帶上你的心和人民幣去享受旅行。如果你想透過旅行去解決生活裡的.難題,去尋找所謂的安全感、夢想、勇氣,甚至用它來逃避現實生活,那麼你一定會失望。它改變不了生活本身,那扇沒有推開的門終究還是會矗立在你面前。

  不去真的不會死,有些事現在做不了,以後總有機會再做,說走就走前別忘了瞭解戶外旅行常識,沒有錢就努力工作為下次旅行做準備。無論走多遠,只有走回內心才是天堂。世事還長,人間很美,不急這一刻。

  也許你曾東奔西走,在世界各地都不曾找到讓你內心安寧的片刻。是啊,囚犯逃到世界盡頭也會隨身攜帶他的小監獄,把生活搞得一團糟的人在哪裡都是顛沛流離,你就像一個追著自己的影子滿世界亂跑的人,心力交瘁。向外尋找終是徒勞,當你的身體追趕上你的心的時候,你就在你真正該在的地方了。

  走出去,還得走回來,回“家”的路才是旅途。

  永不重現的相遇

  旅遊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像日本茶道里說的“一生一會”的鏡頭,讓人唏噓、感慨、喟嘆。

  人對常見的事物會產生倦怠和麻木,所以才有這樣的故事:一個有權有地位的重要人物的傭人疑惑地問:“你們為什麼怕他、敬他?他每天吃飯、喝茶、睡覺,就像我們一樣呀!”

  是的,他也只是一個人罷了!但傭人看見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他,我們看見的是他在臺上、電視上或者報章上的形象,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那個人。

  旅遊中遇到的未知、陌生、不熟稔的人與事充滿誘惑,再加上旅途中無所事事的自己肆無忌憚的聯想和曼妙的幻想,更加深了浪漫的情調和美感。

  旅途中的相遇,永遠連著分別,這是一份惆悵,更惆悵的是,旅遊時遇到的人、看到的事、見到的物,永遠不會再現。

【人生哲學短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