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演講稿>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冬日清華園裡最喜慶的日子。我們在這裡舉行儀式,慶祝1291名同學圓滿完成學業。首先,我要向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各位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向精心指導你們的老師、向堅定支援你們的親友致以誠摯的感謝!

  同學們,你們即將告別校園,從這裡不僅帶走知識、友誼、夢想,更將帶走融入血液、浸透骨髓、將同你們相伴一生的清華文化和清華精神。今天,我想重點講講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清華是培養君子的地方,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恥其言而過其行”,行勝於言是每一名清華人的內在品質。我們的學長聞一多先生說過,“人家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清華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就是因為行勝於言。同學們,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國家和社會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腳踏實地、勤奮實幹的人。希望你們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做什麼,都能終身做到行勝於言。為此,我想談三點感悟,與大家分享。

  第一,行源於思。當今世界正在進行大變革大調整,當代中國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轉型時期。你們在未來要有所作為,不僅要懂得如何做,更要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韓愈曾說:“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在這裡強調行源於思,就是希望大家認識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獨立人格、獨立思考比追名逐利更重要,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比人云亦云更重要,用大智慧把握人生航向比用小聰明尋找捷徑更重要。前不久,我參加研究生特獎的分享交流會,聽一位同學講到物理學家盧瑟福的故事。說有一天深夜,盧瑟福看到一個學生還在做實驗,便好奇地問:“你上午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盧瑟福又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盧瑟福聽後很生氣地說:“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那什麼時間用於思考呢?”同學們,我也不願意看到你們在人生道路上像上緊的發條,每天只是忙忙碌碌,而是希望你們能不時地停下來看一看、想一想、問一問。就像高山流水,時而激流勇進,時而靜水流深,用思考之後的行動成就絢麗的人生。

  第二,行惠於言。前段時間,我讀到一本書,叫做《教育大未來》,是曾經負責哈佛大學教育改革的託尼·瓦格納撰寫的。他在書中提到,未來世界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7個關鍵力,“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是其中之一。因為只有加強溝通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對越來越大的挑戰。最近學校正在召開第24次教育工作討論會,很多校友給我寫信,談到自己對母校人才培養的建議,他們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清華學生積極主動與人溝通的意願不足。2006年,朱鎔基學長也曾談到清華學生不善言表的問題,當時他語重心長地說:“行勝於言不是不要言。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言。”這裡強調的言,不是自我吹噓、誇誇其談、言過其實、只說不做,而是要言之有據、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同學們,我想強調的是,溝通是表明你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溝通是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體現,溝通也是影響他人、改變社會的重要方式。人類處在資訊化加速發展的時代,主動溝通,善於表達,將使你們得到更多的理解,獲得更大的支援,營造更佳的社會環境,從而更好地發揮才幹、成就事業。

  第三,行成於篤。傅斯年先生1919年寫過一篇文章,我雖然並不完全贊同他所作的比擬,但還是想在這裡引述文中的故事。故事說,他有一天見到一位北京警犬學校的人,就問那個人,“你們訓練的狗,單是外國種呢;或是也有中國狗?”那個人回答,“單是外國種的狗。中國狗也很聰明,他的嗅覺有時竟比外國狗還要靈敏,不過太不專心了。教他去探一件事,他每每在半路上,碰著母狗,或者一群狗打架,或者爭食物的時候,把他的使命丟開了。所以教不成材。”1984級的徐航校友有一次回學校時講到,自己的成功方程是“成功=能力×努力×運氣”,再把這個結果用時間進行積分。意思是人生是一個時間積分的過程,做事情要持之以恆。剛才,孫曉明校友也與大家分享了他的經歷和感悟。這些認識和感悟啟示我們,堅守自己的價值判斷和人生選擇比跟風趕潮流更重要,堅持坐冷板凳比什麼熱做什麼、什麼快做什麼更重要,長期專注地做好一件事比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去做更重要。

  同學們,“行勝於言”來自於1920級校友贈送母校的日晷。在日晷的背面還刻著相對應的拉丁成語“FACTA NON VERBA”。我經常帶客人去看日晷,告訴他們行勝於言是清華的校風。但經常有人告訴我,這句拉丁文的意思不僅僅是行勝於言,有人講是“行動,而不是言辭”,也有人說是“事實勝於雄辯”,還有人認為是“觀其行而非聽其言”,甚至有人講是“行動不等於言辭”。正是對拉丁文含義的不同理解,促使我去思考行、言、思之間的關係。今天,我也建議同學們離校之前再到大禮堂前看看日晷,帶著自己對“行勝於言”,對行、言、思的辯證思考去迎接你們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同學們:

  今天,來自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的5800多名同學在這裡隆重舉行2012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首先,我代表學校、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各位同學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同學們,你們即將從這裡開啟一段人生的新航程,你們不再僅僅是既有知識的學習者、接受者,而且將成為新知識的創造者、貢獻者。你們將是學術研究的新鮮血液,是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的生力軍。

  當前的世界,發展與變革已成為最重要的主題詞,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新科技革命正孕育著重大突破,世界範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革,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對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迫切的需求。在這樣一個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知識工作者可以大有作為,也必將大有作為。我熱切地期待你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機會,潛心學問,培育職業操守,提升素質能力,為將來創造人生、成就事業、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學們,你們將來不一定都從事純學術工作,但學術思維和學術精神卻一定會伴隨你們終身、幫助你們成長。因此,我今天想與大家談談如何做好學術的幾點思考。

  第一,做學問,要樹立學術理想,敢於挑戰權威。學術是啟迪人們心靈的鑰匙,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研究生教育是以學術為依託的高層次專業教育。清華的.研究生教育致力於為社會培養未來學者和業界精英,這首先要求同學們必須具有學術理想和職業精神。我校數學科學中心主任、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在講到如何做學問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學術志向。他說,有了志向以後,才懂得怎麼去用功。我校建築學院教授、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良鏞先生,矢志不渝追求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年屆九旬依然勤耕不輟。因此,做學問也好,幹事業也好,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長期追求,需要大家看得更遠一些,把理想、志向、責任感放在職位、名利等可見的短期利益前面。

  做學術,還要有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無畏和執著,不迷信書本,不盲從前人,敢於挑戰權威,敢入無人之境。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如果你不能獨立提出問題,對問題的假定和研究是在他人已經提出並在學術界形成一定熱度以後才反應過來,這種研究是“跟蹤”式的,而我們更需要做“引領性”和“創新性”的工作。要從“跟蹤”走向“引領”和“創新”,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同學,敢於挑戰傳統,挑戰固有的學術正規化和學術權威。同學們,你們處在思維最活躍、精力最集中、創新能力最強的時期,你們的奇思妙想、你們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成為科學殿堂裡最傑出的貢獻、最璀璨的明珠。只有懷抱這樣的理想、具備這樣的信心,我們的學術事業才充滿希望。

  第二,做學術,要端正治學態度,恪守學術道德。做學問是一個從困惑、迷茫、煎熬到最終頓悟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少有鮮花和掌聲,更多的是孤獨和寂寞。甚至在一些人看來,在這個充滿各種誘惑的時代,專心學術無異於作繭自縛。但正是因為有了今天的作繭自縛,才會有明天的化繭成蝶。你們的師兄、材料系博士生萬蔡華和導師一起做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併入選2011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將會給資訊工業的兩大支柱——磁感測器、磁儲存工業帶來重大突破。他的研究體會是,“我只是不斷提醒自己要專注、再專注地做一件事情,並且努力去把它做好,而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同學們,學術研究不僅要耐得了寂寞、經得起挫折,更要守得住底線。學術研究必須實事求是、科學嚴謹,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誇。清華強調“為學如為人”、“為學先為人”,倡導“嚴謹為學、誠信為人”,就是強調做人、做學問必須始終恪守基本的道德規範。大學是人類道德的守護神。清華研究生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學術工作追求真理、堅守良知的社會形象,同學們要從讀研究生開啟學術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信守科學道德、嚴守學術誠信。可以說,堅守道德對於人生的意義遠大於學術本身。

  第三,做學術,要學會科學方法,掌握研究技能。不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很難在學術上登堂入室、漸入佳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是研究生的必修課。希望大家首先要學會批判性思維,具有科學的批判精神,這是知識創新的前提;同時要善於辯證思維,這樣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學會如何取捨,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圖靈獎獲得者、我校交叉資訊研究院姚期智教授認為,“相信自己”“堅持到底”“不迷信權威”“挑戰自身能力極限”等思想方法對於科學工作者非常重要。結構生物學家、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不但強調批判性分析的重要性,而且認為做學術研究要懂得取捨,善於抓住要害,不必苛求過程中枝節的完美,要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兩位教授的真知灼見,對同學們學習如何做學術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廣大教師要在幫助研究生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上花更大的功夫,這比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更為重要。同學們,你們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術研究中,多向老師請教,多與同學交流,努力把視野擴充套件到其他學科領域,既要具備堅實寬廣的基礎知識,也要培養系統深入的專業能力,透過學科交叉激發創新靈感,最終在學術上有所收穫。

  同學們,走入人生的新階段,你們會收穫更多的知識、能力和友誼,但也一定會面臨很多的困難、挫折和失望。無論是一帆風順,還是踟躕中前行,我都希望你們能夠堅持夢想,潛心學術,度過一段充實而有挑戰性的研究生時光。

  祝你們在學術研究中收穫快樂與友誼!

  願清華園中的學術歲月成為你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謝謝大家。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來自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的新生同學相聚在這裡,隆重舉行研究生開學典禮,共同慶祝新學年的到來。首先,我代表學校和全體師生員工,向各位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

  同學們,你們在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選擇到清華讀研,體現了你們對研究生教育的期盼,也體現了你們對清華的信賴與鍾愛。我感謝你們的選擇,願意同全校教職員工一起,為你們的發展成長竭盡全力。

  此時此刻,我想請大家再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讀研?有的同學會說,是為了開闊視野、更新知識、提高能力,將來更好地發展自己、服務社會。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不過,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讀研還應該有一個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提升境界——為學和為人的境界,這也是校園生活能夠給予大家青春付出的最好回饋。

  中國古代四書之一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哈瑞·劉易斯,曾引用一位哈佛贊助人的話說,“大學是為公共利益而建立的,發展道德和智力是大學的主旋律”。可見,大學承擔著發展知識和提升道德的雙重使命,既要幫助學生髮展知識和能力,更要幫助學生提升素質和境界,使學生學會做人,做真正的人,做高尚的人。如果我們造就的只是失去靈魂的卓越,培養的只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那將不僅是大學的失敗,更是社會的悲哀。

  百年清華,歷來重視引導學生既為學又為人。剛才戴瓊海老師講到老學長朱鎔基的故事,可以說,這是清華育人理念的一個縮影。章名濤先生關於為學、為人的這段話,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朱鎔基學長。幾十年後,他在給電機系建系60週年的賀信中,還飽含深情地講到,“清華就是教我們為學,又教我們為人的地方”,“為學在嚴,嚴格認真,嚴謹求實,嚴師可出高徒。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後正人。”

  同學們,我們的國家,正處在快速的現代化程序中,機遇與挑戰並存,夢想與困頓同在;我們的社會,正經歷著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們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交織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氣候、能源、環境等共性挑戰不斷凸顯,交流合作、互利共贏成為世界的強音。這樣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更加迫切地需要一批德才兼備的有志青年勇擔重任、迎接挑戰。同學們,今天你們加入清華人的行列,就意味著你們將肩負起人類、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承擔起更大的時代和社會責任。惟有那些不為現實功利、做實學、求真知的人,惟有那些不計一己之私、憂國家、思天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境界、什麼是視野、什麼是胸懷,才能把民族、國家乃至人類的美好未來作為自己畢生的價值追求,承擔起這份厚重的責任。

  同學們,境界,並非虛無縹緲,更非遙不可及。境界的提升,就在你的身邊,就在點點滴滴,就在每時每刻,就在你的每一次選擇。大家知道,趙元任先生是當年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一,會講33種漢語方言,並精通多國語言,被譽為“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如何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他曾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譁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4年前,我校物理系幾位博士生在薛其坤老師的指導下,選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作為研究題目,當時沒人相信他們能在這個物理學的國際前沿領域做出什麼成果。他們在花費了兩年多時間、測試了近千種樣品之後,仍然看不到任何明顯的進展。但是他們沒有灰心、沒有放棄,繼續執著地堅持,終於在一次比對測試中發現了玄機,併成功地捕捉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個神奇的物理現象。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拓寬學術視野,堅定學術追求,選擇挑戰性的課題,去除功利、遠離浮躁,持之以恆地探索未知,不僅將磨練你的學術品性,而且會擴寬你的人生境界。相反,如果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為了出成果、拿學位,什麼容易就做什麼、什麼快捷就做什麼,你的功利心就會孳生膨脹,你的視野和境界將會有所侷限,你也很難成就大的事業。

  境界,既是如何做事,更是怎麼為人。境界就是你的人生目標,就是價值觀念,就是生活態度,就是你生命旅途中的每一個腳印。大家知道,長期以來中國學生留學的目的地主要都是歐美髮達國家,但是,在你們中間就有一批“留學發展中國家計劃”的同學,他們在清華學習以後,將遠赴一些欠發達國家甚至貧窮國家,學習當地語言,深入當地社群,融入當地社會,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工作、交朋友。他們努力讓自己成為真正的“非洲通”、“南美通”、“中東通”、“印度通”,深入瞭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幫助我們以更全面的國際視野、更平衡地看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他們將要面臨的,不僅有文化的衝突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還可能有健康與生命的威脅,甚至是社會動盪的風險。這些同學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境界體現在人生選擇上,不是舒適安逸,不是名利地位,而是超越自我、胸懷天下的價值追求,是勇於擔當、志在四方的家國情懷。

  同學們,境界不是你得到了什麼,而是你付出了什麼;境界不是你個人的貧富榮辱,而是國家民族的盛衰興亡;境界不是你的智商、學歷和才幹,而是你的善良、誠信和正直。境界的提升,是一個人加強內在修養、不斷戰勝自我的過程,需要你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而不要等到告別校園之後。我期待著,你們經歷了清華為學為人的精神洗禮,都能夠成為更有境界、更富魅力、更受尊重的人。

  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本文可以幫到你哦!更多優質內容,請關注品才網!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