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

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

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

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大家都瞭解過嗎?那麼以下就由PINCAI小編帶大家一起鞏固一下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提供的關於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內容。歡迎閱讀學習

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23分)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3分)

A 剽悍 (piāo hàn) 縈迴 (yún) B 針鼴 (yǎn) 蟄伏 (zhé)

C 翌日 (yì)  蹇劣 (jiǎn)  D 雋逸 (jùn) 威懾(shè)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侷促 絡驛不絕       B 顛簸 別具匠心

C 滂沱 相題並論       D 詛喪 鞭長莫急

3、沒有運用修辭方法的一項是(  )(3分)

A 當他的同班同學還在全等三角形的淺水中“撲騰”的時候,他已在微積分中暢遊了。

B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C 無論就身高、體重、射程和威力而言,我們“洲際”這一分支在導彈家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D 將來的橋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彎曲的,車子過橋就轉個大轉彎。

4、按照課文默寫。(每小題1分,共10分)

①採菊東籬下,       。(《飲酒》)

②天街小雨潤如酥,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用梨花喻雪的句子是-------------------------------,--------------------------------。

④  古往今來,面對如梭的歲月。我們的先輩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無奈;漢朝無名氏創作的《迢迢牽牛星》有“---------------------,-----------------------。”這樣隔水之近卻之能彼此相望的苦惱,杜甫有面對花香鳥語卻依然“---------------------------,---------------------------。”的憂國憂民之心。

5、根據規定的情景,仿照下面例句寫一段話,要求套用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例句:

緩緩盤旋上升的鶴群,愈來愈小。開始大小如麻雀,轉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後小如蚊。

造句:

上午第四節課下課鈴聲一響,校園裡就愈來愈熱鬧。

二、閱讀 (41分)

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題。

(一) (15分)

石榴有梅樹的枝幹,有楊柳的葉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這風度實兼備了梅柳之長,而捨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愛的是它的花,那對於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紅色的花。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臟嗎?

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蹟了。你看它逐漸翻紅,逐漸從頂端整裂為四瓣,任你用怎樣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樣的勻稱,可是誰用紅瑪瑙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而且還精巧地插上花?

單瓣的花雖沒有雙瓣者的豪華,但它卻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藝,紅瑪瑙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剌變成中國式的金罍――殷周時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種鏽彩,它都是具備著的。

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嗎?它會笑你呢。秋天來了,它對於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那樣透明光嫩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

1、 文段從哪幾個方面對石榴進行描寫?(3分)

答:

2、 文中的“梅柳之長”“梅柳之短”分別是什麼?(3分)

答:

3、“那不是夏季的心臟嗎?”中的“那”指代什麼?作者為什麼這樣說呢?(3分)

答:

4、“但它卻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藝”,這裡的“演藝”是指石榴生長過程中的什麼變化?   (3分)

答:

5、從作者描寫石榴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怎樣的心情?(3分)

答:

(二)(15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第一段文字,口技藝人模擬了一個什麼樣的聲響場景?(2分)

答:

7、在原文上用“∥”給第一段劃分兩個層次,並簡要概括每層大意。(4分)

答:

8、描寫各種聲響,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3分)

9、第二段是全文結尾,再現“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有何作用?(3分)

10、作者主要是透過什麼寫作手法來表現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能?(3分)

答:

(三)人類與技術環境(11分)

近幾十年來,人類發明了維生素、殺蟲劑、電視、雷達、原子反應堆、電子計算機……這一切構成了今天高度發達的技術環境,也稱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質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大約每隔15年其數量增加一倍。在當今世界,人類正面臨著自己建造的技術環境的嚴峻挑戰。

跟技術環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機體的②速度極其緩慢。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認為,原始人和現代人在大腦構造上相差無幾。幾千年來人對語言的反應速度並無差異,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鐘接受2.5個單詞。然而,從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每秒運算5000次③到當前的每秒鐘幾十億次的大型電子計算機,還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

人的大腦能否不斷適應飛速發展的技術環境呢?有的人甚至認為將來人工智慧也許會完全取代自然智慧。難道果真如此嗎?科學界的有識之士,對於第一點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對於第二點則持否定態度。

大腦是人類自然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腦裡的神經元有140多億個,構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資訊系統,這是自然界美妙絕倫的創造,是人類發明的任何先進的資訊科技工具或人工智慧所無法超越的。


【七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