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高中語文教師參加國培心得體會

高中語文教師參加國培心得體會

高中語文教師參加國培心得體會

高中語文參加國培心得體會

2017年的“國培”專案實施了,此次遠端教師培訓,我有幸被選聘為全鎮小學語文學科的混合學習班主任。雖然只有18名學員,雖然只有短短8天的時間,可我知道,要想讓每位從假期中抽身來參加學習的教師樂於投身“國培”,就必須要讓他們學有所獲,而這中間,班主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我們班的培訓剛剛進行到第四天,但我覺得我班的學員參加培訓的熱情高漲,大家都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其中,作為班主任,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做好各項組織工作,為學員搞好服務。下面,我就對自己的主要做法進行介紹,希望能給其他正在或即將開始培訓的班主任提供一些借鑑。

20XX年國家計劃培訓,我有機會聆聽各位專家教誨,有機會和一流老師交流,有機會集中精力系統的學習和反思我較為系統的學習了初中語文幾位教育專家的教育教學理論、課堂問題診斷及全新學法指導,感覺思路清晰,明確教學目標,給自己今後教學指明瞭方向,收穫頗豐。

一、教學理論獲得了提升。

對語文課的性質、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1、語文課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二者不可偏頗。於漪老師告訴我們語文科其實是發揮它的工具性來實現它的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

2、語文課應該重視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表達。

二、對語文課堂的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理解:

1、語文教師要研究好教材,吃透課標要求。《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個連自己都沒有個性化解讀能力的教師怎麼能培養出有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學生呢?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品質對於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語文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解讀是份內之事,是必修的基本功,但一段時間來有些教師忽視了、缺失了,課是上得熱熱鬧鬧,可就是沒有真正走進文字,沒有顯現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和多姿多彩。究竟是什

麼原因使教師遠離了文字,在文字的邊緣上躑躅?

唯有讀懂、“吃透”教材,後續所做的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尋找讓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啟發思想的方法才會發生效益。從內部上講,教師要不斷學習,學會閱讀,讓閱讀成為自己一種生活的方式和習慣。唯有如此,才能錘鍊出內功,“吃透”教材,才會引來源頭活水。

作為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實踐的一線教師,我以為,目前至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是應傳授相關的漢語知識、文學知識和文章學知識的,應當為學生語文學養的大廈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矗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回到二十年前生硬灌輸、機械訓練的知識教學狀態,因為今天知識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不同了,教學行為自然要隨之改變。

走進國培,聆聽專家的講座,汲取名師的精華,這樣的培訓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透過學習使我對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對自己多年來形成的教學習慣也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剖析了自己教學中形成的不良的教學習慣,不合理的教學思路以及陳舊的教學理念,嘗試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我們將帶著收穫、帶著感悟、帶著滿腔的熱情,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高中語文參加國培心得體會

20XX年10月7日17日,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1X)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中語文班的研修活動。這次國培活動,人大附中從文學的素養、老師的專業成長、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外活動、學生管理等多個角度,聘請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專家型的老師給我們進行了盡心盡意的培訓,讓我每天都處於感動與感激之中,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我相信本次培訓將可能影響我一生的專業發展與人生態度。現簡要小結自己的學習收穫與體會:

一、老師的高度,決定著教育的高度

“老師的高度,決定著教學的高度”,這是翟小寧校長對我們所講的話,這句話一下子就震撼了我,是的,教學改革,最主要、最關鍵的是老師,夏尊說李叔同:“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更重要,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緣故。因為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更好……這就好比一尊佛像,有後光,故能令人敬仰。”

聽於樹泉老師的課,看到他出口成章,詩從筆生,聽到他與學生的詩詞對答,亦文亦情,我不只佩服;聽申怡老師的課,看到她書寫的文化行宣傳詞如詩如畫,美妙動人,聽到她寫的詩清新自然、如夢如幻,我不只佩服;陳蓮春老師的下水作文、精到的指導與文學作品的推薦,高超老師的詩人語調與創作的大量結集詩作,我更不只是佩服……

聽王蒙先生的講座,我們沉入文學而無法自拔,聽舒乙教授的講座,我們不由得為中華文化而自豪,聽錢寧教授介紹《論語》,我們歎服孔子的智慧……

我們老師只有從浮躁中淡定下來,從喧囂中平靜下來,從冒進中冷靜下來,好好讀書,提升自己的功底與素養,我們才能營造出文化課堂。我們一位老師進到了一個學校,帶來了一種文化,人人堅持影響身邊的學生,就會形成一個學校的文化場,在這個場裡,不僅學生可受到薰陶感染,而且可讓每一個老師也深受薰陶感染。學生有道義,學生懂悲憫,學生會積累文化,這樣的校園,這樣的氛圍,不正是你我所要追求的願景嗎?

二、積累課堂作品,成就一方名師

周建華校長是人大附中一位研究型的教授校長,他在講座中說老師的成長曆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手教師”階段,自己做不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模仿同行,這模仿就是他的第一次成長;第二階段是“骨幹教師”階段,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別人幫助,但也幫不了別人,他需要反思與專家的引領,這反思與引領就是他的第二次成長;第三個階段是“專家教師”階段,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能幫助別人,指導別人,並讓自己進步。

周校長講到老師做課堂研究時要完成三步:一是走進“課堂”做研究以“課堂”觀察為出發點;二是走出“課堂”講故事敘事反饋,共同面對教學;三是依託“課堂”寫案例專業寫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概括。

周校長的課堂教學量化分析方法,目的是要讓老師明白課堂教學高效的標準,讓老師懂得課堂提問的質量,讓老師懂得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進而讓我們帶領著我們的同事們一起走向課改的路程,最終大家都走向專家型的老師。

程翔校長的講座在講到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時,提到老師的成功有三種類型:一是理論型的,一是實踐型的,一是科研型的。對於一般老師而言,能成為實踐型的老師是最實在的,也是最容易達到的目標。而成為實踐型成功的老師,主要做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累自己的課堂作品,二是進行精品模組的建設,三是努力開發自己擅長的校本選修課程。

而我們老師只要在每個學期好好準備一節課的課堂作品,讓它成為精品,能體現出老師對文字準確而深刻的把握,能體現出老師的精心設計,能包含老師的情感投入。長年積累下來,匯聚在一起,隨時隨地都可拿出幾十節課成功地教出來,那一定就會成為名師。原來成為名師,就這麼簡單。

三、“教”的關鍵是“聽”,“ 學”的關鍵是“說”

可親可敬可慕的鄭國民老師在講座中,給我們描繪出了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形式:

第一步,初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解決生字詞,交流個人第一印象;第二步,再讀課文,學生摘錄、積累、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詞、句、段落,並闡述喜歡之因;第三步,三讀課文,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從中選出二三個典型問題進生討論交流;第四步,四讀課文,老師提供名家的解讀資料,再讓學生談談新的認識與感受。

而後的劉宇新教授特別提倡了“專題式教學”,要求:

(一)打破“必修”思維,學會“用教材”,有效採用“專題式整合” 選修。

我們從現有的.選修教材中開發確立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專題,讓學生在現有教材內,實現“專題選修”;在專題選修的基礎上,再去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選修課程,力爭使我們的選修課堂做到連點成線、織線成面、組面成體。例如,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立足於古代詩歌的鑑賞,分別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探究詩歌的旨意)、“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體會詩歌的聲韻)三個專題入手,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打破這一課程框架,在原有專題的基礎上,重新組織內容,再開發出一些專題,以滿足學生的選擇需求。透過 “專題整合”的方式,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靈活地選擇。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等待”“接受”,而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點、長處,積極參與,在這樣的訓練下,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課堂氛圍也由“一潭死水”變為了“一池春水”。

(二)“專題選修”聯絡“必修”,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基礎”與“發展”共進退。

“專題式教學”在確立專題的時候,必須處理好“基礎”與“發展”的關係。具體一點說,就是教材在確立每一個知識點,選擇每一篇課文時,都是經過一番精心選擇和深思熟慮才做出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材是“集大成者”。在教學設計中,如果不重視對教材的研究和利用,輕易遠離或者拋棄教材,另起爐灶,我們往往容易“出力不討好”,走了一大圈彎路回來,發現還是“這裡的青草更肥美”。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我們要做到在“選修”中聯絡“必修”,在“共同”中促進“發展”。 “專題式整合”對全新的語文選修教學來說,是值得重視和借鑑的。它可以避免把選修教學混同為必修教學,教學專題也會是在正視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下,不盲目攀高而設計出來的一些適宜的內容,它將體現過程的細嚼慢嚥,而非追求數量的囫圇吞棗。

無論是鄭教授的高效課堂的構建,還是劉宇新教授的“專題式教學”,無論是程翔老師、陳蓮春老師的立體作文寫作策略的建構,還是廖昌燕老師的“文言文專題”教學,無論是佟世祥老師的《記念劉和君》專題教學,還是王豔老師《生命的放逐,詩意的突圍》專題教學,都體現出來“教”的關鍵是“聽”,“ 學”的關鍵是“說”,而我們老師的作用僅在於:一是發現並提出學生忽視或沒認識到的但對文章的理解又極其重要的問題,二是為學生提供相關名家的解讀資料,供學生參考,讓學生的理解又上一個新的臺階。

四、讀讀背背寫寫,營造書香校園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的講座,真是“同樣的精彩,不一樣的感受”。朱教授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全民閱讀的美好情景,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書香校園所形成的美好畫卷。他給我們介紹了他的“新教育實驗”,它是一個以老師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路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是一種心靈的教育,是一種閱讀教育。

翟小寧校長與申怡老師的報告,要我們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給學生營造一個深厚的學校文化場:

首先,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的涵養,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論語》,讀整本的書,在品味中重塑優良道義,培養學生悲憫情懷,享受情調生活。

然後,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開設選修課程,設計與開展高品位的學生文化活動,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社團,朗誦詩歌,創作詩歌,開展文化行,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文化中去,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從哪個方向努力,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心靈與直覺。

白遼玲老師為我們具體展示了“《論語》專題研讀課的開設”,告訴了我們這次專題研讀課共分了三個專題:一是仁者重德,仁者愛人;二是修身崇德,涵養品格;三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讓學生從自主閱讀研讀材料、翻譯、寫心得,到分小組研讀,精讀、質疑、探討,再到班級研讀展示,寫出心得,全班交流。這種設計安排讓我們明白了課外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名著經典的閱讀,如何去讀一整本的書,具體實際,可操作性強。

北京四中學校處處洋溢著文化的氣息,那走廊石柱上的碑刻,那教室門口的對聯,那小水流邊的漱石亭……學校所開展的“雙課堂”教學模式,學校所開設的人文教育實驗班、人文遊學的活動形式,學校所進行的文化專題學習活動以及學校校刊的創辦。

只有讓學生讀書,懂得了文化,他們就不會再覺得學習無味只有累,而且積累深厚了,學習考試起來才能更輕鬆,不出高分也是不可能的。涵養心靈出成績是一定的!這是新的課改精神!

閱讀是改變一個國家民族素質的重要手段,因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閱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如果沒有老師的閱讀,就沒有老師的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展,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老師成長的基礎。可見閱讀對個人、學校、民族、國家、社會有著多麼偉大的意義。

五、投入“愛與尊重”,實現“有教無類”

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的報告,讓我得到了感動,心中充滿了感激!

我感動於學生所取得種種成績與榮譽,因為這些學生的幸運,這些家庭的幸運,他們碰上劉校長這樣真正懂教育併為教育甘於奉獻的好校長;

我感動於劉校長“愛與尊重”的治校理念,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諦,尊重是創新的源泉;

我感動於劉校長以天下為己任,立志辦好教育,為國家培養一流頂級人才,創造了適合每個學生髮展的教育,創造了適合每個教職員工發展的教育。你讓我想起了蔡元培先生,“有教無類”。

我感激於劉校長為社會所做貢獻,既真正的幫助薄弱學校,又承擔國家教育部各類教育培訓,讓人大附中的精神傳遍全球,讓人大附中的經驗傳揚神州。有了劉校長這份貢獻,我才有了這次機會,有了這次聆聽大師教育的機會,才有了我以後人生奮鬥的方向及為教育奉獻終生的決心。

於樹泉老師的“雲飛”故事,高三短短一年,雲飛同學就歷經了“成績下滑,沉重打擊”“施以援手,調整睡眼眠”“會考臨近,舊病復發”“心理調適,暫得平復”“時隔兩月,再度復發”“送書贈言,重解危機”“高考逼近,精神崩潰”“遠足談雲,志在拯救”“峰迴路轉,奇蹟發生”“順利高考,家長致謝”,若沒有於樹泉老師的“愛與尊重”,雲飛同學何來成功,雲飛同學家庭何來奇蹟,奇蹟是人創造的,只要我們能真心地“愛與尊重”每一位同學,我們真的就能達到“有教無類”,我們真的就能創造出一個個教育的奇蹟。

本次國培收穫豐富,感謝人大附中領導與老師的精心安排與精彩奉獻,感謝一流大師的傾囊相授與專業引領,感謝學員們的精彩互動與團結合作。


【高中語文教師參加國培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