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秋分和春分有什麼區別

秋分和春分有什麼區別

秋分和春分有什麼區別

春分時,從理論上說,全球晝夜等長(參見晨昏蒙影)。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春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春分之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漸大。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

秋分節氣特徵:

一是,日夜時間均等,並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而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

從漢字字面可以解釋為“晝夜均分”的意思。春分是春天晝夜均分的一天。秋分是秋天晝夜均分的一天。春分(spring (vernal) equinox和秋分(autumnal equinox)。spring (vernal) 和 autumnal 是兩個定語,是春季的和秋季的意思。equinox是赤道。與定語合起來是表示春天太陽走到赤道了,秋天太陽走到赤道了。根本沒有春天開始和秋天開始的意思。比如可以說:“spring holiday”,“autumm holiday"表示春假和秋假。並不表示春季和秋季的開始。如果要表示春季的開始或秋季的開始,要用“the beginning of spring”,和“the beginning of autumn”這樣的說法。

西方天文學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黃道四點(0°、 90°、180°、270°)看作四季的分點。表面看起來很直觀,四個黃經90°區域分別佔直角座標分割單位圓的四個象限的弧。可惜這樣的分割槽,每區的太陽赤緯不能滿足上面說的科學分劃的充分必要條件。只要看一、二兩區的太陽赤緯範圍完全一樣,三、四兩區的太陽赤緯完全一樣,就能明白,這樣的劃分法作為四季劃分是不合理的。太陽赤緯不能作為區分割槽域的天文特徵。

很容易用數學證明以315°、45°、135°、225°為分點的劃分法是唯一滿足科學劃分充分必要條件的劃分法。這樣劃分的四區域的中點正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點。即二分二至是天文四季的中點。這就是二分二至的真正天文意義。它們是四季的中點,而不是起點。

春分簡介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的日子。每年公曆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幹金。”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後,宮中詞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 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誌》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

秋分簡介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 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今天是“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16個節氣。秋分在氣候學上的意義與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樣的,此時的太陽執行至黃經180°,而春分、夏至、冬至分別位於黃經0°、90°、270°。秋分的最神奇之處與春分一樣,晝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後白天將越來越短。對這樣的節氣,古人是充滿敬畏的,逐漸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後問斬”、“秋分占候”、“早臥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現象”。 “秋分祭月”不同於“中秋拜月”,兩者雖都是祭拜月亮神,但後者是民間風俗,前者是國家行為。有學者認為,因秋分可能無月,才將祭月移至中秋,從而形成“中秋拜月的”風俗,這純屬臆測。因為中秋之夜如遇陰雨天,也可能無月……

“秋分日”古人為什麼要“祭月”?

《宋史》:“蓋其時晝夜平分,太陽當午而陰魄已生”

對於現代人來說,秋分這天似乎只留下一個“豎雞蛋”的習俗,而在迷信“陰陽”的古人眼裡,則是“陰盛”開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禮志六》“朝日夕月”條引唐代柳宗元的話說:“按禮,秋分夕月。蓋其時晝夜平分,太陽當午而陰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據禮經上的說法,秋分時晝夜一樣長,正午的時候陰氣開始產生。

所謂“陰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陰氣、鬼魂一類。古人認為,陰氣太重會影響國家祥和與百姓的身體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國泰民安,此即所謂“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陽當午而陰魄已生”的說法顯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秋分祭月並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時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禮制。秦朝時祭祀八個神靈,第六個就是月亮神,第七個是日神。

為何選擇在春分和秋分時分別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日?《明史禮志三》認為:“蓋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適合祭日和祭月。

秋分祭月首先祭祀時間不能搞錯,據《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祭日時辰在早上太陽將升之際,祭月則在晚上,故稱“朝日夕月”。清朝規定,祭月為“秋分日酉刻”,酉時相當於下午5時至6時,正是黃昏走向黑夜時分。而且,行祭還有諸多規矩。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和節”條稱:“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月與祭天地一樣為歷代所重視,秦漢時,設壇祭祀已成制度。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度廢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禮,明世宗朱厚主政後,於嘉靖九年重新恢復祭祀,且規格升級。朱厚認為,“日月照臨,其功甚大。”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兩朝祭祀日月的“日壇”和“月壇”,如今都還在。

“秋後問斬”為何在秋分後進行?

唐《獄官令》:“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

古代一直有“秋後問斬”一說,這裡的“秋後”就是指秋分以後,而不是立秋以後。古人為什麼規定行刑要在秋分以後進行?據《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其他季節為什麼不行?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認為,“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慶、賞、罰、刑為帝王的四種執政行為,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董仲舒認為,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但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並不是董仲舒,《禮記月令》中已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和秋天“用始行戮”的說法,只是董仲舒將其上升至理論高度。

東漢章帝劉十分贊同董仲舒的觀點。據《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元和二年劉下詔稱:“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古人認為殺生不能“逆時”,秋冬是肅殺凋零的時候,行刑是“順時”。秦漢時期曾明文規定,除“決不待時”的重刑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時節行刑。

選擇秋天行刑,漢魏時一般在霜降以後至冬至之間;隋唐及以後,一般選擇在秋分至春分之間。唐《獄官令》規定:“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如果違反這條規定,“徒一年。”《大明律刑律斷獄》“死囚復奏待報”條也規定:“若立春以後、秋分以前決死刑者,杖八十。”

“秋分”節氣之後可以處決死囚,但“秋分”這天是不能行事的。崔《四民月令》引《千金月令》稱:“秋風之日,勿殺生,勿用刑,勿處房帷……”

“秋分占候”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清嘉錄》:“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

秋分對農事的影響很大,古人往往透過“秋分占候”以預測收成。就農業生產而言,有兩個時候農活最忙:一是“三夏大忙”,自“芒種”節氣始;另一個就是“三秋大忙”,至“秋分”節氣始。農諺因此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一說。由於秋分是古代中國農民預測年成的重要日子之一,故有“秋分占卜”的風俗。

古人占卜時,最簡單的是看陰晴。秋分這天如果是陰天微雨,預示收成好,但如是連陰,夜雨不停,則麻煩了,“秋分連夜雨,遲早一起死”。如果秋分日刮東南風,主歲稔民安,刮東北風或西北風農作物則“多秕稗”……複雜一點的預測是看“秋分”與“社日”的關係,社日分為春社、秋社,具體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一般情況下處於秋分前後。秋分在社日前,預示豐年收成好,在社日後,年成或不理想。清顧祿《清嘉錄八月》記載有蘇州一帶“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諺語。地方誌釋稱:“秋分在社前,則田有收成而谷賤;分在社後,則無收而谷貴。”

但有的地方說法不同。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有福建一帶諺語:“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錢;秋分在社後,鬥米換鬥豆。”《四民月令八月測候》亦稱:“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錢;秋分在社後,濫飯餵豬狗。”

如果秋分與社日是同一天也非好事。《四民月令八月測候》認為:“分社同一日,低田盡叫屈。”《南昌縣誌》則稱:秋分日值社,河無魚,“分社同宮,餓殺漁翁。”

“秋分”後養生為何要“早臥早起”?

《黃帝內經》:“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秋分”對古代普通人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早臥早起”。《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的觀點是:“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大概意思是,立秋後三個月,是陰陽之氣較為平均的季節,氣溫下來,寒氣上來,但地表的熱氣尚未散盡,所以要早睡早起,雞入圈則人上床,雞鳴應起床。

《素問》意在告訴人們,秋分後不宜再像夏天那樣生活,“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也就是說,適應季節變化才能保證健康,違反季節規律就會生病,即中醫所說的,“順之則生,逆之則病。”

“早臥早起”為什麼一定要從秋分日開始?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條稱:“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這句話想表達的是,秋分與春分一樣,晝夜平分,但秋分後夜越來越長。早睡自然是因為夜來臨早,早起則是要求不要睡懶覺,睡得早就應該起得早,這樣才合乎生理規律。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之後,氣溫下降得十分明顯,感冒、痢疾等病秋季多發。《素問》提出的“早睡”觀點與傳統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論是一致的,可減少夜晚低溫寒氣的不經意侵入。

在飲食上,秋分後變化也很大。俗話說的“秋補”也不是“立秋”之後開始進補,古人認為最佳時間也應選擇在秋分之後。對於秋天要講究的忌口,宋張君房在《雲笈七籤》中說:“勿犯賊邪之風,勿多食肥腥”、“勿飲陰地流泉,令人發瘴腳軟”。他建議肥膩辛辣的食物不要多吃,過涼的水不要喝,否則容易生病,走路沒勁。


【秋分和春分有什麼區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