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

這篇《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是聘才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歡迎瀏覽,希望能幫到大家。

篇一: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捨,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後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週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後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後來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後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後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現在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揹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面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天晚上家裡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隻有離開了才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只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也許最後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迴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後也要堅強的面對人生。

篇二:

生活中某些珍貴的片刻,其實都來自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目送》,簡單的文字,是她生活中每一個溫馨時光的剪影所剪貼而成的幸福畫面。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如陽光般,暖暖的。

龍應臺,一位孩子的母親,一位母親的孩子。我為後者,但年齡遠遠有差,人生軌跡也全然不同。如今看到的,多是閒適,溫馨,怕是到了作者寫時的年歲,也會憑添一份責任與感懷吧。

喜歡她筆下的母親,越長大越像個孩子,慈祥而可愛。雖然,年老的遲鈍讓其記憶力衰退到幾分鐘前的事都全然忘記,但那份不變的關懷與對她的孩子”雨兒“的愛,永遠不變。

喜歡她筆下的兒子,望向母親的眼睛有感情而深藏不漏。”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天曉得你說這句話是心中是何種心情。十七歲,固執得想證明自己的獨當一面,成熟卻青澀。說媽媽像孩子,媽媽的眼裡,孩子卻永遠是孩子。

喜歡她筆下的小可愛們:水光粼粼的小溪裡,睡夢中的白天鵝,脖子蜷在自己的鵝絨被上,旁邊一隻小鴨獨自在玩水的影子。多麼浪漫溫馨的畫面,讓人不捨得翻書,是怕書頁的響動擾了天鵝的美夢哩。窗外是火紅燒天的鳳凰花,溪裡是魚蝦戲水於潺潺之間,野蛇趴在石塊上曬太陽。多麼勾起回憶的同創場景,讓人穿越時空,真的找回那時的自己。

喜歡她筆下滿滿的詩意。有一種寂寞,忙忙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學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何當時就沒能覺出那是怎樣一番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使然。

喜歡她筆下肺腑的哲理。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軌道,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兄弟,幾十載並肩共行,幾十載風雨同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第一次體會到,有一種淡淡的親情,卻深入骨髓,如手足般不可分離。

喜歡她筆下的小幸福、小溫暖。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裡,等著你。讀到這兒,頓覺周身都暖暖的,卻不暖得熱烈,也不暖得淡淡,只是覺得心裡有了一種力量,背後有了一種信念,一種支援。

然,也有不少深思。

都說大陸點選率最高的一篇文章是其中的《(不)相信》。”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曾相信愛國,曾相信歷史、文明、正義、理想主義者、愛情、海枯石爛。而到了20歲之後,全盤否認。為什麼?為什麼這些真善美的化身都被二十歲的作者摒棄了?難道生活真的那麼慘淡無情,把人之初性本善中每一個美麗的夢想打碎,如陽光下繽紛的泡沫,一觸即破,只一剎花火。

人生總是逼迫我們去認清,看懂許多。”野蠻和文明,一線之隔。“”可以同時存在兩種正義,水火不容。“”原來海容易枯,石容易爛。“初讀這些文字:作者的文字也太偏激太犀利了吧,社會經如此一說,似乎在華美繁榮的綢緞外衣下,裡層補丁遍地,千瘡百孔。如此一說,連千古傳頌的文明,剛直不阿的正義,海枯石爛的愛情都不相信,人在世上該相信什麼,還可以相信什麼,美在哪裡,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裡。滿腹疑惑,翻回開頭,重讀,想從字裡行間找到遺漏的資訊,在自己心中掙扎著想為作者辯解,也想,解脫自己。

後來,這才發現,再讀時,少了開始的新鮮與牴觸,去理解,去聯想。似乎身邊真的有不少這樣的事例。平時的眼中為自己的生活申辯,看到那些能動搖我們繼續向前的信心的事,便視其如過眼煙雲,同樣是一雙眼,為什麼不讓心靈的窗戶多接收溫暖的陽光而偏要容納沙塵暴和龍捲風呢。而如今,去回想,好像作者說的這些早已在心中存在,早已半認半否地疑惑過。只不過,它就像早已得不到滋潤的種子,早已枯死在土地中。只不過,就如旅途上,不應因枯涸的泉水而停留惋惜,而應因其河床閃爍的鵝卵石與岸邊的鳥語花香而停留休憩;不應因風雪中大地的蕭瑟而停留默嘆,而應因其傲然挺立的青松與幽香暗放的冬梅而停留致敬。那些,不值得我們去停留,去為其傷懷,而斬斷眼前的路。生活,總有燦爛的笑容,也有灰暗的,時光匆匆,旅途短暫,為值得的事去停留,去真正的,熱愛身邊的世界吧。

終於,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史也許不能全信,但真相的追求永無止境。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是呀,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從背陰的角落,踱步到向陽面,去欣賞,去敞開心扉地接納,世界,又變回原來那可愛的樣子了。

所以,朋友們,真正去愛生活,愛這大自然吧。相信那些在體味到生活五味雜陳時,依舊能讓我們背起行囊,充滿信心繼續上路的心靈洗禮,追求旅途中燦爛的陽光,追求那些讓人生之夢花開的,絢爛時光。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