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冬至的簡介和諺語

冬至的簡介和諺語

冬至的簡介和諺語

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陽到達黃經270度的位置時,即是冬至節氣。

古時人們對冬至的理解是: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現代天文科學測定,與夏至日相反,此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初候蛆叫結;二候集角解;三候水泉動。”據說蛆繃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然生長,但陰氣仍然非常強盛,土中的蛆叫仍舊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各異,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長,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消而解角;由於陽氣初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能夠流動並且溫熱。冬至期間,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少,但由於此時地面在炎熱的夏季積聚的熱量還沒完全消散,故此時氣溫還不算最低。但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比獲得的'太陽輻射要多,因此氣溫短時間內會持續下降。我國大部分地區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確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其中之一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作為節日的最重要的節日。

冬至作為民間八節之一,舊時頗受重視,有“冬至大於年”之諺。在福建等地方,“冬至,粉米為丸,祀祖如儀”。此即所言圓子,又稱檢、團圓子。

如今冬至作為節日已經漸漸淡化,然而在古代,冬至比很多普通的節日還要隆重。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歷法,曾以冬至為歲首的元旦日,隆重慶祝,改行夏曆後,冬至才退居次位。然而,民間還是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小年”、“冬節小年兜”等,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講究。

在氣象學家眼中,冬至節氣的確定是有科學理由的。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因此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日‘‘冬至”。

可見,冬至是一年中晝短夜長的至極之日。冬至過後,便開始晝漸長而夜漸短的過程。因此,古人以冬至為陽生之日。就像出土牛送冬寒一樣,人們想象在陽生之日,透過天人的溝通,以達陽氣。

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年間刻本《惠安縣誌》有關記載稱:“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九,仍粘九於門。凡陽象圓,陰象方。五月陰始生,黍先五穀而熟,則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九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為節,抑陰也。”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少,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在冬至這個最寒冷的時期,古人不再勞動,北方捂在炕上打麻將,南方打牌,進行一些室內娛樂活動。所以,冬至後,是古人特別是富人享福的時候。

冬至的諺語

冬至一陽生。

冬至蘿蔔夏至姜。

冬至不割禾,一夜脫一籮冬至定果,年節定瓜,正月十五定棉花。

冬至出日頭,過年冷死牛。

冬至天氣晴,來年果木成;冬至天氣爽,來年果木廣。


【冬至的簡介和諺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