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節日> 揚州立夏習俗

揚州立夏習俗

揚州立夏習俗

人們習慣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而揚州的傳統習俗是在這一天吃五香茶葉蛋、吃七家茶、不坐門檻、稱體重等預防疾病之舉。城裡人還有”立夏嚐鮮”之俗,即天天吃櫻桃、芽筍、青蠶豆、蒜苗、莧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立夏之前,有新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買涼枕、扇子、陽傘等送到女兒家,謂之”送夏”。

立夏習俗:鬥蛋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沒有一個節氣能比立夏更讓我記憶猶新,因為它的存在,代表著一種美好的回憶。

印象中,立夏與鬥蛋總是捆綁在一起的。記得讀小學時,每年立夏,爸媽都會為我準備一隻紅色的絨線編織袋,裡面放上三四隻白煮雞蛋,然後讓我帶著去學校。若在平時,帶零食上學是絕對被禁止的,一年之中唯獨立夏這天,嚴格的老師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僅默許同學帶蛋,有時甚至會組織專門的“鬥蛋比賽”。

想像一下,當時全班幾十號人各持一蛋,蛋尖為頭,圓處為尾,在預設的規則下,頭擊頭,尾撞尾,勝者就是“蛋王”。雖然每次敗者無數,只有1人擁有“蛋王”稱號,但能在緊張的讀書日子裡享受到笑語不斷的快樂,無疑是幼時的最大樂趣。

如今,人已成年,雖然不會再有鬥蛋的機會,但始終對此念念不忘,也很想了解其中的由來。直到問了一些老人,才知這一習俗主要是為了幫小孩防“疰夏”。諺語有云:“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隨著氣溫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別容易產生身體疲勞四肢無力、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的現象,這便是“疰夏”症狀,據稱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預防此病。

當然,這樣的說法出自誰口無人知曉,但歷經世代相傳,鬥蛋最終成為立夏的習俗,而且,“吃蛋拄心”,這也正與中醫理論上的'“立夏養心”不謀而合。

其實,除了鬥蛋,與立夏相關的習俗還有很多,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而說到嘗新,有些地方甚至保留著要嘗夠“九葷十三素”的排場,頗為壯觀;在我國江西一帶則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蘇浙一帶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但無論哪一種習俗,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底。

遺憾的是,生活在繁忙的都市,已經不大看得到有孩子鬥蛋了,緊張的工作節奏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暇顧及那些與立夏有關的“小事”。過分嚴肅地去苛求這一節氣的字面意義,正讓立夏逐漸失去了值得慶祝的理由。(葛志浩)

立夏習俗:嘗新活動

立夏是一個重要節候,與立春節氣相比受古人的關注程度稍次,沒有特別的儀典,但節令食物卻很多,這是因為氣溫特別適合動植物的繁衍生長。在揚州,立夏是一個嚐鮮嘗新的節日。這一天可以品嚐到一年中最早的收穫物,如李子、櫻桃、梅子、蠶豆、新茶、春筍、莧菜等。

立夏食李載《元池說林》一書:“立夏日俗尚啖李。時人語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故是日婦女作‘李會’。取李汁和酒飲之,謂之‘駐色酒’。一曰是日啖李,令不疰夏。”從這一段文字可看出吃李子能美容,還不疰夏。所謂疰夏就是入夏後因天熱身體虛弱、乏力倦怠、眩暈心煩等症狀。 還有就是古代婦女在這一天辦李會,就是如現在的開派對,喝李汁和酒調和的“駐色酒”,猶如當今的美容酒,更像酒巴的雞尾酒。

在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立夏過後,便要進入炎熱的夏天,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著祈福保平安的願望。如在立夏日吃蛋,對身體有好處,吃筍腿健,吃豌豆眼明;有的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河蝦摻入麵條中煮食,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立夏習俗:“稱人”

立夏有稱人的習俗,就是稱體重。舊時人們在村口或家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變成一張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稱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稱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古詩云:“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稱人會給人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秤人的吉利話給他們帶來好運。

揚州“草根”習俗

揚州立夏這一天有送夏、吃蛋、稱重等一些習俗,其實揚州人立夏的習俗還有更“草根”的,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為豐富多彩。

糯米鍋巴

老城區中小街75歲的韓奶奶,祖籍江都丁溝,後遷居揚州。她說,揚州人立夏要吃臘月二十四的糯米鍋巴,以防止拉肚子。

據韓奶奶介紹,揚州人每年臘月二十四要燒糯米飯送灶神,由於是大鍋,鍋邊上有一圈糯米鍋巴,小時候,她奶奶總要將這圈糯米鍋巴剷下來,放在太陽下暴曬後收起來;到立夏這一天拿出來用水煮爛吃。據說,吃過了一個夏天就不會拉肚子了。

韓奶奶的說法得到舊城九巷朱女士的佐證。朱女士的奶奶至今還將臘月裡做的饅頭曬乾後留到夏天,孩子有點肚子不舒服,就煮爛後給孩子吃,並稱,這是“寒水”殺暑熱。

榆錢餅

揚州人立夏還有吃榆錢餅的習俗。集賢三村的戴大媽告訴記者,她小時候,每年在立夏這天都要吃榆錢餅。她的母親每年清明前後,將採摘下來的新鮮榆錢用東西串起來,到立夏這天取下來,先用水脹開,然後和麵做餅子。據說,吃了榆錢餅,夏天不生病。

嚐鮮

立夏前後,各種新鮮蔬菜、水果陸續上市,揚州人也有立夏嚐鮮的習俗。

常府巷的張大媽出生於大戶人家,她說,她小的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好,家人尤其保留著傳統節日節氣的規矩。立夏這一天,鄉下的親友就會用籃子裝滿蒜苗、莧菜、青蠶豆以及鹹鴨蛋等送進城。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立夏了,嚐嚐鮮”。

坐門檻

揚州人還有立夏坐門檻(也有忌坐門檻一說)習俗。據稱孩子坐過門檻後,夏天就不會睡懶覺、白天也不打瞌睡了。

但思想開放的韓奶奶表示,吃糯米鍋巴、坐門檻等立夏習俗,都是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形成的,沒有科學道理。如今立夏還保留的,可能只有“送夏”傳統了,因為這是父母對新婚女兒的一種祝福。


【揚州立夏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