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

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

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

  飲食文化

  古今五大名宴

  1、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滿人入主中原,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市肆出現滿漢並用的局面。滿漢全席是清代滿室貴族、官府才能並舉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複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有,菜餚達300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

  2、孔府宴:曲阜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後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國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經歷2000多年長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職能。孔府既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範,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古代宴席的典範。

  3、全鴨宴: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鴨為主料烹製各類鴨菜餚組成,共有100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料烹製各種菜餚組成宴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雞席、無錫全鱔席、廣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席、佛教全素席等等。

  4、文會宴: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緻的環境和情趣。一般多選在氣候宜人的地方。席間珍餚美酒,賦詩唱和,鶯歌燕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做出來的。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上寫的。

  5、燒尾宴: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尾巴;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龍門,必有天火把尾巴燒掉才能變成龍。三種說法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次宴取名“燒尾宴”。

  中國古代飲食溯源

  飲食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形成自己豐富的內涵。

  1、大約在1萬至4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燒石傳熱熟物的石烹法,這是最原始的烹調方法。

  到了黃帝時期,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2、夏、商、周時期飲食文化:

  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殷商時期,人們對穀物的加工一直比較原始簡單,烹飪方法也非常少。周代烹飪方法已非常多樣,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因周代貴族將飲食歸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頗受重視,併為此多有明文定製,如《禮儀。內則》將飲食分為飯、膳、羞、飲四部分。而周代“八珍”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

  3、春秋、戰國、秦朝時期飲食文化

  在北方,古齊魯是我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其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達,形成了我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在南方,楚人稱冠,中原沒有任何一國的文化比楚人更多姿多采,楚國東濱大海,西擁雲貴,南臨太湖,長江橫貫中部,水網縱流南北,氣候寒暖適宜,土壤肥沃,佔有今天的“魚米之鄉”。“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逐漸形成了今天蘇菜的雛形。在西邊,秦國佔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接著派李冰將水患之鄉改造成“天府之國”,加之有大批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以及古代巴國、蜀國的傳統飲食,產生了至今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秦國的統一大業進行到後期,為了顯示出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國進軍嶺南,和當地的土著進行多年的戰鬥及文化交融。趙佗發兵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當下廣東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由趙佗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烹飪藝術和器具引入嶺,結合當地的飲食資源,使“飛、潛、動、植”皆為佳餚,並流傳至今,形兼收幷蓄的飲食風尚,產生了粵菜。

  4.漢代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東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東漢還發明瞭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東漢以後,胡床作為一種坐具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

  5、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各族人民飲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時期。加之受道教“長生不老”思想的影響,在食饌的內容和形式上多姿多彩,追求“醫食同源”、“藥食如一”的豐富多彩的烹飪方法。

  6、唐宋時期飲食文化

  唐宋時期是飲食文化的高峰,唐代外來飲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漢代人對從西域傳入的食品的一種說法。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時期,被後人稱為“茶聖”的陸羽所著的《茶經》的問世。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到了宋代,宋代的宮廷飲食,以窮奢極欲著稱於世。飲食文化生活成為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社交文化活動,文人們對飲食講究美食、美味、美器、美境,強化了飲食文化的審美性質。

  7、遼、金、元時期的飲食文化

  遼金的飲食水準要粗劣些。以肉食而言,“炙股烹莆,以餘肉和綦菜,搗臼中糜爛而進,率以為常”。即使給有身份的人吃的肉粥,也是“以肉並米合煮之”,“皆肉糜”。平日裡所吃的半生米飯,竟要“漬以生狗血及蒜”。元朝,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元大都成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鴨店的`發源地;產生生了至今眾人都願意品嚐的名菜烤全羊,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了元朝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並與其它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的清真飲食文化。

  8、明清時期飲食文化

  明清時期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內容更為豐富多彩。無論是宮廷飲食、貴族飲食和官府飲食,還是民族飲食、地方飲食和民間飲食都出現了蓬勃發展的趨勢。特別是清朝統一全國後,飲食文化呈現出融南北美食於一爐的特徵,滿漢全席的出現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到了清代初期,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臺、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應成為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地方菜,後稱“四大菜系”。到了清末時期,加入浙、閩、湘、徽地方菜成為“八大菜系”,以後再增京、滬便有“十大菜系”之說。儘管菜系繁衍發展,但人們還是習慣以“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來代表我國多達數萬種的各地風味菜。

  食療養生

  1.紅蘿蔔治痛風:東北一種特殊的紅蘿蔔富含大量的鉀、磷、硒、活性酶、維生素c、維生素k等物質,對人體的酸鹼平衡的調節具有很好的效果。紅蘿蔔分為雌性大紅蘿蔔和雌雄同株兩種,其中雌性蘿蔔的功效要優於雌雄同株的。

  2..紅茶防治流感日本科學家用比一般紅茶水濃度淡的紅茶液在病毒感染區浸泡5秒,該病毒就會失去感染力。為此,研究人員提出:在流感高發季節,人們常飲紅茶或堅持用紅茶水漱口可以預防流感。

  3.維生素B6防治糖尿病法國、義大利及日本均有報道,維生素B6低於正常值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供給100毫克維生素B6,6周後四肢麻木及疼痛等症狀會減輕或消失。平時多吃糙米、麵粉、蛋、白菜、乾酵母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同樣對防治糖尿病有效。

  4.牛奶防治支氣管炎美國學者最近的一項調查統計發現,吸菸者患慢性支氣管炎的人有31.7%是從來不喝牛奶的,而每天喝牛奶的吸菸者中患支氣管炎的人卻低於20%。牛奶中所含的大量維生素A可保護支氣管和支氣管壁,使之減少發炎的危險。牛奶雖然好處多多,但是小心哦!

  5.蜂王漿防治關節炎英國科學家對200名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後得出一個新結論:每天服用一次蜂王漿的關節炎患者,其疼痛減輕程度高達50%,關節靈活度也改善了17%。

  6.橘汁防治尿道感染美國婦產科醫生研究認為,易患尿道感染的人,每天喝300毫升的橘汁,有助防治尿道感染,其效果比單純飲水要好。

  7.南瓜子防治前列腺病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科研論文指出,每天堅持吃一把南瓜子(50克左右),可治療前列腺肥大,明顯改善第三期病情。因為南瓜子中的活性成分可消除前列腺初期的腫脹,同時還有預防前列腺癌的作用。

  8.澱粉類食物防治腸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結腸癌發生率是中國人的4倍,其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亞人攝入的澱粉少。專家們指出,香蕉、土豆、豌豆等富含澱粉類食物中的丁酸鹽能直接抑制大腸細菌繁殖,是癌細胞生長的強效抑制物質。

  9.菠菜防治視網膜退化美國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週吃2~4次菠菜,可降低視網膜退化的危險。據稱,菠菜保護視力的關鍵是類胡蘿蔔素,此化合物存在於綠葉蔬菜中,可防止太陽光對視網膜的損害。

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相關文章:

1.飲食食療

2.女人食療養生食譜大全

3.養生保健創業準備計劃書

4.關於健康與養生心得體會

5.大寒節氣主要的飲食習俗

6.白露時節適宜吃的幾種食物

7.餐飲創業計劃書怎麼寫

8.大學生餐館創業營銷策劃書範文

【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相關文章: